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 > 导航 >

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2024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

《小蝌蚪》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我”和孩子们在家里用脸盆养蝌蚪的事。从孩子们明白小蝌蚪需要食物和泥土放到脸盆里,再到养在园子里,处处表现了孩子们对小蝌蚪的爱护和喜爱,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别”;理解16个新词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发现、孤独、确实”的近义词。

3、能仿照例句,根据规定的内容,用“原来……怪不得……”写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能有条例地写出青蛙蝌蚪和*蝌蚪的不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懂“不合群”,并能了解合群何不合群的蝌蚪的区别。

2、 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调、觉、难、别”的读音,掌握16个词语。

二、 教学过程

(一) 出示课题,质疑。

1、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请他们把比较有价值的写在黑板上。如: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要写不合群的小蝌蚪?

(二) 带着问题读课文

1、 学生自己读课文。

2、 指名读感兴趣的小节,并纠正读音。(调、别、仍、难、觉)

(三)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题问题。

1、 默读

2、 同学间交流

3、 集体交流

(四) 抓主要问题。

1、 请学生选择哪些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2、 再请学生选择一个次要的问题,带着两个问题到书中寻找答案。

(五)讨论

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样的?

从形体上看,独游的小蝌蚪比群游的小蝌蚪略微大一点;从颜色上看,独游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群游的却是黑色的。(指导朗读时,注意读出不同点)请学生讲一讲两类蝌蚪的不同。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写小蝌蚪不合群的?

1)我发现有只小蝌蚪孤零零地在游,好像在跟那些成群结队的小蝌蚪闹别扭似的。

理解:闹别扭 换个词

指导朗读,读出小蝌蚪那种可怜的样子。

2)不料,那只小蝌蚪又从队伍中钻出来,单独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是什么?(朗读时,强调“又”和“单独”)

3)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仍旧从队伍中钻了出来,自个儿悠闲地游来游去。

朗读时强调“自个儿”。说说“悠闲”的意思或做做样子。

4)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那么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词,你想怎么评价小作者?(体会汉语的丰富性,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查看全文>>>

彩点点

教学目标: 1、欣赏修拉的作品,感受彩点画面的趣味, 2、尝试用彩点合理的组合颜色画一幅的画, 3、体验彩点组合画面的乐趣,同学合作愉快。 教学重点: 水色比例的控制、颜色的组合搭配。 难点:水色比例的控制、颜色的组合搭配。 教学准备:彩笔、画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个画满红色、黄色、蓝色的三个酒杯, 2、演示在画了红色点点的酒杯中点上黄色, 你觉得这个时候的酒杯里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再请你眯着眼睛看看,感觉怎么样? 二、探究发现 1、请学生上台来在另外两个酒杯中跟别添上蓝色和红色的小点点。 眯着眼睛侃侃同学的作品,现在酒杯里的颜色分别变成了什么颜色呀? 2、欣赏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你发现这幅画在用颜色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3、拿出几幅范画欣赏、讨论这些画。 提问:“你们看漂亮吗?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知道这几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请你们选用桌面上的工具两人合作也来试试画一画。 (1) 学生讨论作品的不足之处。 (2)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大家讨论一下。 (3) 学生共同解决不足。 4、下面来看看我的演示对你是否又有帮助呢?教师演示 (1)先把纸用毛笔涂湿,如天气较热,纸面上水分蒸发很快,可以涂两次,让画纸充分吸水,但纸面不能有积水,若有积水可以用毛笔将积水吸掉,使纸面湿润,保持平整。如作画在雨天,天气比较潮湿,纸面只要湿润即可,接着便是点色。在点色时注意:水和色的量比。 (2)色少水多,色水太淡。 色多水少,色水就滴不下来。 水色量比要适当,并要使笔肚吸色到饱和程度,即将笔竖起,用手指挤一下笔肚,使色水滴下来,毛笔沾色水,要使色水欲滴而未滴的样子,才能捏挤。 (3)彩点点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还可以把两个点并联起来,让它们相互交融、渗化,出现另一种颜色。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水与色的比例。 5、看清楚了吗?现在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6、学生回答讲解。 齐读儿歌:一点、两点、七八点, 牵牵手儿拉长线, 九点、十点、无数点, 肩并肩儿连成片。 7、学生再次尝试绘画:既然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大家都拿起画笔,画出你胸中最美的彩点画吧。 8、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巡视。 (1)能基本掌握水与色的比例。 (2)能表现水彩色的特点。 三、评价

查看全文>>>

民间玩具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玩具源远流长,分布地域广阔,它的种类、材料、造型都各不相同。由于它们是相互借鉴与传承的共性艺术,因而具有稳定的传统式样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以了解中国民间玩具为教学内容,以欣赏山西民间玩具为切入点,开展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接触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对中国民间玩具和民间艺术的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初步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民间玩具的特色;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接触和了解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难点: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山西民间玩具的特色。 教学准备: 学生:美术书、课前收集中国民间玩具的资料和图片或实物。 教师:中国民间玩具的课件或图片、山西民间玩具的实物 教学过程: 引导阶段 (1)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中国民间玩具的图片,有的同学还找到了实物,对中国民间玩具也有了一点的了解。老师也找了一些中国民间玩具的图片,想看吗?出示课题:中国民间玩具 (2)播放中国民间玩具课件,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玩具,了解中国民间玩具的多样性。 (3)欣赏教材中的民间玩具作品,提出问题: 翻开课本,仔细观察,小组讨论:①图片有什么民间玩具?你见过吗?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②找出这些民间玩具的共同点?③它们在造型、色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由各个小组长汇报,师生共同总结:中国民间玩具的艺术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丰富、废物利用。 感受阶段 中国的民间玩具种类很多,这节课重点欣赏富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玩具──山西民间玩具(再次出示课题:中国民间玩具──山西民间玩具) (1)出示山西民间玩具各种虎造型的民间玩具课件。 (2)小组围绕以下4个问题展开讨论: a.这些民间玩具以什么动物形象进行夸张、变形? b.民间玩具老虎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c.民间玩具老虎选用什么材料进行制作? d.你知道民间玩具老虎的寓意吗? (3)小组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虎造型的民间玩具的艺术特色: 用虎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它具有造型粗犷、质朴、生动优美,注重装饰性,大胆取舍细节,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用布、面、土等材料制作,有勇敢、强悍、吉祥之意。 (4)欣赏各种山西民间玩具(出示课件:各种山西民间玩具),师生共同总结山西民

查看全文>>>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

查看全文>>>

《松树和青藤》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松树和小杉树都看到了美丽的大海。为了看大海,幼小的青藤请求杉树扶他一把,可杉树却不耐烦地拒绝了。后来,青藤在松树的热心帮助下,终于看到了大海。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读18个生字,其中会写“冈、初、耐、烦、劲、阔、岛、拥”8 个生字。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生活和文章,了解和分析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4.进一步体会当别人有困难时应主动给予帮助。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树为什么惭愧地低下了头。

教学准备:

灯片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松树和青藤吗?(出示挂图,启发学生说说松树和青藤的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童话故事,讲的是松树和青藤之间发生的故事。(板书课题)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出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新词,难写的字,易读错、写错的字等)

二、读准字词,记忆字形。

1.板书生字,并组词。

2.学生自学,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3.学生交流记忆的方法。

4.指导生字书写,用生字练习组词,进行词语扩展练

5.投影显示认读字,借助拼音认识这些字。

6.熟读课文,巩固生字,实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1.理解第一自然段,齐读,让学生说出这段话写什么。

2.讲读第2、3自然段。

1)小松树看到了什么?

2)小松树的心情怎么样?

3)小杉树看到了什么?

4)比较句子。

5)分角色朗读第2、3自然段。

3.讲读第4—6自然段。

1)女生齐读青藤的话,男生读小杉树的话,老师读松树的话。

2)青藤向小杉树提出了什么问题?

3)小杉树是怎能样的反应?

4)“请您扶我一把”说明青藤什么样的品质?

5) 练习说话,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请”。

6) 再读小杉树的话,从话中看出杉树什么样的性格?

7)教读“哎呀,你这么瘦小,站都站不稳,也想看大海?”要读出不耐烦和耻笑的语气。

8)小松树听完杉树和青藤的话,是怎样做的?

9)小青藤在松树的帮助下,看到了什么?

10)航船上飘扬的旗帜后用“”有什么意思?

4.领会最后一自然段

1)全班齐读。

词语理解:互相拥抱 惭愧

2)这一句怎么理解?

第三课时

一、填上合适

查看全文>>>

我们之间有彼此才能开的玩笑,我们之间有彼此才能说得秘密,好久没有联络,并不是距离远了;好久没有消息,并不是关心没了。从成为朋友那刻起你就不曾远离,就注定扎根在我心里。小编准备了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朋友之间》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其中会写“漠、克、坚、尽、量、持、拖、扶”8个。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朋友之间在艰苦的环境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真挚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个生字的音、形、义,品读、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朋友摘下果子悄悄离去的原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借用汉语拼音自由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先拼读再直读。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3.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长句的停顿。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课后生字卡片面性,指名学生读字并组词。指导学生分析记忆字形。练习书写,巩固识字

5.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练习。

6.老师强调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上下相等。

7.认读生字,识记生字,练习朗读,熟悉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自然段学习文章。

(1)全体男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 这一段有几句话?

② 第一句写什么?

③ 第二句写什么?

(2)全体女生齐读第二自然界面,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②投影显示“两人看了,都坚持要对方摘大的,自己吃小的。争来争去,谁也没说服谁。”老师领读。两个人都有抢着吃小果子,说明两个朋友内心是怎么想的?

③ 出示课文挂图,边看边想,两个人看到树上的果子时,各是怎能样说的?试着表演一下。(指名两名学生上台表演)

(3)老师读第三自然界段,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望着一行远去的脚印,他心里有点纳闷”,他纳闷什么?

②“拖着沉重的脚步步”与树上的果子之间是否有联系?

(4)学习第四自然段,全班齐读。

① 朗读,比较句子,体会 “忙“字的作用。

②示句“他看见朋友们手中握着的果

查看全文>>>

知冷知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使用温度计准确地测量水温。

2. 会用温度单位做好每次测量的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观察测量时能做到细致认知。

2.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注与温度有关的事物或现象。

科学知识:

1.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知道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表示的温度。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热水、温度计、温度计模型、烧杯、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一.教学导入:

1.讲述1400多年前,《齐民要术》记载的人们当时制作豆豉如何判断豆子发酵的温度一事。

2.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

二.活动 感觉冷热

1.过渡:同学们从生活经验中说出了需要判断物体的冷热的情形,我们怎样判断物体的冷热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2.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做教材第2页的活动。

3.当学生发现同一杯温水,不同的手感觉竟然不一样时,教师提出:这个活动告诉我们什么?

4.释疑:光凭感觉难以准确的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5.教师讲解温度的概念。

三.活动 测量温度

1.出示温度计模型,学生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车信箱介绍了“摄氏温标”。 知道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

3.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4.测量水温:教师应首先示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说明道理。让学生学习使用 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再测4杯水的温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1.)出示学生搜集来的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先让他们做些介绍,教师再做补充。

(2.)详细介绍体温计的认识和使用。

课后反思:

查看全文>>>

小编为网友整理的《沪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齐读课题 过程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根据要求,初读课文。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有一天,九色鹿不顾危险救了一个人的性命,那人 。九色鹿 希望 ,那个人答应了。可当王宫贴出黄榜悬赏捉鹿人时,那个人却 ,结果 。 2、师归纳并板书:九色鹿不顾危险救了那个人,而那个人却带着国王去捕捉九色鹿,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3、根据板书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学习第2节。 轻声读读第二节想一想:九色鹿对那个人有救命之“恩”,那个人被救以后是怎样表现的? 媒体出示: 那个人感激地跪在地上,朝九色鹿磕头说:“恩人啊,谢谢你救了我的性命!” 那个人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告诉别人的。” 过渡:事后,那个人又做了什么对不起九色鹿的事呢? 学习3——6节 自由读3——6节 引读第四节。 那个人想……但是他又想……于是……。 媒体出示:国王悬赏那么多金子,我为什么不讲呢? ①读句子。 ②“我为什么不讲呢?”的意思就是……(我完全应该说出来……)。 媒体出示:九色鹿一眼就认出了那个人,气愤极了,大叫:“啊!原来是你,原来是你!我不顾危险,把你从湖里救上来,可是你却忘恩负义……” 小结、朗读最后一节:忘恩负义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媒体出示句子: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会有朋友,更不会有好下场 复习巩固,小结课文。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学习诚信格言: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读一读,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媒体出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国谚语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美——富兰克林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英——哈伯特 2、布置作业: 1、学习新词: 媒体出示:跪 派 磕头 黄榜 悬赏 性命 王宫 危险 又气又恨 读准字音。 重点学习生字:恨、派、宫 媒体出示(1):恨( ) 狠( )很( ) 痕( ) 媒体出示(2):派的笔顺。 媒体出示(3):“宫”找朋友。 2、交流填空。 理解“忘恩负义”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表达这个意思?(背信弃义、见利忘义)

①指导朗读。 ②重点体会跪、磕头。 ③“无论如何”可能指哪些情况? 分角色朗读第二节。 用一、两句话说说那个人做

查看全文>>>

树木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 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 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

查看全文>>>

《滑铁卢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一场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

查看全文>>>

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2024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下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