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2024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

查看全文>>>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 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图片。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分完一轮,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可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二、新授 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⒉出示教科书第18页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⑴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⑵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⑶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⑷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⑸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⒊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提问:一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今天的草莓特别新鲜,我买了一些准备分给大家。你认为怎样分才是最公平的呢?什么是平均分?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1.6个草莓,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谁来分一分?

2.怎样列算式?

3.如果不是6个草莓,而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谁来分一分?怎样列式?

4.7个草莓,每人分2个不能正好分完,最多只能分给3人,这余下的1个又不够再分给一人,剩下的这个数在数学上就叫余数,它表示平均分完之后剩余的数。

5.带有余数,我们就叫它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 如果每人分4个草莓,8个草莓,9个草莓?10个草莓?11个草莓?12个草莓?分别可以分给几人?你们会分吗?有没有信心?好,现在咱们就拿起手中的学具代替草莓分一分。

2.生动手分。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讲评。

4. 你能将下面5个算式分类吗?

8÷4=2 (人) 9÷4=2(人)……1(个) 10÷4=2(人)……2(个) 12÷4=3 (人) 11÷4=2(人)……3(个) 5.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1.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除法。

2.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完成课后“做一做”。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2)练习十四第1题。

(3)( )÷6 = 5 ……( )

2.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3.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

查看全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会本课××××××××××××。 (微软雅黑,五号1.5倍行距)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化石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的书指什么。 2、自由读课文,拼读图片中的生字,并从课文中画出生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们,你们爱读书吗?能说说你读过的书是什么样的吗? 生1:书本是长方形的。(师:书的形状。) 生2:书里面有许多字还有许多画。(师:书的内容。) 生3:书的每一页还有页码。(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4:书里面有很多知识,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师:说得多好啊!)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一本的“书”。(师指导读出。) 3、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的“书”是什么书? 生2:我想知道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生3:我想知道的“书”里面有什么知识? 生4:我想知道“书”字为什么会加引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想和的“书”见面吗?快读读课文吧!提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次,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请教小朋友和张老师。孩子们,开始吧! 1、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可认真啦!这些彩色卡片里面的字你会读了吗?谁来读? (师随机“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读音情况。) 2、师:去掉拼音还认识生字娃娃吗?请帮老师推荐一位小老师领大家读。 (巩固生字读音。) 3、师:生字宝宝真淘气,它又和大家捉迷藏躲进句子里去了,能把这些句子也读好吗?(自由练读,分组读,练读难读的句子,降低读文的难度。) 三、再读读文,解决质疑。 过渡:句子读得这么好,课文一定也读得很棒。谁愿意和老师合作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请两生合作、分工)其他小朋友一边听一边想:这本的“书”究竟是什么? (读书,生答:的“书”是岩石) 1、你从哪儿知道是岩石

查看全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学习新知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应用,加深理解 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查看全文>>>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

范文资讯网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2024二年级下册除法的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