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 导航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教学策略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材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试图让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到答案。教师也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如家庭水族箱、一块农田或一条小河。
生产者的学习是一个难点,教师可做一个训练练习,如问学生:你父母每天上班劳动,创造劳动价值,他们是生产者吗?为什么?从而强化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和生物学概念的不同。明确指出在地球上,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这里可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如捕蛇、青蛙和消灭麻雀等来说明破坏食物链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保护每一个物种的重要性。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不要求学生把所有的食物链都准确地连出来,只要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往往有很多条,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如果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数量,也就是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活动的目的就达到了。教材安排了一个“进一步探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在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定会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材在本处还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教师在此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教师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更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三、参考答案
观察与思考
1.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下图。
2.从理论上分析,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会减少;青蛙、鼠的数量会增加;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资料分析
1.人会中毒。
2.因为一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练习
1.生产者 动物 分解者 阳光、空气、水等
2.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如蝗虫、蚱蜢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会使粮食减产。因此,捕食青蛙会使有害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
3.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大体上符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四、背景资料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 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和化能自养细菌。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消费者 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
分解者 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主要是把构成有机成分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通过分解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非生物成分有辐射(主要指可见光)、大气(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与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氮气与生物固氮有关)、水体(也称水,包括水蒸汽)、土体(泛指自然环境中以土壤为主体的固体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生性食物链。
捕食食物链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物链的起点,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如草→蝗虫→青蛙→蛇→鹰。
碎食食物链是指以碎食(植物的枯枝落叶等)为起点的食物链。碎食被一些生物所利用,分解成碎屑,然后再为多种动物所食。在森林中,有90%的净生产是以碎食方式被消耗的。其构成方式为:碎食物→碎食物消费者→小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
寄生性食物链由宿主和寄生物组成,以大型动物或植物为食物链的起点,再加上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所组成的食物链,如黄鼠→跳蚤→细菌→噬菌体。
腐生性食物链是指动植物遗体在土壤或水中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食物链。
上面四种类型的食物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的。
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就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不仅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而且推动着生物的演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之一。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富集
各种有毒物质,如铝、铅、汞、铜等重金属以及苯酚化合物、DDT等,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参与物质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容易被生物体吸收、又不易从生物体排出的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渐富集,越是处在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
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典型例子。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 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 mg/kg,达50~60 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人或猫吃了鲶鱼,就会出现汞中毒。

fwr816.coM编辑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4.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策略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探究的每一个步骤,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捕捉鼠妇时所观察到的鼠妇的生活环境,或本探究第一段文字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应有一定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可多举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关键步骤。
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和合作等关系。
本节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实验中可以研究的因素有很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一般只对单一因素进行研究。
2.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分等。一般情况下,鼠妇在适宜的温度时很活跃,在低温下不大运动;鼠妇常呆在潮湿的地方。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并尝试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3.表达和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
三、参考答案
探究
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练习
1.空气,如池塘的水中缺氧,会导致鱼大量死亡。
土壤性质,在某些特定的土壤(如盐碱地)中只能生长特定的植物。
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由于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蚯蚓依靠皮肤进行呼吸,大雨过后,土壤中充满雨水,缺乏空气,蚯蚓因缺氧而爬出地面。
4.动物有竞争关系。动物常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5.
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幼虫为食,并破坏它们的巢,因此,土蜂数目减少;三叶草由于得不到土蜂的及时传粉而减少;牛由于缺乏食物而受到影响。
四、背景资料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光 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
阳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阳光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例如,大多数鱼身体背面的颜色较深,腹面浅淡,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光照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蚜虫培养在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蚜虫培养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
温度 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却很窄。过热或过冷,都会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使生物死亡。以动物为例,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 ℃的温度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很多动物就难以生存了。温度还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水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植物体的含水量一般为60%~80%,有的高达90%以上。动物体的含水量也大致相似,例如,鱼的含水量为70%,人体的含水量,初生婴儿为72%,成人为6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生物的影响,在这些生物中,既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因此,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的现象是常见的。例如,许多蚂蚁一起向一个大型的昆虫进攻,并把它搬运到巢穴中。同种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场所或其他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些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时期,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而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寄生、竞争、捕食,等等。
生物界中寄生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人体和其他动物的体内,虱和蚤寄生在人体和其他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等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等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竞争。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例如,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分开培养,它们都能正常生长,可是把两者放在一起培养的时候,经过16 d,其中的一种生长正常,另一种却全部死亡。捕食关系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例如,杜鹃捕食昆虫,狼捕食野兔,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散步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散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3、学习对称句。
教学重点:1、整体感悟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3、学习对称句。
教学难点:1、整体感悟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重的“爱”。
2、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当我们闭上双眼,脑海中会浮现很多感人的画面,是谁在日落黄昏倚在窗口焦急地盼我
们归家呢?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细声叮咛呢?当然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中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安适。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
听文入境
多媒体展示: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听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
师提问:听完读文,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抽生回答。
甲:团结的家庭。
乙:和谐的家庭。
丙:友爱、幸福的家庭。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所使用的词语:团结、和谐、幸福、友爱等可以归纳为一个词语:
和谐。师板书:和谐
 下面,我们把自己融入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中,自读课文。
读文生情
师出示思考题:听着大家投入的朗读,我仿佛也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通过刚才的读
你一定读懂了很多问题,下面就看这样一个思考题。
 多媒体展示:作者在文中写了何事?何人?何景?让一个家庭尽显和谐。
先看第一个问题:文中写了何事?
抽生回答:散步——发生了分歧——继续散步。
师引导学生阐明分歧的具体情况。并板书。
一句话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散步中出现了什么人?文中哪个句子看得出?
生回答: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从课文第一句可以看出。
师出示思考题:人们都说莫怀戚的《散步》语言优美精炼,可是老师在读文时发现了一
个句子:课文第一句。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师觉得交代人物关系可以更简洁一些,改为:我们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样就简洁了,同学们的看法呢?能改吗?
生思考,回答:不能改。文中的句子显得家里每个人都很重要。还交代清楚了一家四口人的关系。
第3个问题:文中写了何景?
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师明确: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4自然段和7自然段。
下面看这样一个片段。

多媒体投影:课文4、7自然段写景的句子。
朗读这个片段。
多媒体投影思考题。
⑴请同学们思考:这两个片段分别写了初春哪些景色?
 抽生回答: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7段:菜花、桑树、鱼塘。
(2)请同学们思考:从景物描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呢?
4段:意境 蓬勃的生机 哲理 珍视生命 7段:意境 春天的召唤 哲理 珍爱生活
四、赏读入心
 师引导学生体味文句之美。
同学们在读这篇文章时,会感到文中很多句子写得很美,其实我也喜欢一个句子。
多媒体投影: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生了解此句的特点。
 师投影:对称句的概念。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我们再去找找。
 生找,抽生念。
 师投影:文中出现的另外7个对称句。男女生分组朗读上下句。
五、品文入理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选读课文,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给他(她)的理由。
师小结:意见很不一致,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确实,每一个人都做得很好,家庭中也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孝顺父母古来有之,我国的孟子说:
投影:生念。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英国学者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是人类才有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
师说:同学们念到最后一句充满了自豪感,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
师说: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
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在这样一个感人的时刻,请用你手中的笔,把你心中的这份感动写下来。
投影:我手写我心,用我们学到的对称句。
家是——————————————;
我是——————————————。
板书:
散 步
莫怀戚
和 谐

母亲 我 儿子
(走大路) (走小路)


分 歧
唐海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走进历史》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走进历史》》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有请主持人──王桢、李垚同学
2、教学活动二
活动1
王桢:通过学习《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知道了史前时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时代的四大文明古国,知道了农耕文明时代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更知道了农耕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走近历史,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演绎历史,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亲密接触,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所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意义。
李垚:历史是一条流淌的长河。我们今天所演绎的只是这条长河中的几点几滴。让我们凝神静气,穿过那时间的隧道去看曾经的人和曾经的故事。
王桢:首先,我们来到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位闻名遐迩的名医到底神在何处?请看《神医扁鹊》
(刘桥滨、何少华等五位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故事表演的虽然不是很生动,但五位同学都很尽力,使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
活动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们领教了扁鹊高超的医学技术。扁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医学名著《黄帝八十一难经》。
王桢:穿过春秋,我们又到了战火纷飞、群雄四起的战国时代。为了城池,为了宝物,为了霸权,为了人才,各诸侯国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请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归赵。
(马琳、金将柳、吴军、郎吴晓四位同学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们准备了剑等道具。金将柳扮演秦王,马琳扮演唐睢,吴军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吴晓)
表演过程如下:
旁白:战国后期,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对于安陵,秦国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第一场景
秦王高高在上,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语气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给予好处,拿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小的安陵,这样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不卑不亢的语气)
旁白:听了安陵君的话,秦王很生气,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为难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国,面见秦王。
第二场景
秦王一脸傲气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参见秦王(行礼)
秦王:(不屑一顾)免礼,免礼。(起身走于唐睢面前对他表示藐视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我秦国现已灭掉韩魏两国,而安陵君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是因为我看安陵君是长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可安陵君却敢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拍案,怒气冲冲)
唐睢:(拱手行礼)秦王,您别生气,并不是像您说的那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胆唐睢,你别以为我想换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气势高傲,甩袖转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么大王你听说过平民的发怒吗?
秦王:平民发怒,哼,真是好笑,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拿脑袋撞地罢了(甩袖)。
唐睢:(一脸正色,不卑不亢),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志士可不是这样。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搏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胸怀愤怒,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现在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迅速拔出宝剑,将剑搁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脸色大变,挺身跪起)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评注:金将柳和马琳两位同学经过了充分准备,台词说得比较流畅,肢体语言比较丰富。所表达的情感也比较到位,从他们的表演中能让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严和唐睢的凛然和机智。
(唐淑倩、汪丽君、邵明华等同学表演完璧归赵)
评注:汪丽君扮演赵王。此角色虽然言语不多,但汪丽君同学很努力,她说话的口气、走的步子,反背的双手,似乎都流露出一个王者的气质。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邵明华扮演的蔺相如也比较好地体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和无畏的精神。
活动3
李垚:二百多年动荡不安的战国结束了,曾经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烟云。经历了“扫六合,挥剑击浮云”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统一后,我们驻足在公元前206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关中之地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项羽决心要杀掉刘邦,自己一统天下,于是,设下了鸿门宴。
(李垚、王桢、邵华江等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几位同学很努力,很认真地进行表演,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活动4
王桢:“鸿门宴”之后,项羽攻占咸阳,火烧秦宫。但是后来,项羽在垓下被刘邦打败,在乌江岸边拔剑自刎,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过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中国进入了新的大一统朝代。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史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倾尽全部生命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中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看《司马迁著史记》的故事。
(洪雯、徐鹏超、郎玲芳、王静等同学进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马迁)
评注:郎玲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的表演还是比较充分的,她用比较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了司马迁面对逆境时的那种犹豫、彷徨和奋起。
活动5
王桢:被鲁讯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诞生了。我们可以不知道汉武帝时的那些高官大臣,却不能不知道这小小的太史令──司马迁,是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榜样,我们会永远记得这个名字。
李垚:西汉结束了,历史的车轮又到了东汉末年。豪强并起,群雄割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桃园三结义”、“隆中对”等故事。
(汪欢、周永华、金剑等同学表演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评注:金剑同学扮演张飞。虽然金剑个子不高,但说话时中气十足,举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欢平常看起来文质彬彬,扮演的关羽倒也有一些气宇轩昂,英雄豪气,真让人感到有点惊奇。
(王涛、何雷彬、缪李静等表演隆中对的故事)
评注:何雷彬扮演的诸葛亮一出场便受到了同学的欢迎。手执羽扇、端坐桌前,面对地图,与刘备共商三分天下之计,很有诸葛亮的感觉。)
活动6
李垚:刘备在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帮助下,实力渐渐增强,后建立蜀国,与曹丕的魏、孙权的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王桢:三国之后,中国经历了西晋的短期统一后,又陷入了长达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统一。在隋统一的基础上,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唐朝。作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们讨论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请看孙瑛玲、金立强、黄素丹等同学的表演。
评注:孙瑛玲扮演魏征。面对至高无上的皇帝,魏征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为一代谏臣。
活动7
李垚:创业难,守业也难。唐太宗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位时,采用各种政策和措施,如减免租赋,减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等,从而使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
王桢:唐代之后,中国再次陷入了分裂,历经了五代十国后,中国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权。宋太祖赵匡胤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坐稳皇帝位子,便有了这样一个故事《杯酒释杯权》。
(钟子依、邵增辉、吴仙君等5位同学进行)
评注:吴仙君扮演赵匡胤。虽说平时吴仙君同学平时话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说着台词,还真是不错!
活动8
李垚:北宋之后,中国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权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终统一了中国,开创了600多年统一的局面。
王桢: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历史悄然翻过,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索。
合:我们今天的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历史的学习和探索却不会结束。“读史使人明智”,让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了解历史,借鉴历史,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3、教学活动三
教师:正如两位主持人所言,活动虽已结束,但对历史的学习却不会结束。希望同学们以史为镜,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学们在今天的表现都很不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简洁的语言来评价自己的表现或其他同学的表现。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何雷彬: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还可以。在其他同学中,我认为汪丽君同学的表现。
金杭飞:我认为自己的表现一般。我认为马琳的表现也很不错。
王静:我认为我们组郎玲芳的表现也很好,胆子很大,声音说得很响亮。
四、教学反思
1、本案例的成功之处:
(1)本教学设计独特新颖,一改以往复习课的传统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开放,通过营建民主、互助合作、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参与,展现自己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全班同学均参与了表演),通过对学生潜在的表演能力的挖掘,一方面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收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社会的兴趣,让他们在情意共鸣中沟通,在学习中明了待人处事的道理,以真正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参与表演的同学,基本上达成了预先设计的要求,尤其是两位主持人,情感丰富,串词精彩,使中国历的主要朝代得到了自然的呈现,知识点在“无形”中得到了落实,这也是本堂课的成败之关键,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4)在学生开展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结合各个故事场景,运用多媒体同时同步地呈现出相应的一些动画、图片或背景音乐,有效地刻划出故事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起到良好地烘染作用,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
2、本案例的不足之处
(1)因时间仓促,准备得还不够充分,所以学生的表演还是过于粗糙,表现在:一是活动放不开,自信不足;第二经验不足,表演能力不强,没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人物的特征。
(2)学生的“评价”不够深入。学生过于重视对自我表现的评价(即对外因的评价),而对故事本身所蕴含的道理挖掘不够(即对内因的评价),使评价的主题得不到进一步的升华。

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观察植物细胞


这篇《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观察植物细胞》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教学策略
在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显微镜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为其主动探究学习做准备。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必须制作好临时装片。因此引导每位学生按要求制作临时装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在课前培训几个学生,在课堂上请他们谈谈做装片的体会,这对全体学生是很好的激励,有助于学生树立做好装片的信心。在制作装片前可先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诸如“为什么要将显微观察的材料处理得薄而透明”等问题,以引导学生注意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要点。然后教师应做出示范。
由于学生从未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教师有必要利用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上真实细胞的图像,或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中的植物细胞图示。绘制细胞结构简图时,教师亦应示范,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观察到的图像绘制细胞。关于测量和计算细胞长度的技能训练可安排学生课后完成。有条件的学校,亦可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上练习。
鉴于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可考虑安排2课时。第1课时: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由于洋葱鳞片叶表面有蜡质,制作装片时极易出现气泡,应尽量避免装片内有气泡),然后绘图。第2课时:引导学生讨论上节课制作、观察临时装片的得与失;然后安排学生制作并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或黑藻叶片细胞(或其他含叶绿体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并绘图。在总结概括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前应安排学生多观察几种植物细胞,此时教师演示一下透明的细胞立体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摆放多台示范镜,展示不同种类植物或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只观察一种植物细胞就归纳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
三、参考答案
实验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黄瓜表层果肉细胞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等结构。
技能训练
1.经过测量,图中5个细胞的总长度占视野直径的比例约为5/12。
2.每个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长度约为0.1毫米。
练习
1.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致死的。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3.可先转动目镜,看看在视野原处的污点是否跟着移动,若跟着移动,则该污点就在目镜上。污点若在物镜上,则移动装片时,污点不动。
4.水果的果汁主要来自液泡中的细胞液。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一文,希望“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生态系统”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七年级生物教案人教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