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范本

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这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画杨桃》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

查看全文>>>

画杨桃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知识点

梳理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

查看全文>>>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先让吃过杨桃的同学谈谈他们看到的或吃过杨桃的感受,再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插图帮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杨桃,老师不必用生搬硬套的讲解,课后资料袋中关于杨桃的介绍通俗易懂,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进一步知道有关杨桃的知识。 由于已经安排学生课前有过预习,所以课文不必再让学生自由读的过程,要对前一天的预习作业有所检查。教学时可以快速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进行学习,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反馈。 教学时先进行正音,再有侧重的对每一个字进行教学。如“严肃”的“肃”是平舌音,“审视”的“审”是前鼻音,“半晌”的“晌”是翘舌音也是后鼻音。由于本课的生字不多,也基于这些生字的特点,为了充实教学内容,字词教学中可以把“审视”、“半晌”、“和颜悦色”的意思说一说,让学生 理解,在以后深入学习课文时再带入句子中理解。生字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也要复习巩固,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学习课文。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三年级的学生应该逐步培养其对正片课文的把握能力,教学中在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几位学生的发言有的不够简练,有的不够完整,还有的不够准确,这需要教师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引导其他学生给予补充。或是教师适当的指导、修正。 教师的发言要有针对性,不可提出模糊或者是和上面的教学环节联系不紧的问题,不能给学生不恰当的问题,给学生思考问题带来难度。 字词教学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环节结束后,我安排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叮嘱”一词的意思,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什么时候会叮嘱我们,或者是用“叮嘱”说一句话。文中爸爸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要让学生说 说是什么意思,理解“想当然”这个词。 在写字教学中,由于本课要求写的字比较多,不必个个都讲,可以把生字进行结构上的分类,再重点指导个别难写的字。如:“肃”的笔画较多,而且笔顺也是难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一边书空,教师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范写,其他的字只要让学生说一说个别笔画的书写要点即可。

查看全文>>>

课堂回顾

一、板书课题,质疑激趣

齐读课题《画杨桃》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颖(谁画杨桃,怎么画的?画得怎么样?)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一共多少自然段?

(2)课文哪些段落是写画杨桃的?

(3)你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读课文,简要作答,教师适时引导,理清了课文共19自然段,其中2——18自然段讲画杨桃,学生初步了解“我”画杨桃的态度是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三、析读课文

1、课文重点写什么?

课文主要的并不是写“我”如何画杨桃,更多的部分是写教师同学对“我”画的杨桃的看法。

(1)同学们是怎么的情况?(嘲笑)

(2)老师看了“我”的杨桃怎么做的?(审视——让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了教师的表情动作,引发思考:教师审视后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教师,你想怎么做?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后思考

1、纵观整堂课教者有一定的目标意识,采取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

从课堂教学而言可看出教者课前认真地解读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标点、词语)关注读的训练,有意识地进行了概括能力的培养,教者基本功扎实,教学中善于适时引导

导。

2、课文教学目标解析

《画杨桃》一课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组课文是围绕思想方法的专题来组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初步懂得要敢于相信自己,讲究实际;明白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完全相同;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行的,但作为教师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

3、教师要认真读教材,分析教材、设计教法。

从表面而言,课文讲的是图画课上,“我”如实地画出了自己所看到的杨桃,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借此巧妙地对同学们进行了教育,让同学明白了“不要轻易的否定别人”的道理。

如果我们通过教学仅仅只让学生达到上述认识,那么教学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小部分,因这我们若对文章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

①作为主人公的“我”,在画杨桃之前其实已经发现杨桃不是平时所看到的那样,可为什么还要那样画呢?(——缘于父亲的严格要求经常叮嘱);

②文中教师的表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先是严肃,后来却又和颜悦色?(——缘于学生知错能改);

③同学们到“我”的座位上看了杨桃后说话变得“吞吞吐吐”这是为什么?(——标点的

妙用,标点后面还有什么

查看全文>>>

一、谈话揭题,理解“检阅”: 1、回忆大阅兵仪式。 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大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 板书:检阅 3、如果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补充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要求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能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交流反馈读文。 (1)出示第一组词语:波兰 华沙 读了这两个词儿,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地名) 让两个词回到课文中,你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出示第二组词语:博莱克 截肢 拄拐 正音:截肢 拄拐 截肢指的是把手或腿某一部分截断,(发生严重病变或受到创伤而无法医治时,把这一部分肢体截掉。)那就变成了残疾,行动会很不方便。 第五自然段: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落下残疾,现在只能----靠拄拐走路。 3、从课文中还认识了谁? 学生自由抒谈。 4、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博莱克、队长和其他队员,他们都是儿童队中的成员,板书:儿童队。 儿童队是一个集体,就像我们的少先队组织。 三、学习2-9自然段 引: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还是让我们先走进俱乐部去参加他们的讨论吧。 1、请你认真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读课文,划找句子。(师巡视)(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3、交流反馈。(2个) 预设:(他们碰到了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他们在讨论一位残疾队员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的事;) 板书:棘手 4、面对着这样一件为难的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请你再默 读2—6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语句。 预设:a、讨论中这些队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板书: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大家都在思考,不知道怎么说) b、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鸦雀无声就是。 板书:鸦雀无声 师: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

查看全文>>>

一、谈话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先来欣赏图片。看后你又怎样的感受。 2、拿什么是绝招呢? (绝招是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如,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甚至其他独特的本领。) 3、在北方的山村中,有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6课《绝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3、谁来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 (课文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三、根据阅读提示,细读感悟 1、他们都比试了哪些绝招,是怎么比试绝招的呢?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⑴ 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用笔勾划出有关的词句。 ⑵ 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 ⑴ 我读懂了三胖的绝招是憋气。出示句子: 三胖挺着大肚子……让我们一起读读三胖表演的句子,齐读 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因为他长得胖,气量比别人大,所以他靠的是先天的禀赋,也就是生来就俱备的能力。) ⑵ 我读懂了二福的绝招是空翻,他的绝招是怎么来的? (人家二福那是练出来的,你没见他,天天跑几里地去体育场学武术。二福是靠自己的刻苦训练,坚持不懈才练成的。) ⑶ 我读懂了奶奶的绝招是做饺子。 ⑷ 我读懂了小柱子的绝招是做乘法口算,板书:口算,出示句子:轮到小柱子了,他蹲在炕上……齐读,你从哪里体会到这个绝招很绝?抽读,读出对小柱子的赞叹。 ⑸ 小柱子开始不是表演了个倒立了吗?他为什么还要练乘法口算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分角色朗读小柱子与奶奶之间的对话) 出示句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柱子始终没有忘记大树下的尴尬,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请大家想象一下:小柱子是怎么练的,在练的过程中,他是怎样克服困难、虚心请教、持之以恒的。 3、看了三个伙伴表演的绝招,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觉得绝招是怎样来的? 2、小结: 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

查看全文>>>

争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查看全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绝招》 (对话:) 师:孩子们,你们观察一下老师的眼睛,谁能说出老师的眼睛与大家眼睛的不同之处? 学生兴趣盎然地观察着我的眼睛,然后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1:老师的眼睛会说话! 师:看来你抓住了老师眼睛的特点来说了,你观察得很仔细。还能从其他方面观察吗? 生2:老师戴着眼镜! 师:是啊,老师和大家的眼睛的不同之处就是戴上了一副讨厌的眼镜,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拥有一个绝招,想看吗? 师:不过在看老师表演绝招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听老师的指令让你的眼珠子在你的眼眶里转动起来:左,上,右,下 (说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们的脑袋转得也越来越快。) 这时让孩子们停下来,让他们看我转眼珠子,刚开始转,就赢得了孩子们一阵阵的唏嘘声,有的外向性的孩子索性大声地称赞起我来了。此时我抓住契机,说:“其实老师刚开始转眼珠子时也和大家一样,转的是小脑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会拥有这项绝招吗?又是怎样练成的吗?要想揭开这个谜底,或许你会从今天学习的《绝招》一文中得到启示……”(用相似的情境激发兴趣,此乃一举两得也)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②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③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

查看全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2024三年级下册语文画杨桃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