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 导航 >

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育人先育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些教育名言,让我认识了苏联的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但从没完整地拜读过他的某一本著作。这些天,一直在品读他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如此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事业及其孩子如此深沉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教育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才会结出累累硕果的事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几章用了不少笔墨写了每个孩子的情况,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位大师不会对每个孩子有那么详尽的了解;没有他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他就无法走进那些孩子们的内心。正如他的著作的名称,他是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献给了他投身的教育事业,所以他收获了孩子的心,走近了孩子的心灵世界,领悟到了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回想起我刚走上三尺讲台,对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充满了热情,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很快乐,虽然有时他们不懂事不守纪律会惹我生气。课堂上我是严师引导着他们走向知识的彼岸,课后我似大姐姐跟他们一起玩一起疯一起大笑。那时的我拿着微薄的代课工资生活是清贫的,可我是很快乐的。因为那时的我是发自内心的爱着教育事业,爱着我面对的孩子们的,我跟他们交心似的相处,我也就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收获了孩子们带给我的幸福和欣慰。后来,随着工作时间的长久,职业倦怠感越加明显,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也日益消减,对孩子也不再有往日的用心和关爱,我的教育激情不再,离孩子们的内心也远了。虽然课堂上他们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完成好我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可课堂外不再有往日孩子们的围绕,不再有他们交心似的交流和嬉笑,我是他们的良师却不是他们的益友,工作的价值也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末页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又找回了迷失的方向———“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

查看全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中,无处不透着一个美字。

一、自然之音乐美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确实,很多时候听着音乐,眼前会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或喜悦,或悲伤。这很大程度上是在启发人脑的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带着他的学生到大自然中听各种音乐,让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声音,或者一个回忆,或者一个故事。

儿童正是需要通过这样的想象,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来。而最好的音乐媒体便是大自然。在广阔无边的草地上,孩子听着音乐声,感受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觉,充分发挥着个人的想象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或者回想起自己美好的回忆。

从这里我读到了大自然带给学生无尽的欢乐。是的,在大自然中,学生完完整整地属于自己,让自己沉浸在这种美中,不断丰实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而数学,我们知道,大部分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很多具体的素材,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中的知识。大自然,是最好的素材。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二、心灵之真善美

如果孩子们只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无动于衷。孩子是最纯真的,不管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行为。如果孩子一味地从不劳而获中得到快乐,那么他就不会再在意一些可能对他重要的东西。比如:我发现有些基础差的学生经常抄作业,他们从中能够得到正确率的满足,既然能够通过这种不用思考的方式同样能得到想要的成绩,那么他们便不再认真学习,基础越来越差,他们早已养成了这种无情的习惯,甚至不再对自己的成绩有所想法。因此,孩子要从小培养他真诚的态度,对家长真诚,对老师真诚,最主要的是对自己真诚。心灵需要不断的完善、构建,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尽善尽美。

三、劳动之和谐美

劳动的乐趣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在童年时代深深体验这种高尚的情感。现在经常能够发现,学生打扫卫生不认真,从中偷懒;学生做作业不积极,能躲就躲。这里便涉及到了学生是否是个勤劳的孩子。而要培养学生的勤劳观念,那就需要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让学生从劳动中感受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学生在汗水中体会到努力工作的快乐。

查看全文>>>

前阶段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近来,我静下心来阅读了《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又一次对李镇西老师的思想有了些了解。在他的书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些鲜活的、感人的、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发生在课堂上的和课堂外的事例。通过品读这些事例,让我感受到了李老师作为一个教师的魅力,感悟到了比教育理论专著更深刻的教育思想。

书中有很多教育观点。比如:李镇西老师和他同事的对话。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现选一例作以说明。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老师用灵性的语言描绘了教师的形象。真正的教育怎能离开教师的滴滴雨露!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还有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用深情融化学生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在我们的工作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就是不断地关心孩子的生活,没有爱心的人,像监工一样有着一颗冷酷无情的心的人,是当不了教师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一个孩子,对于学校来说,只是千分之一;但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他却是百分之百。不论贫富贵贱,不分亲疏好差,每个孩子都将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每一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这是每个“现代人”的责任。

我相信,用我的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孩子,一定会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同的。体会得再深,想得再多,如果没有行动来铺垫,也

查看全文>>>

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通过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我收获颇多。读后感要抓住重点,写出真情实感。哪里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可供借鉴呢?下面是范文资讯网为你精心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篇1】

近期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感触颇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句话一直萦绕耳边并影响了我的行动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我是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踏入社会进入教育行业的教师,我所任教的学校依山傍水,风景极美,学生们也大多来自农村,纯洁质朴。记得刚来到学校得知自己担任的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心里暗暗想到:这也太没挑战性了吧,一年级的小孩子应该很容易搞定的啦!那时我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上了一天课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多么愚蠢,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尽管你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浃背、声音沙哑,那些小家伙依然在下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说话的、有玩小玩具的、有吃东西的、有看着窗外发呆的、更有下座位到处跑的······我心里很是郁闷,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捍卫自己的教师尊严,树立自己的教师威信,有我在,岂能容他们胡来!于是,我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板脸,高声说话,还有那传说中的具有杀伤力的眼神,这一招还真奏效,每次我走进教室,学生们总是乖乖的,很守纪律,但依然我的讲课熟视无睹,爱听不听。不明白啊!这群山里的小花朵为什么这么难侍侯?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后,我豁然开朗,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以前,如果有人问我教学是什么,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传授知识。可学习了大师的论著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仔细想想,这一论点我们不应该感到陌生,通俗地说就是对于学生来

查看全文>>>

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读后感则是将我们跳跃的思维进行详细的记录,好让我们反复品味。如何快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考虑到你的需求,编辑特意整理了“关于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把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1)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部书将这句话做了很好的诠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时绝不死记硬背,而是在游戏、故事、美、音乐、幻想和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朝气蓬勃的智力活动。他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他带领儿童认识自然和社会,用各种方式学习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如用“环球旅行”让学生认识国家和社会,用在校园和灌木丛创建“美丽角”让学生认识各种植物和花草,用“童话室”世界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和优美故事的学习,他的全部施教活动丰富多彩,伸向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在这本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有人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那次去外面听课学习,回来了不禁感叹,那些孩子文学素养高,知识面广,课堂中总是精彩不断,而自己班的孩子,相同类型的题目,反复讲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弄得自己快没耐心了,心里很烦躁,很想对他们发火。我去和一位老师倾诉时,这位老师和跟我分享了一句话“我们现在都认为,教了学生就应该会,会是正常的,不会是不正常的。而我们有时连一句表扬的话都没有;要批评,甚至要惩罚。学生来学校就是为了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因为他们还在学。”忆起这堂课,当我抛出第一个问题时,他们答不上来,我有些不高兴了第二个我面露难色,开始批评了。学生配合不默契,自然互动开展不下来了。我想应该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爱学生,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求者。”教低年级的孩子时,他们在文字的表情达意上有它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可以在理解词语和课文时用上音乐、动作、甚至绘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变得聪明,而且让学生时时体味来自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学生毕业不久的

查看全文>>>

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就能在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智慧,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我们该如何开始写自己的第一篇读后感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篇1】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

查看全文>>>

记得刚应聘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时候,经常听老教师的讲座和经验总结。当时听到的最多的词是“有爱心”。当时的自己很懵懂,只是明白好老师都要有爱心,这是所有老师的心得体会。但是怎样才是有爱心?我一片茫然,但我满怀期待,等待着经验带给我答案。

今年的二年级四班是我从一年级一手带上来的。对于孩子们的性情,我也摸得比较透,班上最调皮的就是小h了。从刚开学,他就是班里的“名人”。至今,我仍然记得一年级入学不久,下午放学排路队的时候,小h在路队里又说又闹,整个路队都让他给搅乱了。走到门口,我很生气,想要和他好好交流一下,于是我说:“小h,你等一会走,过来一下。”他一脸的厌烦,看来知道没有好事。他略微迟疑,还是朝前走着。我当时就有些生气了,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不听话了吗?于是我又加大嗓门,喊了一声:“快点回来。”这时他已经走到大门口了,他拿眼睛瞅了我一眼,然后像只小兔子一样一溜烟跑了,伴随其后的是我气急败坏的嘶喊声。他就这样在我的面前跑掉了,丝毫不惧我这个小老师。两年的相处,他留给我很多次的无奈:

当他犯错误接受批评的时候,一脸的不服气;当他和学生有了矛盾时,全部用拳头解决问题;当上课举手老师没叫到他时,他就会生气;当他的脾气上来时,他甚至有揍老师的冲动……

对他我很无奈,但更多的还是包容。我知道有时候他不是故意为之,只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我也经常找他谈心,和他讲道理,希望把对他、对孩子们的伤害降到最低。慢慢地时间久了,小h好像也开始接受我了,愿意听我的话了。

最近,孩子们流行编织一种皮筋做的手链。下课小h也编了一条。出于培养与孩子之间良好关系的目的,我把他的手链拿到自己的手上试了试,并照了照镜子。小h腼腆地说:“原来老师也喜欢这个啊!”我笑了笑,没说话。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小h手里好像总是在做什么,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我想提醒他的时候,他就立刻坐好。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一下课,小h提着一个纸制的小花篮,笑嘻嘻地走到我的面前:“老师,这个送给你。”

我当时很吃惊,指着自己问道:“送给我?”

“嗯,是呀!”

我受宠若惊地接过他的花篮,打开篮子一看,原来是刚才的那条手链,并附赠一张纸条:送给王老师的礼物。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原来他课上的小动作,是在为我准备小花篮。当时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瞬间把我的心融化了,一下子眼眶就湿润了。我急忙戴上他送给我的礼物,开心地对他说:“谢谢你,这是我收到的最

查看全文>>>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文/吴利聪

《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收录了百余篇典型教育案例,按个性天空、心灵交融、成长烦恼、 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宽容理解、无声的艺术 分类,字里行间表现出班主任们强烈的进取心和不倦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编者多年的教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丰厚积淀。

此书文字清新易懂,极具可读性。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学生才能主动地与你交流,喜欢你的课。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

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

查看全文>>>

我爱好当师长教师的来由:1、我始终坚信人是仁慈的!2、我始终坚信人是可塑的!3、我始终坚信爱是力量,爱可以改变一切!4、我始终坚信教师的职业是平常的,但可以在平常的事业中,创造不平常的价值来! 一、教导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 “三颗糖”教导了一个孩子,让孩子冲动离去。我认为陶行知用本身的仁慈和真诚发清楚明了犯错孩子的善性,因势利导,肯定孩子心坎的仁慈品德。仁慈是一种聪明和远见,是一种自负的精力力量,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 我想教导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魂魄和幻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楸挤怕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公理照样险恶,是美德照样丑恶,是真谛照样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可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呀!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公理才能书写公理,唯有真谛才能传播真谛,我们本身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欲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本身必鼓起首成为什么。世界上弗成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如许,对于教导家更是如许。 有如许一个故事: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刻,有一天在校园里巡查,看到一个男孩子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孩子。陶行知看到立时禁止了这个孩子的行动,并叫他鄙人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当世界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到这个孩子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陶行知大年夜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孩子,说:这是奖给你的。孩子认为不解,陶行知解释说,因为你是个遵守时光的人。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给孩子,嗣魅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你用泥块扔同窗的时刻,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解释你是尊敬师长教师的。孩子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嗣魅这是嘉奖给你的第三块糖。因为你是个有公理感的孩子,我已经查询拜访过了,你只所以扔同窗,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窗在欺负女同窗,你看不惯才会扔他的。可见你是个无所害怕,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的人。孩子听到陶行知如许说,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然则我扔的不是坏人,是我本身的同窗。固然他欺负同窗纰谬,然则我也不该该扔他。陶行知听到他这么说,笑着说,好了,我们今天的谈话停止了,你可以归去了。

查看全文>>>

我喜欢当老师的理由:1、我始终坚信人是善良的!2、我始终坚信人是可塑的!3、我始终坚信爱是力量,爱可以改变一切!4、我始终坚信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可以在平凡的事业中,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来! 一、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 我想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可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呀!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 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二、发现孩子的善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个男孩子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孩子。陶行知看到马上制止了这个孩子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到这个孩子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孩子,说:这是奖给你的。孩子感到不解,陶行知解释说,因为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给孩子,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你用泥块扔同学的时候,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是尊重老师的。孩子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第三块糖。因为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孩子,我已经调查过了,你只所以扔同学,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学在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才会扔他的。可见你是个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的人。孩子听到陶行知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但是我扔的不是坏人,是我自己的同学。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但是我也不应该扔他。陶行知听

查看全文>>>

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范文人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的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2024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以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格式与范文等相关内容。同时,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希望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专题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