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350字 > 导航 > 《论语》读后感350字

论语读后感350字

《论语》读后感350字。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论语》读后感35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论语》读后感350字
今天我看了三条论语的意思,它们都在我生活中遇到过,一条是: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这样的: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我经常有知之为直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一次,我在做作业,我有一题我不会做就问妈妈,妈妈只提示我,她问我会不会我就说会,妈妈说你不会还要说会,你会就说啊。
我一定要改掉不知为不知的坏毛病。
还有一条就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它的意思就是: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一切按道义行事。
我觉得我在这一方面有些缺点,就是有时会反抗命令。
还有一句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识是这样的:父母年龄,不能不知道。一因长寿而喜,一因年高而惧。
这是我在论语里面学到的知识那你呢!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后感800字:《论语》读后感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

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读后感300字:《论语》读后感


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靠的是什么?是论语中的大智慧!如果我们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大者能对事业有所帮助,小而解决人生的各种问题。《论语》被称为“东方之圣经”,而孔子也被誉为儒家圣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师傅孔子的一言一行积累而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道:“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言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警示后人:遇到困难的事情,要果断采用恰当的处事方法,使事情成功解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正是儒家圣人“孔子的三千弟子”在一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的画卷上,引吭高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啊!这些精彩的表演,场面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气派!使全世界多少外国友人叹为观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每天读一点《论语》,琅琅上口,我们从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体悟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日积月累,不仅具备了更为拓展的知识结构,也将善于把他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

读后感400字:《论语》读后感


今天,爸爸买了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

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应该做到的。在学校,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乐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论语》2500字读后感


《论语》2500字读后感

在我看在,《论语》是一部很有魅力的书。它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在人们2000多年的历史当中被列为儒家经典,成为几千年来读书人的必修书目之一,而是因为他告诉人们如何去为人处世,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
《论语》不是死气沉沉的,它通过一些在人们看来并不起眼的细节来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浅显易懂的话语让读它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深深地被他吸引,被它打动,它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真正的圣经讲的并不是讲一些深不可测的道理,而是让每一个读它的人都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有所感触,有所启发,进而有所进步。《论语》通过自然宽松,幽默诙谐的口吻说出精辟的言论,告诉人们如何去为人处世,它既有浓厚的人情味,有时又免不了有一点圆滑世故,《论语》正是这样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它的魅力。但后世对于孔子的圣化,加上统治者对于《论语》的曲解,使得这本书的本来面目常常被遮掩,这就像是一个本来很大方、很活泼、很善于言谈的人,硬是被人给修理的有规有矩,谨小慎微,甚至看起来有些羞于见人了。他们把一部本来充满世俗人情的言语杂录,变成了一部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经。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主要是孔子的言论,也有孔子的弟子如颜回、曾子、子贡等人的言论,《论语》所体现的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中也有孔子的人生态度、生活热情及其人文精神。在我看来,《论语》给我的最大的益处,便是教我如何去做人,这让处在现代的我们仍然受益匪浅,虽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孔子的许多言行让我们不是很理解,但他所表现出做人的精神,以及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却仍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人们为之叹服:
一、严于律己。
这是《论语》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正所谓内方外圆,一个人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他总是在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他从不苟求于人,总是在自己身上找不是,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换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怨天,不尤人等。只有不断的内省才能求得自我完善,赢得社会的尊重,也才能做到对别人宽容,做到仁爱。
《论语》中关于孔子对于自我修养和的论述还有很多,比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 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这也就是在教我们去克制自己的欲望,即用理性来束缚情感和欲望,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再比如: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就是让我们在做事时要能够思索再三、小心行事,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这也是我们做每一件事的基础。
孔子也要求做人要正直,要光明磊落,比如: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即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