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2024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大全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的重要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德川末期下级武士家庭,深受封建压迫,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同时,他又目击当时日本在列强的环伺欺凌之下,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在内忧外患的处境里,福泽立志与封建体制作斗争,并以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己任。他早岁游历欧美,受近代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很深,回国以后,他极力介绍西方国家的状况,传播自由平等之说,以倡导民权,促进文明开化,并鼓励日本人学习科学,兴办企业,发扬独立自主的精神,以争取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毕生从事教育和著述工作,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泽的著译很多,共有六十余种。《文明论概略》和《劝学篇》是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两书均作于明治八年(1875年),当时畅销全国,在知识界有很大影响。《文明论概略》一书共十章,书中阐述了文明的涵义,讨论了智德对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在书的最后,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样才能使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这正是福泽著书所要达到的目的。

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一词至大至广,无所不包,从工商企业、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道德智慧等,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被他包括在文明这一概念中。福泽谕吉重视从文明的进退得失来衡量世间万物的利弊。他笔下的文明总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及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他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必经的阶段:野蛮、半开化和文明。这三个阶段是从先到后的,在文明程度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总的趋势。文明程度又是相对的,在他所处的时代,西洋文明较之于日本、中国的文明,就是高级的、先进的、优秀的,虽然西洋文明存在着很多缺陷,但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日本要发展,就必须效法西方。这种效法不应该是全盘效法。福泽谕吉认为日本与西方差异太大,向西方学习也必须按照本国的风土人情来加以取舍,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习西方内在的文明,即文明的精神。

福泽谕吉还具体论述了文明的内涵。他区别了文明和简单的物质丰裕。他不以衣食无忧为人生的目的,在考察文明时,他注重从精神的进步、智德的发展来讨论。文明不是衣食无忧,不是毫无秩序的自由自在,不是依赖于他人而获得智德,也不是拥有自由和智德的大众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福泽谕吉说 :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但是人的安乐

查看全文>>>

《文明论概略》所表现的全部情况,然后彼此加以比较。分析国家的文明状况也应如此,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时势,也就是人民的智德。他以结婚人数为例,男婚女嫁虽是人之大伦,但是对结婚人数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米价,而不是父母之命、神灵之意等。所以必须寻求事物的远因,即根本原因。分析历史也应如此。

中国周朝末年,孔孟主张以道德来教化天下,他们没能顺应时势,所以不能成功。日本足利尊氏的兴起,不是天皇的恩赐,而是他的力量、地位所致。美国的独立不是华盛顿的功劳,普鲁士在普法战争的胜利也不是俾斯麦的能力所能左右的。同样,近世中国和英国交战屡战屡败,原因不在于武器落后、将帅无能,而完全在于一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群众的舆论,形成了全国的风气,这就是人民的智德,就是时势。福泽谕吉认为舆论的强弱不是取决于人数的多寡,而是决定于智德的高低。智德的力量,虽不能度量衡来衡量,但总是高胜低,强胜弱。日本长期遭受专制暴政的压迫,人们的智慧长期受到压制难以发挥。德川幕府末期,政府懦弱无能,有识之士借诗歌文章表达愤懑。自佩里来日,日本人与外国人接触后,听到他们的言论,看到外国书籍,见识增广,人民的智慧得到增加,逐渐形成了改革的舆论。虽然有识之士人数极少,但他们富有才智,他们的学说征服了大多数的愚昧平民,这样就引导了社会风气,改变了时势。

福泽谕吉还区别了智和德两者涵义的不同。他把智分为私智和公智,把德分为私德和公德,。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公智,也叫大智。私智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探索事物的道理上,如下棋、打牌、耍球等技艺。虽然有些用处,但不能贡献社会,只称得上机灵的小智。私德亦如此。私德教人以廉耻、公平、正直、勇敢,教人待人接物,可以把人培养成君子。但私德只限于个人,它不与外物接触,有德的君子独坐家中,是不能影响社会风气的。这种私德的功用毕竟是狭窄的、有限的。公智与公德则不同。瓦特发明蒸汽机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规律,人类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二人的私智有限,但其智慧却发挥了最大作用。陶玛斯克拉逊废除了贩卖奴隶的法律,约翰华德消除了监狱的黑暗,两人化私德为公德,实在功德无量。至于智和德哪个更重要,福泽谕吉认为智慧的作用更大。智慧通过学习而获得,且能终身掌握。

智慧是可以用耳目测验的,不可能伪装而欺骗世人。而道德则是根据内心的努力与否而有所进退的,强调内心修养。这种修养主要由智慧获得,人心的去

查看全文>>>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的重要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于德川末期下级武士家庭,深受封建压迫,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同时,他又目击当时日本在列强的环伺欺凌之下,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在内忧外患的处境里,福泽立志与封建体制作斗争,并以谋求国家独立富强为己任。他早岁游历欧美,受近代科学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很深,回国以后,他极力介绍西方国家的状况,传播自由平等之说,以倡导民权,促进文明开化,并鼓励日本人学习科学,兴办企业,发扬独立自主的精神,以争取日本民族的独立。福泽毕生从事教育和著述工作,对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泽的著译很多,共有六十余种。《文明论概略》和《劝学篇》是他的两部代表性著作,两书均作于明治八年(1875年),当时畅销全国,在知识界有很大影响。《文明论概略》一书共十章,书中阐述了文明的涵义,讨论了智德对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西洋文明和日本文明的来源。在书的最后,福泽谕吉认为日本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样才能使日本获得真正的独立,这正是福泽著书所要达到的目的。

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一词至大至广,无所不包,从工商企业、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文学艺术和道德智慧等,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被他包括在文明这一概念中。福泽谕吉重视从文明的进退得失来衡量世间万物的利弊。他笔下的文明总是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及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的。他把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必经的阶段:野蛮、半开化和文明。这三个阶段是从先到后的,在文明程度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这是总的趋势。文明程度又是相对的,在他所处的时代,西洋文明较之于日本、中国的文明,就是高级的、先进的、优秀的,虽然西洋文明存在着很多缺陷,但这是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日本要发展,就必须效法西方。这种效法不应该是全盘效法。福泽谕吉认为日本与西方差异太大,向西方学习也必须按照本国的风土人情来加以取舍,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学习西方内在的文明,即文明的精神。

福泽谕吉还具体论述了文明的内涵。他区别了文明和简单的物质丰裕。他不以衣食无忧为人生的目的,在考察文明时,他注重从精神的进步、智德的发展来讨论。文明不是衣食无忧,不是毫无秩序的自由自在,不是依赖于他人而获得智德,也不是拥有自由和智德的大众对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福泽谕吉说 :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但是人的安乐

查看全文>>>

《文明论概略》所表现的全部情况,然后彼此加以比较。分析国家的文明状况也应如此,具体来说,就是要考察时势,也就是人民的智德。他以结婚人数为例,男婚女嫁虽是人之大伦,但是对结婚人数起决定作用的却是米价,而不是父母之命、神灵之意等。所以必须寻求事物的远因,即根本原因。分析历史也应如此。

中国周朝末年,孔孟主张以道德来教化天下,他们没能顺应时势,所以不能成功。日本足利尊氏的兴起,不是天皇的恩赐,而是他的力量、地位所致。美国的独立不是华盛顿的功劳,普鲁士在普法战争的胜利也不是俾斯麦的能力所能左右的。同样,近世中国和英国交战屡战屡败,原因不在于武器落后、将帅无能,而完全在于一国人民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群众的舆论,形成了全国的风气,这就是人民的智德,就是时势。福泽谕吉认为舆论的强弱不是取决于人数的多寡,而是决定于智德的高低。智德的力量,虽不能度量衡来衡量,但总是高胜低,强胜弱。日本长期遭受专制暴政的压迫,人们的智慧长期受到压制难以发挥。德川幕府末期,政府懦弱无能,有识之士借诗歌文章表达愤懑。自佩里来日,日本人与外国人接触后,听到他们的言论,看到外国书籍,见识增广,人民的智慧得到增加,逐渐形成了改革的舆论。虽然有识之士人数极少,但他们富有才智,他们的学说征服了大多数的愚昧平民,这样就引导了社会风气,改变了时势。

福泽谕吉还区别了智和德两者涵义的不同。他把智分为私智和公智,把德分为私德和公德,。四者之中,最重要的是公智,也叫大智。私智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探索事物的道理上,如下棋、打牌、耍球等技艺。虽然有些用处,但不能贡献社会,只称得上机灵的小智。私德亦如此。私德教人以廉耻、公平、正直、勇敢,教人待人接物,可以把人培养成君子。但私德只限于个人,它不与外物接触,有德的君子独坐家中,是不能影响社会风气的。这种私德的功用毕竟是狭窄的、有限的。公智与公德则不同。瓦特发明蒸汽机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规律,人类就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二人的私智有限,但其智慧却发挥了最大作用。陶玛斯克拉逊废除了贩卖奴隶的法律,约翰华德消除了监狱的黑暗,两人化私德为公德,实在功德无量。至于智和德哪个更重要,福泽谕吉认为智慧的作用更大。智慧通过学习而获得,且能终身掌握。

智慧是可以用耳目测验的,不可能伪装而欺骗世人。而道德则是根据内心的努力与否而有所进退的,强调内心修养。这种修养主要由智慧获得,人心的去

查看全文>>>

  《贾谊论》读后感800字   记得第一次知道贾谊这个名字是在高中,那时在学他很有名的政论文《过秦论》。当时虽不能完全理解文中内容,但却被文章的气势和才气所感,每每诵读,都感觉胸中激荡,久久不能平静。   从老师的讲授中,略略知道,贾谊是因为梁怀王不慎坠马,自伤而死。但其中更深的原因,并不很清楚,对贾谊也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在略带一丝不解的无知中,渐渐把贾谊忘到了脑后。不久前偶读苏轼的《贾谊论》,让我在对贾谊的自伤而死感到深深惋惜的同时,也对自己在追求理想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了新的认识。   苏轼开篇便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在苏轼看来,人应该有两种才能:第一是才干,就是智商要高,要有学识;第二是要具备充分发挥并利用自己才干的本领。苏轼认为,正是贾谊缺少第二种才能,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意思大致是说,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远大,必须有所等待;所追求的目标宏大,则必须有所忍耐。

这也是苏轼一以贯之的主张,在评价张良的《留侯论》中:“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比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忍小忿而就大谋”,一个人必定要“爱其身”,要有“方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自信和豁达,才可以逐渐实现自己的愿望、抱负,才可以没有什么怨恨。   一个人“有所待”和“有所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善处穷”。这里的穷,并不单指经济上的困难,还包括政治上的不得志等不愉快的处境,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会在困境中生存,不因“穷”而懈怠,放弃自己的理想。应以古哲先贤为榜样,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应常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勉,而绝不应“忧伤病沮,不能复振”。   苏轼哀贾谊道:“志大 查看全文>>>

之所以读这本书,其实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哲学概论课有关。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边看边笑。一开始,觉得很震撼,居然还有一本书可以把性拿出来,很平静的讲。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就像看的是禁书一样,当然这样说难免有些夸张,我想这就是之前看外国名著太少的缘故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捅破窗户纸的痛快之感。因为它把很多本身只意会,不言传的东西,很明确的表达出来。给人感觉很过瘾。而看完情爱论之后我想谈论的主题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爱情的发展要经历4个阶段,这样的爱情才是完美的。 首先,在彼此相识阶段,被对方某方面的才能或品质吸引,或者对方的某些价值观人生观是你欣赏或认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会成为朋友。这样的感情进一步深化,细化,敏感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就使得二者的关系更近一层,友情上身为爱情,从而变成了情人。当双方一情人的方式相处,变得越来越亲密,潜移默化中,双方俨然已成为彼此的亲人。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情,只有当爱情转化成亲情,彼此的感情才会天长地久。但是,当对方已经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只是习惯了你的生活中有他或她的存在,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爱或者激情,也许也都所剩无几。而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只是伴而已。这样的情感,好像彼此只是需要身边有一个人而已,而至于这个人是不是必须是你,那就另当别说。所以说爱情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其实是友情,因为恋人之间彼此相互吸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由于对方的某个方面或某种特质是自己认同或者欣赏的。而这恰恰是两个人能够成为知己最最重要的前提。因此我认为爱情始于友情,终于友情。 当对方是你的灵魂伴侣时,你们彼此的感情才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容颜的消逝而淡化,只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互感悟而让两颗心走得更近。

查看全文>>>

  一本书判断它好坏与否,在我看来,在于它留给你多深刻的韵味。阅读之后,留给你些许值得回味的、可反复咀嚼仍韵味十足的东西。韵味这东西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化力于无形,潜移默化给人以财富,而且不压于  物质财富。它不随时间的远去而远去。相反它如一坛陈年老酒,时间越久越让人回味,越让人难以忘怀。   不知不觉,踏进书店没多久,眼睛被一本由季羡林先生撰写的名为《论人生》的书吸引。虽然我年纪尚轻,但仍对人生这个话题颇感兴趣。说实话,此话题范围较广较深奥,资深学者由于知识阅历丰富才可道之一二。就像季老先生,几乎一世纪的沧桑变化都被他尽收眼底,自然有资格解惑论道。老人家话语浅显易懂,再难言表的事也能讲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这正是我佩服他的原因。该书取材广泛,多从一些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入手,以小见大来阐明作者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可以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同样是生活,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和剖析生活的全貌,告诉我们他眼中是什么样的世界。   老人退休后定居地点较优越,一出门便是一片荷塘,赐予老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有的像害羞的姑娘,有的像精力充沛的少年,好像所有花摇身一变都成了人一样。荷花不再是荷花,而是精灵。老人命途多舛,六岁时便离家求学。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太痛苦了,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区区几个字道出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也许正是它造就了季老先生,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愈加成熟,于是乎已到垂暮之年的季老才能带给我们这部人生精华。

命不济莫怕,这也许是锻炼的好时机。莫过分抱怨命途之不公,只要你勇敢做自己,学会适应这个环境。就像古代的钱币多铸成外圆内方的形状,只有边缘越圆才能更好的保存下去。如果边缘尖尖的只会被磨平,最终成为一个圆。   人的一生会遭遇太多挫折,但它们总会成为往事。过后再想想,你也许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而不再像从前那样或悲伤或后悔。是啊!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与磨砺会让我们意志更加坚定,心智 查看全文>>>

读完《蓝海战略》一书之后,受益良多,对固有的思维方式冲击很大。

红海蓝海在战略上进行区分,让我们的眼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原先认为务必攻克占领的堡垒上,我们能够无中生有,透过一系列创新、炒作,引导、开发消费者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实际上,我们已在运用《蓝海战略》,比如我们推出塔扇系列。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随着蓝海的发现、占领,竞争者的跟进,蓝海也会变成红海,而原先的红海也有可能转化为蓝海。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能够引导的,市场空间无限大,总会存在蓝海,只是缺少发现。

企业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枪弹,才是企业的根本。在红海中取得领先份额,才是真正的王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逃避、直面竞争,并最终取得竞争者的尊重,才是用兵的正道、王道。个人认为蓝海是剑走偏锋,是奇道。奇正结合,方能百战不殆!

查看全文>>>

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状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透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齐,并透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能够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能够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齐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这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查看全文>>>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我的经验认识,用自我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决定,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透过理解外部信息,透过主动观察,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必须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此刻、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好处。

查看全文>>>

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

在阅读完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有时会写读后感的。范文资讯网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栏目为大家精心提供2024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文明论概略读后感800字格式等。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参考,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读后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