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2024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会贯通更熟练。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要进行系统整理,;特点之二是通,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由于期末复习是对本学期所学过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复习面广量大,时间紧,内容多,为使复习更贴近实际,从而用较少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复习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并认真执行计划。为使复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可行性,找准重点、难点,大纲(课程标准)是复习依据,教材是复习的蓝本。复习时要弄清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及各知识点易出错的原因,这样做到复习有针对性,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复习的重要特点就是在系统原理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体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对其内在联系的把握,便于融合贯通。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且能进行灵活运用,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三、辨析比较,区分弄清易混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再者是对易混概念的分析,这样能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另外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

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提高解题的灵活性。有些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解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式不同,结果相同,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也给其他同学以启迪,开阔解题思路。有些应用题,虽题目形式不同,但它们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故在复习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要对各类习题进行归类,这样才能使所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灵活性。 五、有的放矢,挖掘创新。机械的重复,什么都讲,什么都练是复习大忌,复习一定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要正确评估自己,自觉补缺查漏,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查看全文>>>

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讨论、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会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感悟,加上适当的课件演示,能找出各种包装中的方案,理解多个相同长方体物体叠放时的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尝试摆放,找出多种摆放中的方案;能理解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时策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酒瓶、苹果。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英语磁带盒;准备一把直尺和计算器。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综合实践课:包装的学问。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设计意图:采用开门见山式导入,直入主题,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节省了导入时间,为更好地探究包装提供了教学时间。 二、动手操作,猜想验证 1、 包一盒 (1)量长、宽和高 师出示一盒英语磁带说:我想给这盒英语磁带包进行包装,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包装纸?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生:磁带盒的长、宽、高。 组织学生动手测量:长11厘米,宽15厘米,高1厘米(如图1)。有的学生测量出的是整厘米数,教师要求学生取整厘米。 师在黑板上画出图1。 (2)计算一盒的表面积,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找学生汇报:(11×15+11×1+15×1)×2=382(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测量能力,又复习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2、包两盒 (1)学生动手包二盒。 师:老师想把两盒磁带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包装?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 汇报: (2)猜测:那种包装最省包装纸? 生:拼上面最省包装纸。 师:认为拼前面最省包装纸的请举手;认为拼左面最省包装纸的请举手;认为拼上面最省包装纸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怎样验证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因为上面的面积大,所以最省包装纸。 师:好,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我们现在通过计算来验证。 (3)验证,学生列式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拼前面:382×2-11×1×2=742(平方厘米) 或:(11×30+11×1+30×1)×2=742(平方厘米)(师:

查看全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平移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

2.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

师:教室里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

生:关上

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关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工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把纸箱放到中一边)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平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出示课本例3图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再数一数,填一填。

1.先把箭头向上平移5格,具体数格方法是以某一点为准。再向右平移7格,具体以某一点为准,向右数7格,画出移后的图。

2.提问:这两幅图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5.平移后的图形和原图比较引导学生总结: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形状、大小没有变化。

6.继续完成向下、向左平移图形。全班集体评讲。

【课堂作业】

教材第86页“做一做”。

【课堂小

查看全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也许"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就是你要找的,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例,掌握基本算法。理解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提高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及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整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小数计算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复习导入,新知铺垫

1.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一道题,4.68你们能算出来吗?快拿起课堂练习本算一算。

2.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把4.6扩大10倍得46,积也就扩大了10倍。468=368,积368缩小10倍变回原来的积36810=36.8。

3.师:我们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成功解决了小数整数的问题。那小数小数呢?你们会计算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小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深入新知

1.师: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三道算式,等会我们挑选一组同学的算式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在列算式时要注意小数不宜过长,不然不方便计算。

预设:2.40.8(一位一位)、1.920.9(两位一位)、0.450.6(两个小数都不大于1)

2.师:这三道题你们会计算吗?拿起练习本,尝试独立计算。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

3.学生独立活动,指名扮演

3.师:这三个不同的算式都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数扩大,积也就扩大了相应倍数。要求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出来的积缩小相应倍数。

4.师:那看来小数小数的计算难不倒同学们。先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将得到的积缩小相应倍数得到原来的积。

5.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小数小数;不同点在于第一道算式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第二道算式和第三道算式是两位小数一位小数。

6.师:仔细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是2位

查看全文>>>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数一数”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大数的数法,并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大数的数法,并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以下几幅图片: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我国森林覆盖面积158000000公顷。

教师提问: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感受?(数字都比较大)引出本课主题: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复习万以内的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板书。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十;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一百;一百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一千一千个地数,数到一万

思考:个位和十位、十位和百位、百位和千位、千位和万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都是满十进一)

3、认识“十万”

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尝试接着往下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个一万时,提问:数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满十进一,进到万位的下一位,也就是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大家知道十万有多大吗?展示多媒体图片:十万名学生大约能组成2000个班级;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三层楼高;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4、认识“百万、千万、亿”

再看一个实际问题,展示多媒体图片:1辆轿车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3辆呢?……10辆呢?用计数器来算一算。10个十万是多少?(板书:百万)

1辆客车卖一百万,10辆呢? 10个百万是多少?(板书:千万)

1艘轮船卖一千万,10艘呢? 10个千万是多少?(板书:亿)

提问:以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不相邻的单位又是什么关系?完成教材第4页的“填一填”。(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课本第5页的第2题。

2、同桌之间比赛,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2、初步学习按物体的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在观察比较中,训练幼儿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分类与统计 2、红、黄帽子各12顶,围巾长短各12条。 3、男、女、红帽、黄帽,长围巾、短围巾标志各1个;红帽-长围,红帽-短围,黄帽-长围,黄帽-短围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选帽子围巾带上 教师:今天天气真冷,这里有些帽子、围巾,小朋友可以自己找一顶帽子戴上,找一块围巾围上。 请幼儿先观察一下自己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帽子,围的是长围巾还是短围巾,然后再戴上。

二、按物体的特征分类

1、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 教师:带上帽子,围上围巾,可真暖和。 小猫、小狗、小鸭、小羊也都来了,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去公园玩呢! (1)小狗说:我们要去公园,得先分一下, 就请男孩子坐1号车,女孩子坐2号车。 (幼儿分好后,小狗检查有没有坐对。) (2)小鸡说:我喜欢这样分,我看还是红帽子小朋友坐1号车,黄帽子小朋友坐2号车。 (幼儿分好后,小鸡检查有没有坐对。) (3)小鸭说:我喜欢这样分,我看还是围长围巾小朋友坐1号车,围短围巾小朋友坐2号车。 (幼儿分好后,小鸭检查有没有坐对。)

2、按物体的二维特征分类: (1)小猫说:我喜欢这样分,我喜欢让带红帽子围长围巾的小朋友坐1号车, 带黄帽子围长围巾 的小朋友坐2号车。 (2)教师提问:中间的小朋友为什么会站在这里呢? 小猫这样分,能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去公园吗?那怎么办呢? (幼儿讨论,引导幼儿可以分为3队或4队。)

三、进一步巩固按二维特征的分类

1、教师:今天天气不错,小动物们想和我们一起唱唱歌、跳跳舞。

小狗想和红帽子、长围巾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在哪里? (幼儿招招手) 小羊想和红帽子短围巾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在哪里?(幼儿招招手) 小鸭想和黄帽子长围巾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在哪里?(幼儿招招手) 小猫想和黄帽子短围巾的小朋友做好朋友,你们在哪里?(幼儿招招手) 等一下哪个小动物出来,就请他的好朋友和他一起唱歌、跳舞。

四、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玩的真开心,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那么快,一下子就很晚了,我们也该回家了, 小朋友们,我们和小动物们再见吧。

查看全文>>>

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小编小编整理了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 15%后,还剩余42 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

查看全文>>>

身为教师,平时在教学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教案,按照教案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教案范本(一)

《二次根式》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知道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打基础.

教材先设置了三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表示成二次根式的形式,它们都表示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由此引出二次根式的定义.再通过例1讨论了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字母的取值范围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的定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研究二次根式是实际的需要.

(2)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用二次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必要性.

(2)学生能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知道二次根式本身是一个非负数,会求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二次根式的定义,应侧重让学生理解“的双重非负性,”即被开方数≥0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0也是非负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在实数一章所学习的有关平方根的意义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要求,从而让学生得出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并运用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这一条件进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判断.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你能用带有根号的的式子填空吗?

(1)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面积为s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

(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m?,则它的宽为______m.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如果用含有h的式

查看全文>>>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机会自主调控。由于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形式单一的评价很难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长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某服装厂原有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 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 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x+2y=105 2x+3y=178

顶,根据题意,得 x=41 解得 y=32 答: 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等等.经过一番激烈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后说,工厂满负荷全面转产,也不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动员工人加班生产,给他们多加工资,好早完工,支援灾区人民.听到这儿,我的心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

范文资讯网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2024小学数学教案范文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