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减法》教案范文

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减法》教案范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减法》教案范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这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减法》教案范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Fwr816.COm精选推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减法》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3和1。
(2)教师说明:从3里面去掉一个,用减法计算就要从3里面减去l个,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去掉1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2。
(4)教师进一步说明:从3里面减去l个,用减法计算。(板书:减法)
(5)读减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3-1=2来表示的减法事例。
4.看图,体验减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5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减法算式表示,请学生表述减法含义。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动手操作,体验减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③说明图中表示去掉的方法。(虚线、划线)
(2)做一做的右图(2、3)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减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5-1 5-2 5-3 5-4 (5-5 5-0)
你们是怎么想出得数?
看图摆一摆数出来的、用数的组成想5可以分成1和几……
2.独立完成26页做一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6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减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学会了什么?有了那些体验?
板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加减法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10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10的组成。
2.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让学生独立与合作相结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10的加减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使命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图四式的解题方法。
2.掌握有关10的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红星图、数字卡片、动物头饰、小红花、小红旗等。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拍手背儿歌:“9和1真淘气,7、3、8、2也调皮。吹6(看做口哨),升4(看做红旗),小手小手真伶俐……”
2.对数组成10。
教师扮作小熊猫:“小朋友,我想和你们做10的组成的游戏。我出1……”生:“我出9”(同时出示9的数字卡片);师生:“1和9组成10”……
二、探究新知
(图片导入)
1.出示圆圈图:9个蓝○,1个红○。
师问:“小朋友,你们能说说这个图的意思吗?”
生答:a.有9个蓝○,1个红○,合起来是10个○:9+1=10
b.有1个红○,9个蓝○,合起来是10个○:1+9=10
c.有10个○,拿走9个蓝○,还剩1个红○:10-9=1
d.有10个○,拿走1个红○,还剩9个蓝○:10-1=9
2.出示小花图,8朵红花,2朵绿花。
师问:小朋友,你们会说这个图的意思吗?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四人分组讨论,并请一组将算式写出来:
8+2=10 2+8=10 10-2=8 10-8=2
学生齐读一次。
3.师扮成大象,拿出五星图,问:“小朋友,你们能看图写出四道算式吗?试试看!”
请学生将算式写在纸上,写好之后可以下座位去看看别人写的算式是否和自己的一样,并且说说自己的理由。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独立完成,然后下座位与别人进行交流)
最后,请一位学生把算式写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7+3=10 3+7=10 10-7=3 10-3=7
4.出示小旗图,6面红旗,4面蓝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用幻灯片集体订正。
5.想一想:
出示:5+5=□ 10-5=□
请全班同学用手指来表示出得数。
三、演练提高
1.游戏“找朋友”:用数字卡片组成10。
如:学生扮成小蜻蜓:“我是一只小蜻蜓,飞呀飞呀找朋友,我是卡片2,谁是我的好朋友?”“我是卡片8,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合:“2和8组成10”……接着,小猫、小兔、小猴等都找朋友。
2.室外游戏:“站位”。
教师先讲明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拿着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和外圈上的数字组成10。学生看清地上的图意后,就举着卡片站到相应的位置上。(如下图所示)全部找到位置的小组获得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第十三课时 巩固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9页练习九的有关习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10的组成及相应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填写10的组成及分成,并要求个别学生背诵。
二.教学新知
1、教学第1题
此题让学生在数轴上填数,这是第一次出现数轴,它比写在直尺上的数更抽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从0到10的顺序去填数。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如为什么要在8和10之间的方框里填9。
2、教学第2题
此题反映的是火箭发射前倒计时数数的情景,本题联系实际,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倒着数10以内数的数法;另一方面反映了数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与现代化建设的联系,同时还可以起到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教育的作用。
3、教学第3题
此题是一组专门巩固10的组面的填空题,练习时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想的过程,以此为后面的学习填未知加数做准备。
4、教学第5题
此题是一道有多种选择的开放题,练习时让学生自己作出选择,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有学生用10和0两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加法算式,教师应给予肯定。
6、 教学第8题
此题是一组比多少的问题,练习时可参照练习八第11题进行。
7、 教学第9题
此题是一道填写“>”、“<”、或“=”的填空题,这是第一次出现算式和数比较大小的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出左边算式的得数,再同右边的数进行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明确这样比较不是直接用数和数比大小,而用算式的得数和得数比较大小。
8、 教学第10题
此题是一道体现统计思想的填空题,练习时一要注意让学生先准确的数出两种不颜色三角形的个数,再填数,以此让学生经历统计数据的过程;二是注意统计表下面的算式有四种不同的填法,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多种填法。
9、 教学第11题
此题是一道让学生对照图在实际情境中找“7+3=10”的原型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密切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满足算式的不同对象。
三.演练提高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九的其它未讲之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3)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1)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_________。
②2+1=□_________。
(2)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


这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加法》教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加号 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3)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1)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_________。
②2+1=□_________。
(2)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减法》教案范文”一文,希望“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减法》教案范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一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