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不过在写时,需要充分展现教学过程的每个知识点。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设计》,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嫉妒”等13个生字。会写“匠替”等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石匠抄写”等14个词语。
2、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理解父亲说的话。
4、逐步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问题。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三、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时欢唱着优美的歌,有时倾诉着一丝烦恼。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你与同学有争吵吗?请小组内说说,然后找同学在全班讲讲。
而今天我们来看看意大利的学生的——《争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缩回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不料既然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课件简单介绍意大利。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
谁与谁争吵?
他们为何争吵?
争吵前后不同的表现是怎样的?……
(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地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对有一定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承”字8画,第2笔为“弯勾”。
“缘”字,注意右边的写法以及笔顺,
“愤”字,共有12画,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
5、各自抄写。
A、把书中田字格中的生字用铅笔描红,特别注意写上下结构的字“替、墨、骂、毕”时注意上下部位的位置。
B、抄写在本子中,要求字的笔顺正确,间架结构恰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小事?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书课题,课件出示问题:
a)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争吵?
b)他们为什么争吵?
c)“我”与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是怎样的?
3、请同学通过读书找出相应的答案,然后抽学生说说。
4、评读课文,体会泡泡的意思:
泡泡一: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俩人想的样吗?
泡泡二:这里的“挨”用得真好!好在哪儿呢?
5、同学们细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6、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我”的扮演者:“通过表演,你体会到了争吵前后的心理变化吗?”
7、受克莱谛的优秀品质。
你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克莱谛:宽容大度、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生活俭朴、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8、反复读父亲的话,体会话的意思。
“我”从父亲的话中领悟到了什么?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拓展练习
1、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对吧?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2、写一写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

fwR816.cOM品读分享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争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3、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读书,讨论解决)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借机巡视辅导。
三、指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请八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
2、纠正字形“哼”、“御”,正音“肘”是翘舌音,“竟”是后鼻音。
四、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指名回答(克莱谛把我本子弄脏,我报复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板书:弄脏本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写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角色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8、请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对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说。
三、说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四、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赞许()争辩()聚精会神()
2、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⑴西沙群岛()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⑵()他们笨,()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⑶()在校内或校外,我们()应讲文明。
3、用“不是……而是……”造句。
五、课堂小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案


一、创设情境,背景简介
“看到同学们今天个个精神饱满,老师很高兴。于是就很想带你们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飞机起飞了。一下子就到了目的地。诶,仔细看,这是哪里啊?这个国家的形状看上去很特别,象只……。”(靴子)
“其实这只靴子就是令人向往的意大利了。旅行开始了。……这么特别的地方就诞生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作家──德…亚米契斯。亚米契斯迫切想与你们这群可爱的中国孩子分享他和《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其实,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故事“争吵”就是节选自这本书。”
书课题:争吵
1、指读课题,正音“吵”是翘舌音,“争”翘舌音、后鼻音。
2、质疑:
(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要丢字、添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学习生字、词语
“故事大意我们已经了解,可要想更深入了解这两位意大利朋友,我们就要先学习生字词。”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你的手举得真高,了不起,老师请你来。”
“女老师带得真好,老师还想请位男同学当当男老师。”
“哪组最自信,愿意开火车来读读。”(去拼音)
全班齐读两遍。
“谁能说出‘嫉妒’的反义词是什么?”(宽容)“高尚、诚心诚意。”
出示本课生字。
“写这些字时,你认为哪个字需要注意哪里?能给它组词吗?”
师范写难写易错字。
练一练:
“将自己认为难写、容易写错的字每个在抄写本上练一遍。”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一、导入新课
父母的爱,有千百种姿态。对于我们来讲,也许是厨房里早早亮起的灯光,也许是塞到书包里的一个鸡蛋,也许是守候在床头的一杯热茶,也许是临别时久久不肯收回的目光……这些爱散落在我们心中的每个角落,我们因此而温暖,而幸福,而快乐。可是,当你得到父母疼爱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们付出的辛劳,想到过为他们做点什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样的一群孩子,用心来体会这——《可贵的沉默》。(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可贵的沉默。
2、理解“沉默”,“可贵”。想想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沉默?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沉默?
3、文中的老师提了两次问题,这两次问题,使同学们有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老师到底提了哪两次问题,用直线画出来。
三、读中感悟,理解内容。
(一)课件出示: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那一天吗?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
1、默读1——9自然段,从书中找出有关描写他们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小声读一读,再好好品一品,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当然祝贺了!”“祝贺的!”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
他们骄傲地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
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来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我也不阻止他们。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地交谈,交谈的内容当然是生日聚会、生日礼物、父母祝福……
2、朗读并指导理解相关词语。
异口同声:没有经过商量就说出了同样的话,换一个词语——不约而同。
骄傲:换一个词:自豪
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做做动作
索性:干脆
快乐地交谈:
3、这群小家伙得到了父母的关心的宠爱,他们无比幸福、骄傲。你们过生日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都为你准备了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多么幸福啊,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你们都感受到了。(板书:热闹感受爱)让我们一边感受着父母对我们的爱,一边分角色朗读,可以边读边做动作,把你的心情、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二)、课件出示: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可是,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了,孩子们突然沉默了。默读11—13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孩子们沉默的句子。
课件出示:
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寂静,读出这种沉默——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的,读出静悄悄的感觉。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寂然无声,读出这种寂然无声。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一片沉默,读出这种寂静的沉默。
2、同学们,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动作,静静地思考:
孩子们沉默了,他们会想些什么?
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时间里,有的不断地自责着
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时间里,有的不停的埋怨着自己
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时间里,有的在想要是时间可以倒流
3、让同学们陷入这令人尴尬的沉默中,其实是老师有意设计的。
课件出示: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这极为珍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谁猜透了老师的心意?
4、是啊,在静静的沉默中,爱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悄悄萌芽,这沉默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关于回报父母之爱的朦胧意识,他们学会关心父母,学会关心他人了,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板书:沉默回报爱)
(三)、1、老师给了孩子们建议之后,他们怎么做了?默读14——17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课件出示: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这一片沉默,使孩子们懂得了关爱他人:。
这一片沉默,使爸爸妈妈感受到了来自儿女的爱,。
这一片沉默,使老师感到无比欣慰,。
这一片沉默,真是名符其实的——可贵的沉默!
(板书:可贵)
2、讨论:这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四、总结延伸,感情深化
父母的爱,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语,父母的爱,是漂泊天涯的缕缕思念,父母的爱,是儿女病榻前的关切焦灼,父母的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我国的女作家冰心老人,曾经用一艘小纸船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爱。
配乐诗朗诵《纸船》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是的,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孩子们,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你心中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在洁白的纸上,让他们化作一只只小船,驶进父母的心里。
配乐:学生写话练习,学生读自己的写话片段。
五、总结:是的,你生病了,父母是多么焦急;你过生日,父母是多么快乐;你做错了事,父母是多么揪心;你取得了成绩,父母是多么骄傲……我们要开展一次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想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用各种方式向父母汇报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六:作业
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活动,回忆、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想想应该怎样对待父母,用各种方式向父母汇报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翠鸟》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本课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介绍翠鸟时,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表达方法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做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培养学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教学难点是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

1教师在课前准备有关翠鸟挂图、幻灯片、录像资料,如果有条件,与学生一起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11个,读音难点主要有“赤、衬、衫”(翘舌音)、“秆、衬、衫、泛、翁”(前四者为前鼻音,最后一个为后鼻音)。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用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秆、绣、褐”,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结合班级同学的姓氏学习“翁”,颜色或衣服学习“赤、褐、衬、衫”等。“秆、腹、衬、衫、泛、泡、饲、陡”都属于左右结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翠、翁”“秆、透”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分别有“羽”“禾”的部件,但书写时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到具体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的特点,落实到位。

3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外形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巴长尖,“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以上外形上的特点都属于静态的描写。

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动作上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鸣声清脆;飞的速度极快,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课文当中有一个学习伙伴的泡泡“翠鸟的动作真快啊”,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翠鸟的飞行速度和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再次是翠鸟机灵,它的反应特别迅速,“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作者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时,除了将其特点分为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之外,还注意到了描写的顺序,比如,在介绍翠鸟的颜色时,先写头,后写背上,再写腹部。此外,作者没有单纯、枯燥地介绍翠鸟的动作上的特点,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捕捉小鱼的例子对其灵敏、迅速的特点做了生动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如果缺少对翠鸟的浓厚的兴趣、没有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作者是不会那样认真地去观察、那样生动地去表现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个想法尽管与保护动物的宗旨不相吻合(因为翠鸟是野生的,在大自然里成长才是它们的生活方式),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孩子们是多么喜爱翠鸟;“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这反映了“我们”在老渔翁的开导之下,从内心深处懂得喜爱翠鸟不应该是将它们捉来饲养,而是应该和它们做朋友的道理之后,盼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没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这种想法对不对。

4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表示颜色的“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语,均体现了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因此,朗读时声音应该略重。“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句子中的“小巧玲珑、透亮灵活、又尖又长”,从不同方面展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朗读时语气也应该略重。朗读老渔翁说的话,语速可以稍慢些,这样较符合人物说话特点。

5课后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体会和发现语言表达方面准确、具体、生动的句子。第一组,“鸣声清脆”比“叫声清脆”更合适,虽然“鸣声”和“叫声”都可以指鸟叫,但是前者更准确,同时还含有感情色彩。“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第二组,“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与“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相比,“蹬开”比“离开”更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像箭一样飞过去”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将翠鸟飞走的速度和神态进行了形象的表达。除了这个题目,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这属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有条件的地方或者学校,可以针对本篇课文开展一次拓展性学习,以“我最喜欢的鸟”为题目,介绍自己所熟悉的鸟的外形、活动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也可以讲述自己和鸟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6在本文后面,安排了这一学期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在三年级上册,教师和同学已经接触到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形式,在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时,可以适当回忆上学期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的。

本次“综合性学习”,紧密联系本单元专题“环境保护”展开。在提示的内容里面,教材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的环境,调查空气和水是否受到了污染以及人们为环保所做出的努力。这些提示,仅仅是举例性质的引导,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变通处理,比如,空气和水受到了怎样的污染,污染源在哪里,当地的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污染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污染情况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等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或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专题内容学习的一个部分,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不能游离于“环境保护”这一专题。时间的安排上,要随着本组教学内容学习的结束而结束。特殊情况下,适当延长开展活动的时间。要加强“综合性学习”的中期检查、指导。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安排了提示的要求。对于浪费时间、可操作性差的调查内容和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更正。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要反映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借助于和语文密切相关的手段开展活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提高保护环境意识。同时,开展环境调查活动,注意小组合作参与,通过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参考资料

翠鸟 翠鸟中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是欧亚翠鸟。这种鸟在我国东部、南部常见,也叫钓鱼郎。翠鸟体长约15厘米。头大,体小。翠鸟常常蹲在河溪、水塘、湖泊、海湾的水面上,或盘旋在上空,只要鱼鳞银光一闪,它便紧夹双翼,尾上头下,全身笔直插入水中,双喙像镊子一样张开,钳住小鱼,随即张开双翼,龟缩着脑袋,掉头振翅浮出水面,整个过程前后不过几秒钟。翠鸟把抓住的小鱼往自己爪上狠狠打几下,再将鱼抛向空中,张大嘴接住,美餐一顿。

翠鸟这种高超的捕鱼本领,来自它独特的身体构造。它的羽毛里,隐藏着许多气袋,尾部有分泌防水油的腺体,借此可在水中迅速潜游而不致弄湿羽毛。翠鸟在插入水中的瞬间,能够精确调节因光线的折射而造成的视差。进水之后,仍能保持极佳视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赶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体会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欣赏歌曲《故乡啊,大海》、《赶海的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赶海”是什么意思?(人们赶在大海退潮时,在海边捡拾一些海鱼、海虾之类的东西。)
2、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去赶海?(“我”童年时,跟舅舅去赶海。)
3、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我”那次赶海的情景的?(第2至5自然段。)
二、讲读第2至5自然段。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
1、讲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交流。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
他刚才朗读中突出了一个“闹”,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生接读)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点击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点击出示文字)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浪花。
2、讲读第3自然段。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抓海星。(板书:抓海星)
指导朗读。海星好捉吗?你怎么知道不好捉?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捉到小海星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大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点击出示文字:“咦……逗我呢!”)刚才老师看到了他的表情,觉得是种享受。我们请他转过身读,大家注意看他脸上有什么变化。
读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亲眼看看这只大虾。(点击出示大虾画面)这只大虾怎么样?怪不得作者说它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呢!但它再神气,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瞧,(引读)我轻轻——(生读),只——(生读),这武将就——(生读),再也——(生读)啦!
读到这里,同学们的心里和手里一定也已经痒痒的了,让我们伸出手来,一边读,一边摸一摸这只大虾。(点击画面出现文字)齐读。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抓到了海星,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点击出示螃蟹画面及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海星;小伙伴虽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我”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呢!我们到了海边,还会做什么呢?练说,用上语气词。
三、回味、想象。
学习4、5自然段
1、赶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当我还沉浸在一片快乐之中时,太阳已经偏西了,再看看四周,又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到平静的大海也是美的。
3、背着沉甸甸的背篓,“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
让我们闭上眼睛,一同来感受清凉的海风、一同来回味赶海的无穷乐趣吧。(《大海啊,故乡》、海浪声)
4、介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四、试说写“趣”。
今天,我们跟随小作者来到沙滩上,追赶了浪花、捉了海星、抓了大虾,感受了赶海的乐趣。相信也一定勾起了大家的美好回忆,你们参加过哪些开心的活动呢?请大家课后好好地想一想,先试着说一说,下节课我们再来学着写一写。
板书:
11、赶海追浪花
抓海星
趣捉螃蟹
捏大虾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设计”一文,希望“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争吵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