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 导航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的程序,一般在策划、确定了实施方案之后,就是以校园网络、校会、广播、招贴等形式发布信息,广而告之,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艺术节活动。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广而告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海报设计的基本知识。

2、方法与过程:掌握海报的设计步骤和制作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掌握海报的构成要素、设计原则及创意方法。

2、尝试设计一幅有创意的海报。

教学难点

对学生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根据活动的主题去设计一幅富有创意的海报。

教学方法

直观感受、讨论、欣赏、观察、发现、情景、讲授、演示、比较等。

评价要点

1、是否掌握了海报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方法。

2、能否根据活动的主题展开思维联想,设计出创意独特的海报。

3、是否热心参与学习活动,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操作实践过程能否细致耐心,与同学合作是否融洽。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设备、实物投影仪、卡纸、彩笔等。

学具:卡纸、铅笔、橡皮、彩笔等。

教学设计示例

一、范例导入

以“长安大学第一届图书文化节”的宣传海报或其他代表性的海报为例导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海报中传递的信息,发现和总结海报的特点。

二、新授内容

1、海报的构成要素。

对比多幅海报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海报的构成要素。

2、海报设计的原则。

利用“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海报,引导学生说出各要素的选择和处理的特点。

(1)文字:

a、标志性文字即海报的主题文字,必须醒目、简洁,字体的选择和编排应根据活动的需要作艺术化的处理。

b、辅助性文字是对标题的具体说明,一般需要写明活动的地点、时间及主要内容。

(2)图形的位置和比例在海报中一般比较重要,图形的选择应呼应主题且构思新颖。

(3)色彩应醒目,常用对比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3、海报的创意设计。

引导学生结合说学的海报知识,分析优秀海报作品构思、处理等独到之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海报的制作方式。

通过欣赏大量优秀海报作品,了解优秀海报制作方式——计算机制作、手绘制作。

三、实践练习

用手绘的方式为学校艺术节设计一张创意独特的海报。

1、说创意思路。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并通过讨论完善自己的创意思路。

教师辅助总结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在山的那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总( )课时 主备人:王成甫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5、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2、诗歌的特点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济南的冬天》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总( )课时 主备人:王咏勤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散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3、学习对称句。 教学重点:1、整体感悟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3、学习对称句。 教学难点:1、整体感悟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我们闭上双眼,脑海中会浮现很多感人的画面,是谁在日落黄昏倚在窗口焦急地盼我 们归家呢?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细声叮咛呢?当然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中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安适。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 听文入境 多媒体展示: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听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 师提问:听完读文,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抽生回答。 甲:团结的家庭。 乙:和谐的家庭。 丙:友爱、幸福的家庭。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所使用的词语:团结、和谐、幸福、友爱等可以归纳为一个词语: 和谐。师板书:和谐  下面,我们把自己融入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中,自读课文。 读文生情 师出示思考题:听着大家投入的朗读,我仿佛也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通过刚才的读 你一定读懂了很多问题,下面就看这样一个思考题。  多媒体展示: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家庭尽显和谐。 先看第一个问题:文中写了何事? 抽生回答:散步——发生了分歧——继续散步。 师引导学生阐明分歧的具体情况。并板书。 一句话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散步中出现了什么人?文中哪个句子看得出? 生回答: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从课文第一句可以看出。 师出示思考题:人们都说莫怀戚的《散步》语言优美精炼,可是老师在读文时发现了一 个句子:课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师觉得交

查看全文>>>

这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三颗枸杞豆》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学习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标题的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枸杞——浑身是宝,它的根可以作药,叶可以煮汤,果实枸杞子可以用来炖汤、制酒、做饮料等,作用很广。可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种小小的枸杞子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蒙,改变人一生的命运。揭示目标。 二、学习指导: 1、朗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三颗枸杞豆?格式( )的三颗枸杞豆。 (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 2、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在这之前,“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仔细默读课文后回答,结合课文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

查看全文>>>

课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知识点:感受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能力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 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活动准备: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每一小组承担一项任务。  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与检查工作。  主持人写串连词。 活动内容:主持人解说词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 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一探寻黄河文明 环节之间的衔接由主持人完成。  1 黄河知识问答,每组出一个代表抢答,答对给组内积一分。 问题设计: (1)请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2)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 (3)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 (4)黄河有多长?流经那几个省区? (5)《黄河颂》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  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 讲黄河故事,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小组汇报成果。  3 收集黄河俗语,谚语,成语的小组汇报成果。要求领会意义,并且造句。 二、歌唱黄河 朗诵组学生展示成果。 (1)吟黄河诗词 (2)听黄河民谣 (3)品黄河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从中感受黄河,热爱黄河。) 三、保护黄河  1 小组汇报黄河现状,并分析造成黄河现状的原因。  2 组织学生设计公益广告。 四、综合写作  1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2 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以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

查看全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规划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 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

查看全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202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