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 导航 >

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2024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自从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才真正懂得爱的含义!

爱有很多种,如关爱,疼爱,喜爱,在《爱的教育》中处处洋溢着、蕴涵着、散发着爱,这部小说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们之间的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犹如读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人生,但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我的眼前浮现出安利柯的生活画面,我感动了,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祖父祖母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就等于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让人感悟心灵;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可以使人有一个温暖的窝巢。

是爱,使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里爱是最伟大的!爱是宽恕的;爱是包容;爱是温暖;爱是快乐。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吧!

查看全文>>>

爱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一书,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读着读着,我被里面的一篇篇日记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一百六十七篇饱蘸真情的日记,犹如阵阵涟漪激荡着我的心灵,使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人物是《学校午餐有肉吗?》这篇文章中写到的赵朗妈妈。赵朗的爸爸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腿,单位只给很少的补贴。他的妈妈只是一位清洁工人,收入很少,勉强可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尽管生活很艰辛,但是,赵朗的妈妈却非常关心自己孩子的营养问题。她总是跑到学校里问老师:学校午餐有肉吗?如果学校有肉吃的话,她就不用再给孩子买了。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多么无私的母爱啊!读着读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也非常爱我,关心我。记得去年暑假,我的腿摔坏了,妈妈总是把我抱进抱出,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寒假里,下了一场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妈妈每天坚持陪我去图书馆看书。当我遇到难题时,妈妈总是耐心地帮我辅导我现在才明白: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撒满了妈妈无私的爱。以后我一定加倍地爱自己的妈妈,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让妈妈少操一点心。

除了伟大的母爱,这世界上还有许多许多的爱。《爱的教育中国孩子情感日记》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了爱是无处不在的。太阳给大地温暖,那是爱;小草给大地绿色,那也是爱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让我们用爱去温暖这个世界!

爱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爱的教育》的卷首语。看完了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全书共有

100多篇文章,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花了近十年完成的。小说通过一个四年级小

学生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故事,但爱却无处不在,感人肺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争吵》,就是从这本书里节选出来

的。

不过,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一篇小故事-《意外的事件》,读到这篇文章

时我感到十分震惊。

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看见一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不幸被马车撞倒,

她竟奋不顾身地冲向奔驰而过的马车,救出了那个孩子,而她自己却被马车压碎了

脚骨。她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不仅仅让在场的人惊呆了,也让我感到震撼。谁都不

会想到,面对危险,那么小的孩子竟能如此从容不迫。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

被罗贝蒂的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了,对她高尚的品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查看全文>>>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畅销小说。书中一开场展现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不开心的学校,敏感而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活让她显得沉闷而又烦躁。这样一个女孩好像以前都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普通。然后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或者说本书还是一部非科学类的书,是的,出现了人死亡后的灵魂。

在列车意外脱轨中死去小女孩的灵魂在黑暗中看不见任何光亮,她不明白自己已经死去,挣扎着爬出列车,然后她看到了唯一的一个人,来带领她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的人----摆渡人。摆渡人一路上带领着小女孩的灵魂翻山越岭走向目的地,他淡淡的回避着女孩各种问题,不愿直接告诉女孩已经死亡的真相,直到女孩在行走过程中发现身体奇怪的表现,逐渐理解了肉体已经死亡的事实。情窦初开的女孩在一次次的危难中渐渐喜欢上了她的灵魂摆渡人,她情真意切的关心与信赖,逐渐唤醒了摆渡人几百年来内心深处麻木的情感。然而,摆渡人的工作决定了当他送女孩到达目的地后,他将再也不能见到女孩。

人性的回归,能够让人找到真实的自我;感情的力量,能够让人战胜恐惧。以前自卑,软弱的小女孩开始变得勇敢而坚韧,如破茧而出的蝴蝶一般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愿望,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以前阅遍人间生离死别几近麻木的摆渡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心灵深处对生命的认知,对完美的向往,对生活的热情。最终人性的伟大改变了命运,应对未知的恐惧,女孩与摆渡人勇敢的选取了即使灰飞烟灭也要在一齐的决定。他们一齐回到肉体死亡现场,然后奇迹发生了,他们都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类,能够如愿以偿的生活在一齐。

阅读《摆渡人》,更像是跟随主人公历经一场关于心灵变化的历程。灵魂的摆渡除了意味着走向另一个世界,也更意味着找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如果说摆渡人引领了女孩的灵魂,那么某种程度上,女孩也是摆渡人的灵魂摆渡人。

查看全文>>>

都说读书会使人成长,我觉得看书是一个倾听作者声音的过程,进而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正如《合伙人》中的主人公严正所说人不可能尝试1万种活法,却可以和1万个人聊天,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也许正是因为作者吴严的人生经历北京大学理工学士和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他毕业十年间先后在国内外多家知名高科技企业工作以及担任过多项职务,从他的笔下诞生出的这些人物才更具代表性真实性。 书中讲述了三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年轻人,凭借着他们的执着和智慧,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归国创业,把一个课堂作业变成了一个知名的跨国软件企业。在这过程中,呈现给了读者人生的不同面,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生这个简短却不简单的词汇。 人生需要激情。是的,严正,tim,steven这三个性格专长都相差迥然、却又互补到几乎完美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的激情,成为了一个投资人欣赏的创业团队。为了成就了一个充满无限前景的梦想,他们用激情去演绎自己的项目,博得了人们的赞许。 人生需要坚持。事情并不像很多电视剧中演的那样,钱会像海水一样漂来,接踵而至的考验都是那样的残酷。三个人游走于投资人之间,他们前进的路很艰难。但怀揣梦想的他们,脚步却没有因为困难而停止。谁又能说中天使会不会在你决定放弃的那一刻眷顾到你呢? 人生需要机遇,但在机遇来临时你最好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严正很受人赏识,那不是纯凭运气,更是具有实力的一种体现。事前做好家庭作业,严正的做事方式说明了这个问题,没有人会担保在初次见面、还不了解的情况的前提下的交流会恰到好处。 人生需要朋友,属于你真正的朋友。其实那些表面上的朋友不是人急需的,真正的朋友是不会在你困苦时来敲击你让你更悲伤的。都说朋友是要同甘共苦的,共苦与同甘相比容易,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利益,而同甘就不同了。信任,不要背叛。 你会选一个怎样的合伙人,与你共同步向成功呢?

查看全文>>>

人的教育读后感(一)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着名的教育论着,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着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

【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一性一,反对强制一性一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一性一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一性一等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

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一性一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一性一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园丁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一性一,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一性一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

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一性一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一性一,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一性一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一性一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熟悉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的摸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一身一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

查看全文>>>

今天,我早早的起了床,并且还准时说看了山东卫视的感恩教育。

于丹老师主要讲了三点。分别是第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重老师,懂得感恩。知道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教导在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和自强以及自信等抵抗挫折的能力。千万不能娇生惯养以便养成依赖他人的心。

在他的讲述中,让我感到很惭愧。同时也让我脑子一亮想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孩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的树枝砍了做房子。又过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中年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不会理我了!这个人说:不,我会一直陪你晒太阳。

这正是我们的父母完成了对孩子一生的成全。而我们却生在福中不知福,还常常惹父母不高兴,还让他们生气。有时他们打了我们,我们心中充满了憎恨,但你仔细看看他们打你的那只手,在不断的哆嗦,他们不是不敢打你,而是下不了手,不忍心去打你。俗话说得好:打是爱,骂是亲啊!但我们早在愤怒中把这句话给置之度外了。在我们的一生中无私而又不求回报的养育着我们。孩子们,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想要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就要亲自点亮自信的明灯。

看完感恩教育,我对我以后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查看全文>>>

最近我读完了一本书,叫做《摆渡人》我我读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资料简介很搞笑和有好处。这本书的作者是克莱儿。麦克福尔他是一个美国人,而且这一本书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十分短,结构也很简单,但是有一个哲学的感觉。写的是从一个女孩的第一人称的观点和角度,那个女孩死了而且她是试图穿越未知的土地去天堂,在摆渡人的帮忙下她成功到达,但那女孩在天堂不开心因为她爱那个摆渡人所以她离开了天堂去找到她的爱人。

心绪到此刻还悸动不定,好像自己和书中的迪伦、崔斯坦一齐穿越每一座山,一齐被恶魔追杀,一齐到达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伦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诚,快到达边界时,决定在一齐,却因现实而不得分开,本以为故事在那里就遗憾的戛然而止了,却不曾想到勇敢的迪伦因为爱,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回到之路,寻找崔斯坦。每当迪伦到达一个小屋,我心里都默默的劝阻迪伦就在这个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险了,崔斯坦肯定会过来的,但是迪伦每次都无畏的往下一个安全屋赶,去找寻崔斯坦,这让我既害怕又个性期望崔斯坦赶紧出现,激动的是迪伦和崔斯坦最后相遇了,也一齐跨越了所有的障碍,回到人间,在一齐。当看到最后,原先你在那里我在那里时的那种感动与幸福,那种好像经历了所有的幸与不幸,我们依然双手紧握,不曾松开,还好,你一向都在我目所能及之处,这已足够。

看过了很多本书了,这是第一次个性强烈的想写书评吧,《摆渡人》是一本十分棒的书,看完之后,你会思考很多,反观自己,说是勇敢,但是我明白我从来没有勇敢过,说会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坚持下去,但是每次到半路我都会恐惧的回到,找各种借口回到,忘记初衷,我明白,这以后我想成为叫迪伦的这个女孩,为喜欢的人与事,勇敢的走到终点。我要大圆满。

我十分喜欢这一本书,当我在阅读时我放不下这本书因为真是太好看了。我也喜欢这书的神秘感,让我一心只想书中会发生什么事。

查看全文>>>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以前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光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光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我:多读书,读好书。

查看全文>>>

《情境教育的诗篇》这部纪实性的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的创造性生命旅程,从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人生的三个高度,向我们讲述了她从一个小学教师成长为著名教育专家的快乐和艰辛。 李老师那充满诗意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一口气读了下去。从李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首先感动于她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热爱。李老师自己也认为,她就是一团扑不灭的火。改革开放以后,她本来是教中高年级的课,后来主动要从一年级教起,为什么呢?她说:改革绝对需要热情,需要主动,需要一股子劲儿的。而这股干劲就是来源于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孩子的爱。李老师自己曾经讲过:正是出于对儿童的爱,使我不怕吃苦,不怕麻烦,意志使我体验到作为人的一种力量。我觉得意志会使人的情感持续、稳定、强化。心理学中写情感和意志是人的两大品质。其实在人的内心世界里两者却难以一分为二,它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因为只有强烈的情感,才会有持续的坚持的力量。差不多在她的每一篇文章里面,我们都可以读到李老师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 学习她不断充实自己的方法。李吉林老师是个喜爱阅读,提倡阅读的人。她认为:阅读是人一辈子的事。她说:每天清晨坐在学校荷花池边沐浴着朝霞,背诵我喜欢的诗篇,郭沫若的,艾青的,闻一多的,普希金的,裴多菲的,伊萨可夫斯基的;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李老师就是这样每天诵读诗篇、阅读文艺理论及教育理论等书籍来滋养自己的头脑。我想:只有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合学生的需求。

查看全文>>>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者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

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内容新颖,情节感人至深.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它所激荡的情节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

每一篇故事都以一个爱字为话题,作品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

其中灾难这篇文章最令我敬佩。叙述了一个叫洛佩谛的学生,上学时在街上看见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时,有一辆马车向他驶来,于是洛佩谛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不料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了。大家都称赞洛佩谛是个勇敢的孩子。我被这个孩子惊人的举动所感动,也许他很天真,不知道自己过去以后,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也许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自己却受了伤。这种学生之爱,是所有爱中最淳朴、天真的爱。

纳利的保护人这篇短文最令我感动,看的时候,我潸然泪下。驼背的纳利,身体小而弱,经常被人捉弄。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常独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负他,卡罗纳把弗朗蒂打得狼狈不堪,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纳利,卡罗纳成了他的保护人。纳利的母亲很感激卡罗纳,并将项链送给卡罗纳。也许他和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才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触动。我也经常一个独自哭泣,也许因为我对被欺负的纳利感到同情,更对卡罗纳的正义感到敬佩。虽然这只一个小小的故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又有谁注意到,这些精神都需要爱来浇灌。

故事中的每篇短文都看似平凡,但是有着超强的魅力。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啊,老师的形象之所以高大,那是因为老师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爱的,没有爱,我们如何进步,没有爱,我们如何学会做人,没有爱,我们如何成长。

《爱的教育》一书中就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位.思考.引导他们用爱心与每一个人对话。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

查看全文>>>

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

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栏目为您提供2024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精选人的教育读后感700字等。希望您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有所参考,感谢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我们栏目,欢迎收藏,以便今后阅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