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 > 导航 >

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2024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

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历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的各种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世园会吉祥物)小朋友们好!我是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长安花,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要是想去世园会看漂亮的花朵呢,只需要闯过两关就可以啦!你们有信心吗 ? 闯关游戏: 第一关:开火车出示口算 2+4 8-2 4+5 6+2 9—5 2+5 口算时强调计数单位如2+4,表示2个一加4个一得6个一,所以3+4=7 第二关:我会填 40里面有()个十。 7个十是()。 6个十是() 10个十是()。 1、走进世博 看!来了这么多游客,还有小朋友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的花;观察这一块,你发现了哪些和花有关的数学信息?(有20盆红花,10盆黄花,紫花30盆)根据红花20盆,黄花10盆,紫花30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四人为小组相互说说。 2、汇报 师:你们小组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比紫花少多少朵?紫花比红花多多少朵?…(根据学生板书:一共有多少?多多少?少多少?还有多少?)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为你们高兴。 1、 根据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10+20 20-10 10+30 30-10 20+30 30-20 2、 仔细观察这六题,你发现了什么?(揭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1、 交流算法 师:刚才很多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算出了10+20=30,很棒!那你们是怎么算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具: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学具

教时: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嗬!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 自己探索

1、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2、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4、 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 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 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 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 游戏:火车钻山洞

讲述: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 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么想的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高矮》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 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拿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你学会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高 矮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比长短》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5、6题。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多种比较方法,会间接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学具准备:十二袋不同的物品。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chang、 短duan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 (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查看全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义兴里小学 陈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例1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排列规律。 2、 通过研究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和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排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排列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反馈卡,饮料瓶(3色3组),跳绳5根,沙包10个, 彩条(红、黄、绿、蓝各3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看看这是谁?(课件出示喜羊羊和美羊羊的图片) 师:它们要干什么去呢?(课件出示去看联欢会的图片) 师:(课件展示主题图)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们从图中都看到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幅图大家看着很混乱吗?为什么你觉得不混乱? (排列整齐,有顺序)板贴“有顺序” 二、新知探究 师:你能结合图片中的人或物来说说,它们的排列有什么样的顺序吗? 1、 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彩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生读出彩旗的颜色,师板贴出对应的图片。) 师:后面的那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你能猜出来吗?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彩旗是1面黄旗一面红旗,然后又1面黄旗一面红旗,接着又是1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你能在图上把你说的一组一组地圈出来吗?(指名板演) 师归纳:我们就说小旗就是以1面黄旗一面红旗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板贴“一组”“重复排列”) 师引导学生有停顿地读图。 2、课件出示彩花图 师:彩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生读出彩花的颜色,师板贴出对应的图片。) 师:后面的那一朵是什么颜色,你能猜出来吗?指名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彩花是1朵红花一朵紫花,然后又1朵红花一朵紫花,接着又是1朵红花一朵紫花 师:你能在图上把你说的一组一组用虚线隔开吗?(指名板演) 师归纳:我们就说彩花就是以1朵红花和一朵紫花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师引导

查看全文>>>

连加 教学目的:1、掌握两步计算的正确计算方法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数感和主动探索积极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计算顺序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小鸡,这是什么? 你小鸡吗? 如果让你来养小鸡,你会怎样做? 二、合作探究 小明家也养了小鸡,咱们到他家去看看吧? 看图上画有什么? 师:小明家是养鸡专业户,他们家养了很多鸡,他的父母靠知识和科技养鸡终于办起了这个大型养鸡场,小明今年才7岁,却已经懂得了帮父母的忙经常会帮着喂小鸡。你瞧,(出示5只小鸡,引导学生说出:小明喂了5只小鸡)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又来了2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图意? 为了区别先走的我们通常都用线划掉来表示,师示范○○○ ○ ○○○ ○ 表示再次去掉可以用虚线框起来 ○○○ ○ ○○○ ○ 板书算式:8-2-2 想一想:这题应该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后汇报解法。(若有生说先算2+2就把8-(2+2)的算式写出来以之对比。 2、练习:p73页的做一做右图 独立看图,说出图意 三、练习:第74页的第5至8题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

查看全文>>>

统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找规律”。 教学目标: 1、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方法。 教具准备:调查表、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小朋友们,你们会唱生日歌吗?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好吗? 二、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1、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你知道你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请你拿出1号纸来在你出生的季节下面打个 √ 告诉老师。 现在所有的表格都在老师手里,你最想知道什么? 下面我把表格的内容一张张的念出来,请你在2号纸上把它记录下来。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记录? 2、老师介绍记“正”字的方法。 刚才老师听到有的同学用了画“正”字的方法,我们来看看一个正字有几笔组成的呀?(五笔)每一笔就表示一个人,一个正字有五笔就表示有五个人。小朋友你们也来试一试。 3、请小朋友用上节课学的涂格子的方法表示出来,该怎么涂呢?在黑板上贴出来 4、如果没有这些小格,你能知道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出生的人数吗?(师揭开挡住数据的纸条)那这样行不行?你是怎么知道的? 5、请生比较统计图和刚才他们填的调查表,说一说哪个更能清楚地出春夏秋冬各有几个人过生日? 6、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一个有条理的表格和图形的过程就叫做统计,这个图就叫做统计图。你能给这个表起个名字吗?(统计表) 小结:从统计图和统计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数量的多少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会统计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很多有趣的问题。 三、练习应用: 1、黄老师想在季节选一天来给小朋友开个生日会,你们知道要准备些什么吗? 2、小朋友说了那么多,可班会费有限,不能什么都买呀?谁来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3、小组活动:你们想统计什么就统计什么?统计完后完成统计图或统计表。 (小组活动) 4、哪一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你们统计的结果?如果你是老师,你应该给你们小组准备些什么? 四、总结: 上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可以统计小朋友的生日,喜欢喝的饮料和吃的水果之外,你还知道可以统计些什么?

查看全文>>>

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

范文资讯网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2024一年级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