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000字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论语2000字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论语2000字读后感范文一
对于整个东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许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总试图将儒学作为宗教理解,他们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许,如果所有无法摆脱的精神制约都可以视为宗教的话,孔子确实是这样一种后果的直接缔造者。但实际上这种认识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诚的教徒永远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国宗教始终不过是无数围绕治世而采取的手段之一,不会有一个帝王真的允许哪个宗教来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会有哪个人怀着神圣的心情认真去探讨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国不会出现像文艺复兴那样的人性觉醒期,因为中国人的眼睛,从来没有片刻从人生活的世界移开到上帝的宇宙中去过。中国的哲学是彻头彻尾经世致用的哲学。子不语所表达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实质则是漠不关心,以致所有怪力乱神在最初就驱逐出了研讨的范围,也使得在后世这种实用主义的风气经年不绝。
然而着眼于现世,却并不意味承认现实。
东方的读书人,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在他本人的时代,儒学倡导的是人的自制,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通过强调人的修身与自省,孔子宣扬当一个君主的自我修养达到完善,那么他的权力就可以通过最和平高贵的方式来保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天真,因此我们看到后世虽将孔子本人拜为先师,却没有几个强大的君王是按照他的理念在经营他的政权。尽管如此,那些对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却并没有被轻贱。今时今日,中国人的道德标尺也依然围绕着它们,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但它一直以来被推崇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谁也还没见过它的完成。那些劝诫简短如不迁怒,不二过,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却无一不是包含了对于自身情绪与意识的双重控制,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他们从不慌张,从不刻意争取,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悖论。
儒学的本末,都成为这个悖论之下的一个圈套。这个圈套的根基是一个绝对正确的假设,它决不可能实现,同时任何理论又都不可能推翻它,结果就是连它的创造者本人也被它套了进去。讽刺的是现实之中,孔子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应该只是做好全部的准备来等待时机的降临。众所周知,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试图说服那些绝不可能--按照他所说的,去重现一个绝不可能回到的美好过去--的君王的努力中。这是非常悲哀又奇怪的事。我们看到过最标准的智者形象,是像老子那样遁世于飘渺的。因为如果看清了全部的现实,就会明白要改变已成规矩的方圆只能是种妄念。我很难相信孔子真的认为他所理想的世界可能到来,他所留下的形象也从来不是这样一个野心而自负的人。在他所留下的关于自己理想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和所谓治国平天下截然不同的方向。他喜欢音乐,向往沐风逐月的清逸闲悠,崇拜老子,直言见老子犹见真龙。但是最终他一天也没有真正去落实过他的憧憬,他舍弃了清高与优雅,以卑微的姿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中,试图用老迈的身躯挡住滔滔的江水。而这一切的理由,也许只是出于一种悲悯与责任感。他背负了整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他的智慧一定使他看到了未来只会是现实的不断重演,被遗忘的美德从不会被唤醒,就如它们从来不曾真的存在过。带着这样的矛盾与感伤,他一生都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的事。如同一句古老的箴言所说:巨大的悲悯,超越了善。他注定会失败。他成为了不可被战胜的人。
《论语》2000字读后感范文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论语读后感2000
论语读后感2000范文一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在我们现在所出的这个年龄段就要有所立的趋势了。在我看来,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义的。立要是内在的立,只有内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义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简单的登山来说,泰山上有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讲得并不是说登山,就是把山给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巅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内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灵,并不是外在。就像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一样,带了朋友的家的门前不敲门转身就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念这个朋友远道而来,而到了朋友家门前,兴尽而返。
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便从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显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阴之中,人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获取着东西,金钱,名誉等等。当这些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变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来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经获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有用的,当然也有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应该把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慢慢的,人一点一点的布置家具,进行装潢,不知不觉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发现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最后导致的就是被金钱和荣誉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阐述这个道理。不惑便是舍弃那些会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论语》读后感2000范文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之读后感2000字
《论语》我以前只是非常粗略的看过,对于其中的含义自知甚少,一次偶然的机会,认真的读了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论语》一书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不长,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有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讲究效率=成功。其中把勤奋看成是首要因素,说明要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都必须具备勤奋精神。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死而不学者網。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那就是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期对自己所感所悟进行梳理和提炼,才是最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能悟,才能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悟就会豁然开朗,对新问题有新的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二 、爱人犹如爱己 ,敬人犹如爱己。
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为什么自己付出了什么,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为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有的人出口就脏话粗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爱人者之恒爱之,敬人者之恒敬之。如(公文有约提供)果自己心中没有了别人,就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至尊自爱,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心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要以德抱怨,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三 让我们重新审视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自己的人生观
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对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在处世之道中,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座大的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自己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坦荡,作为我们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认识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你都能做好每个人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论语读后感2000字以上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
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
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在我们现在所出的这个年龄段就要有所立的趋势了。在我看来,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义的。
立要是内在的立,只有内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义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简单的登山来说,泰山上有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讲得并不是说登山,就是把山给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巅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
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内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灵,并不是外在。就像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一样,带了朋友的家的门前不敲门转身就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念这个朋友远道而来,而到了朋友家门前,兴尽而返。
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便从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显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阴之中,人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获取着东西,金钱,名誉等等。当这些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变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来不惑。
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经获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有用的,当然也有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应该把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慢慢的,人一点一点的布置家具,进行装潢,不知不觉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发现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
最后导致的就是被金钱和荣誉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阐述这个道理。不惑便是舍弃那些会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论语》的读后感2000字
孔子已逝千年,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每个王朝,不论是烽烟四起的杀身成仁,还是盛世中国的科举之路,都成为了过去了。孔子的思想依然在,其中的对与错,还影响着今天。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具体表现为爱人,在今天这个社会提出来,真是有点不合时宜,今天的市场经济,让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爱人了,为了金钱、权力地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见死不救,别人的生死与我何干。小悦悦你一路走好,到了天堂,去问问孔子叔叔,这一切到底怎么回事。
现在很多人连良心都没有了,何谈爱人。大企业家,家大业大,却贪污压榨工人的那一丁点的工资,有的工资那可是救命钱啊,这还是人吗?为什么在今天这么开明的时代还会发生这种事情,当官的,别说为民做主了,别害民就不错了,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欺压鞭笞,贪污受贿,乱杀无辜,抓了一批又冒出更多的贪官来,这就是法治社会吗?
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口号喊得不错,有几个人能做的到啊,有了好处,一哄而上,出了事,谁也说不清楚,躲得远远地,这就是今天的社会,有的人为了往高处爬,把身边的人,不论是亲人朋友,踩着上就是了,那叫一个不要脸啊,就算陈友谅看到,也自愧不如啊。
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那在今天,真是和而不同了,只要谁的后台硬,本事大,说话就是独一无二的,我爸是李刚,只要我爸是李刚,我不管你是谁,先砍死你再说,反正我爸是李刚,我怕谁呢?孔子要是听到这句话,非醒过来不可。
和谐,天天喊着要建设和谐社会,就现在这些,表面上看白璧无瑕,其实深层恶臭无比,还不如烽火狼烟的味道好闻呢!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是要尊重人,要公平,现在这社会公平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为了那一丁点的生活费没日没夜的奔波,天天精神恍惚,就成了一台机器了,而有的人,天天大吃大喝,娱乐着,钱就不由自主的来,这公平吗?
教育,中国的教育都腐败了,谁都知道,为什么不改呢?到底损害了谁的利益呢?
诺贝尔奖设立那么多年了,就出来一个中国人,还是文学的。别说很多,那几个是在别的国家的教育体系下才培养出来的,那不是中国的啊,看看中国的花朵吧。
从小到大都被沉重的书包压着,没有自己的思想灵魂,天天面对着黑色的黑板和一张没有笑脸的面孔,就为了那点可伶的分数,回家后,还得扎进各种辅导中,自己的道路从小就被别人规划着,自由尊严在哪里啊?
大学生,应该朝气蓬勃的,可现在的情况是上课睡到一片,不睡的玩电脑手机,没日没夜的玩,按理说大学生此时应该融入半个社会了,可从小的压抑把人的性格理想扭曲了,已经很难融入这个社会了,更别谈国事家事事事关心了,脑中只有穿越剧、复古思想,他们是去找你孔子老人家吗?
一个大好青年,天天呆在教室里,没有自己的思想,全靠别人的灌输,很多知识多早已过世了,是错误的,也被强加上了,精神都这样了,那身体呢?更别提了,中国的学生百分之八十处于亚健康,心理疾病严重的不在少数啊。
全国教育一个模式下来,还谈什么自主创新。以分数为首要目标,不注重思想教育,孔子啊,你当年和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已经成为了美谈了。你那有教无类在金钱权力面前已化为腐朽了。
都说养儿能防老,孔子提倡孝顺父母。在今天,对有的人来说,养儿还不如提前自杀啊,由于中国的教育成果,道德价值观已经沦丧,没有了自理能力,成为了啃老族啊,把父母的钱浪费光了,再让两个老人去为他们打工,挣不出来就拳脚相加。在泱泱的大中国里,五千年的文明国度里,居然还有这种事情,而且不少,真该死,不是一个人该死啊,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到底是谁让国人这样了?孔子要是地下有知的话,给我吧秦始皇的兵马给我带来,杀尽这些该死的人。
孔子提倡诚实无欺,凡事要讲信用,可在这今天社会中,一个诚实的人,是要吃大亏的,市场经济下,你要是事事讲诚信,别人会把你当成傻子对待。别说我说的话不对、太极端,这是事实啊。好人不长寿啊,太对了,在今天用着,太对了,在今天,好人就成了不正常的人,这***到底是谁不正常?到底是谁的错?
孔子啊,你能救救中国吗?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思想退化严重,孔子无语了,毕竟他已经云淡风轻了,关键还得靠我们自己啊。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2000字
作文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作文是提高我们审美和欣赏能力的好方法。学习写作文需要重点抓住哪几个点呢?如果你对“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希望这些方案可以为您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 篇1
已经有人回答,我也不必多嘴了!我是来做任务的我来试试,希望满意。祝学习愉快!
《论语读后感》
孔子离我们有多远?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离我们有多远?2500多年的历史宝藏其实一直近在咫尺。“半部《论语》治天下”,薄薄一册书卷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西方人说,有1000个人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中国,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孔子。在阅读了相同的文章后每个人都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文学素养息息相关。孔子在《易经·系传》中有两句话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难以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朱熹对《论语》的观点,迎合了当时,却偏离了孔子的原意。古代名儒对《论语》的圈定,设置了常人不敢逾越的藩篱,让普通人对其望而却步。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体会其中的人生智慧,是莫大的精神愉悦。细细品味《论语》中的智慧精髓,一点一滴,心有所得。《论语》二十篇,经由孔门弟子的悉心编排,脉络一贯,条理井然,不是一句一句或一节一节的格言,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断章取义便无法读懂孔子思想的真谛。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孔子的思想一直都十分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只不过在传统意识中,人们对《论语》的“高山仰止”,将孔子的思想推向了常人不可触及的高处。其实《论语》这本完成于2000多年前、被很多封建帝王奉为圭皋的著作,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人性关怀,与我们当今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关,是一本立身、修身、处世的宝典。
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人生的道理,而这些源于他人生与学问的积淀。“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找不到的时候,觉得真理那么神秘、那么奥妙、那么高不可攀。一旦找到,就会觉得它是这么亲切、那么平凡,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旁。”用这形容《论语》对我们的影响再合适不过了。
掩卷而思,常读常新。《论语》中蕴含了许多的人生智慧,其中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仁”与“礼”和中庸之道。这些思想点明了不同层次的人在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什么是仁?简单来说,“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共事。
《论语》中提到“里仁”,里仁即自处于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于如何自处,自处即为自立,处人即为立人。仁即如何自处,如何与人相处。自处即完善个人的内心修养,处人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而后达到“礼”的境界才称为“仁”。因此,仁有一个实在的境界,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内心实在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 篇2
读《论语》读后感800字高中: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能够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就应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就应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读过《论语》的人都明白,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到达真正的孝道。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持续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应能够持续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就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就应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到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 篇3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当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
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我,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教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我,反省的资料不光有这些,也能够有其他资料。比如反省自我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我办的事做到了吗?
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我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我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必须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资料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 篇4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在这本书中,我只认识一个直截了当、追求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孜孜不倦地教书的孔子,一个孜孜不倦地吃喝玩乐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让自己的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把自我融入世界,所以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是孔子的时代。孔子应该感到骄傲。他有一个全国性的追随者。世界上不会有明星能做到这一点。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不与世相悖;君子之旅不与人相悖;君子之用天下不与名利相悖。
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
“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
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把自己的言行思想融入了他所继承的古老文化中。他发现了古代文化与人类之间的联系。他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孔子是伟大的。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
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
”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
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为道德文化打下基础,与生活的幸福不矛盾。
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生的第一要务’,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
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
《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观念、氛围、品质和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国家是危险的,一个有良好礼仪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必须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国家,《论语》就是这样的遗产所在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在这本书里,我只认识一个博大而坦率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孜孜不倦的孔子,一个在吃喝玩乐中孜孜不倦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是讲课和态度;二是思想修养。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和态度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犯罪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博大精深、知识面过窄、易学、怕困难。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和补救。
也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倡导师生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激励,从而在教学中取的良好的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骄傲的学生。然而,由于颜回从未质疑或批评过孔子,孔子不满地说:
颜回不是那个帮助我的人。他不喜欢我的话。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
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
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习上给了自己灵感,这说明孔子可以向受教育者学习,钦佩他的精神!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你可以在三月不可知,这足以看出孔子的勤奋,但如果你只是勤奋,恐怕孔子不会那么受世人尊敬。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
他的学***,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 篇5
从前我对《论语》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过学校开展的交流活动,我认真地学习了《论语》是我受益匪浅;现就我个人的理解和对我的帮助启发与大共同分享.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再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你可以从你的朋友那里看到你自己的影子。事实上,你再生活中交什么样的朋友能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书,他可以帮助你打开你的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一个朋友那里,我将终生受益
我爱人是当兵的,我们86年结婚到现在,我跟随几径周折,前后调转了5个学校,每一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单无助,从内心渴望朋友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师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识,相知的机会,我在大家的熏陶影响下.我以我的热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谐共处,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见人见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朋友。当然,他们也交了不同性格的朋友
但我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要换位思考.
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这样无论与谁相处关系都会融洽.
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其实,一个真正的朋友,她可以包容你,给你适当的建议和批评。它会让你从内心找到自己的不足,发现你需要黑暗中的光明
多年来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最难忘的使2005年祥和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醉在与家人团聚幸福的时刻.我爱人胃病突发.经诊断让我震惊,好似晴天霹雳、天旋地转.
当时两腿发软,不敢面对现实.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个好朋友,他在中日医院工作.我急忙打**向她咨询病情.
她首先给了我安慰和鼓励。然后她给了我一个去她家**的方法。正确分析去她家的利弊
我在她的诚恳的邀请下,来到了中日医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励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每天能面对现实,精心照顾我爱人.每天她倒出的办公室,让我爱人在那里面化疗医治,使我爱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很快让我们夫妻二人度过了第一个化疗阶段的难关.
出院后,我很幸运地得到了孟校长和高校长以及学校许多同志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我极大的精神慰藉。我记得孟校长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我仍然很珍惜。记忆犹新
还有任主任好几位教师给我代课,使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家长反馈十分满意,给我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我爱人,再半年时间里,再所有病友中,我爱人恢复最快、最好.这都是朋友给予的勇气和力量,换来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使我更加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我将朋友视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于丹老师也渐渐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励读书的热情.是书籍让我受益终生.
让我快乐,让我充实,让我更富有。让我找到从未见过的自信和力量
《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
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不要纠结于其中,一遍又一遍地问天地,这只会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将错过星星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
我们是兄弟。为什么人们收养我们来崇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佛祖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四刀就到了今天的岗位,而我也是经过几千刀才成佛的
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是靠宗教立国的,而中国则是靠儒学立国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是靠宗教立国的,而中国则是靠儒学立国的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我们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因为我们都坚信:
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
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
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
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
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冰河时代4”观后感左右
今天,我和妹妹去看了3d电影《冰河时纪4》
猛犸象曼尼、剑齿虎迪亚哥、树懒希德他们的表现还象前3部那么棒.在地壳板块激烈的运动并**漂移后,曼尼、迪亚哥、希德他们被大洪水冲走,他们把一大块浮冰当作救生船,展开了一段海上大冒险.在海上,他们遇到了海盗、海妖,遇到了恶劣的天气,但是他们齐心协力,战胜了种种困难,最后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这部电影告诉我要和朋友同甘共苦。当你和你的朋友打架时,你会发现你的力量会增加好几倍。就像我在学校的朋友一样:
艺琳姐姐、婧子姐姐、分析哥哥、酒衷豪哥哥、丁丁哥哥、聪明男孩哥哥等等,虽然我还没有见过这些朋友,但他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是不能换来任何东西的
这部电影还很搞笑,我和姐姐几乎是从头笑到尾.现在我给大家讲几段:
你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
要告诉他秘密吗?
因为我们够愚蠢.
你们用鼻子喝水,嘴里有鼻屎的味道吗?
还有希德的奶奶,那位没牙的老太太,即使是海盗要把她扔到海里喂鱼,她也是一副什么都不怕的样子,真是位淡定奶奶,而且她还总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我本来就很喜欢希德,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给大家带来欢笑,看来希德一定是遗传了奶奶的搞笑基因.
最后是那只松鼠,永远都追着那只松果,却又永远都追不上.求求动画制作的叔叔阿姨们,让那只松鼠在冰河时代5中得到那个松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