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 导航 >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2024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本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o2====so2,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是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案: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一轮 课题: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目标解读: 1、知道碳的几种单质及其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2、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知道碳的两种氧化物,理解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二、要点回顾: (一)碳的几种单质: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3、c60球碳、足球烯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 (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 2cu+co2↑ (置换反应)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 选用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能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3、用途:灭火、温室肥料、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

查看全文>>>

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2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是性质相反的一对物质。 2.使学生掌握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3.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剂、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难点】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具准备】 试管、胶头滴管、滤纸。 饱和氯水、饱和nabr溶液、饱和ki溶液、铁粉、浓硫酸、稀硫酸、溪水、ks溶液、浓硝酸。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法及实验、分析、总结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二课时 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知识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吗?通过高一的学习,大家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好基础,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板书】第一节 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变化的特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投影】(师生共同完成)

【练习】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氧化剂是 ,还原产物是 ,氧化产物是 ,4 mol hno3参加反应,其中被还原的是 mol。用“双线桥”表示该反应。 【过渡】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里,除了用箭头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外,还可以用箭头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转移,即“单线桥”。 【板书】一、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讲述】单线桥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由还原剂转移给氧化剂的情况,从失电子的原子出发,箭头指向得电子的原子,箭头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标明“失去”或“得到”字样。 【练习】用单线桥表示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学生上述练习,并进行讲评。 【讨论】物质在反应中是作为氧化剂还是作为还原剂,与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小结】元素处于价态,反应中该物质只能得电子作氧化

查看全文>>>

这篇《高一生物教案: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一章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全书的基础。因为细胞是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及生命的生理、行为特点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特殊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理解细胞不同于一般非生命结构的特点就是本节最首要的教学重点。 关于细胞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本章将重点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和特性。物质透过膜的方式将在第三章中以水代谢和矿质代谢为例详细分析。细胞器部分将重点学习质体和线粒体,并在第三章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一步详细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核糖体的功能将在第六章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部分进一步阐明。细胞内的中心体将在细胞增殖部分介绍。液泡的功能在细胞渗透作用吸水部分有所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对理解细胞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以及细胞的整体性方面都是非常关键的知识。如果对细胞内的膜体系进行简单介绍,将有利于学生理解、体会细胞这一有机整体在结构及功能上的联系性。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只作简单介绍,但是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要作为教学重点。因为细胞分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重要的章节都要用到此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本章在教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 2、了解细胞的全能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了解细胞癌变的病因和诱因,了解如何预防癌症。 4、了解细胞衰老的表现和原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体会内因和外因对生命进程的影响等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个细胞周期可能很短暂也可能相对长久些,而这些细胞的不同前程基本上是在他们产生时就已经被决定了。高等生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行为会出现差异。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产生后它的使命就是去产生新一代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增生来保证生物体的生长或生殖。有的细胞则不可逆地失去分裂能力——通过细胞分化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结构的功能体,通过新陈代谢展现自身的生命价值。还有一些细胞暂时失去分裂能力不进行增殖,但是在适当的刺激下还可以恢复增值能力。 有关细胞分化的知识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粗浅地知道了组织和器官的形成原因是细胞分化的结果。在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细胞分化的原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细胞的生活有个较为完整的了解,也为学习生物的生殖发育、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等知识以及了解最新生物学技术如克隆、细胞工程的原理奠定基础,这部分知识讲解要适度,不能过度展开更不能无限加深。

由于当今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癌症成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了解癌症的病因、了解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就会使我们减少患病机会,这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高人口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危险和错误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很有意义。 本节知识与当今许多科技新进展热点问题都有紧密地联系,因此能联系实际了解或解决一些实际题就显得很重要。也会激发学生了解科学的积极性,也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契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三节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建议1课时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的分化及其结果 2、细胞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 教学难点:1、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机理 2、细胞分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细胞周期的概念。 引入新课:经过细胞

查看全文>>>

【--思路】 我在讲授本课题内容时,主要依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进行--的。 二氧化碳的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是本课内容重点,而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简单且易操作的实验探究来教学。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内容,我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于干冰、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化学与生活的重要关系,强化环保意识。课后通过猜想探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并关注温室效应。 【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1)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2)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现代媒体教学法 【实验用品】 集气瓶、玻璃片、烧杯、梯形铁片、喷雾瓶、酒精灯、橡皮塞(带导管)。 雪碧、矿泉水瓶(质地较软)、蜡烛(长短各几支)、石蕊染色的干燥小花、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课件演示动画)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这是二氧化碳所致。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并板书课题。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回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并思考动画中提出的问题。 ①通过动画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动画提出问题,作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学生实验探究 教师安排学生实验的内容,同时提醒操作的注意事项并巡查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探究完,汇报交流后用大屏幕展示。) 1、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实验: (学生探究内容详见附件2) 学生实验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学生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 (1)渗透作用的概念。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 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

查看全文>>>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实录及反思 李 琼 (甘肃省兰州树人中学) 一、导入新课 师:利用ppt展示一张有关"温室效应"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然后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片? 生(齐):地球着火了! 师:没错!这是正在燃烧着的地球。由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今天我们较全面地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师:下面就《导学案》"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展示自学成果。 生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生2: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生3:25℃时,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0.144 g/100g水。20℃, 5.73×106pa二氧化碳由气变液。 生4:-56.6℃,5.27×105pa时二氧化碳由液变固。 生2:在讲"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时,必须强调在"通常情况下".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将同学们的回答做一总结。展示一张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幻灯片。对该总结,我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关系?(2)如何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溶于水?(3)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溶解大约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个结果能改变吗?请同学们先分组讨论,然后分组回答。 生:按学习小组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结束,根据刚才的讨论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师:请第一组同学回答。 生1:可以在水平杆的两侧分别挂一纸袋,此时平衡,然后向一侧倾倒二氧化碳,水平杆失去平衡。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与空气密度大。 生2:先在烧杯中准备高低不同的燃着的两支蜡烛,然后从一侧倾倒二氧化碳,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由此可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师:刚才一位同学的设计可以进行验证。展示两张幻灯片。 师:除了以上实验设计之外,还可以利用天平进行相关实验。 (老师准备充满二氧化碳的气球,将气球举高投放,气球掉在地上。)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若气球下沉,密度可能比空气大,也可能相等, 查看全文>>>

一、教学目标

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利用和散失

3.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的概念,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

1.分析渗透原理,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观察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同学们知道,人不喝水可以活几天呢?一般人类不吃食物还可能生存几个星期,而三天不喝水则可能有死亡。所以我们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那么对于植物来说呢,也是一样重要的。不知道大家有注意到今年的灾情了吗?今年广西遭遇了60年来范围的旱情。旱灾导致了很多植物枯萎,颗粒无收。所以说水是植物的生命之源。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知道二氧化碳来自空气,并且从叶子的气孔进去,那么光合作用中的水来自哪里,又如何进去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节课。

介绍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植物吸水的方式有:吸胀吸水(无液泡)和渗透吸水(有液泡)。吸胀作用: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还没有形成中央液泡,这样的细胞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水水分,这叫吸胀作用。例如:干燥的种子和根尖分生区。

1.渗透作用原理

一般成熟的植物细胞,细胞质基质中形成一个中央大液泡后,依靠渗透吸水。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实验:

介绍半透膜:半透膜是指一些物质可以透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比如: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不能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半透膜,比如:花生种皮,蛋的卵壳膜等。

设计四组实验:

序号

烧杯中溶液

漏斗中溶液

漏斗的液面变化

备注

1

清水

蔗糖溶液

玻璃纸(半透膜)

2

蔗糖

蔗糖

不变

玻璃纸(半透膜)

3

蔗糖

清水

玻璃纸(半透膜)

4

清水

蔗糖溶液

不变

纱布(全透膜)

师生共同归纳:

第1组和第2组实验说明,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第1组和第3组实验说明,水分子的流动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

第1组和第4组实验说明,必须是半透膜。

从第1组实验结果归纳,可以得知,水可以通过半透膜从清水一侧进入蔗糖溶液一侧,即从低浓度溶液一侧进入高浓度溶液一侧。

分析为什么会发生渗透作用:用课件动画展示如图,第1组实验,强调单位体积清水中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

查看全文>>>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知识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三、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

查看全文>>>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2024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