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读后感作文 > 导航 >

论语读后感作文-2024论语读后感作文精选

作文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作文是提高我们审美和欣赏能力的好方法。学习写作文需要重点抓住哪几个点呢?如果你对“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值得一读,希望这些方案可以为您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

论语读后感作文高中 篇1

已经有人回答,我也不必多嘴了!我是来做任务的我来试试,希望满意。祝学习愉快!

《论语读后感》

孔子离我们有多远?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离我们有多远?2500多年的历史宝藏其实一直近在咫尺。“半部《论语》治天下”,薄薄一册书卷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西方人说,有1000个人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中国,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孔子。在阅读了相同的文章后每个人都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文学素养息息相关。孔子在《易经·系传》中有两句话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难以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朱熹对《论语》的观点,迎合了当时,却偏离了孔子的原意。古代名儒对《论语》的圈定,设置了常人不敢逾越的藩篱,让普通人对其望而却步。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体会其中的人生智慧,是莫大的精神愉悦。细细品味《论语》中的智慧精髓,一点一滴,心有所得。《论语》二十篇,经由孔门弟子的悉心编排,脉络一贯,条理井然,不是一句一句或一节一节的格言,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断章取义便无法读懂孔子思想的真谛。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孔子的思想一直都十分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只不过在传统意识中,人们对《论语》的“高山仰止”,将孔子的思想推向了常人不可触及的高处。其实《论语》这本完成于2000多年前、被很多封建帝王奉为圭皋的著作,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人性关怀,与我们当今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关,是一本立身、修身、处世的宝典。

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人生的道理,而这些源

查看全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论语读后感作文900字(系列9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论语读后感作文【篇1】

前几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了《论语》八则。经过翻译、理解这八则论语,这些论语让我受益不浅。

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连孔子这样的圣人都说要实事求是,更何况我们呢?这句让我想起了曾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在这篇文章里,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当那两个小孩想向孔子求证时,孔子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反而让那两个小孩笑话。

我们生活、学习中缺少的不就是这种事实求是的精神吗?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能不懂装懂,应该实事求是,如果不懂也应该去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学习态度,我们做任何事都会取得胜利的。

就如我,数学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大山。在做数学作业中,我会有一些不会做的题目。我就会把这些题目空着,等到作业做完时,一起去问父母。不过有时,在我听了解题的方法后,还是会不懂,然而这时我一般都会就这样写上答案。而现在,学习了这篇论语后,我觉得我也应该实事求是,不懂就问。在父母教完我题目时,我还会照着他们的思路再把题目做一遍,如果有不会的,就再问他们,直到做到正确答案。

这句论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深思,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正如《尚书》中说“好问则裕”,喜欢提出疑问的人,知识就丰富。古人教给我们的有许多,就等我们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习中要不懂就问,实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闲时间多读读《论语》、《孟子》之类的书,里面会教给你许多东西!

论语读后感作文【篇2】

时间是流逝不完的,而我们总有衰老的一天。如果你不想让生命白白的浪费掉,就跟我一起进入《环游地球八十天》这本书中吧!这本书是精彩的;是奇幻的;是美妙的;是惊奇的;是赞叹的;它能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精彩,学会珍惜每一寸光阴。

《环游地球八十天》是凡尔纳着名的一部科学幻想小说。这本书大概讲了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英国绅士福克与朋友打了一个赌,说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朋友们不信,都认为

查看全文>>>

论语读后感400字作文范文一

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是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又这么生动、形象呢?不知道?我来告诉你,是《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我知道了怎么学习,我知道了该怎么做人,《论语》十则让我懂了许多许多

《论语》读后感400字作文范文二

《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当我上了大学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倚栏轩文学网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查看全文>>>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又称《论经》。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记录着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是儒家的的核心巨作,许多朝仪的君主及的朝臣则尊崇并信奉于《论语》,《论语》指导君主做仁义之君,引导大臣如何关心体恤百姓,教会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对古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宋代便有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论语》之重要不可小觑且对现今社会仍有很重要的教育,研究价值。

那么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受君主爱戴,朝臣钦赖且千余年仍有阅读价值的经典可否是高深莫测,当然不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写下经久不衰之著作,绝非是故弄虚,摆弄华丽的词藻,绚丽的词句让人琢磨不透,而是用最简洁,朴实、恳切的言语引导人们影响他们的子孙后代,跨越千年的时光轴轮,人们仍能拥有优秀的品质,去生存,去造福社会乃至国家。

孔子说:苟止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主张先正其身,以德服人,论古今是与非,历朝君主掌权之人若非大德之辈。朝权必会落他人之手并会遭到百姓的唾弃。所以君有德,方可久治。君有德方可服人。而这个道理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可受用。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也要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在班级里你可能是干部,工作中你可能是领导,将来会为人父母、为人长辈。但是无论身在各个基层的人都要端正自己严于律己。在每个人生段落行走好自己的人生。圣贤之语,虽年代久矣,仍够受用一生。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渊,他视颜渊为弟子、友人、老师。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赞叹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句中赞叹颜渊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心态,也佩服颜渊博大的xiong襟与高尚情怀颜渊身在陋巷,生活水平,经济情况与现代先相比,可谓相差甚远。但颜渊仍不改其乐他的心并未随境转,而是本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想法生活的如此安逸,在现代社会这种品德甚为稀有,许多人的心态是焦灼的。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坐在明亮的教室,过着伸手即来的日子,可是越是安逸,心越是贪婪。经常会听见有同学抱怨学校的管理制度严格。怨天尤人,自认为自己过的很苦,过的不开心,却又不知道奋进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却比吃比穿。穿着光亮却心口不一,将父母、老师的教育抛之于脑后,我们缺少满足却多了几分不愿意拼搏却想得到的贪婪。有人曾说:身不饥

查看全文>>>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查看全文>>>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查看全文>>>

《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人,他生在世风日下的乱世,但孔子却从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孔子又是个品德高尚的贤人,他不因为自己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正像曾子所说的,他吾日三省吾身。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孔子还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读过《论语》之后,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不仅重视课本知识,更强调社会实践,这正是当今世界很多人所不具备的。如果拿孝道与学业来比的话,那就像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之”。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不光讲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琐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没读《论语》之前,我觉得历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对“道”视而不见,读过《论语》之后,我发现孔子与历代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站在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为本”的千古绝唱。

《论语》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读,就会读懂其中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查看全文>>>

导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以下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论语十则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

查看全文>>>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相关资讯:朝花夕拾读后感鲁迅作品读后感大全最后的四十五分钟_读后感作文读《爱的教育》有感_读后感作文鲁滨逊漂流记 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 查看全文>>>
《论语》名著读后感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论语》是孔夫子在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其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之后,又汇集编纂而成的经典语录。

在中学时代,提及《论语》总是感觉是一门深不可测的学问,很深奥的东西。记得那时,也曾背得几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一些之乎者也的句子,但那时脑海里对这些之乎者也的句子却是很肤浅的理解,根本不知道这些句子的精华所在。

前些日子,在cctv—10百家讲坛看到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心得,感触颇深,索性买本书回家来细细品味,通过读于丹教授的这本《论语》心得,我了解到《论语》并非是以前想像中的那样深奥,《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这本书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与《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了的精辟阐释。

通过于丹教授在书中例举的一则则小故事,我读懂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也读懂了,心灵中至为美好的一面是积极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往往会感到无力应付,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有一颗从容镇定的心,有一种心灵的勇敢,我们就可以变得坚强。

同时,我也深深的了解了孔夫子的伟大之处,知道了先贤们曾经说的话,穿越沧桑,时至今日,为什么仍然可以让我们后人受益匪浅。知道了几千年来,为什么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了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生活是美好的,幸福更是一种生活中美好的感觉,我们更要用良好的心态去体会幸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