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思品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渔舟唱晚

六年级思品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渔舟唱晚。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渔舟唱晚》,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筝独奏《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筝曲《渔舟唱晚》,认记民族管弦乐器--筝的形状和音色;想象乐曲描绘的夕阳西照下湖面歌声四起,丰收的渔民满怀喜悦,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进教室 。
2、师生问好。
3、复习。
我们以前欣赏了哪些民族乐曲?
请同学说说,它们各用了哪些乐器,表现了什么内容。
4、介绍民族乐器--筝
古筝是一种弹拨类乐器,音色优美、旋律流畅,似天上的行云、地上的流水。
用筝弹奏的曲目很多。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一首经典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是古筝家娄树华先生在三十年代改编的娄树华先生根据乐曲的意境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佳句作为乐曲的标题。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有两个问题带给大家:1、这首乐曲表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乐曲大体可分为几乐段?
二、欣赏筝独奏 〈渔舟唱晚〉
2、请同学们对照图片,指出音乐所表现的情景。
小结:《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
3、复听:看书中的三幅图,边听边看,听听谈谈乐曲中描绘的内容,可分为几部分?
4、分段细听:
第一部分:慢板,这是一段悠扬如歌、平稳流畅的抒情性乐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乐展示了优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阳,缓缓移动的帆影,轻轻歌唱的渔民……给人以"唱晚"之意,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分:音乐速度加快。这段旋律从前一段音乐发展而来,从全曲来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进入第二段出现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造成对比和变化。这段音乐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波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分: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段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寻味。
5、完整欣赏(配上一首古诗),回答课后问题
【课后反思】

fwR816.cOm同步阅读

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 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 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课后反思】

大班艺术教案范文:渔舟唱晚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大班艺术教案范文:渔舟唱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安静地倾听古筝曲,感受古筝曲宁静、悠扬的意境。

3.学习乐曲ABC结构的特点,初步了解“傍晚渔民捕鱼归来”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有的初浅的乐曲ABA等结构的知识;教师熟练弹奏古筝曲《渔舟唱晚》。

2.物质材料:电脑、电视、课件《渔舟唱晚》、古筝一架、蓝色地垫。

3.环境准备:创设蓝色海洋的氛围。

活动过程

1.整体感受

幼儿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思考:听着这首乐曲,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猜猜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理解

①教师完整弹奏《渔舟唱晚》,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可以分成几段?

②分段欣赏,幼儿跟随乐曲自由摇摆身体,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

幼儿思考:听到节奏不同的乐曲,你们想到了什么?

(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③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意境?

3.艺术同构活动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找找哪些图片给你的感觉快或慢,把图片贴到相对应的地方。

4.这首乐曲有一个非常美的名字:《渔舟唱晚》。

配合课件出示“渔(渔民)、舟(船)、唱(唱歌)、晚(傍晚)”。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心中对乐曲的感觉画出来。

2.找找哪些图画表现慢,哪些图画表现快。

3.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乐曲的快和慢。

活动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名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音乐曲调优美,形象突出,对比鲜明,适宜幼儿欣赏。整个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幼儿安静、投入地倾听音乐,唤起相应的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通过分段欣赏,帮助幼儿进一步把握音乐的性质和变化,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述、肢体动作等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第三部分,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乐曲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和美好意境,让幼儿加深对美的体验,获得情感的升华,从而积累审美经验。

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自由的、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活动“重视了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和审美情感体验,重视了幼儿与音乐材料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在这一活动中可以体会到:音乐欣赏除了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更具有开启幼儿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活动资源

1.作品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2.教师的解说词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微风轻轻地吹着,湖面上波光粼粼,渔民们在美丽的湖面上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悠闲地划着渔船。起风了,渔民们赶快划着渔船回家。湖面上的波浪越来越大,渔民们用力地划船,越划越快。风停了,渔舟靠岸,渔民回家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大班艺术教案:渔舟唱晚


这篇《大班艺术教案:渔舟唱晚》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安静地倾听古筝曲,感受古筝曲宁静、悠扬的意境。

3.学习乐曲ABC结构的特点,初步了解“傍晚渔民捕鱼归来”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有的初浅的乐曲ABA等结构的知识;教师熟练弹奏古筝曲《渔舟唱晚》。

2.物质材料:电脑、电视、课件《渔舟唱晚》、古筝一架、蓝色地垫。

3.环境准备:创设蓝色海洋的氛围。

活动过程

1.整体感受

幼儿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思考:听着这首乐曲,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猜猜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理解

①教师完整弹奏《渔舟唱晚》,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可以分成几段?

②分段欣赏,幼儿跟随乐曲自由摇摆身体,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

幼儿思考:听到节奏不同的乐曲,你们想到了什么?

(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③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意境?

3.艺术同构活动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找找哪些图片给你的感觉快或慢,把图片贴到相对应的地方。

4.这首乐曲有一个非常美的名字:《渔舟唱晚》。

配合课件出示“渔(渔民)、舟(船)、唱(唱歌)、晚(傍晚)”。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心中对乐曲的感觉画出来。

2.找找哪些图画表现慢,哪些图画表现快。

3.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乐曲的快和慢。

活动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名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音乐曲调优美,形象突出,对比鲜明,适宜幼儿欣赏。整个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幼儿安静、投入地倾听音乐,唤起相应的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通过分段欣赏,帮助幼儿进一步把握音乐的性质和变化,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述、肢体动作等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第三部分,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乐曲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和美好意境,让幼儿加深对美的体验,获得情感的升华,从而积累审美经验。

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自由的、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活动“重视了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和审美情感体验,重视了幼儿与音乐材料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在这一活动中可以体会到:音乐欣赏除了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更具有开启幼儿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活动资源

1.作品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2.教师的解说词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微风轻轻地吹着,湖面上波光粼粼,渔民们在美丽的湖面上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悠闲地划着渔船。起风了,渔民们赶快划着渔船回家。湖面上的波浪越来越大,渔民们用力地划船,越划越快。风停了,渔舟靠岸,渔民回家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大班艺术活动教案:渔舟唱晚


这篇《大班艺术活动教案:渔舟唱晚》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安静地倾听古筝曲,感受古筝曲宁静、悠扬的意境。

3.学习乐曲ABC结构的特点,初步了解“傍晚渔民捕鱼归来”的含义。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幼儿已有的初浅的乐曲ABA等结构的知识;教师熟练弹奏古筝曲《渔舟唱晚》。

2.物质材料:电脑、电视、课件《渔舟唱晚》、古筝一架、蓝色地垫。

3.环境准备:创设蓝色海洋的氛围。

活动过程

1.整体感受

幼儿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思考:听着这首乐曲,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猜猜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分段理解

①教师完整弹奏《渔舟唱晚》,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可以分成几段?

②分段欣赏,幼儿跟随乐曲自由摇摆身体,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

幼儿思考:听到节奏不同的乐曲,你们想到了什么?

(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③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幼儿思考: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意境?

3.艺术同构活动

借助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找找哪些图片给你的感觉快或慢,把图片贴到相对应的地方。

4.这首乐曲有一个非常美的名字:《渔舟唱晚》。

配合课件出示“渔(渔民)、舟(船)、唱(唱歌)、晚(傍晚)”。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心中对乐曲的感觉画出来。

2.找找哪些图画表现慢,哪些图画表现快。

3.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乐曲的快和慢。

活动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名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音乐曲调优美,形象突出,对比鲜明,适宜幼儿欣赏。整个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幼儿安静、投入地倾听音乐,唤起相应的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第二部分,通过分段欣赏,帮助幼儿进一步把握音乐的性质和变化,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述、肢体动作等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第三部分,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乐曲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和美好意境,让幼儿加深对美的体验,获得情感的升华,从而积累审美经验。

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自由的、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活动“重视了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和审美情感体验,重视了幼儿与音乐材料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在这一活动中可以体会到:音乐欣赏除了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更具有开启幼儿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活动资源

1.作品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直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全曲大致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展示了优美的湖滨晚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

2.教师的解说词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微风轻轻地吹着,湖面上波光粼粼,渔民们在美丽的湖面上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悠闲地划着渔船。起风了,渔民们赶快划着渔船回家。湖面上的波浪越来越大,渔民们用力地划船,越划越快。风停了,渔舟靠岸,渔民回家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告别时刻》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捧一束鲜花献给你》

【教学目标】

学习歌曲《捧一束鲜花献给你》,体会和表现音乐作品中积极健康的音乐风格,运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演唱方式。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音乐--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师: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谈谈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

2、新授内容

(1)初听歌曲《捧一束鲜花献给你》。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2)再听:歌曲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3、学唱歌曲

(1)根据学生情况,或小组学习、或教师教唱、或学生试唱歌谱、或利用课堂乐器演奏旋律等等。

(2)教师应注意把握歌曲的几个重点:切分音的准确、休止符的掌握。歌曲的高潮部分最后,注意演唱方法,不要喊唱,注意保护学生在变声期的用嗓卫生。

4、分析、处理歌曲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完成教科书上的两个问题。

高潮部分,音区处在高音区,旋律的起伏比较大,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感激之情。

5、作业

复习歌曲,收集有关感谢老师的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爱米兰》《老师在绿荫中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老友进行曲》

【教学目标】

1、欣赏《老友进行曲》,感受乐曲轻快、优美的旋律。

2、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通过想象,描述各段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3、小组合作,创编一个乐段或部分旋律的图形谱,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乐曲《运动员进行曲》(或者教师播放学生集会、发奖、下操时常用的进行曲风格的乐曲)。

师:乐曲的曲名?乐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2、完整初听《老友进行曲》

师:乐曲的速度、节拍?

生:速度不快不慢,适合行进;四四拍的节拍。

3、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是由德国作曲家卡尔泰克根据自己儿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而创作的管弦乐曲。音乐欢快、活泼,表现了与朋友在一起时欢快的心情。

4、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

初听提问:乐曲的速度、力度?

再听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谱例,随音乐哼唱主题的第一旋律。

提问:主题的第一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2)第二部分

初听提问:乐曲的速度、力度与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情绪上又怎样的变化?

教师出示谱例,了解音乐要素(音型、音区)对音乐的影响。

(3)第三部分

初听提问:乐曲的第三部分与哪一部分相同?

(5)总结曲式结构

三段体:ABA

4、补充欣赏

欣赏《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或者播放建国50周年庆典录像,8000少先队员组成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广场,背景音乐由1200名军乐团队员吹奏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提问: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受?(骄傲自豪、振奋人心)

欣赏电影片段《闪闪的红星》中的《红星歌》。

学生讨论观看后的感受。

教师播放建国50周年庆典阅兵式录像,解放军海陆空仪仗队、各兵种方阵通过*广场的画面,背景音乐是军乐团吹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教师总结:这些乐曲都具有进行曲的特点,适合队伍在行进间演奏。还有一类进行曲适合在音乐会上欣赏,除了具有进行曲雄壮的特点外,还具有活泼、轻快、舞蹈性的特征。

欣赏《拉德斯基进行曲》《巡逻兵进行曲》等。

5、小组合作,为乐曲创编图形谱。

可根据学生情况为某一段落创编图形谱。

可以哼唱主题与打击乐伴奏相结合,用打击乐器为乐曲的第一乐段伴奏;可以运用吹奏乐器演奏主题的第一旋律或哼唱主题,用打击乐器为第二乐段伴奏等等。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告别时刻》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记忆哼唱主题部分。了解、认识的音乐剧女王莎拉布莱曼以及她的代表作品,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过程】

课前要求教师收集许多相关音像资料,组织学生分为四个组:"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生平以及成名作品、韦伯与莎拉布莱曼--音乐剧、莎拉布莱曼与世界男高音的合作、莎拉布莱曼与《告别时刻》等不同主题收集有关资料。

1、欣赏歌曲《告别时刻》

(1)播放歌曲《告别时刻》--莎拉布莱曼独唱。

提问: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2)分析歌曲的结构。

第一部分音乐旋律低回婉转,节奏有张有弛,似乎是在低声地诉说,表达了留恋之情。第二部分音乐旋律高亢、明亮,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2、莎拉布莱曼与《告别时刻》

1996 年,德国拳王亨利马斯克即将告别拳坛。为此,他特别邀请他最喜爱的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在告别会上演唱歌曲。莎拉布莱曼接受这个光荣的委托之后,再有她挑选了这首意大利歌曲,并指定与原唱者波切利合唱。然而,在这场1996年11月举行的拳赛中,亨利竟意外地落败。当他登台谢幕,《Time To Say Goodbye》动人的旋律同时响起,令巅峰不再、黯然落败的拳王潸然泪下,闻者莫不动容。

此曲又名《永相随》,被BBC选为为戴安娜王妃葬礼上主题音乐的歌曲,由莎拉布莱曼独唱,震撼了全世界。

3、了解"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生平以及成名作品

莎拉布莱曼196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3岁开始学跳芭蕾舞,18岁时加入舞团并已由她担任主唱。莎拉布莱曼21岁的时候,首度参加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音乐剧演出,崭露头角。 欣赏《猫》中片段--回忆。

4、韦伯与莎拉布莱曼--音乐剧

1981 年,莎拉布莱曼首度参加了韦伯的音乐剧《猫》的演出,不过,韦伯第一次注意到她那缥缈细致的女高音音色,是在史卓斯的作品《夜莺》里。其间,莎拉布莱曼成功诠释了《安魂曲》中的女高音,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古典新艺人"提名。1986年,伦敦的"女王陛下剧院"推出了堪称本世纪最音乐剧之一的作品《歌剧魅影》,莎拉布莱曼主演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主角克莉丝汀,这个演出将她的演艺生涯推上了第一个高峰,被Drama Desk大奖提名为女演员,奠定了其音乐家的地位。

欣赏《歌剧魅影》中片段--《愿你再次出现》。

5、莎拉布莱曼与世界男高音的合作

(1)莎拉布莱曼与歌王卡雷拉斯:1996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莎拉布莱曼受邀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拉雷拉斯同台演唱闭幕主题曲《永远的朋友》。

欣赏《永远的朋友》。

(2)莎拉布莱曼与多明戈:1985年,她担任韦伯古典音乐《安魂曲》的首演及录音,与她一同担纲的男主唱则是当今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她同时因为这个演出获得葛来美奖"古典新艺人"的提名。

欣赏《安魂曲》。

(3)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1996年德国拳王亨利马斯克告别拳坛,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合唱歌曲《告别时刻》。

欣赏歌曲《告别时刻》--莎拉布莱曼与波切利的二重唱。

5、随音乐哼唱歌曲的主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同一首歌》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同一首歌》,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歌曲《同一首歌》

提问:这首歌曲的歌名?你听过哪位歌唱家演唱这首歌曲?

2、学习歌曲合唱部分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利用课堂乐器分声部完成旋律。

3、完整演唱歌曲

背唱歌曲,加入领唱、排成演出队形。

4、讨论运用什么形式完成"毕业晚会"

5、分组准备

主持、导演、化妆、录像、邀请老师、照毕业照等等。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活动:"毕业晚会"

【教学目标】

由学生组织一台"毕业晚会",在音乐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教学过程】

1、合唱:《捧一束鲜花献给你》

2、毕业典礼

(1)校长的讲话,颁发毕业证。

(2)舞蹈:街舞《青春的脚步》。

(3)学生代表讲话。

(4)学生留给学校的礼物:一幅巨画《我们美丽的校园》。

(5)家长代表讲话。

(6)表演唱:《感恩的心》--演唱加手语表演。

(7)老师的临别寄语。

(8)朗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钢琴伴奏。

(9)舞蹈《小旋风》。

(10)大合唱:《同一首歌》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梅花三弄


【教学内容】
欣赏古琴独奏《梅花三弄》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使学生能够对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曲目《阿拉木汗》
2、思考问题:
其中涉及到哪些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
初步感受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音乐知识:
1、认识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出示图片)
2、介绍: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一般厚约二寸。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三、欣赏《梅花三弄》
1、听赏全曲。
2、简介: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弄之说。
3、再次听赏,分析乐曲。
全曲共有十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后四段,音乐的发展侧重于此。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象。
4、分段细听。
乐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
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
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
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以乐曲第七段的部分曲调为例:
这段曲调在节奏的变化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旋律大起大落,弹奏上采用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雪交加的意境,更突出地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同时,将全曲推向了高潮。乐曲的尾声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进行,音调平稳,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重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5、完整欣赏全曲。
6、用此曲作为音乐背景的衬托,朗诵一首歌颂梅花的诗词。

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的梦》教案


第一课时:《苗岭的早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演示文稿、Flash画面、磁带。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神秘的地方,去听听那里的音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示苗岭风景画面(播放第一乐章音乐)。
2.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听了这段音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是啊,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音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遍在听的时候,看老师的手有什么变化吗?学生随教师一起用右手走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音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自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音乐是来自哪个民族吗?(苗族)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鼓励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知道的乐器)。
教师小结并用课件展示出乐器小提琴,进行简单介绍。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的音乐走进苗族。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片。
6.匆匆走了一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听……。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小背篓》。
这首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又是怎样一种感觉呢?(声音尖高……)。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音比较高、尖,节奏宽、自由(多媒体展示)。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的音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一首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一遍用口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一乐章。演示文稿展示乐器口笛,向学生简单介绍乐器口笛。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二乐章
1.听赏第二乐章。
你感觉第二乐章音乐和第一乐章音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二乐章的音乐甚至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
2.你想跳一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文介绍芦笙、木鼓、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二乐章,看老师表演的苗族舞:示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 教学生表演苗族舞的几个动作并加入“拍一拍”。
(4)跳一跳。
在第二乐章的伴奏下,师生同舞,也可拍手表示感受。
五、听全曲
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由小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小结
课件出示“笛子”:同学们听过笛子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音乐是用笛子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生听赏)
下课!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学目标
1、 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心情及盼望小树成材的美好心愿。
2、 体会连音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3、 用律动的方式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节课欣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竖笛练习:
2、 导入新课。
3、 美妙的音乐将我们带到了山清水秀的苗家山寨,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该是多么幸福。具统计,从1970年到2002年,由于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2%,生物多样化下降了1/3,淡水资源减少了55%。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如此严重,怎么办?
学生:保护环境
教师:举例(发散思维:绿化、种树)。
教师:谁知道植树节是哪一天?
学生:回答问题(提前查资料)。
3、学唱歌曲。
(1)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词曲作者)。
(3)学习歌谱:注意歌曲中的连线(第3、5、6、8小节)。
(4)学习歌词。
学生:分组练习。
4、 创编歌曲的律动。
第1、2小节拉手原地点踏步;第3、4小节双手上举摆动;第5、6小节一人蹲一人站站立,摆头;第7、8小节双人拉手转圈,最后一小节造型。
教学评价
1、 是否能熟练、完整地演唱歌曲。
2、 歌曲中连音线的唱法
3、 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欣赏木琴独奏《小松树》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正确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五次变奏。
教学过程
1、 初听全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 再听全曲:你知道这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主奏的吗?
 3、 介绍主奏乐器:木琴。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木琴的相关资料和图片,有条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分段欣赏。
(1) 引子:感受木琴音色特点。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鸟鸣、流水,自由的节奏表现了一幅山林日出的景象。)
(2) 主题听赏:出示主题谱例,旋律记忆。
A、 主题: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
B、 出示谱例:模唱记忆主题。
C、 揭示课题《小松树》。
(3) 再听全曲;这个旋律总共出现了几次?它们都是用木琴演奏的吗?
(4) 再听全曲:当听到用木琴演奏的乐段举手表示。它们和第一次出一的旋律有变化吗?有什么不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区分第二变奏的加花和第四变奏的变速。)
(5) 再听全曲:还有几个乐段不是用木琴演奏的?它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听辨和小组讨论总结出正确答案)
5、 完整聆听,整体把握乐曲的情绪。
6、 学唱歌曲:出示歌篇,演唱歌词。
7、 分小组讨论运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乐曲。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舞蹈、歌唱、绘画、打击乐伴奏的方式表现乐曲。)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参参与率。
2、 模唱主题的准确程度和听辨奏的准确度。
3、 能否与他人合作,运用歌唱、舞蹈、绘画或打击乐的形式表现乐器。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2、 用沮丧、无可奈何的心情演唱歌曲《为得了》,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及表现力。
3、 用图画、表演、配乐、朗诵、打击乐、歌舞的开式表同《森林的故事》。
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师生课前查阅关于森林的资料)。
教师:谁能把自己找到的关于森林的图片或其他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出示生长茂密的森林图片并给大家介绍。
教师:据一份可告材料报告,在过去的1970年到2002年间,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2%。;在此生物多样化下降了1/3,淡水资源减少了 5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图片给大家看。出示荒漠的图片。我们听到了触目惊心的数字,真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而担忧。是吗?大家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
学生:森林火灾、滥确滥伐、动物种类的消失等。
教师:生态平衡被打破,终将会威胁到我们人类,多么可怕,作为人类应怎样做呢?
学生:种树造林。
教师:就像歌曲《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歌》中唱的那样,用我们的力量给祖国的绿化事业,让城市、乡村、田野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绿色,那该多好呀!
2、 出示本单元中的五张图片。
教师:这五张图连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故事的梗概。
教师:没想到森林里的动物们也会遭到失去家园的动难,一会儿我们要将这个故事编成音乐剧,让更多的朋友们知道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大家愿意吗?看哪个组同学最成功。
3、 学唱歌曲部分。
教师:在演出之前,我们一起先来学唱歌曲《不得了》。
出示歌曲,播放歌曲录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及音乐形象。
教师:指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歌曲。你们觉得动物们唱这首歌时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伤心、着急等。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是怎样表现这种着急的心情的。
教师:歌曲的特点就是2/4、3/4拍交替运用。而且我们发现每拍后面都有八分休止符,让我们感到动物们的语气是那样急切。间奏的引入好像是描写动物们慌乱的脚步声。三个乐句一层一层跌落,表现了动物的伤心、无可奈何的样子。结束句突然出现了一个四拍的长音,并且稳稳的落在了66/50//上,首尾呼应,结束歌曲。
学生:尝试完整地演唱。分组唱熟歌词。尽量做到形象生动。
4、 分组设计活动,表现情景剧《森林的故事》。
教师提供素材:各种动物的头饰、打击乐器(沙锤、双响筒、铃鼓、碰钟、响板、小笛子等),音响资料等。
5、 各组展示。
教师:请观看的同学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课堂小结:演音乐剧是对大家表演才能的一次锻炼,关于演情景剧大家有没有想变的?
学生自由发言。
注:本课可以用两课时完成,排练的过程很得要,表演要层次清楚,不拖拉。

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教案


教学要求

1、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不同音乐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2、 本单元通过歌表演、音乐活动、唱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理解并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 感受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并能正确运用到歌曲之中。

重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感受声音的长短与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强“f”弱“p”,并能正确地运用到歌曲演唱之中。

难点:

体会每首歌曲各自不同的音乐情绪,《小动物的歌》是欢快的,《小毛驴爬山坡》是俏皮的,而《咏鹅》是悠闲自在的。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不同歌声表现不同音乐的情绪。

教具准备

1、 钢琴、录音机及磁带、打击乐器(大鼓、铃鼓、响板、双向筒)。

2、 卡片:强 弱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 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 歌曲《小动物的歌》。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进一步理解声音的长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声音的强弱。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并能正确运用到音乐中。

教学过程:

1、 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上各种动物的图片。

2、 教师课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两组插图,并模仿他们的声音。

3、 说出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能表示声音的强弱。

4、 学生任意选择一种动物,模仿它的叫声。模仿逼真的,将图片取下站在空的头饰上,并带在这位同学的头上。

5、 认识音乐中的力度记号:F和p

⑴教师引导学生对老虎和小猫叫声进行对比:老虎的叫声低沉、声音长。

小猫的叫声柔和、声音也长。谁的叫声大?谁的叫声小?(老虎的叫声大,小猫的叫声小)

⑵在音乐中声音大用“f”表示强,声音小用“p”表示弱。

6、 将同学们头饰上的小动物按叫声的大小分类。

7、 学习歌曲《小动物唱歌》。

⑴学生听教师范唱或录音。

⑵根来时按节奏朗读歌词,要求咬字准确、吐字清楚。(注意弱起小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强调4/4拍的第一拍“小动物”中的“小”字。)

⑶教师分局教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可以模仿所唱的动物的典型动作。

⑷创编歌词:请你将猫和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大声领唱。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 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

2、 歌表演《小动物唱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感受声音的强弱,并能正确地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之中。通过歌表演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教学过程

1、 教师出示大鼓和铃鼓,请学生敲击这两种乐器,感受乐器的声音力度:哪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强?哪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弱?

2、 在音乐中“强”用什么表示?“弱”用什么表示?

p 弱 F 强

出示卡片

3、 a小女孩敲击碰铃。B新年晚会上人们静听新年钟声。

师问:谁发出的声音强?谁发出的声音弱?(碰铃发出的声音弱,钟声发出的声音强。)

4、 复习歌曲《小动物唱歌》。

5、 引导学生注意发现歌谱中出现的“f”和“p”,理解含义,并请同学们正确地运用到歌曲演唱之中。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 学习歌曲《咏鹅》。

2、 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验中国古诗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通过欣赏《口哨与小狗》,体会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过程

1、 谁会背诵描写动物的古诗?(《咏鹅》)

2、 学唱歌曲《咏鹅》。

(1) 请到家一同背诵《咏鹅》。

(2) 教师为学生讲解诗词的含义

(3) 学生朗读歌词,体会诗意。

(4) 教师范唱。

(5) 学生跟录音机学唱。

(6) 体会歌曲悠闲自在的情绪。

3、 欣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1) 初听音乐:你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除了小狗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2) 再听音乐:主人与小狗在做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 你如何表达乐曲的情绪?

(4) 对比这两首乐曲的情绪,《咏鹅》是优美抒情的,《口哨与小狗》是欢快活泼的。

4、 总结:将今天学习的歌曲《咏鹅》唱歌爸爸妈妈听。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1、 复习歌曲《咏鹅》。2、 学习歌曲《小毛驴爬山坡》。

教学目标

1、 复习歌曲《咏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唱。

2、通过学习歌曲《小毛驴爬山坡》,体会音乐所描绘的小毛驴——俏皮、淘气,体会音乐旋律的起伏与描述小毛驴爬山坡之间的关系。

3、 鼓励学生选用双相同或响板为音乐配伴奏,有条件的可以写出简单的节奏谱。

教学过程

1、 谁知道阿凡提的故事?能给大家讲一讲吗?

2、 阿凡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经常与谁一起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3、 学习歌曲《小毛驴爬山坡》

(1) 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

(2) 教师分句教唱。

(3)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绪。学生用手指歌曲的旋律线演唱,了解旋律描写的小毛驴气喘吁吁爬山坡的情景。

(4) 请你为歌曲伴奏:教师提供打击乐器——双向筒和响板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什么乐器?为什么?表现什么?怎么敲击?

4、 复习歌曲《咏鹅》。你能背唱这首歌吗?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快乐的小熊猫》。

教学目标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启发学生感知乐曲所描绘的不同音乐内容,为插图排顺序。教师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将音乐变成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过程

1、 初听全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 分段欣赏:

(1)你听到了什么?是谁在叫?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清晨,天慢慢亮了,小鸟的鸣叫,唤醒了沉睡的森林。)

(2)谁出现了?它在干什么?(小熊猫拿着水桶,准备到河边打水)

(3)森林里的动物们在做什么?小熊猫在做什么?(小熊猫抬着水桶,往回走。他友好的像森林里的朋友们问好)

(4)这段音乐描述了小熊猫在做什么(它一溜烟的跑回商店,做好开门前的准备工作)

3、 完整欣赏全曲,并为插图排顺序。

4、 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5、 随着音乐即兴表演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渔舟唱晚”一文,希望“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渔舟唱晚”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思品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