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子贡读后感 > 导航 >

论语子贡读后感,2024论语子贡读后感范文,论语子贡读后感大全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又称《论经》。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记录着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是儒家的的核心巨作,许多朝仪的君主及的朝臣则尊崇并信奉于《论语》,《论语》指导君主做仁义之君,引导大臣如何关心体恤百姓,教会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对古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宋代便有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论语》之重要不可小觑且对现今社会仍有很重要的教育,研究价值。

那么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受君主爱戴,朝臣钦赖且千余年仍有阅读价值的经典可否是高深莫测,当然不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写下经久不衰之著作,绝非是故弄虚,摆弄华丽的词藻,绚丽的词句让人琢磨不透,而是用最简洁,朴实、恳切的言语引导人们影响他们的子孙后代,跨越千年的时光轴轮,人们仍能拥有优秀的品质,去生存,去造福社会乃至国家。

孔子说:苟止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主张先正其身,以德服人,论古今是与非,历朝君主掌权之人若非大德之辈。朝权必会落他人之手并会遭到百姓的唾弃。所以君有德,方可久治。君有德方可服人。而这个道理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可受用。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也要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在班级里你可能是干部,工作中你可能是领导,将来会为人父母、为人长辈。但是无论身在各个基层的人都要端正自己严于律己。在每个人生段落行走好自己的人生。圣贤之语,虽年代久矣,仍够受用一生。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渊,他视颜渊为弟子、友人、老师。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赞叹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句中赞叹颜渊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心态,也佩服颜渊博大的xiong襟与高尚情怀颜渊身在陋巷,生活水平,经济情况与现代先相比,可谓相差甚远。但颜渊仍不改其乐他的心并未随境转,而是本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想法生活的如此安逸,在现代社会这种品德甚为稀有,许多人的心态是焦灼的。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坐在明亮的教室,过着伸手即来的日子,可是越是安逸,心越是贪婪。经常会听见有同学抱怨学校的管理制度严格。怨天尤人,自认为自己过的很苦,过的不开心,却又不知道奋进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却比吃比穿。穿着光亮却心口不一,将父母、老师的教育抛之于脑后,我们缺少满足却多了几分不愿意拼搏却想得到的贪婪。有人曾说:身不饥

查看全文>>>

《论语》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觉得它值得反复的去推敲,反复的去读,最好是大声的朗读出来,诵读这些古代经典作品,总觉得自己仿佛被超脱了一般。以前读论语的时候,都是其中的一些精彩或是为人传送的名章名句,自认为无非就是些仁、义、孝之类的大道理,但后来细读起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论语》中很多都是孔老夫子的生活经验,人生经历,生活哲理等,即使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想到一句话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孔老夫子结合自己的终身经历为我们讲授了人生终极觉xing的道理。

初读《论语》时,觉得他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比较散乱,但其实它是有体例的,并不仅仅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其中的很多道理对于我们生活和日后作为老师都有很多的启发。

它共有二十篇,前后是有联系的,要试着串读起来。学而篇主要讲务农的道理,遇到初学者入道德之门;为政篇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里仁篇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篇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雍也篇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篇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泰伯篇只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以及对古人的评赞;子罕篇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乡党篇主要讲孔子平素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先进篇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颜渊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子路篇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宪问篇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做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卫灵公篇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德治国的道理;季氏篇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阳货篇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微子篇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子张篇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尧曰篇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xing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

查看全文>>>

论语中频繁出现了关于学的论述,以下是我关于学的一点小思考。学之一字,可有三重理解。

首先这第一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论是学什么,最初都是怀着一股热情投入到所学,七分的热情支撑着我们完成了百分之三十的事。但是令人遗憾的事,从来没有永恒的热情,所有的热情都会随着时间渐长而日渐消退。

于是,学就开始有些苦闷了,何况还要时习,又从何谈乐呢?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有一个一字真经勤。勤从始至终都是学的必经之路,也是求学路上最有力的助推剂。勤学免不了艰苦,甚至可能一箪食,一豆羹,然而回也不改其乐,为什么这样艰难之下,竟是不改其乐呢?因为勤学的铺垫之下,学终有所获,在艰难的学中感受到即将开出花来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才算是真正开始有所学。

这第二重则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是智力能力发展的基础。但当掌握知识之后呢?我们容易满足于对广泛的知识占有,勤学让我们逐渐学习到很多,已不再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

然而如果只是对知识的大量占有,那这和网络有什么不同呢?在当下这样一个万事不决问*的时代,人脑与电脑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对知识是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的,对于知识的归纳、整合也会因人而异,产生这些不同最大的源头就是思考。因为思考,所以有创见。人生而弱小如芦苇浮萍,但人的价值在于思想,思想让人韧而不折。

不学,无以为继;不思,无以为新。努力不沉浸于对学现有的满足,才会有新的希望、新的可能。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思考给了知识新的生命,由此,学,不落窠臼。

最后一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就满足了?就满意了?周围人的不断肯定,就真的以为自己的思维日趋完美,自视甚高,更有一些不屑与人交往,甚至追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慢慢的,越来越习惯在自己所学中打转,最后可能甚至陷入一个怪圈。(星辰ww)渐渐地,会发现有些问题在反复出现,求而无所得。

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满足久了,就会越来越难以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之前机缘巧合,观看过几场辩论,很多时候整场辩论结束都无法看到期待的精彩交锋,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都不愿意好好倾听别人说话,只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只往不来,最后必然都会陷入表达不清不深不精不准的问题。对此,最好的方式就该是打开心扉,努力悦纳他人观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缺憾所在,勇敢地承认、接受。由此,才能学有所进。连

查看全文>>>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哪怕是在当代,《论语》对于中国人而言仍旧是一本不得不读的经典。我读《论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却是孔夫子对孝的解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初读此句,不甚求解。何为色难?色难为何?脑海中突然记起从前看过的一句话:我们总是把最糟糕的态度和最不好的情绪留给了最爱我们的人。细细品味,才不得不为孔夫子的智慧所折服。

在我们的内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就算闹别扭,就算吵架,父母也不会离开我们。几年前一次和爸爸吵架,倔,谁劝都不听。我姑姑来找我,她说,人和人之间都会有摩擦,但无论怎么说,他是我爸爸。可能我没有为人父母不知道,她和我姑父再怎么吵架,气头上的话吵过就算,但是如果我哥说她几句,哪怕只是一句小小的抱怨,她也会难过好几天。事情过去很久了,这几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我在想为什么呢?看着一个孩子,从咿呀学语到长大chengren究竟是什么感觉?我们对父母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龙应台在她的文章里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天地,他们看着我们一点一点长大,我们可能只能在某一个瞬间,或许是妈妈眼角的皱纹,或许是爸爸微微躬起背,发现,原来他们老了。会不会有一天猛然回头,却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

我们在父母几遍又或者几十上百遍一遍又一遍的传授中学会了语言。长大了,教父母用手机、用电脑,一遍,两遍,你又有耐心教几遍呢?如果我们真如孔子说的那般,面对父母,和颜悦色,多点耐心,那不就是孝吗?在孟非主持的一档节目《四大名助》上看到一个老奶奶,花了几十万买了搁都没地儿搁的保健品,还认了一个卖保健品的小伙子当干儿子。女儿没有办法,上了节目求助。说到最后,老奶奶说,她不傻,她只知道老伴身子骨也弱,她生病的时候都是那个小伙子去照顾她,背着她上下楼,跑进跑出。女儿不在身边,她就是想要有个人说说话。她知道她买的保健品可能贵了,但是她一点也没有觉得被骗。在父母心里,再多的钱再多的东西都比不上一次回家看看。我们的每一句抱怨、责难,每一个不耐烦、嫌弃的眼神,都有可能成为父母心头的倒刺,去除不得。色难,两个简简单单的字,要做到谈何容易?中国人羞于表达,色难,或许就是爱的最高境界。

在外求学,

查看全文>>>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一字一句都涵盖了修己立人的人生哲理。古代先圣孔子一生节俭行事,视执政富贵为浮云,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治学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全书分为二十个篇章,学而篇位居第一篇章,可见孔子对其弟子在求知学道这一方面教育尤为深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每个人从小即学习孔子所传授的方法。只有及时温习老师当天所讲的功课,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吸收内化。也只有当习得的知识能为我所用时,我们才会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当代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求知,为了在将来就业时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于是在校期间拼命地刷题、考证。与其说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不如说是在接受谋生技能的培训罢了。而孔子求知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谋生吗?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应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而现代社会的人们,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可以有资本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从而不断满足自身无止尽的yuwang。殊不知,我们早已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逐渐成为我们使用的工具的工具,也就是孔子口中的器皿。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能仅仅是一个没有内涵的躯壳,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致力于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自己生命的高度和宽度。而生命真正的意义,我想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吧。人首先要学习知识,学习古代先贤的思想来充实自己。现在很多人物质生活过得非常的富裕,可每天还是有很多的烦恼与不开心,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太过空虚。所以说,修己乃第一要务。只有彻底领悟圣贤思想之后,才会求得自身的心安,也不会被尘世的纷纷扰扰所困扰。当自身有一定的积淀之后,我们再通过自己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影响身边的人,这样传统文化也会得以传播。

诚然,学习传统文化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必须放下姿态,谦卑地去学习,并且找对正确的方法,挖掘先贤的言论所蕴含的大智慧。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乃孔子一生的治学追求,他对自己的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对有些学生也作了相应的评论。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孔子总是以循循善诱的形式,给学生以启发。至于最终的答案,则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去琢磨,这也就应了他的那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需要有孔子所讲的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要学会对平时所学内容多加思考,遇到疑惑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再去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而不久的将来,我们

查看全文>>>

《论语》开篇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君子看到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是无比快乐的。可以看出夫子并不是固执己见、保守自封,在学习的同时也重视交友。本文就《论语》中的交友之道,粗浅地谈一谈交友的重要xing以及如何交友。

朋友在我们的人生中占有怎样重要的位置呢?

首先,与朋友交往能开拓我们的视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既需要独处,也需要交友论道。如果学习中缺乏朋友之间的交流探讨,就会知识面狭隘、见识短浅局限。英国作家萧伯纳也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朋友就是拓宽我们思想的源泉,在切磋中将我们的所学调动起来,发现新的思想。

其次,朋友能与我们互相激励。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吸引良师益友,同时这些朋友也能有助于君子修行仁德。在我们的人生中,并不是所有时刻都是清醒的,也会失去方向。这个时候朋友的劝导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好的朋友能帮助我们找回正道。

另外,从结交的朋友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品xing。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考察一个人的品xing,要看他结交的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身边的朋友,反观自身。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交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行是交友的基础,君子就像一个能量场,通过自身散发的能量,吸引同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虽然讲的是君王为政要有德行,但是放在交友之道中同样适用。小人会讨好、迎合来结交朋友,而君子做好自己,朋友自然会向他靠拢。

诚实就是很重要的德xing。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反省自身的时候,其中就有反思与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子夏也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夫子在教育学生交友时必定强调了诚信二字。

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初读之时有些矛盾。夫子的思想无处不体现仁字,所谓泛爱众,而亲人,怎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呢?细细想来,并不矛盾。此处的交友是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友人身上要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爱众是以广大博爱的xiong怀面对众生,对他们友好,并不一定要与他们结交成为朋友。孔子在这里强调交友时应该谨慎选择。

夫子也告诉了我们选择的标准: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交

查看全文>>>

引导语:读完《论语》后,要怎样写一篇读后感呢?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哪里有?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一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它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级时候,我开始读《论语》。论语中的经典句子让我受益匪浅。写作时,我常常把在《论语》中诵读过的经典句子运用到我的作文中来。比如要写珍惜时间的句子时,我马上想到了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描绘学习的快乐时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而在整本《论语》当中,孔子对“孝”阐述最使我难忘。孔子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孔子认为孝不能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在《论语》中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否则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古代的黄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纪就会在寒冷的冬天里,为父亲温暖被子。这看似一个普通的行为,其实包含着黄香对父亲深深的爱。

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认为:“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因此孔子赞扬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对孝顺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所作所为,与古人比起来,我差远了。虽然我还没有到赡养父母的年龄,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没有做到孝顺父母。很多时候我都会耍性子,因为一点小事情和爸爸顶嘴。学了《论语》后,我进一步认识到这真是很不孝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改变。父母都说我变乖了,看来《论语》的力量真大哦!

让我们热爱经典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论语》读后感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些《论语》中的道理我从小就会背诵,可我从来没有去研读过?这个寒假我便把《论语》仔仔细细读了一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查看全文>>>

导语:《论语》影响了我们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就了无数青年才子。下面是论语读后感作文三篇,欢迎阅读!

篇一:论语读后感作文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

查看全文>>>

几乎人人都知道颜回,可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完《论语》,我对颜回也有自己的见解。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思,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是孔子老人家对颜回的评价,可以概括成“颜回大智若愚。”颜回看起来很笨,可其实他是一个贤明好学的人,所以我们不能以貌取人。

孔子老师不分贫富,只要是虚心求学的人,他都收下。当颜回进学堂时,只要磕三下头便成了孔门弟子。一开始孔子并没有特别注意颜回,只是发现他上课学习最认真,但从不发表意见。

可日子久了,孔子发现颜回中午放学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堂,下午又最早到学堂。孔子觉得很奇怪:颜回吃饭能吃这么快吗?于是他派了几个人去颜回家看看是什么情况。

原来,颜回家非常穷,所以住在贫民区,父母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种地,只给颜回留下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后,就把菜汤倒到一个用竹子做的碗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赶紧回到学堂。

孔子非常欣赏颜回,于是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仅如此,颜回还很尊师重道。他对孔子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都说他“三月不违仁“。可是颜回不注意身体,不幸早逝。孔子为此非常痛心,以至于感叹道:“噫!天丧予!天丧予!”

鲁哀公曾问过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可见颜回对于孔子来说多么重要。

颜回是个肯吃苦耐劳的人。他没有在现状中抱怨,而是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修身养性,成为了大家尊重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例如,这次考试考差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因为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该分析错题,以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才能提高成绩。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

我们还可以学习颜回身上的另一个优点:尊重老师。老师面对一个这么庞大的班级,毫无抱怨的教授给我们知识,我们不能不尊重老师。但我们不应该面对老师时诚惶诚恐,如果是这样,就不能建成一个正常的师生关系。颜回在孔子讲错时,他都会很有礼貌地指出来。如此看来,我们上课时,应认真听讲,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问老师,吸收老师讲的知识,才能对得起老师的一片苦心。

因此,我觉得颜回是个尊师重道,好学,大智若愚的人。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关于《论语》读后感]

查看全文>>>

论语读后感800范文一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

查看全文>>>

论语子贡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论语子贡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论语子贡读后感600字、2024论语子贡读后感范文、论语子贡读后感800字、论语子贡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