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教学勇气读后感课件 > 导航 >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课件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一)

玖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虽然是由被翻译成中文的,在此过程中难免变得晦涩难懂了许多,或许从某种角度而言较低了可读一性一,但是仍然震撼心灵,毕竟是一本优秀的书籍。关于教与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问题,而在这里,帕克。帕尔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使我受益匪浅。无论对于课堂教师和教育者还是其他岗位的人,这本书都代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这本书带领我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一精一神之旅。人们出于情感的原因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们深一爱一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却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一情消退以致于无力教学。我们能不能也像一些优秀的老师那样,把一爱一献给孩子们,用心来教,为我们的教学注入鲜活的情感?

在本书中,帕尔默带领着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一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教师的内心包含一着知识、情感、一精一神和意志。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一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一性一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一爱一;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一硬,因为他们热一爱一学生、热一爱一学习、热一爱一教学生涯。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二)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的作者把教师心中深处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阐述出来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书中告诉我们: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作为教师,内心必须包含一着知识、情感、一精一神和意志。帕尔默引导我进行了一次一精一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

书中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其中: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一爱一?这个普遍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沉思。是啊!作为老师只有对教学充满乐趣与热一爱一,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成长。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最明朗的、最坦然的、最快乐的、最健康的、最充实的;学习后的学识是高山的、是大海、是天空和大地、是弥漫无边的风、是青草和花朵、是永远的郁郁葱葱、是永远唱不完的歌;学习和学识后的智慧则又是永远的微笑,是无言的矜持,是君临的自信、是白云的舒适与秋水的澄清、是绝对的不可战胜、不可屈服。

驹于教学中的困惑,他认为:我们教授的学科是象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的做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智慧。如果学生和学科可以解释所有教学的复杂一性一,我们使用目前的标准教学方式,学习足够的教学技术以及保持在专业领域的更新就可以。但发现这样远远是不够的。

最吸引我的是另一种解释教学复杂一性一的理由:我们需要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的特点,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自我,我就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次的、个人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一抽一象意义上,遥远地、孤立看待学科,就象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

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蔽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的力量汇聚,进而形成自我,它就象与我们现有的能力和潜能有关一样,也与我们的缺点和局限有关,与我们的伤痛和恐惧有关。自身完整要求我识别那些能整合到我的自我个一性一中的东西,分辨哪些适合我,哪些不适合我。

在本书中,举例说明了如果教师没能将他的自身认同的中心特质融入到他的教学生涯中去,他将处于自我分裂状态,内心一直在打内战。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一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

当我唤回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一性一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真正体会到自我反省获得的增能过程,从而真正感受到用心灵联系心灵、互通智慧能量产生的巨大力量,真正体验到用心灵联系课程和教学产生的无穷魅力。不仅使我从令人兴奋的新视角来体验教学的喜悦,还使我沐浴了一位伟大导师的教诲。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三)

本书的作者是帕克帕尔默。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一性一。他的书是给所有热一爱一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一爱一者。书中提出的问题是普遍的,但又是个别的,从教师对于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计划,都有所涉猎。这些问题是再迫切不过的了:我们怎样增强教与学的能力?我们怎样保持对教学的乐趣与热一爱一?作为教师,作为人,我们怎样成长?我们怎样满足对加强彼此间联系的渴望,我们怎样发展能够支持教与学的共同体形式?

【教学勇气】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一精一神,来处理这些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这是本书令人满意的地方。

有没有这种感觉?与刚刚走上讲台时的我们相比,现在我们的心慢慢地变得硬起来了?那时候,在办公室看到有些老师很严厉地批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心里总是替学生委屈,觉得老师太过分了。什么时候,我们也加入了对学生厉声呵斥的行列?想象一下,再过几年,十几年,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觉得可怕。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不快乐的老师,教师这个职业,给他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是无可奈何的谋生手段。着书只为稻粱谋,又谈何快乐。他们把这种不快乐写在脸上,传给学生,传给同事。

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不顾我们自身的特点,也想照样子去做。这也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如果一直是模仿,就有问题了。我们要学会寻找,寻找那与自己的本一性一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段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去寻找。怎么寻找?重要的是去认识自己。我想起现在很多教育研究者都看重的教育叙事,想起刘良华、刘铁芳教授们写自己的教育自传,从中去探求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原因,从而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心灵。斯科特马克斯韦尔说: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

我是什么样的?先认识自己,再谈教学。听从自己的的心灵呼唤是那么不易。也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折磨,才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所在。还记得【时代广场的蟋蟀】中的那只蟋蟀吗?只为选择自己完整的独特的生命,而拒绝按世俗的成功标准歌唱与生活。作为老师,你是否为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大可不必,在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你有了新的发展机会。不要吝啬赠予,在赠予的同时,你已悄悄收获。在没有体验之前,你也许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这是一种道德说教。只有自己充分体验之后,在真正获得自身认同后,你才知道此言不虚。有些老师,他们只顾一个劲儿地责怪学生。他们的话听上去像医生在说:不要再把有病的病人往我们这儿送我们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给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们看上去像医生。我们假定学生的大脑是死的,这种假定导致了一种使他们的大脑麻木的教学。我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教室里可能会死气沉沉,因为我们用一种不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来教他们。在课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忧郁的学生,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充满了恐惧。他们的沉默不是由于天生愚蠢或才平庸,而是出于一种想保护他们自己生存的愿望。那是一种对成一人世界的恐惧所驱使的沉默,在这个成一人世界里,他们感到疏离、无力。我们的学生在恐惧、沉默的背后,是想去发现他们自己的声音,想去发出他们的声音,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之一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会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我们很少这样去观察发现学生,很少这样去设身处地地设想学生,在一些老师的眼中,学生不是具体的人,而只是一抽一象的物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去倾听他们,去了解他们,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只有认清了我们自己的恐惧才能够洞察到学生的恐惧。

教书的工作会让我们承认许多的恐惧:我们的工作不受赏识,没有足够的报酬,在一个不错的早上突然发现我们选择了错误的职业,把我们的生命都耗费在琐事上,到最后感觉自己像骗子。但是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自己极少识别的恐惧:我们对来自年轻人的评判的恐惧。那些对学生如此恐惧的教师选择了停滞状态。他们把自己关在他们的资格、他们的讲台、他们的身份、他们的研究之内,不许别人接近。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会像学生害怕我们一样害怕他们,我们会更有可能走过灾祸到达幸福然后就会为了服务于年轻人的创造力而学会解读他们的恐惧,学会解读我们自己的恐惧。认识自己,认识学生。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学生。从恐惧的这一角度来谈对老师自身的认识,来谈对学生的认识,应是首创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后感1500字-教师读后感:《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时间在眼皮底下流过,只留下感动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带来的收获,在初秋时节感受生活带来的阳光。我有幸拜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帕尔默是一位体现教师一词最真意义的导师,他的《教学勇气》极富灵感地表达了对教学的呼唤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热情洋溢,引人共鸣。正如在导言中所说: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这本书通过相互渗透的三个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来处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全书的思想轨迹以教育观为指导对这三个方面进行解释,从内容到叙事风格,都是有关大家十分关心的话题教师个性,所以读此书较有感触。
那堂课有30名学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学的吧,但我无从得知。在最后一排的远远的角落里,有一位来自地狱的学生没精打采地坐着,像个幽灵。帕克如此地描述着他曾被人请进一个要上政治课的班级时的感受。虽说时间只有一小时,但那位来自地狱的学生的一举一动完全打乱了教学思路,帕克的心思与教学注意几乎都投向了这个年轻人,竭尽全力地想把他从僵化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没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后退。就这样,帕克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学生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诉说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么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质的密度太大以至于光线都消失了的地方。
这无疑是最能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在我的教学中,我不也是这样时常关注着那极个别走神的同学,竭力地想让他回到课堂教学中心,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学生排列队形,她不听我的讲解动作,还故意和旁边的孩子吵闹。她的与众不同不仅搅扰了我的教学情绪,也影响了整体教学策略。虽说,这样的事往往不为他人所觉察,因为毕竟课堂上绝大多数同学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更何况我们对课堂纠正个别同学的走神与开小差是司空见惯的事,谁不会怪罪于教师的多此一举。事实上,这样的学生是常常被忽视的社会边缘的人。
《教学勇气》震撼我的还有它对恐惧文化的诠释。和作者所言相似,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恐惧:恐惧教学效率的不尽如人意,恐惧家长、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恐惧绚烂的教育理想之花与现实之间还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因为恐惧,继而便拼命地寻找改变的源头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拼搏、抗争、奋斗,终于,有了小小的收获,然成功的喜悦尚未遍及全身,便发现自己早已因此疲惫不堪,只不过成功之前是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未觉着累而已;倘若拼搏、抗争、奋斗失败,那更懊恼不已,觉着自己没有功劳连苦劳也忽略不计了。于是忍不住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以人个体之柔弱真的根本无法和那些看不见的、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叹过后,很多人会选择再战,当然也有人会选择逃避,丧失斗志,从此消沉。
在这本书中,帕克同样提到了教育使命的两个核心问题的回答:我们以何种方式获得知识?我们根据什么说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面对学生渴求的双眼,我苦苦寻求能解释得清的答案。我总以为自己胜他们一筹,不断告诫自己不用去担忧自我的权威性质的动摇。而在客观主义者看来,主观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惧的敌人。所以帕克说客观主义是这样描绘真理的:真理是只有通过把我们自己、把我们身心与我们要认识的事物相分离才能获得的东西。如果我能走出我的空间,把认识作为一种爱的形式,也许我就能放弃我控制的幻想,而与学生以及世间万物形成良好的协作。
《教学勇气》恰好是引领教师进行心灵之旅的导航图,阅读《教学勇气》就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但由于自己的理解不够,认识比较肤浅,感受也比较琐碎,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之余,还要认真阅读,认真实践,从中获得教学勇气,提高自身的素养,从而在教学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读后感1000字


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书后作者的话: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与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缘于其所爱,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曾经,许多人为着心灵的自由,带着美好的愿望,选择了教师作为职业,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堂,但是外部的教学要求常常使得我们心灵失落,激情消退,以致于无心教学,失去了教学的勇气。于是,有的人选择了坚持,有的人选择了改变,有的人选择了离开,略带哀伤头也不回地走了。这就是我对教学现状的深切感悟,也是教师现实心灵的真实写照!正如书中所说:教师为着心灵的自由选择他们的职业,但是教学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师心灵失落。

在《教学勇气》中,帕克帕默尔带领着教师,为重新点燃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相对于其他鼓舞过我的思想家来说,帕克.帕尔默用心写作,也更能打动人心。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精确、智慧与人性。他的书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重重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帕尔默教授的《教学勇气》一书,带领着我,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之旅。这是一次重新把教师职业和学生结合起来的旅程,它重新激发教师从事这份异常艰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热情。教育在改革,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寻找自己的心灵。那曾经热爱教育的心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琐碎的工作中,在传统的认可与奖赏中逐渐迷失。读了《教学勇气》,我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寒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温暖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并忠诚地栖身于此。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

帕尔默的书总是使人激动、令人感动。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对教师生涯进行探索的书。教师、和教师相关的人,以及任何关心教育的人都应该读这本书。

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一:《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二:《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三:《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四:《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五:《教学勇气》读后感

篇六:读《教学勇气》有感

篇七:读《教学勇气》有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


《教学勇气》读后感

文/马建赔

当我手捧此书,犹如作者陪我一同回顾我的教学之路。这一路有幸福,有辛酸,还有痛苦,甚至曾有的迷惘。作为教师,也许你我一样,都因为各种原因困惑过,灰心过。但只要你还热爱教育、热爱学生,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跟随帕尔默漫步教师心灵,再寻真实的自我,找寻最初的梦想。

帕尔默在书中提到,教学中的困惑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其次,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最后,最困难,也最容易被人忽略我们教导自己认识自我。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认知,当我们不了解自我时,我们就不了解我们的学生是谁;当我们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们也不能够懂得我们教的学科。

可见,若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必先认识自我。帕尔默指出一名好老师是能将生活中的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联合的不在于方法,在于教师的心灵对自我的认知。正如他提出的简单的逻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还记得刚踏入教室的那一刻吗?看着这本书,让我回想起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也许和所有新教师一样,我们带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对教育满满的热情踏入教师生涯。那时的我就只是简单的我。对所谓的教学技术一无所知,对一班可爱的学生也不曾了解,我唯一拥有的,了解的就是我自己。

至今我还记得曾有个孩子向我提问 老师,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个特别调皮又古怪的孩子。经常欺负比他弱小的低段同学,但瘦小的身躯使他在高段里抬不起头来,经常被高大的学生欺负。上课时,小动作不断,凳子永远感受不到他的体温。还时常转过头去影响左邻右舍,甚至 东跑西窜。课内作业勉强写完,但字迹潦草的连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家庭作业几乎是爱理不理,得看心情。

假如老师要求下午留下来订正错误,他永远是第一个带头逃跑的。各科的老师都为之头疼。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没有什么技巧与之周旋,唯一可以帮助他的就是用我的真心、关爱走进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不再觉得活着的可悲。事实证明了,只有带着自己的真心去和孩子沟通,没有技术的我依然可以改变孩子,影响孩子。

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所做的一切来源就是帕尔默所谓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回想着曾经,突然恍惚了那个曾经的真自我哪儿去了?所代替的是对教学技术的追求,对学生不断的压制似乎这步伐离自己最初的教育之梦渐行渐远!那么我该怎么寻回真实的自我,重拾教育最初的梦想呢?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似乎找到了我要的答案:找回对改变工作和生活内部力量的信念。无论什么时刻,都要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

一、 找寻心灵导师,发现自我

所谓的心灵导师,不一定在于提供给我们好的教学模式,而在于他们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

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心灵导师,在她们身上我能懂得许多,不是她们的如何教育以及教学技术的精湛,是作为教师的自我与教育的有效联合。同事鲁老师是一个非常睿智的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她个人的本真,使得她在教育上如鱼得水。我曾非常膜拜她,处处以她的标准去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日常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地观察她,发现她对学生十分的严厉,甚至是苛刻,我也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郁郁寡欢,上课十分沉闷,没有孩子愿意发言与我沟通,乃至个别孩子不愿意接近我。但再看看她所任教的班级,孩子们个个活跃,上课发言积极,并且上课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此刻,我不明白了,这是为什么?一天,与鲁老师谈起此事,她笑了。她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的方式不一定适合你的,你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去实施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啊,如果我一直以他人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那我永远成了第二个她,我将是一个永远带着面具教学的教师了。

一年之后,我们学校又多了位新教师。虽然她的课不那么精彩,但我们一致认为她是一个能走进孩子心灵的教师。因为她就如一朵刚刚展露美丽的温室花朵,与班级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是个孩子。她的开朗,她的稚嫩与学生有了很好的沟通起点。从此之后,办公室里多了群孩子,与她交流的,送她礼物的,不愿离开她的孩子一大堆。此时此刻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做最真实的自己。

透过身边的心灵导师的引导,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我们要寻找到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要与自己的个性整合,关键的是在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到一致性。

二、 深究语文学科,唤醒自我

除了与心灵的导师相遇,我们还要通过与具体研究领域的相遇学习教学,并且这部分知识对我们的自身认同和外部世界有启发意义。因此,学科也铸造了我们唤醒自我。

语文,即中国的语言文字,多么庄严的字眼。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阅书无数。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并且寻找到属于个人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更是深不可测。对于任教八年的我来说,想真正掌握好语文教学依旧是那么遥不可及。我眼前的教学似乎是为了向学生证明我有多能干,向他们显示我的备课是多么认真。

这与我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得不到很好的联合。在小语界,我们都知道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她的一堂《魅力》展示了窦老师的教育魅力。下课后,孩子们竟站在位置上久久不愿离去。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窦老师的魅力个性。窦老师的魅力源于她很好的掌握了语文的教学,让语文教学与她个人的特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也就是她很好的将语文学科与个人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做了完美联合,成就了今天的窦桂梅!

因此,改变语文教学与自我格格不入的状态,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来唤醒自我,才能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彰显个人魅力。

三、 尊重内心呼唤,再寻自我

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呐喊。教师内心要说的不是应该如何,而是在说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我。每当我与我的生活圈中的力量周旋协调时,教师内心的声音就是提醒我真我的存在。

当然,我们要倾听内心的声音方法多样,可以是沉思默读,坚持读报刊,向朋友倾诉在安静的环境中反思自我,是我寻找到适合自己倾听内心呼喊的方式。一次,在上完公开课《一件运动衫》之后,同伴们对我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及语文技能进行了批评,特别是针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探讨的时候,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但我的观点却与同伴的建议大相径庭,现场似乎冒出了火药味。事后,我回家将自己反锁在书房内,独处静思。当时我为什么那么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因为不服?还是因为我固执己见?是否该想想他人的建议,也许有可采取之处?按照他人所提出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合我的个性?一连串的问题在脑海出现,在安静的环境下,我得到我自认为最真心的回答。

其实,不单单教学如此,任何人面对生活也可如此。与我朝夕相处,最亲近的人莫过于我的丈夫了。一天,我听到卫生间里传出一些话语,起先我认为是丈夫和他人在煲电话粥,但仔细一听,原来他在自言自语。

刚开始,我为他这样的行为感到可笑,以为那是他的精神失调导致,于是劝他早睡就应该没事,也没将此事放于心中。结过婚的人都知道,两个人一起生活,总有些不一致的看法而导致吵架。一天吵完架后,我又一次听到卫生间里叽里呱啦的自言自语之声。当丈夫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他语气平和,而他个人的观点已然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我想,此时丈夫一定找到了他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此刻的发言便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由此可见,若想再找寻到真实的自我,应该尊重来自内心的呼唤!

读完此书后,帕尔默所提出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深深的印入了我的脑海。与此同时,我如梦初醒,决定要再次找寻那个迷失的自己,找回最真实的自我。以真心、真情、真意面对我的学生和教育教学工作,用全心全意的工作态度重拾我的教育之梦,实现最初的梦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