范文 > 教案 >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 导航 >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二、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四、教学措施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五、教时安排
12——14课时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丹麦的安徒生是举世闻名的“童话王子”,他的童话作品《丑小鸭》、《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等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
2、读题,问:读了题目,有人问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小女孩卖火柴)通过预习,你应该知道文章其实还写了什么?(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冻死在街头。)理清课文思路:小女孩卖火柴(1——4自然段);美好的幻想(5——11自然段;冻死街头(12——13自然段)
3、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主动阅读童话,走近并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品读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在“读、说、悟”中努力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同时尝试用现代的眼光解读童话,初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3、初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积累短语,品读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难点:在“读、说、悟”中努力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二、走近小女孩,走进小女孩
过渡:通过你们的回答,知道小女孩幻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请快速的读文5——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幻想到的句子读读。
1、快速阅读,找出四次美好的幻想。
2、交流,质疑:此时,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好的幻想?)
3、再次快速读全文(特别是1——4自然段),寻找小女孩幻想的原因。(寒冷、饥饿、痛苦、孤苦)重点讲寒冷。
4、交流。指导有感情地读好四次幻想的那种渴望心情。(动态生成)
5、四次幻想,引导感悟。
这幻想是( )的!
6、朗读小女孩最后的一次幻想,引导感悟。
过渡:小女孩想留住奶奶,老师读:第10、11自然段,学生接读重点句。
7、出示: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幸福的!)
8、小结:这温暖、这食物、这欢乐、这疼爱、这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来自幻想。
三、走进作者,走向积极
过渡:小女孩就是在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请读:
出示: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1、 同学们,小女孩的死有什么反常吗?
2、 安徒生写这童话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指名谈。
3、总结:齐读并记住安徒生的话:梦想是极其珍贵的,它是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阶梯。
4、作业。
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想 原因
火炉 寒冷
烤鹅 饥饿
圣诞树 痛苦
奶奶 孤苦
教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还有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3、 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4、 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15 凡卡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阅读材料:《在人间》片断。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1.快速阅读,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说说作者的学徒生活怎么样?
3.推荐读《在人间》。
板书设计: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教后反思: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我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章的大意。即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评估设计:
1、目标1,课堂上通过浏览课文,同桌互说,指名交流,师生反馈来完成。
2、目标2的学习,通过细读、品读课文,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人物特点。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不明之处,激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学习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习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课题)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出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读书推荐卡
书 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精彩片断 先悲后喜,大悲大喜
幽默夸张
“怎样”“如何”
教后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这正是作品的吸引人之处吧。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而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课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17* 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读梗概,知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泡泡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怕困难、自强、自立、创新
安全 防御教化
 吃 捕鱼养羊种麦
 住 搭篷
遇到困难 克服困难
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预习,主动读课文,提出问题,争论问题,教师在学生主动求知的情况下点拨、指导,同时加强双基内容的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讲、议等环节中获取新知识,受到启示。运用这种方法,着眼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之不断获取成功经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学这课时,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这一课的感悟。
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在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学生也学到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些知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给学生的鼓励不及时,鼓励性语言不丰富,没引起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个别的学困生还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力度还不够,没能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朗读也就没有读出情感。在教学当中还没有真正创设出教学的情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还不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较差,今后继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想,体会文中的主要内容,以便提高阅读能力。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 “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发言人”和“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 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
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要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
(3)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的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A.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
B.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C.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D.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E.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老人与海》《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简介: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和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该年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迄今已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一殊荣(其间曾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有七年未授奖)。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该奖项由于遴选制度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约100万美元),涉及地区的广泛,而确立了相当的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事件。
2.浏览隽语集萃,看这八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哪个国家的,获奖作品是什么;你熟悉哪一位作家或哪部作品?
3.自读他们作品中的名句,并思考含义。
4.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5.背诵并抄录这些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6.说说你课外准备阅读哪部作品。
二、趣味语文
1. 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这些的文学家有了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于细微处见性情”,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如《巧问巧答》中的法国作家雨果,与编辑间的通信仅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传情答意,一方面说明他们间的了解与默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雨果的自信与《悲剧世界》的伟大;《一个逗号》中的英国作家王尔德,大半天做了一个重大的工作,就是删去一个逗号后又加入了。充分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文豪与蚊子》中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蚊子“聪明”预先来看房间号码,以备饱餐,来与服务员趣谈,结果使自己享受了一晚好的睡眠。则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幽默风格。
3.阅读下面几位文学家的趣闻轶事,看自己又什么感受。
低产和高产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曾承认写三句诗有时要花三天时间。一位跟他谈话的低能诗人惊讶地叫了起来:“那么长时间我可写出一百句诗呢!”“这我完全相信,”欧里庇得斯答道,“可它们只会有三天的生命力。”
剃去半边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正赶写一部作品,十分紧张,可是社交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一天,他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半边。亲朋好友一来,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谢绝了社交约会。待须发长长还原,他的大作也告成功。
没有秘诀
大仲马写作的速度十分惊人,他一生活了68岁,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那你怎么写得又多又快呢?”
“我不知道,你去问一股泉水它为什么总是喷涌不尽吧。”
4.建议课外更多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走近这些伟大的作家。

fwr816.cOM展读推荐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五单元:深深的怀念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20个成语。“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及其他科普作品。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检测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如: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4、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读“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男生读写别人的语句,女生读写居里夫人的语句。(师生分角色朗读句子。)你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她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她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师:从那句话里可以看出她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别人。。。)
师:你体会的很好!作者通过形象的对比,让我们对居里夫人坚定地探索、执著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美有了深刻印象。这种精神同样是美丽的。
生: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我从“可能”一词中发现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们的心血全都白费了。从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对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很好!说明他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对科学的执著追求)
师:接着汇报,你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我从他们提炼镭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锅”,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中体会到居里夫人实验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环境非常的恶劣。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师:谁还有补充?
生:从“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我体会到了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常常有被烧伤的危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锅只能冶炼20公斤,而且就这样一锅一锅的经过了几万次的提炼,才炼出镭。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生:这样的实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远大的目标和执著的追求是根本不可 能完成的。我太佩服居里夫人了,我想对居里夫人说:你真的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
生:我从“终日”一词中体会到了居里夫人一天天从早到晚都在做实验,说明她有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刚才几名同学的回答,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非常的——恶劣,条件又是非常的艰苦,刮风的时候,别人躲在暖暖的被窝里,而玛丽---(生接读)。下雨的时候,玛丽---(生接读)
师:同学们,居里夫妇从他们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时间?(3年9个月)折算成天数那就是1300多天,假设他们一天工作10个小时,经过多少小时才提炼出了镭?经过了13000多个小时啊!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啊!
师(范读):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成吨的矿渣中提炼0.1克镭,真是太不容易了!(读出你的理解,好吗?)
师:“成吨”是多少?那0.1克镭是多少?请看一下你们的笔尖,笔尖上的一小点那么大就是0.1克。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对比)能通过读表现出来了吗?(指名读)
师: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想居里夫人的这份坚定、刚毅、顽强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几句话。
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居里夫人的哪些方面呢?
生:“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浑身乏力。”
(我觉得虽然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但是居里夫人用自己的美丽和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师:这说明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勇于献身)她的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师:皮埃尔不幸早逝,居里夫人一个人默默工作,倔强地前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看看后来的居里夫人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取得了哪些成就?
[课件出示]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她变成了科学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排比句)
师:是啊,有4个变成呢!下面,我们来做一道练习。和老师合作读这句话: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哪里?
生: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板书:淡泊名利)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生:我从课文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知道她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 小结:对于玛丽居里来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作者说:----(生接读)她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什么?完成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指的又是什么?
四、升华美丽
师: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谁能说一说你对“美丽”有什么新的理解吗?为什么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呢?(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记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所以,后人才会有这样的诗赞美居里夫人-----
五、延伸美丽(任选两题)
把这份美丽真诚传递给别人,将居里夫人的故事复述给自己的亲人朋友。
把这份美丽深深埋藏心底,请你阅读书104页的阅读链接,联系实际写出感受。
板书设计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精神美

美丽 执著追求
庄重 献身科学
健康 淡泊名利

【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的美丽》是梁衡同名散文的节选,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
课文是以“美丽”为主线的,那我就让“美丽”贯穿整堂课,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而且是一种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美丽的理解,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再由课题入手,设置疑问——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接着我引领学生走近居里夫人,找出能够说明她“美丽”的句子。对于居里夫人的外表美,我让学生简单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而对于其深层的美丽,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学生都找到了“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在内,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出示格言: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读课题。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
3、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词语检测 。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2.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作者( )提出一个观点:(   ),并通过(    ),(   ),( )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通过了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课文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分别写了三个什么事例?
二.课中自学,整体感悟。
1.自学提示:这三个事例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就认真地默读一读那一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划下来;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
事例1: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谢皮罗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敏锐地注意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敏感地意识 一连串的问题 许多实验: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
利医生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 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3.重点句子理解。
1)最后把“?”拉直成为“!”,找到了真理。“?”“!”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是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现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涵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
见微知著:从很小的现象就可以知道更大更多的东西和知识。首尾呼应。突出了只有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才会找到真理的道理。
4)课文三个事例中的“微”和“著”分别指的是什么?
微:分别指洗澡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和人做梦时眼珠转动;
著:分别指 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发明了酸碱试纸和凡睡者眼
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4.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1)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2)用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四、随文练笔
作者运用三个具体事实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 ?
不断探索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教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对整个单元训练重点即写作方法进行了回忆总结,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21 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初步理解“”。
1.词语检测。
2.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
三、课中自学,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教后反思】
《我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新课 标 第 一 网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
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
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六、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本组教材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二、教学目标
1、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2、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梗概加精彩片段的教学。
四、教学措施
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五、教时安排
12——14课时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作者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出示几段话请学生来读:
a我年届七十,有机会又读了一遍安徒生童话,颇有以前没有过的感受。因此我深深领悟到,安徒生童话真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书。(任溶溶)
b在安徒生的童话世界里,虽然他并不经常给你一个甜蜜蜜的大团圆──而是让女孩点完所有的火柴冻死,让锡兵为了得不到的爱情甘心熔化,让小人鱼化成美丽的海水泡沫,让刚刚爱上公主的穷人失手烧掉自己的飞箱──但掩卷之后,我们觉得他的童话世界仍然充满了善良和爱,充满了感动和美。
c丹麦大物理学家奥斯忒看到了安徒生的才能。他对安徒生说,如果他的长篇小说能使他出名,那么,他的童话将使他不朽。
d列夫托尔斯泰曾意味深长地问高尔基:“你读过安徒生吗?我读过,十年前,我没读懂,十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很孤独,非常孤独!”
e我相信,用生命写作的作家无论多稀少,安徒生都是其中一个,他的生活、经历、情感、血液、梦想……一切都在文字中,这使得他的童话拥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儿童和成人的世界里都广受欢迎。一点,就可以把世界上绝大部分童话作家和安徒生区别开来。
1.关于安徒生,你了解了什么?
2.关于安徒生,你不解什么?
二、从故事走近安徒生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丹麦的安徒生是举世闻名的“童话王子”,他的童话作品《丑小鸭》、《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等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
2、读题,问:读了题目,有人问你,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小女孩卖火柴)通过预习,你应该知道文章其实还写了什么?(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冻死在街头。)理清课文思路:小女孩卖火柴(1——4自然段);美好的幻想(5——11自然段;冻死街头(12——13自然段)
3、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主动阅读童话,走近并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品读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在“读、说、悟”中努力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同时尝试用现代的眼光解读童话,初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3、初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课文,积累短语,品读文本,感受小女孩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难点:在“读、说、悟”中努力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提供词语和短语,把事情说清楚具体。
(大年夜 又冷又黑 光着头赤着脚 又冷又饿 擦燃 幻想 暖和 喷香 美丽 慈爱 寒冷 饥饿 痛苦 微笑……)
二、走近小女孩,走进小女孩
过渡:通过你们的回答,知道小女孩幻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请快速的读文5——11自然段,找出小女孩幻想到的句子读读。
1、快速阅读,找出四次美好的幻想。
2、交流,质疑:此时,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美好的幻想?)
3、再次快速读全文(特别是1——4自然段),寻找小女孩幻想的原因。(寒冷、饥饿、痛苦、孤苦)重点讲寒冷。
4、交流。指导有感情地读好四次幻想的那种渴望心情。(动态生成)
5、四次幻想,引导感悟。
这幻想是( )的!
6、朗读小女孩最后的一次幻想,引导感悟。
过渡:小女孩想留住奶奶,老师读:第10、11自然段,学生接读重点句。
7、出示: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幸福的!)
8、小结:这温暖、这食物、这欢乐、这疼爱、这一切的美好和幸福都来自幻想。
三、走进作者,走向积极
过渡:小女孩就是在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请读:
出示: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1、 同学们,小女孩的死有什么反常吗?
2、 安徒生写这童话故事到底想表达什么?指名谈。
3、总结:齐读并记住安徒生的话:梦想是极其珍贵的,它是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阶梯。
4、作业。
板书:
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想 原因
火炉 寒冷
烤鹅 饥饿
圣诞树 痛苦
奶奶 孤苦
教后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19世纪丹麦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这篇童话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饿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深刻地控诉了当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专制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二大段,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
静下来的时候细细反思这堂课,总结了以下几点成功之处,还有需改进之处以及困惑之处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
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推动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情景。上课前,精心设计开课导语:上一节课,我们从安徒生的笔下认识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在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小女孩还在大街上卖火柴,让我们把思路拉回到19世纪那个寒冷的夜晚……另外,借助音乐,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景中来。
3、 文本对话,领悟课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够引导学生去体会,幻景越是美好,现实越让人感到悲凉,学生也能领悟到到小女孩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一下她对幸福的渴望,太可怜了。学生在一次次地与文本对话中,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一次次从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现实生活中。从中,深刻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4、 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须改进之处
1、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这一点达成度不高,我想,在教学中,如果适时的点拨一下这种写法,应该会更好,
2、课的结尾可以适当有一些拓展,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学生用笔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愿望。
三、值得思考之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人文性则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悟和把握课文中的人文内涵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提。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
虽然明白这一点,但是上课时如何很好的去操作却很难,总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所以如何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上达到完美统一,教师该如何操作是我在将来的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15 凡卡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阅读材料:《在人间》片断。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导入新课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凡卡就是这些可怜的小学徒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凡卡的学徒生活,看看那个时代的农村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板书课题:凡卡
二、检查预习:
1.通读全文,认读生字词。
2.说说你对凡卡有了哪些了解?
三、快速摸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凡卡的学徒生活主要在什么内容中反映出来的?
根据学生汇报,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四、阅读凡卡的信,围绕“信”,体会凡卡痛苦生活和心情。
1.用一句话来概括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这样概括:
生:凡卡受不了学徒生活了,请求爷爷把他接回乡村去。
生:凡卡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生:凡卡受不了了,只有死路一条了,哀求爷爷把他接回去。
2.抓住“指望”,体会凡卡生活的无望。
(出示)“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谁来说说,“指望”是什么意思?
(1)九岁的凡卡离开乡村,离开疼爱他的爷爷,来到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来当学徒,他曾经有什么指望呢?
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
*他一定指望着到鞋匠这里学会做鞋,能够有一样本领,来养活自己。
*他想挣钱,让爷爷和他都过上好的生活。
*他们一定以为,在大城市是比较好生活的。
*他可能还想,莫斯科是个大城市,他有了本事,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不再贫穷,离开乡下。
*他还可能指望自己做出最漂亮的鞋,卖很多的钱,当一个有钱的人。
(2)多么美好的“指望”啊!而现在,刚来到这里三个月,他就感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你能从他的信中找到原因吗?细读凡卡的信,画出有关的句子进行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凡卡的生活,抓住具体事例和句子,体会凡卡没有指望的生活。
以情激情,引导学生读好凡卡饱含悲情的信:是啊,这一切的一切,把小小的凡卡心中的指望砸得粉碎。在这个冰冷的世界,生活在这一群冰冷的残酷的人中间,弱小的他能指望什么呢,他只希望爷爷救救他,救他离开这个魔鬼般可怕的地方,因为他已经看到死在向他招手了。凡卡的信,是蘸着血和泪写的,是这个穷苦的乡下孩子的呐喊!是对这个悲惨世界的控诉!请把这封信有感情地读一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和痛苦心情。
(3)凡卡在城里的一切美好的指望都破灭了,又产生了新的指望,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读他乞求爷爷的话和对未来的设想以及急切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围绕凡卡的梦,两次续写,体会凡卡梦的含义。
1.读凡卡的梦:凡卡的信终于寄走了,同时寄走了他满心的希望,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希望睡熟了。按着凡卡的想法,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梦为心声,我们看看从凡卡的梦中会感受到什么。
读凡卡的梦,注意省略号,接着设想延续的梦境,体会凡卡的美好而急切的心情。
2.凡卡的梦会变成现实吗?细读凡卡回忆部分和叙述部分,抓住有关事例和句子谈自己的看法。
引导重点:
*醉醺醺的邮差,不清楚的地址,使信无法寄到爷爷手中。
*即使寄到,他的梦也依然只是个梦而已:
在凡卡心中乡村生活的美好,其实蕴含着贫苦,更衬托出来的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
爷爷的年龄、做的事情都不足以养活一个渐渐长大的孙子,把孙子送到城里,是爷爷的选择和希望。
3.再读凡卡的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信的后面写上几句想说的话。体会凡卡终究梦碎现实依旧的悲惨命运。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想想作品为什么这样打动人心?体会作者表达上的特点。
可以通过假设引导:
假如没有回忆……
假如没有对凡卡写信过程中的动作描写……
三、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1.快速阅读,想想与《凡卡》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说说作者的学徒生活怎么样?
3.推荐读《在人间》。
板书设计: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教后反思:
 教《凡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我引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句,自主学习,让他们多思多想,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读自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成功的喜悦。
 抓课文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这部分内容,然后抓课文的重点句“我没有指望了,我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引导他们从这句话中,自主提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没有指望了?”“文中的狗过得好吗?”……学生提了不少问题,我从中选几个写在黑板上,提出自学要求:“(1)从课文找一找,回答这些问题的句子。(2)读一读有关句子。(3)划一划,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最后我问:“凡卡为什么会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白了,凡卡悲惨的命运是当时黑暗社会造成的。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
学习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章的大意。即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
2、欣赏作品的精彩片段,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感悟作者语言的特点,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评估设计:
1、目标1,课堂上通过浏览课文,同桌互说,指名交流,师生反馈来完成。
2、目标2的学习,通过细读、品读课文,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人物特点。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不明之处,激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学习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了解梗概的大意,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习难点:
在片断赏析过程中选取一个语言训练点(六个“怎样”,五个“如何”),让孩子展开想象进行小练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课题)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四大名著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学习梗概
1、请看题目,你觉得这篇小说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什么叫历险?
2、学习梗概部分,写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吗?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鬼屋历险
山洞历险
3、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历险结果是什么?
——挖出了强盗“乔埃”埋藏的金币。所以这篇小说还穿插着一个谁的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格外的惊险和引人入胜!——真正强盗“乔埃”的故事。
4、通过学习梗概你对汤姆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
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
三、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精彩片断,你觉得这是属于哪一次历险后的故事?——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它是属于梗概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梗概十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人们和两个孩子的心境?——虚惊一场。虚惊一场是什么意思?受了一场不必要的惊吓,有惊无险。从精彩片断中找出虚惊一场的证据来。——“半夜时分,镇上传来了发疯般的钟声。不一会儿,街道上簇拥着欣喜若狂、衣衫不整的人群,他们高声喊着:“快来看!他俩被找回来了!”
3、在他们被找回来前后,人们的情感分别有什么不同?——正所谓“大悲大喜,先悲后喜。”大师就是大师,写文章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的语言主要以夸张幽默著称。现在我们以大喜的部分为例,你觉得哪些描写最吸引你?为什么?
4、汤姆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的描写更为精彩,有两个词一连用了五六次,你能否找到?——六个“怎样”,五个“如何”。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一段再读一读,结合梗概部分相关的描写,你能否尽情地展开你的想象,把第一个“怎样和如何”的具体内容写出来呢?
5、再回到精彩片断,现在你对汤姆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
乐观勇敢、顽皮可爱、有爱心
四、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这篇课文你还想了解汤姆历险的哪些具体内容?
2、小说第二我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出《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读书推荐卡
书 名 《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文中有很多词看上去是贬义词,实质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喜爱之情,如“臭味相投”,你能找出来吗?
2、积累成语。
3、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关于他笔名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你能否去找找?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
梗概 墓地历险
荒岛历险 无所不能
鬼屋历险 向往自由
山洞历险
精彩片断 先悲后喜,大悲大喜
幽默夸张
“怎样”“如何”
教后反思: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这正是作品的吸引人之处吧。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而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课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相信在课堂上我播下的种子,会在他们的日后生活中开出美丽的花儿。
17* 鲁滨孙漂流记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读梗概,知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泡泡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2.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怕困难、自强、自立、创新
安全 防御教化
 吃 捕鱼养羊种麦
 住 搭篷
遇到困难 克服困难
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预习,主动读课文,提出问题,争论问题,教师在学生主动求知的情况下点拨、指导,同时加强双基内容的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讲、议等环节中获取新知识,受到启示。运用这种方法,着眼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把学习的时间、空间,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之不断获取成功经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学这课时,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这一课的感悟。
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在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学生也学到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一些知识,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给学生的鼓励不及时,鼓励性语言不丰富,没引起个别学生的学习兴趣,个别的学困生还没有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力度还不够,没能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朗读也就没有读出情感。在教学当中还没有真正创设出教学的情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还不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较差,今后继续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想,体会文中的主要内容,以便提高阅读能力。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板书: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说: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该不该见义勇为?》(正方: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反方:“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 “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然后共同讨论: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发言人”和“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 同时打开门窗, 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家里或近处有电话, 应迅速拔119报警;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 一旦发生跑水情况, 先把总开关关闭。如果拧不动, 要赶快请邻居帮忙。迅速拨打维修电话。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防盗-一人在家, 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 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 少走僻静小路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 尽快避开, 跑向人多的地方, 同时大声呼救;如发现火灾, 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 不要自己去救火, 不会游泳, 不会救护, 千万不能下水救人;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 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好不好?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
这个部分是重点。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交流,一方面给他一个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好书推介。
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注意外国名著的语言特点,对不同国家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
比如书中提到的宗教信仰、名字姓氏、风俗习惯,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人的思想,而不要排斥或迷信。
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
长篇名著可以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
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
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回顾拓展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2.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3.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交流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1.本组课文让我接触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那些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短篇和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代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汤姆索亚、鲁滨孙
3.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4.讨论在本组中学到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1)要比较快速地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2)了解作家和作品产生的影响。
(3)读中可以摘录精彩句段,读后写一写心得体会。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一)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二)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遇到的困难。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的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1)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进行综合反映。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我们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2)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
(3)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A.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
B.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C.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D.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E.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一个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奇情异闻的异域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老人与海》《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简介: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和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该年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自1901年在斯德哥尔摩颁发了第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迄今已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近百名作家获得过这一殊荣(其间曾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而有七年未授奖)。在全世界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中,该奖项由于遴选制度的严格,奖金数额的巨大(约100万美元),涉及地区的广泛,而确立了相当的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学事件。
2.浏览隽语集萃,看这八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是哪个国家的,获奖作品是什么;你熟悉哪一位作家或哪部作品?
3.自读他们作品中的名句,并思考含义。
4.交流: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或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5.背诵并抄录这些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
6.说说你课外准备阅读哪部作品。
二、趣味语文
1. 自读三个趣味语文故事,说说你对这些的文学家有了怎样的印象。
2.全班交流:“于细微处见性情”,说说他们给你的印象。
如《巧问巧答》中的法国作家雨果,与编辑间的通信仅用一个标点符号来传情答意,一方面说明他们间的了解与默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雨果的自信与《悲剧世界》的伟大;《一个逗号》中的英国作家王尔德,大半天做了一个重大的工作,就是删去一个逗号后又加入了。充分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文豪与蚊子》中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蚊子“聪明”预先来看房间号码,以备饱餐,来与服务员趣谈,结果使自己享受了一晚好的睡眠。则表现了作家一贯的幽默风格。
3.阅读下面几位文学家的趣闻轶事,看自己又什么感受。
低产和高产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年)曾承认写三句诗有时要花三天时间。一位跟他谈话的低能诗人惊讶地叫了起来:“那么长时间我可写出一百句诗呢!”“这我完全相信,”欧里庇得斯答道,“可它们只会有三天的生命力。”
剃去半边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正赶写一部作品,十分紧张,可是社交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一天,他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半边。亲朋好友一来,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谢绝了社交约会。待须发长长还原,他的大作也告成功。
没有秘诀
大仲马写作的速度十分惊人,他一生活了68岁,晚年自称毕生著书1200部。有人问他:“你苦写了一天,第二天怎么仍有精神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苦写过。”
“那你怎么写得又多又快呢?”
“我不知道,你去问一股泉水它为什么总是喷涌不尽吧。”
4.建议课外更多地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走近这些伟大的作家。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难忘的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会制定计划
课前准备:有关材料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导语:、你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们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吧。
2、 学生读导语和活动建议。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123和135页。
4、学生自由读 “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 学生谈论哪些活动有可行性,还可以补充什么活动。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学生汇报活动内容
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2)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
出示课件:“成长足迹” 要做的是(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4)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5)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活动。
作业:预习新课。板书:制定计划

第二课时:阅读《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
教学目标
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课前准备
有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件导入
1我看到了这么一首诗歌: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2 从这两首诗歌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谈。
二、学习《难忘的启蒙》
1、童年的生活是难忘的。童年的启蒙老师更使人难忘,他们更能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因为是他们打开了我们知识的大门;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能健康地成长。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难忘的启蒙》。(什么叫启蒙?(教你基础知识)
2、“我”的启蒙老师为什么难忘呢?他在文中写下了哪几件令他难忘的事情呢?
学生交流后,归纳板书:抗日讲演 、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 、抵制日语课。
3、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启蒙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出示课件:(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
5、总结课文中心思想。出示课件:
文章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
三:学习《老师领进门》
1、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课件: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 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四、学习《新来的王老师》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思考你佩服这位老师吗?为什么?
3、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回忆老师帮助、鼓励你进步的点滴往事。学生交流。
五、比较三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样是回忆老师的文章,表现的重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难忘的启蒙》),有的是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老师领进门》)有的是难忘当年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新来的王老师》.
2、 都写了具体事例,有的写一件事,有的写多件事。


第三课时;阅读学习4-5
教学目标: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课前准备:有关材料
一、导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启蒙老师的教诲使我们终身难忘,然而六年来小学同学富有个性的特点相信也深深印在每个同学的脑海中,让我们一同走进《忘不了的笑声》。
二、新授
1、自由朗读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学生总结。
出示课件: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
3、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说说自己班上同学的笑声特点。
5、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自读课文,提出学习方法。
(2)按照学生的提示学习。
预设: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顺序,体会感情,提出不懂之处等。
出示课件:
黄蓓佳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有一次学校开展征文比赛,黄蓓佳的一篇《补考》写了5000字,后来这篇文章被放在橱窗里,那时老师改作文时习惯把好的句子用红双圈圈起来,黄蓓佳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圈的红双圈,发现一共是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
(3)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你想到了什么?
(4)文章标的中心是什么?
作业
1、收集描写笑的词语书上的和课外的歌5个。
2. 自习观察本班的同学写写他们的特点或用“难忘——”来回忆小学生活。为下面活动作准备。

第4课时
教学目标: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回忆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增进同学情,师生谊。
教学重点:指导写作
课前准备:照片、奖状等。
准备阶段:学生收集六年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或者自己成长的故事写下或者口头准备好。
主持人准备好台词。
活动过程:习作指导;主持人:学生代表

一、谈话导入
六年了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情景,唐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最深的老师、同学,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吧。
拓展:翻开自己的日记、习作再次进行整理,注意真情实感。
二、学生开始写作。
作业:准备自己成长的故事


第5.6课时
教学目标:和同学们一起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教学重难点: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课前准备:有关材料
一、学生主持过程(要求每个学生能上台演讲)
二、老师总结
1、师生共同评选活动中的优秀学生发奖品。
2老师总结。
作业:预习新课
活动准备:
1、 主持人
2、 学生继续收集资料
活动过程:
一 、导语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重温那过去的岁月,唤起美好的回忆吧。下面老师将活动交给中队长,让他来给我们主持。
二、学生主持活动。
三、师生共同总结评出此次活动度的积极分子。
作业:准备好资料制作班级卡

第7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课前准备:选好照片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第八课时:选制作班级纪念册具体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
2、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重难点:认识制作“班级纪念册”的意义
课前准备:准备纪念册资料
一、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二、讨论活动卡内容
1、分小组讨论
2、集中每小组的建议
预设:
卡上的内容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班级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式的纸制班级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班级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班级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有创意地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选取活动卡的制作负责人
1、学生提名美编、资料收集人、文字编辑、审稿人等
2、每个学生要做的:上交一张照片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
3、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说明和故事。
作业:预习新课
教后反思:
小学生活令人难忘,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我班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和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共同制作了两本“班级纪念册”,纪念册里融“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在“集体荣誉”栏目里,学生搜集了六年来班级的奖状和同学参加各种赛事获得的荣誉;“同学情深”栏目里有“最难忘的一件事”,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六年来同学们的合影,并加上了标题,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擅长画画的为同学画像后写下了心里话,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恩难忘”栏目里不仅有六年来老师对同学们的口头评语、书面评语等,而且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爱我家”这个栏目,孩子们更是别出心裁,通过搜寻学校几年来每个角落的点滴变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来记录见证他们成长足迹的母校,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爱。


第九课时:依依惜别
教学目标:1.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2.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教学重难点: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课前准备:有关材料
一、自学“阅读材料”中5篇文章
1、想想他们都围绕一个怎样的话题,有什么不同指处。(“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2、自由朗读。(喜欢哪篇读哪篇)
结合自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是写作方法上的,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部分)
3、预设:《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情真意切,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特点写。写好的赠言可以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一评谁写的赠言最有个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幽默,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要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4、出示课件:
(1)激励性赠言。
“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
“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
“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
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
“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
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常见的有:
(1)诗歌式。如,“阳光会走/花儿会谢/唯有你我的友谊/才是永恒。”
(2)抒情式。如,“临行前,我赠你一个美好的理想,让他成为你坚韧的拐杖;我赠你一只智慧的行囊,让他成为你人生的通行证。”
(3)格言式。如,“什么是路,路是从荆刺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来。”
(4)对偶式。如,“真诚的友谊无需承诺,永恒的情缘无需约定。”
(5)相等式。如,“你的美=严谨的工作作风+热心助人的精神+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
3.因人而宜。赠言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根据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志向、特长、属相以至长相的不同而创作出“这一个”。
赠给意志坚强的朋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的赠言
写建议书


第十课时:告别校园中队活动
教学目标:围绕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对师长的尊敬,在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踏上人生的又一段征程时,回顾六年小学的点点滴滴,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选定目标,知难而进,破浪而行,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
教学重难点:回顾六年小学的点点滴滴,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
课前准备;纪念品若干、鲜花若干、道具若干、节目磁带、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前准备:
1、分小队准备好节目
2、选好主持人和节目负责人
活动过程:
一、队仪式
甲:是谁,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点燃一盏最明亮的灯?
乙:是谁,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平凡地做那引路人?
(全体女生):是您,我们敬爱的老师!
丙:是谁,像一棵参天大树,庇护着棵棵幼苗?
丁:是谁,像一艘乘风快船,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全体男生):是您,我们亲爱的母校!
合:在即将扬帆远航的今天,有多少昨天值得我们回忆,当我们又重新翻开过去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昨天的一切是那么美丽,那么绚烂。
甲:我宣布,《别了,亲爱的母校》六年级联合中队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二、过程
甲:又是一个洋槐纷扬的日子,当毕业的最后一天,每个人的心中都饱含深深的留恋。
乙:当一片片洋槐奇迹地飞临每个毕业生手中,我们又再次唱响了再熟悉不过的校歌。(全场高唱校歌)
谢师篇
丙:朦胧的月光,无尽的思念,让我们用点点星光写下难忘年代最动人的诗,
丁:把梦留给夜,把爱留给您——母校,请听诗朗诵《谢谢您老师 》(1小队表演)
甲:老师,您是大山里涌出的一眼温泉,叮叮咚咚奏响我进取的心音。
乙:为了铸就我们理想的支架,塑造我们拼搏的羽翼
丙:您窗前的那盏小灯常常彻夜不眠。(音乐声起)
三、小队演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丁:老师,您的风筝就要高飞,而此刻,我们怎能不思绪起伏?我们曾调皮过,我们曾把您的话抛在脑后,可您知道吗?我们在一起,说的最多的是您;我们说起您,最多的字眼就是“好”!不信,您听
快板:《夸夸咱们的好老师》
才艺篇
甲: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五年,多少个五年都会被我们渐渐淡忘,可是,在育才的六年,它将永远深藏在我们的心中。育才的六年,是我们茁壮成长的六年,我们从懂得1+1=2开始,收获了那么多那么多。感谢您,育才,您的博学造就了我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我们正如那初升的太阳,喷发出勃勃的生机!(音乐起,台上的同学退场)
器乐表演篇、舞艺展示表演(个人)
离别篇
合:当我们捧起一张张奖状,我们怎能不感谢您,老师!当我们唱起来舞起来弹奏起来,我们怎能不感谢您,老师!
甲:您是那红烛——(场下)为我们献出所有的光和热
乙:您是那园丁——(场下)满园春色是您日夜浇灌
丙:您是那火种——(场下)点燃我们心灵之光
丁:您是那春蚕——(场下)默默耕耘从无炫耀
合:您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您用真心谱写了一首永唱不衰的师之赞歌,如今,我们即将离别校园,即将离别亲爱的老师,心中怎能不无限感慨,怎能不深深怀念。
甲:请听口风琴合奏(同学甲)
馈赠篇
乙:假如我能搏击蓝天,是母校给我弄潮的力量
丙:假如我能施展才华,是母校给我丰沃的土壤
合:亲爱的母校,让我们用最真诚的语言,大声告诉您——(场下)我们忘不了您!
丁:下面,请XXX代表我们所有六(2)班的同学向母校赠送纪念物,向母校献上我们最真诚的心。
请班主任为我们说几句话。(音乐起)
合:虽然即将离别,虽然即将远航,但请让我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爱心永留在育才这美丽的校园里。
回忆篇
甲:别了,敬爱的老师,您已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乙:别了,亲爱的母校,您已为我们鼓足了远航的风帆
丙:我们飞得再高,心总要与您连在一起
丁:我们航行再远,人总要与您遥遥相望
(场下)放心吧,老师,放心吧,母校,您的教诲我们终生不忘,放心吧,您必将以我们为傲!
甲:听,那熟悉的声音开始在耳边回响,听,那悦耳的旋律在会场里激荡。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聆听老师们的声音,聆听他们深情演唱那动听的歌曲,把这悦耳的歌声永远留在我们记忆里。
(音乐起《同一首歌》)
队仪式
1、中队辅导员讲话、领呼号
2、退旗
3、宣布结束
教后反思:
《依依惜别》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 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近期每每走进教室,总发现同学们在争相传阅着什么,不用猜都知道他们在写毕业留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写毕业留言时除了有真诚的祝福、相互的勉励外,也不乏一些不恰当、不健康的内容,结合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我精心设计一节口语交际课。 我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当我把这59张没有雷同的赠言送给同学们的时候,同学们的脸上、心里都写满了欣喜,而我收到的更是七十二颗沉甸甸的诚挚的童心和深情的祝福。然后我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
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咏物言志诗──《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教后反思:
《古诗词背诵》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时我做了一个大胆尝试:十首古诗我先让学生读熟,然后每一个组重点研究一首诗词,上课时让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讲解,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布置下任务以后,小组同学下来积极查找资料,进行备课。尽管这样我还是有些担心——害怕学生抓不住重点,对诗词的意境理解不到位,于是下来后我也认真研究了教材并备了课。
上课伊始,我按照我的布置先让第一小组代表讲解,学生上了讲台后学着老师的样子讲了起来。充当老师的学生刚开始有点紧张,当他进入角色后完全放开了自己。同时我发现这个小组在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同学都能认真听讲,当讲解的同学提问时,同学们也都能积极举手发言 。讲完后我当堂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了一下小测验,结果是我没有想到的——就连我们班学习最差的王斌同学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首诗的内容,这节课虽然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需要改进,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我认为我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这节古诗词的学习,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大胆放手,不要怕浪费时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一定的空间锻炼自己,让他们自由地理解,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人们常说能力是练出来的,只有这样经常地锻炼下去,我觉得我们班学生的能力肯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综合复习》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文章,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教后反思: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 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教后反思:
1、全面铺开,狠抓基础。
学生要全面把握知识,内化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复习中,应该结合复习内容,有效合理地整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内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亲自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阶段的复习应该是全面铺开,抓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首先,教师应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进行全面试探、了解。其次指导学生理清自身掌握情况。然后,学生建立了基础知识结构网络后,让学生重新去品味基础知识、归纳重点,理清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
2、专项训练,各个击破。
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普遍性错误和个别性错误的知识点,我采取典型反馈和个别反馈相结合,加强针对性训练,采取各个击破的复习方法。第一,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第二,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第三,注重各章节试卷的评价反馈。在复习中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补缺补漏,定向复习。训练中做到定时定量,追求速度和效果的统一。
3、出一系列的过关试题,让学生过关。
由于这些题目都是学生平时易错的题目,所以对学生的挑战性很大,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信心,答题习惯过关,如答题字迹清楚工整、作图规范、在指定位置答题等。不过关的同学就重做这份卷子,直到过关为止。这一举措对后30%甚至更多的学生都有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六年所学的知识,在小考中发挥出的成绩水平,教师有计划、有条理的辅助他们进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是较为关键的。由于我教学经验的欠缺,在复习内容上详略处理不当,造成了复习时间显得紧迫的情况,而且对计算方法和计算准确率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坚持始终的训练,一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简便方法,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低。我以后一定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更好地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辅导学生进行小学阶段总复习的教学任务。
教学的进步贵在经验的积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更要在实践工作上勤勤恳恳,多钻研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不断地总结出新的经验心得,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五单元:深深的怀念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中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文章从居里夫人的“美丽”下笔,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千年梦圆在今朝》,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追求,重点记述了“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热情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我的老师》让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
“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辩论,辩题是“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习作编排有两项教学内容,一是自由作文,二是编一本自己的习作选。“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具体感受;二是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受。“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关于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方面的20个成语。“成语故事”讲述了“舍本逐末”的故事。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2、指导学生学习、运用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传记及其他科普作品。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学习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检测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如:放射性元素镭、物理学、人工放射性、天然放射性、工业废渣、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酸碱、试管、量杯、诺贝尔奖。
3、整体感知课文: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4、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读“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男生读写别人的语句,女生读写居里夫人的语句。(师生分角色朗读句子。)你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她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她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师:从那句话里可以看出她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别人。。。)
师:你体会的很好!作者通过形象的对比,让我们对居里夫人坚定地探索、执著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美有了深刻印象。这种精神同样是美丽的。
生: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我从“可能”一词中发现居里夫人的工作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他们的心血全都白费了。从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对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努力)
师: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很好!说明他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对科学的执著追求)
师:接着汇报,你还有什么体会吗?
生:我从他们提炼镭的工具只是“一口大锅”,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中体会到居里夫人实验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环境非常的恶劣。在这样的条件下从事研究工作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师:谁还有补充?
生:从“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我体会到了工作不但辛苦,而且还常常有被烧伤的危险。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锅只能冶炼20公斤,而且就这样一锅一锅的经过了几万次的提炼,才炼出镭。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些什么?
生:这样的实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远大的目标和执著的追求是根本不可 能完成的。我太佩服居里夫人了,我想对居里夫人说:你真的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
生:我从“终日”一词中体会到了居里夫人一天天从早到晚都在做实验,说明她有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刚才几名同学的回答,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非常的——恶劣,条件又是非常的艰苦,刮风的时候,别人躲在暖暖的被窝里,而玛丽---(生接读)。下雨的时候,玛丽---(生接读)
师:同学们,居里夫妇从他们发现到最后提炼镭用了多长时间?(3年9个月)折算成天数那就是1300多天,假设他们一天工作10个小时,经过多少小时才提炼出了镭?经过了13000多个小时啊!是多么艰辛,多么不易啊!
师(范读):经过3年又9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
生:成吨的矿渣中提炼0.1克镭,真是太不容易了!(读出你的理解,好吗?)
师:“成吨”是多少?那0.1克镭是多少?请看一下你们的笔尖,笔尖上的一小点那么大就是0.1克。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对比)能通过读表现出来了吗?(指名读)
师: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是多么不容易啊,我想居里夫人的这份坚定、刚毅、顽强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几句话。
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居里夫人的哪些方面呢?
生:“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浑身乏力。”
(我觉得虽然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但是居里夫人用自己的美丽和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师:这说明居里夫人有一种什么精神?(板书:勇于献身)她的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师:皮埃尔不幸早逝,居里夫人一个人默默工作,倔强地前行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我们看看后来的居里夫人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取得了哪些成就?
[课件出示]
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她变成了科学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认真听,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排比句)
师:是啊,有4个变成呢!下面,我们来做一道练习。和老师合作读这句话: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因为她终身献身科学,所以人们说她变成了……。
师: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哪里?
生:课题中的“美丽”还表现在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板书:淡泊名利)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生: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生:我从课文最后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中也可以知道她淡泊名利,“在所有的世界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师 小结:对于玛丽居里来说,人活着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对人类有所贡献。所以作者说:----(生接读)她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伟大自然发现指的是什么?完成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指的又是什么?
四、升华美丽
师: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学完这篇课文时,我们都被这份美丽深深地感动了,谁能说一说你对“美丽”有什么新的理解吗?为什么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呢?(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记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所以,后人才会有这样的诗赞美居里夫人-----
五、延伸美丽(任选两题)
把这份美丽真诚传递给别人,将居里夫人的故事复述给自己的亲人朋友。
把这份美丽深深埋藏心底,请你阅读书104页的阅读链接,联系实际写出感受。
板书设计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精神美

美丽 执著追求
庄重 献身科学
健康 淡泊名利

【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的美丽》是梁衡同名散文的节选,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一问题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赞美她对科学、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更赞美了她的人格与精神。
课文是以“美丽”为主线的,那我就让“美丽”贯穿整堂课,力求从多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美丽,而且是一种跨越百年的美丽。
课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美丽的理解,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再由课题入手,设置疑问——什么样的美丽能够跨越百年?是容貌美吗?是衣着美吗?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接着我引领学生走近居里夫人,找出能够说明她“美丽”的句子。对于居里夫人的外表美,我让学生简单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而对于其深层的美丽,我让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学生都找到了“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在内,那种抑制不住的澎湃的心情涌上心头,为祖国感到骄傲,为杨利伟感到骄傲。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朗读的欲望,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领会作者的意图,达到了精读理解的目的。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预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词语的理解或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词语解释不到位,导致学生在活用词语的时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出示格言: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读课题。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
3、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词语检测 。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2.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作者( )提出一个观点:(   ),并通过(    ),(   ),( )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通过了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课文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分别写了三个什么事例?
二.课中自学,整体感悟。
1.自学提示:这三个事例中,你对哪个最感兴趣?就认真地默读一读那一段。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划下来;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划下来。再想想从“问号”到“真理”
事例1:
人物 “?” 从“?”到“!”的过程 “!”
谢皮罗 为什么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敏锐地注意 紧紧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义耳 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敏感地意识 一连串的问题 许多实验:大部分花草受酸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奥地
利医生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连串的疑问 反复的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3.重点句子理解。
1)最后把“?”拉直成为“!”,找到了真理。“?”“!”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是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现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涵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就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关系?
见微知著:从很小的现象就可以知道更大更多的东西和知识。首尾呼应。突出了只有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才会找到真理的道理。
4)课文三个事例中的“微”和“著”分别指的是什么?
微:分别指洗澡水的漩涡总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和人做梦时眼珠转动;
著:分别指 水的漩涡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发明了酸碱试纸和凡睡者眼
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含义:
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4.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
1)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2)用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四、随文练笔
作者运用三个具体事实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我们也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一次小练笔,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 ?
不断探索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教后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三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然后,对整个单元训练重点即写作方法进行了回忆总结,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比如,为赶时间,语速比较快。没有给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的时间。另外,文中破折号的用法,以及“无独有偶”和“最有趣的是奥地利医生”这两句话在文中的过渡和递进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强调,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21 我的老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收集关于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的故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导入新课。
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不怕困难、苦战攻关、善于发现、极具科学精神的科学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他是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初步理解“”。
1.词语检测。
2.① 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② 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的老师”?划出课文的中心句。(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
三、课中自学,深刻理解“”。
1.作者用哪些事实说明怀特森先生是我的老师?
2.老师在读这篇课文时,也不禁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3.怀特森先生的哪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划、议)
四、回归整体,加深对科学精神的认识
1.古今中外,善于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的人往往不迷信书本、不迷信,你知道哪些事例?(二年级学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四年级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敢于挑战的伽利略等。)
2.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又有了哪些认识?
五、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嗅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
笑容可掬的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随后取出一个苹果。他用手指捏着,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气味儿?”
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香味!”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从讲台走到学生们中间,让每一个学生再嗅一嗅苹果的气味。
经过三次“嗅一嗅”之后,除一个学生外,其他学生都举起了手,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环顾周围看了看,觉得一定是自己错了,于是也随波逐流地赶紧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教后反思】
《我的老师》是六年级下学期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初看课题,我并没有太在意这篇文章。可细读一遍后,我感觉《我的老师》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思辩色彩浓厚,主题明确,不仅对学生学习很有启发,还引发了我对以后教学理念的思考。
 教学时,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入题,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将学生带进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我指导了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
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就“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展开了重点内容的突破。学生自然谈到了科学课上发生的事情。我顺势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如果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面对这种种出人意料的举动,你会怎么想?哪些词语才足以表达你当时的心情?在学生忿忿然时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产生内心真实呐喊:算哪门子老师?然后及时转换角色:“怀特森先生怎么做的?在我们这个群情激愤的教室里,请怀特森老师献身。”学生纷纷扮演怀特森先生义正词严却又语重心长地侃侃而谈,把本是半直接引用,半间接引用的怀特森先生的一番话条理清楚地表达了出来。这一环节的设置,不仅将课堂气氛引向了高潮,而且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进行理性分析与判断,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内化为一种学习态度。新课 标 第 一 网
我发觉,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其说是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一次情感的转变,还不如说是学生引发了我对自己以往教学的一种觉醒:无论授人于鱼,还是授人于渔,都必须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每堂课都是“冒险”。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
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
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
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
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
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
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
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六、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校园小戏谜》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能够自信地单独或与他人一起表演戏歌,享受京剧带来的魅力和震撼力!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

能力目标:能较好地掌握戏曲的趣味发声练习方法并运用到演唱当中。

知识目标: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二黄、西皮等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学唱《校园小戏迷》并能学会基本动作并表演。

教学方法:听唱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式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手风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听《说唱脸谱》旋律)

二、新课教学

1.激趣表演:欣赏《智斗》片段,让学生模仿阿庆嫂、刁德一进行唱段的表演。

2.简介生行、旦行角色和唱腔特点。(图片展示)。

介绍今天学习主要方式:角色比赛。分为生行、旦行两大组进行比赛。

3.聆听歌曲:

①出示新歌。初听全曲学生哼唱熟悉歌词。

西皮二黄韵味浓,唱念做打见真功;

仔细学,认真练,古朴神韵展奇功。

②第二次聆听:教师讲解歌词朗读的节奏特点,要求学生边听边打节奏。(京剧当中的“一板一眼”)在每次的学生的表演之后及时进行评价,分两个组进行点评。

③第三次聆听:加上节奏和摇头晃脑的动作沉醉于音乐中分角色再次聆听。

4.学唱歌曲:

①引导学生学习趣味发声方法开始第一遍演唱,演唱时注意高音用假嗓子,尝试将京剧当中的吊嗓运用到其中。

②第二遍演唱:要求所有同学注重京剧当中的咬字、吐字、字正腔圆等。注重京剧的京味浓。

③第三遍演唱:要求学生能一板一眼地跟随节奏注重咬字等演唱。

三、拓展与延伸

尝试京剧的走台步、亮相等几个基本动作,为《校园小戏迷》表演增添乐趣。着戏装师生共同上台表演。

四、教师小结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一文,希望“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及全套教学反思”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