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上地球之巅

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你不妨看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上地球之巅,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教学目标:
㈠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生字词语;2、复述课文(概括能力);
3、景物描写;4、详略的安排。
㈡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有详有略地复述课文。景物描写
2、难点: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详略的安排
三、学情分析:
珠峰一个令千万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向世人展示着她的神秘与伟岸。学生对珠峰心中充满着向往。本节课我们先从整理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二、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 砭骨biān 崔巍cuīwēi 匍匐púfú 阴霾mái 余暇xiá
崎qí岖qū 窒zhì息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 斩钉截铁——锲而不舍 养精蓄锐——齐心协力
阴霾——阴晦 梦寐以求——孜孜不倦 迫不及待——难以弥补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三、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四、写作背景: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从北路攀上世界峰的创举。
历史回顾
1960年登珠峰
登山队214名成员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
3月19日,在海拔5120米处设大本营。
为确保登顶成功,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分批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
5月24日,登顶的总攻打响
五、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总——分——总。
  第一部分(1~8段):四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并冒着生命危险,把氧气留给队友。
第三部分(16~23段):三位队员开创了人类历的无氧攀登,完成登峰壮举。
六、重点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记叙文的学习,可以从记叙的六要素,叙事的详略安排上,语言的生动等方面去研读,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2、自主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找出文吕对环境的描写,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B、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C、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D、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E、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教师指导: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七、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总结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十、作业布置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指出了教育最本质的特征:“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终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啊,只有站在生命的角度思考教育,关注课堂,在教育的行进中认真掂量生命的分量,教育才不会成为功利的工具,才能成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生命化的课堂”就是是师生共同成长、共享幸福!生命需要尊重,需要宽容,对我们的孩子多一些宽容,也请给老师们留一方理解的天空!允许孩子出现错误,也请允许老师有自由呼吸的空间。
这是篇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Fwr816.COm小编精选

初一下册语文导学案:《登上地球之巅》


这篇《初一下册语文导学案:《登上地球之巅》》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课题:23、登上地球之巅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养精蓄锐、齐心协力、斩钉截铁、履践、崔巍”等词语。
2、能完整准确地复述课文。
3、品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感受登山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 ) biān( )骨 崔巍( )bèng( )发
滞留( ) zhì( )息 pú fú( )
缭绕( ) lǚ( )践 养精xù( )锐
2、介绍珠穆朗玛峰。3、朗读课文2遍,感知文章。
(1)在题目上加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2)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积累字词,感知大意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交流展示。
三、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四、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可分为几个阶段,复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感悟壮举,品析形象,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品读细节,感悟壮举
1、在突击顶峰的行动中,队员们先后克服了哪些困难?2、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二、关注幕后英雄,感受英雄本色。
1、刘连满在登顶活动中有哪些可贵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2、补充资料,进一步走近英雄:
刘连满登山以后的情况:下山时,三名队员体力不支。所幸刘连满不但没死,而且经过休息后恢复了体力。又是他,把三位伙伴一个一个地护送下那个“第二台阶”。在整个冲顶的过程中,刘连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还多次救助了队员,差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是,这位英雄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待遇……对此,他毫无怨恨。他对记者说他对当年的做法不后悔。他认为自己活得还可以,还有许多不如他的人。他说,生活上要从低水平看,工作向高水平看。还说,人不能都当官,都当官了,就没兵了……他还说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包括一些不认识的人。
刘连满的身世:刘连满是在苦水中长大的,从小就没有父亲,靠母亲讨饭把他养大。当母亲不能要饭了,他八九岁出去过流浪生活。所以刘连满特能吃苦,最容易满足,处处替别人着想。这是我国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这是最质朴的英雄本色。
3、讨论:你怎样看待探险任务中中途退出的行为?三、问题探究,拓展延伸
1、辩论:对于探险,有人认为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有人 五、口语训练:讲述使你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六、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七、课堂作业: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缭绕(rào) 巅峰(diān) 履践(lǚ)
B、匍匐(pú) 窒息(zhì) 轮廓(guò)
C、崔巍(wēi) 砭骨(fá) 滞留(zhì)
D、支撑(zhǎng) 蓄锐(xù) 巉岩(chán)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窒息(阻塞不通) 砭骨(疲劳)
B、崔巍(山高大雄伟) 滞留(凝集不流通)
C、履践(踩踏) 巉岩(山势险峻)
D、朦胧(月光不明) 匍匐(爬)
3、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冒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2、你还知道哪些探险活动?四、赏析景物描写: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写一写,并说一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五、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六、课堂作业:
1、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四个人登山的故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B、登顶过程中,登山英雄们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克服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大困难。
C、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D、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是反衬的手法。
阅读“夜色浓重……攀上峰的创举”。完成以下习题。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3、选文第四段中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对于这三位登山队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5、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队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由鲁迅和他弟弟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置疑问,引入课题
二、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三、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ò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诀jué 诀别
决jué 决定
抉jué 抉择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停顿恰当;③读出感情;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③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二)思考:寻找误解和冲突
1、弟弟喜欢放风筝吗?程度如何?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2、“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3、“我”是如何毁坏风筝的?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伸手折断”、掷地、 “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思考:自我反省 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结果:失败
3、“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五、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精神虐杀”是指“我”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
“这一幕”是指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3、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六、总结:
1.本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把全篇抒写感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悲哀、自责、后悔、同情。
2.从作者对待、处理风筝事件中,可以看出鲁迅哪些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 知错必改 勇于自责反省 为人严肃 善于思考
七、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附:板书设计
风筝_鲁迅
北京的冬天


入 题 少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天性)
故乡的春天 风筝事件: 中年感到无限懊悔
衬 情 补过而不得(永远沉重的悲哀)


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口技


口 技 林嗣环
一、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㈡过程与方法:
1、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
2、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段。
3、朗读法 对比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难点: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偏下,思维形式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仍属于经验性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和概念。
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二、了解作者、出处。
林嗣环 lín sì huán,字铁崖,号起八,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治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三、朗读全文,注意划出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标上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 )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即使。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五、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
很明显,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六、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
2、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3、注意掌握本段中重点词句。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七、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听读这一部分,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4、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5、这一部分需要重点掌握的字句。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
八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九总结全文。(中心)
本文正是这样通过细腻的刻画描写展示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十完成课后练习。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1、①“遥闻深巷中有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2、“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第2课时
一、导入: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理解: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2、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连用五个“百千”,表达效果怎样?
“百千”指多、杂,突出了火情急、火势猛的特点,也渲染出人们的紧张和慌乱。
(十一)课外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呓语( ) 夫叱大儿声( ) 齁声( )
意少舒 ( ) 曳( )屋许许( )声 几欲先走(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2、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3、几欲先走: 4、虽人有百手:
三、解释下列多义词。
众宾团坐( ) 手有百指( )
满坐寂然( ) 不能指其一端( )
四、选出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盆器倾侧:盆子、器皿翻倒倾斜。 B、会宾客大宴:开会时为宾客摆宴席。
C、群响毕绝:各种声响都停下了。 D、施八尺屏障:安放了一面八尺长的屏风。
五、 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A、许多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但是等到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B、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C、众多宾客,团团围坐,过了一会,只听到围幕中醒木一拍,全场都坐下了,很安静,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D、众多宾客相聚而坐,过了一会,但是听到屏障中抚尺一放下,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 作者是___ 。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
A、口技人坐屏障中 满坐寂然 B、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C、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 D、不能名其一处 有名无实
3、在上文中横线上填上原文语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语。
翻译:①

4、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___。
七、课外拓展。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o,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傍有积薪:柴草 ②客谓主人更为曲突:改
③俄而家果失火:不久 ④不者,且有火患:将要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B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八、板书设计:
一、表演前,开篇点题,衬托气氛,烘托作物。
二、表演过程:
写表演场面:正面:写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外而内、由少到多)
侧面:写听众神态、心情(衬托、赞美)
三、写表演结束,照应开头。
九、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口技》记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的是一个口技人高超的技艺。对于这场表演的精彩,作者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进行形容,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描绘来展现,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语言灵活、简洁,浅显易懂。将文本的这些特点和本班的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我主要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赏析中,确立了以下九个教学内容:
① 立足于文章的结构和场面的描写。②立足于作者的表现手法。③文中多次运
用以动衬静的方式来表现深夜的寂静。
总之,在整个教学中,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维,将自己作为一个引路者了,给予学生提示和指导,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提示下去分析文章,有很多学生仍旧没能找到感受文章的方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 里根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真正的英雄》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将使学生对本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真正的英雄》是一篇演讲词(演讲稿),这篇演讲词声请并茂,它既是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是一篇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深刻体会文章中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和演讲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情感。(2)初步学习并掌握有关演讲词(演讲稿)的文体知识。
过程和方法目标:认真朗读演讲词,理清文章思路。体会重点语句蕴涵的深刻哲理,并积累有价值语言。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本文所展现的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本文作者的深沉而悲痛但却发自内心的赞颂与敬佩之情。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掌握有关演讲词(演讲稿)的文体知识。
2、难点:体味重点语句蕴涵的深刻哲理,及本文作者所洋溢的赞颂与敬佩之情。从小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为事业勇与献身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进行启发式与引导式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采用朗读法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情感。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类前进的道路历来就不是平坦的。从某种意义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与艰难险阻作斗争的经历,人类的前进同样如此!美国“挑战者”号的伟大创举与悲壮消失,就是很好的证实与体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前任总统里根先生饱含真情的演讲稿《真正的英雄》。
2、释题:题目中的“英雄”用“真正”一词限制,这是里根对航天英雄的崇高精神品品质进行了高度赞美。
二、文体知识简介:(2分钟)
1、演讲词(演讲稿)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究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具有如下三个特点: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其分类主要是根据实践需要决定的,有求职、竞聘、就职、续职、先进事迹报告、典型经验报告、比赛、会议讲话、辩论词(稿)等。
2、作者简介: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11年2月6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曾经做过演员。1980年被提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1981年1月20日,里根上台,仅69天后他就被刺伤。1984年再度连任。在他任职末期,是美国历持续时间最长的、没有经济衰退和经济萧条的和平时期。本文是里根在“挑战者”号1986年1月28日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第3天,在休斯顿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上发表的声请并茂的演讲。本文即是这次演讲的演讲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检查生字词。(3分钟)
重点生字:阴霾mái哀悼dào 疆域:jiāng yù 余暇 yúxiá
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 刚毅不屈
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 梦寐以求mèng mèi yǐ qiú
锲而不舍(qiè ) 勋章(xūn ) 锤炼( chuí) 孜孜不倦(zī )
凝聚(níng ) 战栗(lì ) 拓荒(tuò ) 弥补( mí )
2、重点词语:
哀悼:悲痛的悼念(死者)。
余暇:工作或学习之外的空闲时间。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孜孜不倦:孜孜,努力不懈的样子。形容勤奋得不知疲倦。
刚毅不屈:刚强坚毅不屈服。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够不上。
梦寐以求:在睡觉做梦时都在寻求,形容心情迫切,强烈追求.
四、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钟)
(1)这篇演讲词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教师明确:(1——4)自然段,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5——13)自然段,追忆七位英雄。
(14——21)自然段,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
(2)文章追忆了哪几个英雄?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归纳)
明确: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
历史。
(4)全文是按照什么结构组织材料进行书写的?
明确:总——分——总
感情脉络:抒发悲痛心情——化悲痛为力量。
(5)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
大的损失;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3、再次自读课文。(10分钟)
要求:请学生从课文中划出自己感动的,有些想法的句子,然后四人为一组,再一起读一读,议一议,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抓住主要词语)例如:
①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②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4、拓展思维练习:(5分钟)
交流查阅资料情况:关于我国“神州5号”与航天英雄杨利伟的资料,谈谈你对航天事业的认识,开展小型演讲会。
5、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导入:复习生字与词语。(5分钟)
二、继续学习课文,精读研讨,合作探究。(25分钟)
具体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七名宇航员的事迹。
明确: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们为了人类的文明发展,为了人类的利益,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向浩瀚的宇宙进军,结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他们的开拓精神、勇于探索的精神鼓舞了美国及至全世界人民。
2、概括七名宇航员的性格特征。有什么共同特点?
迪克司各比:勇敢,执着。富有经验,不怕危险,积极探索的人。
迈克史密斯:勇敢、机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朱蒂丝莱恩尼科:和善充满爱心而浪漫、渴望为国家与人民做贡献的人。
埃里森奥尼佐卡:活泼可爱,有着崇高理想的人。
罗纳德麦克耐尔:坚毅乐观有理想、勇敢、热爱生活的人。
高利杰维斯:充满爱心、感恩的人。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勇敢、充满探索精神、忠于自己事业、有着爱心、敢于创新的人。
共同点:敢于奉献、勇于献身、充满爱心、勇于探索、充满想象、开拓进取、积极乐观。
3、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
①“七位勇敢的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评价的。说明他们的逝世是全社会的巨大损失。
②“生机、爱和欢乐”是从个人情趣来评价的。说明他们是一位平凡的合格公民。
③“骄傲”是从他们所做的贡献来评价的。说明他们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
4、演讲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候,为什么说她“凝聚了整个国家想象力”?
明确:因为她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航行,其意义非同寻常。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孩子们没有想到迎来的却是噩耗。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
5、宇航员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是为什么演讲者还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
明确: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一部勇敢者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是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返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6、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神?
明确:开拓精神、想象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明确:不要用狭隘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美国精神,而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它看成是全人类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推而广之,只要是人类的精华,就不必分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而都应该当借鉴、学习、吸收。
三、写读训练:(15分钟)
1、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朗读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具体感受。
①“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明确:说得好极了。把快乐说给另一个朋友听,快乐就变成两份了;把痛苦说给另一个朋友听,痛苦就只有一半了。共同分担苦难,就可以使苦难减轻。
②“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雄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明确:很多时候,言语是无力而苍白的。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然而,作为总统,他又必须为此站出来发表这篇演讲,来表达自己的哀思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这是多么令人难受的事情呀。
③“我们将珍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的故事。”
明确:用排比的句子和抒情的语气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这比平实的论述要亲切得多了。
2、 写作训练:
要求:以你个人名义,给“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的宇航员们写一封短信表达你的心声。全班交流。
四、中心思想
这篇演讲词哀悼了罹难的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四、课堂小结:(1分钟)
尽管在人类航天,载人航天的研究探索充满了艰难险阻,甚至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但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太空资源,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更为了能够克服自然的束缚和禁锢,以获得人类更大的自由,从而实现人类生命的解放,人们对载人航天的研究,对宇宙太空的探索,将永不停息。
五、作业布置:
读罢此文,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真正的英雄?请你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作。
六、板书设计:
真正的英雄
里根 (演讲词)
一、总(1——4)深切哀痛 赞颂英雄
二、分(5——13)追忆英雄 牢记英雄
三、总(14——21)号召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英雄未完成的事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演讲词,虽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是并不讲究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更多地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情感打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一、文本教学:从朗读中体会情感,并训练学生听读并筛选信息的能力。二、人文教学: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真正的英雄的内涵。
对于人文教学,不能依靠空洞的说教,所以我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个体感悟。无论是七位英雄的精神体会,还是美国精神的领悟,最后是联系到全人类,都是让学生自己去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最新鲜的。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希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上地球之巅”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