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 导航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卫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卫。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尤其是老师想要浓郁课堂氛围,高质量的教案课件是必要的。那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卫,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⑴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⑵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⑶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赋税仓皇逃窜气势汹汹万夫不当之勇长途跋涉大惊失色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⑶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两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⑷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瑟瑟,形容颤抖。这里形容发抖的样子。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得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l—3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写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出去和他交战。大卫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故事的结果)
四、初识人物,了解特点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⑴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
⑵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⑶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人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2.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体会大卫的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品析文中的比喻句,想象句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效果。
教学准备
 1.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2.查阅《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铜盔出嫁胸脯鹅卵石武艺超群气势汹汹毫不畏惧
 2.组织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故事中的三位人物,其中你们最喜欢的是谁?(生答:大卫。)
 3.教师导人: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谈谈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二、品读细节,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大卫的相关语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此说明自己喜欢大卫的理由。
 2.四人一小组,在组内展开介绍、交流。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在耶路撒冷南边伯利恒的一个山坡上,坐着一位少年,脸颊透红,两膝间夹着一把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跳动着,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优美动听的歌声在原野上飘荡……身边,一群羊正在低头吃草。
 ①“脸颊透红”:通过对大卫的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大卫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少年。
 ②“他边弹琴,一边唱歌”:通过对大卫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卫是一个快乐无忧、多才多艺的少年。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用琴声、歌声赞美生活的美好。
 ③理解比喻句:“琴声像清清的溪水从他手指旁流淌,流过山坡,流进草地……”
a.分析: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生动地写出了大卫所弹奏的琴声的悦耳动听、轻快流畅,表现了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b.流动的溪水有什么特点?
c.想象:大卫弹奏出的琴声,有如溪中的流水清脆甜美、轻快悠扬,从他的指尖传出,并随着风儿四处飘荡。
d.体会:大卫弹琴技艺的高超。
 ④学生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
 ⑤理解比喻句:“这一切是那么美丽,简直是一幅图画!”
a.分析:这一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一句话采用了暗喻的手法,将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的情景比作一幅图画,表现了大卫十分热爱生活和他们生活的安宁、美好。
b.联系上文,体会这一句话表现的是什么?(以色列人生活的安宁和美好。)
c.想象:一位脸颊透红的少年独坐山坡;曲膝夹琴自得其乐地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清脆悦耳的琴声在流淌,优美动听的歌声在飘荡;身边的羊群正低头吃草,默默地欣赏,也许是深深地陶醉了。这一切多么和谐美好,犹如图画一般。
d.朗读: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
e.领悟写法: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大卫在山坡上弹琴唱歌这一画面的生动描写,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引出故事的主人公,既刻画出了大卫健康可爱、多才多艺的美好形象,又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⑵大卫说:“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我放羊的时候,经常有狮子和熊来偷袭,想吃我的羊。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让我去吧,大王!”
 ①这段话主要写什么?(主要写大卫勇敢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
 ②“大王,你不要为我担心,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很大,我从来没有怕过什么。”小小年纪却反过来安慰扫罗王,消除扫罗王的担忧,让我们感受到大卫的爱国、勇敢、自信的精神。
 ③“要是离得远,我就用弹弓把它们打死;要是到了我面前,我就抓住它们,把它们摔死。”小小年纪的大卫面对凶猛的狮子与熊,能如此冷静沉着地应对,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机智勇敢、充满自信,也充分证明了他力气之大,且不畏强敌。
 ④“让我去吧,大王!”一个“!”让我们体会到了大卫请求出去和歌利亚交战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以色列人的荣辱成败,大卫是一个爱国、勇敢的少年。
 ⑤联系上文,深入理解:大卫请求出去交战,然而这一次,他所面对的对手不是狮子和熊,而是一个怎样的歌利亚呢?
a.“大卫走到军营门口,只见一个巨人正在军营门外气势汹汹地大声叫骂。”——这是一个狂妄自大、气焰嚣张的歌利亚。(动作描写)
b.“那人身材高大,头戴笨重的铜盔,身穿厚厚的铠甲,腿上包着铜护膝,肩上扛着铜制长枪,枪杆有织布机的机轴那么粗。”——这是一个高大威猛的歌利亚。(外貌描写)
c.“他力大无穷,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是非利士人中一个有名的武士。”——这是一个能力非凡的歌利亚。
d.“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歌利亚。
 分析:他的声音如同从空中传来的声声巨雷,军营里很多士兵都吓得瑟瑟发抖。
 思考并体会: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表现了什么?
 把歌利亚的声音比作巨雷,生动而夸张地表现了歌利亚咄咄逼人的气势和以色列人十分恐惧的心理。
 ⑥教师小结:面对着武艺超群、有万夫不当之勇、闻声就令人心惊胆战的巨人歌利亚,年纪小小的大卫竟然毫不畏惧,恳切地请求并极力地说服扫罗王让他出去和歌利亚交战,这是何等的勇气,他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扫罗王并说服了扫罗王。
 ⑦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⑧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语言,表现了大卫的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
⑶歌利亚一步一步向大卫走来,大卫也一步一步迎了上去,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突然,大卫飞快地拿出弹弓和鹅卵石,迅速瞄准,只听见嘭的一声,鹅卵石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歌利亚哇地惨叫一声,直挺挺地倒在地上死了。
 ①“迎”字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②“飞快地拿出”“迅速瞄准”表现了大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抓住时机,反应迅速,十分沉着机智。
 ③“嘭的一声”“正打在歌利亚的额头上”则表现了大卫什么?
表现了大卫力量之大,射击之准,给了歌利亚致命的一击。
 ④教师小结:大卫不等歌利亚出手,仅用弹弓与鹅卵石就将其打死在地,这就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
 ⑤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l0自然段。
 ⑥体会写法:作者抓住大卫的动作,表现了大卫临危不惧、随机应战、十分沉着机智。
三、课堂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武艺超群、狂妄嚣张的巨人歌利亚最终倒在了一位少年的弹弓下,这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的少年大卫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改变了以色列人的命运。这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智慧与勇气的无穷力量。
 2.学生独立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背诵。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Fwr816.COm小编精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故宫


这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故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参观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播放有关故宫的资料、图片)。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说说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板书)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3.相机学习生字词。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起——分述——总结)
 2.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试分段。
第一部分(1):简明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第三部分(10):简略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主线。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示意图。同桌交流。
(2)抓住句中的数据和重点词语谈体会。
 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
(3)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导游词。
(4)(展示课件)指名介绍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注意: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清楚。)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是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十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相机出示课件)
 3.总结:2——10自然段分别从哪两方面介绍了故宫?(建筑和文物)
三、总结拓展
 1.找找赞美故宫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2.总结:读了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艺术的、令人神往的故宫。正如大家所说的:故宫是永恒的文化殿堂,人类的共同财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匆匆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灯光


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


这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A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作者:王凡选自:福州日报)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四小学万素丽)

B案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身体、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包头市东河区公园路小学王文儒)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礁盘


这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礁盘》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
礁盘的有关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 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小组交流讨论。
 3. 班内交流讨论。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 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 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1) 有感情的朗读,思考:小岛是一个怎样的岛?礁盘南边有什么秘密?菜地的土、菜种从哪儿来?你从什么中得到体会呢?
2) 小组讨论。
3) 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1) 小组交流讨论:将军为什么变了脸色?将军看到了什么?队长说了什么?将军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战士们有什么行动?从这些情节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 班内交流。
 a) 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 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 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 “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 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3.读26自然段,思考:
将军有什么举动?这一举动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明确:
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敬意,对战士的感激……
 4、选取自己感动的片段,感情朗读。
三、情感升华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 绿色菜地 (中国地图)
将军 行军礼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穷人


这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穷人》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靠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卫”一文,希望“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大卫”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