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一生物教学教案 > 导航 >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

高一生物教学教案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那大家担不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 “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创设问题情景:把一粒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水平放置,持续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蚕豆的胚芽会向上生长、胚根会向下生长。分析在胚芽、胚根转弯的那一部分,生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动画片段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五、其他植物激素: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fwr816.cOM展读推荐

高中高二生物《植物的激素调节》学案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 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 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 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②根据 和 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
例1.复习讲义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长 ②向右弯曲 ③向左弯曲 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 与 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 ,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 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 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 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 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 ______;
丙组_______ _;丁组 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 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是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继生长素的发现之后,阐述生长素作用以及应用的关键一节。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发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长素的产生、极性运输和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节的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本节的能力目标集中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活动中。此项探究活动不仅是学习内容的延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探索如何将科学发现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应用,并领悟做预实验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的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观察“问题探讨”中的曲线图,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分析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对照教材图3-7,体会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

观察预实验的操作。

接受探究实验活动的培训,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用具的注意事项。

组成小组,成员间分工协作,设计探究实验的初步方案,提交给教师。

进入实验室,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药品,制作实验装置,接受教师检查。

小组内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进行操作。

将实验装置带到教室、家庭或自选场所。注意安全和实验装置的完整。

图形引导,以问题入手,探究“嵌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利用多种资料,提供应用的实例,帮学生理清应用原理。

利用2,4-d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激发探究2,4-d等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兴趣。

演示预实验。

进行本探究实验主要方面的培训,如扦插枝条、沙土筛洗与消毒、扦插枝条制作等。

用提前录制的预实验的主要过程录像,演示探究实验的关键步骤。

对学生提出的初步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

教师对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方案做到心中有数,巡回指导。

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提醒学生注意学会倾听和吸纳别人的意见;指出探究实验注意事项,特别是水分要充足,温度范围保持在25~30℃。

指定小组负责人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训练高中学生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的能力;从图解发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培养利用现代化学习手段进行快捷、高效学习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

教师领引,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

使学生减少盲目性,树立自信,学习借鉴他人的探究经验和方法,以实际行动启发学生要善于资源共享。

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遵循探究实验的过程性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成果都不是容易获得的,耐心是重要的。

大约一周后

小组成员各自整理探究实验记录,绘制不同的表格或曲线图,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自愿进行进一步探究活动,提出探究实验方案。

了解学生探究实验总体情况,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实验结果的交流,即“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表达与交流”。
提出进一步探究活动的建议,提供进一步探究的适当实验指导和实验条件。

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初步确立严谨的作风。学会分享成功的快乐,或敢于面对失败,积极分析原因,尊重客观事实。
四、其他问题及对策

1.本节的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之一是,教师一定要亲自做“预实验”,并在“预实验”过程中,收集相关的录像、照片等资料。

2.由于本探究活动需要一周时间,因此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的整体设计。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细胞呼吸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细胞呼吸的概念(c 理解)

(2) 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 理解)

(3) 细胞呼吸的意义(c 理解)

2.态度观念方面

(1) 通过细胞呼吸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 通过学习细胞呼吸的意义,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树立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3.能力方面

(1) 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总结归纳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比较、创造思维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2)细胞呼吸的意义

2.分析:

细胞呼吸实质是将糖类等有机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要初步分解,即由葡萄糖生成丙酮酸,之后因外界条件氧气是否参与,内在条件哪种酶系参与,因而在不同的场所沿不同的途径逐步分解。从能量变化角度看,因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是有机物逐步分解的,所以有机物中的能量也随之逐步释放。并在逐步释放中将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另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或维持动物的体温。

细胞呼吸的意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ATp的供能,因此,ATp要不断分解,那么,ATp的合成在生物体中重要途径是细胞呼吸了。三大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而转化的枢纽即是细胞呼吸(例如枢纽物质:丙酮酸),可见细胞呼吸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思考,归纳、讨论、动口、动脑的学习过程。利用图表比较,利用智慧园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教学过程着重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教学理念。

2.几点说明

(1)精心设计课件,实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微观知识宏观化。借助课件的直观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刻意编排栏目,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讨论栏、智慧园等栏目中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注重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组织学生课外预习本课知识,查询并收集本课的相关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利用图表对比,总结归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讨论分析智慧园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STS的意识。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模式:观察归纳→讨论比较→实践探究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1)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电脑动画课件及相关图表、栏目显能测试题等

(2)印发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图表,知识衔接,相关资料。

学生:(1)预习教科书本节内容,书写预习纲要。

(2)阅读教师提供的知识衔接,相关资料。

(3)利用上网查询,翻阅书籍,报刊等收集细胞呼吸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问题:我们在前面学习过ATp,那么ATp在生物体中是通过哪些途径形成的呢? (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本课的课题。)

二. 学习新课

问题:在第二章我们学习过细胞器线粒体,那其功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出本课呼吸类型)

(一)细胞呼吸的类型

1. 有氧呼吸

学生观看有氧呼吸三阶段电脑动画课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师生互动总结归纳有氧呼吸三阶段,同时教师特别点拨以下内容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②元素示踪

③过程:

第一阶段:1摩尔葡萄糖分解成2摩尔丙酮酸,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尔ATp。

第二阶段:丙酮酸彻底水解生成6摩尔二氧化碳,大量[H],释放少量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2摩尔ATp。

第三阶段:氧气是氢的受体,生成水的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可利用能量生成34摩尔ATp。

④能量去路

1摩尔葡萄糖有氧呼吸可释放2870KJ能量,其中1161KJ可转移并合成38摩尔ATp,其他以热能形式释放。

问题:有丝分裂实验若培养根尖不换水会有什么现象?人体剧烈运动后,有何感觉?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另一呼吸类型: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

(1) 学生观看无氧呼吸的二阶段电脑动画课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

(3) 师生互动总结归纳无氧呼吸二阶段,同时教师特别点拨以下内容:

① 生物体内因酶的种类不同,故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

常见植物细胞、苹果细胞等,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毒害细胞,所以会有烂根﹑苹果腐烂现象。动物肌肉细胞、马铃薯等块茎﹑块根等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使肌肉具有酸痛感觉。

②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是[H]的受体。当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或酒精的过程中并不释放能量。

③能量去路:1摩尔葡萄糖无氧呼吸(生成乳酸)释放196.65KJ的能量,其中61.08KJ可转移并生成2摩尔ATp,其他从热能形式散失。

④由于最初地球的原始大气无氧气,那时的微生物因缺乏氧化酶进行无氧呼吸。后因蓝藻、绿色植物的出现,大气中出现了氧,于是有了有氧呼吸酶的好氧微生物,。有氧呼吸以其较高的能量利用率成为地球生物的主要呼吸类型。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但是,在特殊条件下,有氧呼吸的生物仍保留了无氧呼吸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归纳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及细胞呼吸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概念(略)

学生观看大屏幕讨论栏,引出课题: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

**********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栏** 2是不是有氧呼吸只适用于真核生物,而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

********** 3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只发生在晚上吗?

(三)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比较

问题:细胞为什么要呼吸?通过学生回答引出课题:细胞呼吸的意义。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学生观看大屏幕知识衔接的内容

********** 1、生物界的能量转化

*知识衔接* 光合作用 :太阳能 ATp 有机物

(光能) (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 呼吸作用: 有机物 ATp 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呼吸)(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

2、有机物之间转化

学生观看大屏幕知识衔接栏目的内容后,讨论归纳细胞呼吸的意义。第一为细胞呼吸提供能量;第二为其他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学生观看大屏幕智慧园栏目,引入实践探究课题。

三. 实践探究

********** 作物增产 种子贮藏

**智慧园** 果蔬贮存 酵母酿酒

********** 种子萌发 运动减肥

学生展开分组讨论。

师生互动归纳。

四 显能测试(习题)

五小结略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DNA分子的结构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说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2)概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碱基对。

(3)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和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

2.学习建议

学习dna分子结构时,要明确构成dna的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结构和空间立体结构。要区别构成dna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结合教科书中dna的化学组成平面图和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立体图,明确dna的结构。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要理解dna结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构成dna主链的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尽管构成dna的碱基只有四种,碱基配对方式只有两种,然而,不同dna的碱基数量不同,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由于每个dna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dna结构的特异性。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马和豚鼠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原因是()。

a.生活环境不同b.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着丝点数目不同 d.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2.分析一段双链dna的组成表明,下列的相关比值中,哪一个是可变的()。

a.a/tb.g/cc.(a+t)/(g+c)d.(a+g)/(t+c)

3.在下图的各小图中,正确代表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是()。

4.dna分子中,两条链上排列顺序不变的是()。

a.碱基对排列 b.四种脱氧核苷酸

c.脱氧核糖和磷酸 d.碱基和磷酸

5.在含有四种碱基的dna区段中,有腺嘌呤a个,占该区段全部碱基的比例为b,则()。

6.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

a.蛋白质b.dnac.rnad.核苷酸

7.下列各项中,决定dna遗传特异性的是()。

a.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 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d.碱基对排列顺序

8.若dna分子一条链中(a+g)/(t+c)=a,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为()。

a.ab.1c.1/a d.1-1/a

9.下列有关d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一生物个体各种体细胞核中的dna,具有相同的碱基组成

b.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c.细胞缺水和营养不足将影响dna碱基组成

d.单链dna分子的碱基含量的a+g=c+t或a+c=g+t

10.下列的碱基比例关系一定是双链dna的是()。

11.在双链dna分子中,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连接两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键为()。

a.肽键b.氢键c.磷酸二脂键d.高能磷酸键

12.某一dna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二者共占碱基总量的46%,其中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28%,则另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百分比为()。

a.46%b.26%c.54%d.24%

二、非选择题

13.右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写出①至⑧的名称,并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填写名称:

① ;②;③ ;

④ ;⑤ ;⑥;

⑦ ;⑧ 。

(2)连接g与c,a与t之间的化学键名称是。

(3)决定dna分子结构特异性的是。

(4)dna分子的这种结构称为。

(5)有人形象的将dna的平面结构比喻为一架“梯子”,那么组成这个“梯子”“扶手”的物质是 和 ,它形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相当于两个“扶手”间“阶梯”的物质是 ,它的形成靠 相连,并严格遵循 原则。

14.在制作dna一条链时,将每个脱氧核苷酸的 和 相间排列依次连接起来。在制作另一条单链时,一是两条长链的脱氧核苷酸 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 间互相配对;三是两条长链的方向是 。若制作含100个碱基的一段dna分子模型,现已有20个碱基a部件,还需准备t部件个,c部件 个,g部件 个。

15.分析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a是,f是,b是。

(2)一般来说,一个g中含有 个e,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g和e的比例是。

(3)e的组成单位是图中的,共有种。dna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图中的决定的。

(4)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结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c 5.d 6.d 7.d 8.c 9.a 10.d 11.c 12.b

二、非选择题

13.(1)①胸腺嘧啶 ②脱氧核糖 ③磷酸 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⑤碱基对 ⑥腺嘌呤 ⑦鸟嘌呤 ⑧胞嘧啶

(2)氢键(3)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4)双螺旋结构(5)磷酸 脱氧核糖 碱基对 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

14.磷酸 脱氧核糖 数量 碱基 相反的 20 30 30

15.(1)含氮碱基 蛋白质 脱氧核糖(2)一 1∶2

(3)d 4 d(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4)双螺旋

高一生物教案:植物的矿质营养


教学目的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B:识记)。

2.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B:识记)。

3.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B:识记)。

教学重点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教学用具

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的投影片、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需要量的投影片、试管、玉米幼苗、营养液、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小麦等植物体内的主要元素的含量。

(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投到大屏幕上。)

提问:在植物体内哪些元素含量最多?

(回答:C、H、O三种元素。)

提问:这三种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

(回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获得C和O,从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

讲述:植物体内的其它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那么,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我们就叫它为矿质元素。植物是怎样吸收、运输和利用这些矿质元素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五节内容:植物的矿质营养。

讲述: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中矿质元素有许多种,这些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呢?我们来看课外小组的同学做的一组实验。

[同学活动:课外小组同学展示并讲解他们用溶液培养法培养玉米幼苗的过程和结果。一号试管是用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生长正常);二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矮小瘦弱,叶片发黄,叶脉呈淡棕色);三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在幼苗出现不正常生长后,又补充了氮元素后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又恢复了正常生长);四号试管是用缺少铝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正常生长)。]

(教师活动:用实物投影仪把同学们实验的结果依次投到大屏幕上。)

讲述:从同学们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因为缺少了氮,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补充了氮。植物的生长发育就能恢复正常状态。铝元素则不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策,因为缺少了铝,植物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们把课外小组同学采用的实验方法叫溶液培养法,即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目前,科学家们已确定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K、S、Ca、Mg属于大量大素;Fe、 Mn、B、 Zn 、Cu 、Mo 、 Cl属于微量

元素。

讲述:植物是怎样吸收这些矿质元素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提问:矿质元素都存在于哪里?

(回答:土壤里。)

讲述:对,矿质元素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里,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

你知道硝酸钾中的N和K是怎么被根吸收的吗?

(回答:硝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K+和NO3-,K+和NO3-分别以K+和NO3-的形式被报尖吸收。)

植物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那么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会不会就是同一个过程呢?如果是同一个过程,大家想一想,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应该是什么关系?

(回答:成正比的关系。)可是科学实验证明:植物根的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量并不都是成正比的关系,例如:科学家用菜豆做实验,发现菜豆的吸水量增加约一倍时,K+、Ca2+、NO3-和pO33-等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同原来各自的吸收量相比,只增加0.1~0.7倍;又如,有不少实验甚至得出这样的结果:植物的吸水量少时,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反而增多。可见,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不是同一个过程。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透过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进入内部的过程,不仅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协助,而且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那么,这种运输方式属于哪一种呢?

(回答:主动运输。)如果用化学药品抑制根的呼吸作用,根细胞内ATp的形成就会受阻,直接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就会中断。由此可见,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了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讲述: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是怎样运输和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随着水分最终进入根尖内的导管,并且进一步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有些元素(如K)进入植物体以后,仍然呈离子状态,因此容易转移,可以随时被运送到新生的或急需的部位去,能够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似K在老叶中的含量会大大减少。有些矿质元素(如外N、 p、Mg)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来的矿质元素又可以转移到其它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以N、p、Mg在老叶中的含量也会大大减少。例如,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当叶绿素被破坏分解掉以后,Mg就可以转移到叶内新的部位,被再度利用合成叶绿素。有些矿质元素(如:Ca、Fe)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如草酸钙),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也就是说Fe和Ca只能利用一次,所以在衰老的组织器官中Fe和Ca的含量会大大增加。

讲述: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农作物,它们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必需的矿质元素,那么,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

(回答:不同。)

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

(回答:不同。)

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

(回答:不同。)

讲述:好,让我们来观察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的需要量。

(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和对p的需要量投到大屏幕上。)

讲述:大家看,小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对p的需要量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这一特点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讨论。

(同学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得出结论:1.要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2.疏松土壤,促进有氧呼吸的能量释放,以促进根系对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想一想“土”是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没有“土”植物能生长吗?

回答:土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没有土,可以用溶液培养法培养植物。)

这就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小字内容后进行讨论。

(同学讨论结果:1.能用人工的方法直接调节和控制根系的生活环境,从而使植物体能够良好地生长发育,达到高产。2.节约水肥,产品清洁卫生,有利于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工厂化和自动化。3.不受耕地的限制,可以在沙滩地、盐碱地、海岛以及楼顶、阳台等不适宜栽种农作物的地方栽培,极大地扩大了农作物的栽培范围和面积。)。

讲述:大面积开展无土栽培是非常有前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摆脱耕地少的困境,但是无土栽培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和较高的技术。目前,我国的无土栽培主要用于温室大棚中蔬菜和花卉的栽种,其它栽培还有待于开发。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_、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一)必需的矿质元素

1.大量元素:N 、p、K、S.Ca、Mg。

2.微量元素:Fe、Mn、 B、Zn、 Cu、Mo、CI。

(二)非必需的矿质元素

(三)溶液培养法

二、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吸收的形式—离子

(二)吸收的部位—根尖

(三)吸收的过程—主动运输

三、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一)能再度利用

1.呈离子状态,如 K。

2.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N、p Mg

(二)不能再度利用,形成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如Ca、 Fe。

四、合理施肥

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ATP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2、理解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径

4、掌握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能力方面

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1、对于ATp的分子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然后从比较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的标准数值和ATp释放能量的数值入手,使学生很信服地认识到ATp的确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3、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对于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体内糖类、脂肪等物质具有储存能量的特点,指出新陈代谢不仅需要酶,还需要能量,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之一,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但这些有机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它们的能量只有在细胞中随着有机物的逐步分解而释放出来,且储存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利用,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为什么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在本节的最后,教材还用ATp是流通着的能量货币这一形象的比喻,以加深学生对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转化的认识,即伴随着ATp的水解与合成的过程,发生着能量的释放与储存,从而推动新陈代谢顺利进行。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内容中,ATp的分子简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变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1.引入本节课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事实,即生物体的生存不仅仅要依靠物质上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有能量的维持,在生物体内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获取、储存、释放、利用和散失。这样,引入ATp这一生物体直接能源就顺理成章了。

2.引出ATp这一高能化合物时,还是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可先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把光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糖类、脂肪等有机物中;动植物又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而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出:光能只有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被绿色植物利用;同样,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或维持体温外,其余的都要转化成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那么这种活跃的、随时可以利用的化学能是什么呢?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这一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

3.ATp的分子结构不宜讲授得过于深入。学生只要了解ATp中具有不稳定的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释放其能量,形成ATp时需要能量就可以了,应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ATp释放出的能量用于哪些生理过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键时,能量来自哪些生理过程,以便使学生易于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转变在细胞中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这种转化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为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教师应适时给学生以下提示:其一,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其二,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其三,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5.ATp的形成途径也不宜太深入,因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还没学到。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ATp中的化学能,并将ATp中的化学能最终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过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教学设计示例【课题】 第二节 新陈代谢与ATp

【教学重点】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ATp的形成途径、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能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教学难点 】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能量代谢中的意义、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1、引言

设计1:通过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引入ATp这一高能化合物。新陈代谢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必定伴随着能量的转化。为了使学生对能量的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找一些能量转化的实例,比如可以提问:

(1)“你能举出几个生物体内发生的诸如能量转化、或能量的吸收储存、或能量的释放利用的例子来吗?”

(2)“绿色植物能把光能直接用于有机物的合成吗?”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些能量能直接被细胞利用吗?”

不能,光能必须要转化为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有机物的合成;有机物中的能量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来后,也必须转化为一种活跃的化学能才能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携带这种活跃的化合能的物质就是一种高能化合物,即ATp,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ATp这个概念。

设计2:从细胞中能量利用存在的矛盾入手,设计相关的问题串引入ATp这一高能化合物。

(1)“细胞中主要是由什么细胞器来产生能量的?”

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细胞中有哪些生理过程在不断地消耗着能量?”

细胞分裂、细胞核中DNA的复制、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细胞膜主动运输、高尔基体合成分泌等需要能量

(3)“细胞内产能与用能很明显地存在着空间上的隔离,细胞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4)“细胞内存在有糖类、脂肪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含有大量且稳定的能量,但某项生命活动可能不用大量的能量就足以进行,而且糖类、脂肪中储存的能量又过于稳定,不易被生物体利用,细胞又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这样就可自然地引入ATp这种储能少、不稳定、可为所有生理活动供能的高能化合物。

2、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

在引导学生讨论ATp的分子结构简式及其特点时,可从ATp的英文名称中的三个字母含义、中文名称、ATp是高能化合物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易于理解ATp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理作用。

需要向学生解释清楚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即高能磷酸键水解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般的共价键的2倍以上,如ATp末端磷酸水解生成ADp和磷酸时,释放出的能量约30.5kJ/mol上,而6磷酸葡萄糖水解成葡萄糖和磷酸时,释放的能量只有13.8kJ/mol。这种键称为高能键,常以“~”符号表示。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统称为高能化合物。

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ATp的结构简式的含义,如ATp中两个磷酸基团之间(p和p之间用“~“表示)的化学键是高能磷酸键。

细胞内释放能量的反应,如呼吸作用常会伴随ADp转变成ATp;而耗能的反应,如蛋白质的合成等,需要用ATp水解成ADp再将能量释放出来,以推动需能代谢反应的进行。

ATp和ADp在体内总是处于不停地转化中,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变及其意义

在引导学生讨论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变时,需强调细胞内ATp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极少的,细胞内的糖类、脂类等能源物质不能被细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是细胞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能为生物体直接利用,只有这些能量转移给ATp,且ATp水解后释放的能量才可被细胞利用。最终应使学生认识到ATp与ADp之间高效、迅速的转化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通用货币”。

4、在讨论了ATp和ADp之间相互转变及其意义后,在小结ATp在细胞内能量的转换、运输、利用中的关键作用时,可结合本节所讲的内容,提一些与ATp有关的综合性问题供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ATp这一生物体直接能源物质的理解。比如,可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众多能源物质中,ATp这种绝对含量极少的物质为什么成为直接能源?

葡萄糖、糖元、淀粉、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磷酸肌酸等,这些都可作为生物体的能源物质,但生物体不能利用这些能源物质中的能量,这些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必须要转移给ATp中。生物体直接从ATp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如ATp可转化为机械能、电能、渗透能、化学能、光能和热量等。

(2)为什么ATp是细胞内能量释放、储存、转移和利用的中心物质,成为生物的直接能源呢?

我们来看看葡萄糖和ATp分子中储存能量的差异就明白了。ATp末端磷酸基团水解时,释放出的能量是30.5kJ/mol,一般把水解时释放20.92 kJ/mol以上能量的化合物叫高能化合物,可见ATp是高能化合物,而且其能量与某些高能化合物(如磷酸肌酸)相比,要低一些,因此磷酸肌酸中的能量可在不需额外供能的情况下转移给ATp。而葡萄糖分子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后,释放出2870kJ/mol的能量。结果,存在于葡萄糖分子中的能量就像存在银行里的钱,而储存在ATp分子中的能量则像“零钱”,它更容易在细胞中被使用,因此还有的说ATp是能量的“通用货币”就是这个道理。

(3)ATp对生命的维持是极其重要的,试想:当产生ATp的过程停止时,会发生什么?

举一个例子,学生可能知道氰化物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使人死亡,其毒理就是阻挡ATp的形成。当人体ATp合成受阻后,机体没有ATp,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中的细胞活动就不能继续,人在36分钟内就会失去知觉。

(4)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就是ATp在生物体中的绝对含量是极小的,但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ATp,但在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的ATp量可满足机体的要求,奥妙何在呢?

生物体可把其它能源物质的能量高速地转移给ATp,以补充ATp的消耗,即ATp—ADp循环速度是很快的。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文,希望“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植物的激素调节”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生物教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