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 导航 >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卜算子咏梅》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卜算子咏梅》。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那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卜算子咏梅》,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卜算子咏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咏梅、犹有、花枝俏、烂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词的内容,感悟梅花的不同的品性和精神;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主席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词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一首词:《卜算子 咏梅》。(板书)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初读全词,感悟大意
过渡:毛主席在这首词中,赞美了梅花的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整首词。
1、自由轻声朗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学生字词:送春归、悬崖、百丈冰、花枝俏。
4、默读,想一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三、细读全词,理解内容
过渡:这首词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
1、讲读上阕。
⑴ 指名朗读。
⑵ 逐句研读。
①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讨论:“风雨”把“春天”送走了,是谁把“春天”迎来了呢?要求懂得: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主席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 “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俏丽的梅花,多媒体展示:“梅花”。
⑶ 小结。想一想,毛主席赞美了梅花的什么精神?(不畏严寒。)
⑷ 齐读。
2、讲读下阕。
⑴ 默读。思考:毛主席在下阕又赞美梅花的什么精神?
⑵ 指名诵读。
⑶ 逐句研读。
①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学生交流后,板书:“丛中笑”
② “她在丛中笑”。毛主席用的是“女字旁”的“她”?在毛主席的眼中,梅花就像一个怎样的人?
⑷ 小结。春天,百花在竞相开放,世界非常美丽。梅花不与春光争艳。她看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却笑逐颜开。这就是梅花!
⑸ 齐读。
3、配乐朗读全文。
过渡:当严冬来临,大地冰封,万里雪飘,冰凌悬挂于危崖,朔风呼啸于旷野,可是梅花却凌寒独放。当温暖的春天来临,山花烂漫,遍野飘香,梅花却躲在万花丛中会心地笑了。这样的梅魂,这样的梅骨,这样的梅神,怎能不令人喜爱、赞美呢?请大家听配乐朗读。
四、探究阅读
过渡: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也写了一首“咏梅”的词。
1、比较阅读陆游的《咏梅》:
⑴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并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学生交流后,板书:独自愁、香如故
⑵ 引导比较。 想一想,毛主席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⑶ 小结。梅花都在冬天开放。但是,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而毛主席词中是“花技俏”。
同学们,毛主席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的。毛主席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多媒体出示):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2、介绍毛主席创作词的背景:多媒体出示文字:
1961年12月,毛主席在广州主持*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读了这段话,你又知道了什么?(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不要被困难吓倒。同时,也表明了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3、小结:
毛主席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毛主席巧妙地用陆游词的原韵,写下了这首词,鼓励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
五、总结
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六、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并写下来。背诵毛主席的《卜算子 咏梅》
2、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把它画出来。
【附板书】 卜算子 ? 咏梅
  花枝俏 独自愁
   * 陆 游
   丛中笑 香如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试背《咏梅》一词。
2、背诵其中你喜欢的诗句。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熟读全词
2、指名读
3、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说说你还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相机兰拔,使学生对*的词中的梅花产生赞叹之情
 ⑴ “飞雪”“百丈冰”:梅花绽放于最寒冷的季节,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何况“已是悬崖百丈冰”可以想象大雪纷飞,天地间了无生机。梅却不畏严寒,一花独放。
 ⑵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梅的谦逊作风。
 ⑶ “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梅在丛中无比欣慰的飘落丛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三、感情朗读课文
1、梅花的其乐观精神、自信、谦虚坦荡的品格、赢得了毛主席的赞扬。
2、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赞颂梅花吧。
3、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四、对比阅读.感悟诗人的情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2、再读毛主席的词,对比感悟原词中梅花的品格。
五、拓展阅读
1、课外阅读毛主席的其他诗词
2、参观我校植物园中的景物,学习《咏梅》中的写法,选择某一种植物直抒胸臆,表达你的情感,练笔或写短诗。

fwR816.cOM品读分享

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卜算子·咏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册中已经学过《墨梅》、《竹石》、《石灰吟》这三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在学习这三首古诗时,我们接触到了中国诗词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那就是――托物言志。谁能解释托物言志是什么意思?对,就是借助对一件是物的描写、歌咏来表现作者内心的思想与情感。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的一首咏梅词。

二、自主阅读,以读悟情

请同学们反复地读读课文,想想词中写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赞扬了梅花怎样的品格,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带着饱满的感情来读课文。每个人在小组内读,小组推荐人读给全班听,最后大家齐读。

三、交流讨论,激趣导学

结合具体词句,充分交流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使学生理解词中的深层含义。

1、“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等词语烘托出了梅花生长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梅花坚韧不拔的性格,“风雨”与“飞雪”的并存点出了梅花盛开的季节是早春,这也为下片赞颂梅是报春使者做了铺垫。

2、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以读出梅是报春的使者,却不争春邀宠,居功自傲,表现了梅花谦逊的作风。

3、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可以读出百花盛开之时,梅花却无比欣慰地飘落从中,表现了梅的豁达与无私。

四、由情导读,因读成颂

1、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对这首词有了深入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读。

2、播放网上下载的名家配乐朗诵,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技巧。

3、播放音乐,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

五、对比阅读,深入感悟

1、阅读陆游咏梅词,简介创作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主席在读陆游的咏梅词后,填词一首,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乐观自信的胸怀。郭沫若在读了*的词后也和词一首,写道“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鲜明地写出了两首词中梅花的不同形象与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

2、再读*的咏梅词,想象“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景象,试着画一画,并给自己的画写上一个题目(引导学生自己给画命题时要有创意,有文采)

3、展示网上下载的为本试所配图画及音乐,有感情地背诵咏梅词。

六、作业:

1、读读背背陆游的咏梅词。

2、搜集*诗词,为下节课的演唱、朗诵会做准备。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本设计意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加强小组合作,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学会表演,学会评价。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竞赛组,每组4人。各小组提前将参赛诗词曲目报上来。

2、让学生准备好朗诵咏的配乐磁带、歌唱伴奏带。

3、从每组中抽出一人组建小评委团

教学过程:

1、各小组分别派选手登台表演,评委为其打分,并说出评分理由和依据。最后评出小组和赛手。

2、请小评委们登台表演,接受全班同学的评价。

3、教师予以总结。

进一步拓展,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背诵中国古代的诗词曲赋,制作精美的摘抄本,在以后的班会客上交流赏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渐东》教案


教材分析: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综合阅读中的第十首词,是一首送别词,其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的诗词中别具一格。

全词以活泼的笔调、别致的比喻、风趣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好友鲍浩然回家乡时的心绪。词的上阕写友人归去的家乡山水秀丽,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起首两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运用两个奇特的比喻,一反以山水形容女子的常态,翻新用女子容颜来形容山水,运用移情手法,把写景语变成抒情语,化无情为有情,把山水变成了有情物,似乎山水都为友人离去而动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送别好友的惜别之情。三、四两句“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点出了友人出行的目的——回家看望自己的妻子。“眉眼盈盈”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如女子的秀眉和明眸;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三、四两句既是说友人故乡山水秀丽(去的目的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⑵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词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读通词文,初步感知;再读词文,理解大意;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及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品味作者融情于景之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新课

1.谁能背诵一首离别诗?(《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南宋词人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

3.板书课题,齐读,解题。

“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在这首词中“卜算子”这个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鲍浩然,诗人的朋友。之,去、到。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题目的意思是,送别好友鲍浩然到浙东。

4.作者简介

王观,宋朝人,(1035~1100年)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擢置高等,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熙宁中,曾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事。在任时作《扬州赋》,神宗阅后甚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 1卷。后官至翰林大学士。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黄金殿里”词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认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遂自号逐客,最后为一介平民。其词学柳永,情景交融,生动风趣,近于俚俗,却又谑而不虐。

有《冠柳集》 1卷,宋代有长沙书肆《百家词》本,早佚。近人刘毓盘、赵万里均有辑本。《全宋词》录词16首,断句1则。《全宋词补辑》又增补12首。

二、读通词文,初步感知

1.自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

3.范读,齐读。

4.再读,同桌读。

三、再读词文,理解大意

1.请你们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生自由交流。

2.交流对字词的理解

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cù)起的眉毛。眉眼盈盈处:山与水交汇处。才始:刚刚。若:如果。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要问朋友要去哪里呢?是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弱国你到江南赶上了春天,千万要把春光留住。

四、精读赏析,品悟词情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⑴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的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⑵这样美得画面使你想到哪些写景的成语?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给我们展现了这幅美丽的山水图的?

⑶指导朗读。面对如此美景,你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吧!生读,生评价。

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⑴师: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

小结: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板书:景)

⑵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一美丽景色。生感情朗读。

⑶师小结上阕:上阕运用了比喻、设问的修辞手法,把江南秀丽的山水比作女子的眼波和眉毛,极富有人情味,也暗示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

3.“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⑴师: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面对好友的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⑵难道作者就没有一丝不舍之情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送)送走了春天,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送走了春天紧接着又送走的朋友,你想想此时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

⑶师: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啊,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看到了什么画面?

⑷感情朗读:男女生读,师生读。

⑸师小结下阕:下阕词人连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巧妙相连,一是“送春归”,二是“送君归”,言下之意春归人也归,最后词人发出美好祝愿,希望朋友和春天相聚,和家人相聚。

4.“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为什么要和春住啊?生汇报交流。

⑵师: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你们看:这两句就抒发了作者的什么啊?(板书:情)这是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

⑶感情朗读。

师:“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你们看“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是对别离的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向潇洒的李白,高站在黄鹤楼上,孟浩然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他还依依不舍地站在哪里不忍离去。……人生自古伤离别。

5.归纳中心:《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通过描写词人送别好友鲍浩然归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好友归乡与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抒发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写作手法: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

五、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1.指导背诵。

2.拓展延伸

3.搜集借景抒情的送别诗词。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词复叠回环、曲折绵长的音乐美
理解古人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词复叠回环、曲折绵长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播放歌曲《我住长江头……》,引入本词
二、 以朗读指导带动理解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
缠绵的相思之情
2、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还是女性?
女性:君 只愿……不负……
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身份既可以统一,也可以是可以分离的。
3、结合女主人公的情感,说说朗读这首词时的语速如何处理?
语调轻柔绵长,体现主人公相隔遥远以及情感的绵长
4、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女主人公的心理,需要重读?
日日 共 几时 何时 只愿 定
5、标注声调的起伏变化,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词曲折绵长的音韵美,感受女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
6、圈出这首词的韵脚,朗读这首词,体会其中的复叠回环的音乐美。
三、 理解“寄情于景”的写法
1、古代诗歌作品中的景物是需要反复想象、体会的。这首词中虽然只出现了“长江”,但却是反复吟咏的对象,思考:在这首词中,长江起到什么作用?
抒情线索
阻碍的象征
情感的寄托
爱情的见证
……
2、寄情于景:古人往往以某一寄托相思的景物,来委婉的表现相思之情。
所选景物切当并且含蕴复杂,往往更耐人品读。
3、抗战中这首词曲折的命运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藏戏


藏戏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戏曲种类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观看录象,感受丰富多样的戏曲种类。听一听,看一看,你能说出这些戏曲的名称吗?
2.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戏剧是一个民族开化的民族生活的产物。”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指名说藏戏的形成,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提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这个传奇故事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表达,如唐东杰布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义举,……
4.把你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小结:这个传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有他的画像,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①( )的面具;②( )的舞台;③( )的演唱风格;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集体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3.补充阅读短文,感受藏戏的地域文化特点。
阅读材料如下:有人跟我说,一听到藏戏,尤其是身在他乡,就仿佛又回到在辽阔的草原上,感受着高原的蓝天白云。这话并不夸张。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包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因此听藏戏实际也是在感悟和体会,一曲一调,一章一节也许正应和了你心灵深处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听时便边舞边合,这便是藏戏唱功的神奇了。
藏戏的形式也大有可说之处,仅面具就多样而且表意丰富,这有点象京剧,借助脸谱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过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脸上,藏戏佩带的面具造型粗犷、抽象。从形状上分,藏戏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体的,而质地则多为皮革、绒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颜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阴险,红色代表权力,黄色代表智慧……传统悠久,博大精深,这就是藏戏得以传世的根本所在了。
尽管短暂的接触,使得我至今还没有完整的欣赏过一场藏戏。但是以采访为机缘,在视听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戏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经注入了额外的意义,它也将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读后交流:藏戏独特的地域特点体现在哪?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①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②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③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5.总结: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穷人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穷人》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灯光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灯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倍加珍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具: 生字新词卡片、电视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王愿坚是当代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有他一个。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字词)
(三)、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装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四)、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质疑,互相讨论。
 (1)、学生质疑: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万盏灯”——这么多得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学生质疑: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反映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憧憬的内容可能是:等革命胜利后,劳动人民将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上学的权利------)
 4、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为后代谋幸福的无私奉献精神。体会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数先烈正是为了后代的幸福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我们生活在这幸福之中,不能忘记牺牲自己性命的先烈们。)
(五)、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一部分内容
(六)、板书设计:
5、灯光

 广场灯光一声赞叹(多好啊)幸福生活
阵地火光憧憬未来(多好啊)生命换取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船长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船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写作特色]
 集中笔墨,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写作色。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运用对比方法,揭示人物品质。
 客轮遇险以后,船长想到的是60个人的安全,惟独没有想自己,这60与1的对比,揭示了他忘我的品质;在人们混乱时,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两处对比,突出了船长的镇定自若,临危不慌。
 运用语言动作,突出人物性格。
 客轮遇险后,哈尔威船长“大声吼道”,“简短有力的对话”,“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下达着命令,一切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危急中还不忘抢救见习水手克莱芒,突出了人物果断、坚决的性格。
 运用特写镜头,展现人物形象。“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写镜头,展现了人物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后作业4中的两个勺子,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段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调遣大副井然有序
威严履行深渊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
调遣呼号斗殴克莱芒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四、质疑
五、背诵
第29、30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
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如……
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三、批改,订正。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卜算子咏梅》”一文,希望“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卜算子咏梅》”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