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科学冀教版下册教案 > 导航 >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伙伴》教案范文【三篇】

三年级科学冀教版下册教案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伙伴》教案范文【三篇】。

老师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份完整教学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只有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才不致于在实际教学中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伙伴》教案范文【三篇】,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伙伴》讲述的是发生在猎人马哈多、猎狗、乌鸦之间的感人故事。他们互相关心,彼此牵挂,很多细节都令人感动。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文本解读

1、与文字对话

《伙伴》一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猎人马哈多和他的伙伴——猎狗和乌鸦之间的故事。要让学生在学文过程中,感受到作为伙伴。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彼此的牵挂。本课应从两方面来把握故事,一是猎人马哈多和猎狗一起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乌鸦。(体会伙伴们在一起生活的快乐)二是乌鸦帮猎人马哈多又救助了被困的猎狗。(体会伙伴之间的关心,互助和牵挂)。“伙伴”是理解课文最关键的一个词。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并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

2、与编者对话

《伙伴》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感受真情” 为主题。“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倾斜的伞》一文,让我们感受到我与外公那种爱的传递与延续;是《伙伴》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信任》一文中,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金色的蒲公英》,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用心;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预习本课,了解大意,解决生字词,师准备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那你们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

3、师生共同理解“巡逻”,“焦急不安”等词语。

4、了解学生读文情况。(指名读)

5、说一说,文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写了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谁是谁的伙伴?他们又为自己的伙伴做了些什么事?

2、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画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A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谈谈感想。(课后练习三的三句话)

B如:第4段,抓住重点词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体会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

3、出示课后练习四的两句话。

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读读这两句话,谈谈体会之后,说一说两个“究竟”的不同含义。

4、情感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应该更了解“伙伴”的含义了吧,那你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你又是怎样做的?说一说,并写下来。

五、指导书写。

1、“抹”右边是“末”而不是“未”。

2、“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3、“猎”可以和“借、错”等字对比来记。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简单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感受“伙伴”的含义,描述作品表现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能表达自己对“伙伴”和相关作品的感受,并说一说伙伴间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法并创设闯关的游戏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动物、植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观察画面,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方法。了解美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感受伙伴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欣赏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提问法

教具学具:

课件、图片、范图等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引导

1、播放歌曲《找朋友》,调动学生兴趣,找找自己的好朋友。

2、老师找一名班里平时比较淘气的学生进行介绍,采用“期待效应”,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引导学生“说说我的好朋友”

问:他是谁?有什么爱好?你们在一起最喜欢干什么?

3、“小伙伴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团结,比一比哪个组最团结。”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运用“期待效应”,增强孩子的信心。

二、新知讲授

1、分组、讲规则、发图标。

第一关:敢说会听(要求:不但会说,更要会倾听)

设问:“一边看一边想‘丑小鸭’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播放影像资料。学生观看动画资料,思考讨论问题,初步感受朋友的重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板书:悲伤——温暖

【设计意图】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懂得——倾听和大胆说同样重要。初步感受伙伴的关系及情感

2、“朋友之间的感情是最美好的,所以很多诗人、画家、音乐家都用不同的形式歌颂和赞美它”

展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播放歌曲《朋友》

学生欣赏、回忆、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

【设计意图】感受艺术的多元性,了解同一主题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3、设问:“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朋友的呢?”

第二关:火眼金睛。(要求:看谁的眼睛最善于观察)

展示图片《在反扫荡的日子里》

“这是一幅油画作品,画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是好朋友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分析。了解美术表现的方法。

【设计意图】感受动作、神态、表情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4、游戏:摆一摆,“怎样安排更能体现他们是好朋友?”

【设计意图】了解动作和神情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5、“《在反扫荡的日子里》这幅画中还有谁和谁是朋友?”“你有没有动物朋友呢?你敢和狮子、老虎一起玩耍吗?”讲述Tippi和她的野生动物朋友。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对伙伴的理解和认识:除了人和人可以是伙伴、动物和动物、人和动物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可以是伙伴。

6、第三关:我说我想。

展示图片,“谁能根据图片编一个小故事”

学生观察图片,想象创编故事,大胆表述。

【设计意图】加深对伙伴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7、“跟伙伴在一起真的很快乐。板书:快乐——分享。伙伴在一起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你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城市运动公园的雕塑”。

“这是什么作品?和绘画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描述作品,分析、感受雕塑的特点,了解丰富的美术表现形式。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美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8、美术形式很多,除了油画、雕塑,还有中国画、摄影等等。(板书)展示油画和国画作品,让学生传阅,看一看、摸一摸,感受国画和油画的不同。

第四关:人多力量大

展示四组图片,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辨别不同的美术作品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直观感受油画和国画的不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掌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

9、“快乐的时候我们和朋友分享,如果遇到困难和危险呢?”播放动画《雪孩子》,学生观看资料,思考问题。板书:危难——帮助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朋友的内涵

三、知识拓展

1、讲述《大眼睛》的故事,升华“伙伴”的主题,使学生了解同龄人对学习的渴望,珍惜美好的学习机会。

2、总结:美术的表现形式、欣赏的方法、伙伴的含义和作用。

3、游戏:“请同学们左手背后,用右手鼓鼓掌” 感受伙伴团结合作的重要。

【设计意图】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并进行深化。激励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

篇三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会写11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伙伴》这一课,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马哈多、猎狗和乌鸦,感受他们伙伴间的情谊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三、小组学习

师:请你再用心读读课文并思考,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伙伴间的情谊?画出相关的语句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再体会着读一读,之后再小组四人交流。

四、全班交流

预设(一)

生:我从护林人马哈多和猎狗救了乌鸦这,感受到了伙伴间的情谊。

师:为什么你从这感受到了呢?

(引导学生说出“给它抹药,帮它养伤”)

师: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1:恩 会很感动,感激,高兴。

师:恩 感动,要我我也会感动的。那么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这段给我们读一读。

师:其他同学呢?假如你是乌鸦,马哈多和猎狗救了你,还给你抹药,帮你养伤。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畅言,并要求带着感情读课文。(师可作评价:听你读完后老师都受感动了;通过你读老师感受到了你是一只会感恩的小乌鸦等。)

师:恩,我们从马哈多和猎狗救乌鸦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情谊?那看下面,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们伙伴之间的情谊呢? (引导学生说出“日子过得很富有诗意”如果说不出来教师提示:想象一下他们过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书上用了一个词。)

师:恩 那诗意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畅言,并要求带感情读课文。

师:恩 没错,原来有伙伴在自己身边就会像诗里描绘那样的,生活就会特别美,孩子们,老师也希望你们有这么美得生活。

预设(二)

师:恩 好 除了这,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情谊?

生:猎狗不见了,马哈多很担心。

师: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马哈多很担心?

“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得了一场大病”

师:恩 你能想象当时马哈多的样子吗?他的心情怎么样呢?

生:很着急

师:恩 没错 自己的好伙伴找不到了 肯定很着急,那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吧。

(恩 老师体会到你着急的心情了。)

师:恩 猎狗失踪了,我们看到马哈多特别的着急和担心,感受到了马哈多和猎狗之间的深厚情谊。还有吗?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伙伴之间的情谊?

生:乌鸦给猎狗叼肉。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飞进飞出 焦躁不安 一块一块都叼走

师:恩 为什么你能从这感受到?

生:一次一次地给它送食物说明它们之间感情很好。

师:恩 感情确实很好,猎狗不见了,乌鸦飞进飞出,焦急不安,还把放在院子里的肉一块一块地都叼走了,马哈多心里想:“它把肉叼到哪里去了呢?我得弄明白。”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的在后面追。乌鸦落在一口枯井边,把肉投入井中。马哈多往井里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同学们,马哈多明白了什么?

原来,可爱的猎狗掉进枯井,井太深,爬不出来。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给它送食物。

师:是啊 太让人感动了。那么马哈多有什么反应?

生:流下了眼泪。

师:马哈多是个护林人,是个男子汉,他为什么会哭?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 感动 高兴

师:为什么会激动?

生:好伙伴猎狗得救了。

师:恩 好伙伴得救了,肯定特别的高兴是吧。刚才我们看到乌鸦给猎狗一次又一次的送食物,你们感动了么?(感动了),恩 咱们只是听这个故事就被感动了,那马哈多亲眼看到乌鸦为猎狗送食物,所以他流泪了。被感动的流泪了。

带着这种既激动又感动的心情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五、通过课文 联系实际

师:同学们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感受到了马哈多猎狗和乌鸦他们之间深厚情谊。那么学过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畅言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啊,伙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人,从今天的这篇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伙伴之间的那种互相关心彼此牵挂的真挚深厚的情谊,不仅人和人之间,就连人和动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都有这种感情。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后你们都知道了该如何与伙伴相处了,那就是要相互关心,彼此牵挂,珍惜你和伙伴之间的情谊,你们说对么?下课后把你学完这课心里的感受写在小本本上好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fwR816.cOm同步阅读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倾斜的伞》教案三篇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章以“雨中倾斜的雨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的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张显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体会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倾斜的伞”里面包含的意思,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学会把爱心献给亲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激发自己关爱他人,做 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雨中人们撑伞行走的情形,说说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结:在茫茫的雨中,人们撑着伞行走,犹如一叶叶扬帆的小舟涌动,远远望去,仿佛五颜六色的花朵,美丽极了。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中,美丽的不止是伞,在这美丽的伞下还有着许多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将学生很快带入一个雨的世界,创设这种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阅读情感。

2.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家王婷一起去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倾斜的伞》。

齐读课题,你知道倾斜对应课后哪个生字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倾斜”的意思。)

二、从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本课的重点词语,学生认读,并能随文理解,为后文感悟体会文中那浓浓的亲情作好铺垫。

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幅图。

孩子们,在这倾斜的伞下,到底发生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你能看着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是让学生说主要内容,而是生动的讲述。一方面有利于语言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抒发情感,进而感染他人。)

3.听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外公---爱--丹丹)

三、品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走近第一幅画面(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找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第一幅图内容写的?(1~5自然段)

2.从第一幅图当中,你能看出“我”和外公的心情怎样?(非常高兴)先来分享“我”的心情

“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喜欢下雨……一同走进雨的世界中。”

从“每逢”、“一蹦一跳”、“挽住”感受到“我”和外公感情很好,外公对我精心呵护,我对外公很依恋。抓住这些词体会人物心情,练习感情朗读。

3.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外公非常高兴?(笑眯眯 笑而不语 开心地笑)

(板书:笑眯眯 笑而不语 开心地笑)

4. 可是,老师发现文中的“我”也有“困惑”,有“惊讶”,这又是为什么?“困惑”又是什么意思?(板书:困惑 惊讶) (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

(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2)“外公,伞歪了。”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我困惑了:“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3)外公听了,开心地笑了起来。( 引导学生关注外公的三次笑有什么不同,尤其是第二次的“笑而不语”,可在适当时机追问:外公笑而不语,他在想什么呢?)

丹丹困惑,不明白,你明白吗?外公笑的是什么?他想要说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你能读出丹丹的困惑和外公的高兴吗?谁来读丹丹?谁来读外公?

师小结:是啊,外公为了不让雨水淋到我身上,自已的一半身子已浸在了蒙蒙的雨中,这把倾斜的伞是外公对我深深的爱呀!只要“我”没被雨淋湿,哪怕雨点打在外公的肩头,哪怕外公的衣服全都湿透,外公依然笑在脸上,喜在心中。外公的笑让我们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爱丹丹啊!外公对孙女的关爱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外公对我的这份爱和这份情!(师生配乐朗读第3、4自然段)

(5)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丹丹,感悟到了外公对自己那种深深的无私的爱,你想说点什么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外公的三次笑,体会外公对丹丹的爱,进而让学生设身处地谈感受、谈内心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内化。

5.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

①“每次““总是”是什么意思?

②如果去掉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还一样吗?(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很多年。)

③同学们,外公就是这样多少年如一日地深深地爱着我,全心全意地照顾我。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深深的感情齐读这一感人的情景。(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的。)

④这么多年外公仅仅是为我撑伞吗?想象一下外公还为我做了什么?(生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学生想象外公还为丹丹做了什么事,进而让学生明白为丹丹撑伞只是外公对丹丹爱的缩影,这么多年来,外公在丹丹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汗水和心血。

(二)走近第二幅图(学习6~8自然段)

过渡:(小结)是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丹丹在外公的关爱下健康幸福的成长着。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一半湿。不知过了多少年,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请同学们一起走近第二幅图(自学6~8自然段),自由朗读课文,

看看多少年过去了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也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预设学生可以说出来的:

不变的:仍然是那片雨的世界,仍然是我和外公,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板书:仍然……仍然……仍然……)

①“仍然”是什么意思?

②从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③练习用“仍然”写一句话。

有变化的:

(1)说“伞歪了”不再是我,而变成了外公。

(2)“一半是墨绿色,一半是灰蒙蒙”的天空,由外公的头顶转到了我的头顶。

预想学生难以说出来的:人物的心境发生了变化。(这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

A.当年“我”的“惊讶”“困惑”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板书:热 、不知不觉)

B.当年外公为“我”撑伞是高兴的,如今“我”为外公撑伞微笑却换作了什么?(板书:微微一颤 泪光闪闪)

C.为什么外公当年是高兴?而今是泪光闪闪?(高兴是因为能给外孙女遮雨,泪光闪闪是因为得到了晚辈的关爱,收到了爱的回报而感到激动)

D.“我”为什么也会这样做?(受外公爱心的影响)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丹丹和外公的心境变化,尤其是外公的微微一颤、泪光点点体会他的激动和欣慰,外公爱的付出得到了爱的回报。

(三)学习第9自然段

师引导:外公用他的爱呵护着丹丹,丹丹用她的爱回报着外公,这份浓浓的祖孙情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所以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说——(生读最后一段)

“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保护它。”

同学们,课文题目叫《倾斜的伞》,为什么要叫这样的题目呢?文中的我是要珍惜什么?保护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课题的含义,明白作者要珍惜的是伞下那温馨的亲情!

四、总结全文

当年外公把关爱更多的给予外孙女,让我们看到外公的爱幼之情,而后来外孙女把关爱更多的给予外公,让我们看到她的爱老之爱。而这把”倾斜的伞”不仅为亲人遮雨,更重要的是它传递的是温馨的亲情之爱。

五、情感延伸

1.同学们,在这把温情的伞下,丹丹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亲人的疼爱,有邻居的关心,有老师的体贴,有同学的帮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的包围中成长。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2.那么,我们在接受亲人、老师、同学关爱的同时,更应该学会回报亲人,帮助别人。今天,爱你的人或许就在现场,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也可以来一个深情的拥抱以表达你内心的感激之情。 (歌曲《感恩的心》伴奏)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是深化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内在情感付诸行动。懂得我们在享受关爱的同时,要回报他人,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六、作业布置:

1. 摘抄喜欢的词句,并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2. 跟同学讲一讲发生在自己身边充满爱心的事情。

七、板书设计:

倾斜的伞

外公 爱 我

惊讶 困惑 笑眯眯 笑而不语 开心地笑

热 不知不觉 微微颤抖 泪光点点

爱幼之情 爱老之爱

篇二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外公和“我”之间温馨的亲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体会神态描写对于表达人物内心的作用。学习文中好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认识本课12个生字,指导书写易错字“颤”。 学习把握重点字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体会亲情之爱,学会把爱心奉献给别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情之爱,体会重点词语包含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神态描写对于表达人物内心的作用。学习文中好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按“预习指南针”的指引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复习“悬针竖”和“垂露竖”两种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梳理课文脉络

1、开火车领读生词。指导“歪”的字形,“膊”、“服”的读音。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哪些自然段写小时候外公为丹丹撑伞?

(3)哪些自然段写长大后丹丹为外公撑伞?

三、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感情

1、学习1—5自然段,了解外公爱的奉献。

(1)快速默读1—5自然段,用括号标出丹丹的奇特发现。

结合插图想一想:为什么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一半却是灰蒙蒙的?指导图文结合的学法。

(2)用横线画出3、4自然段中对外公的神态描写。理解“笑”的含义,感悟“笑而不语”的深情。了解把握重点字来理解词语的方法。

(3)学习丹丹的“困惑”。

年幼的丹丹理解这份爱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困惑”,男女生赛读,读出困惑来。

(4)分角色朗读3、4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以读促讲,感悟外公的爱。

2、学习第6自然段,学习三个“仍然”的用法。

指名读,体会不变的是什么?对比插图,寻找变化的是什么?

3、学习7、8自然段,了解丹丹爱的回报。

学习易错字“颤”。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完成板书,突出“爱”;

2、诵读小诗,升华“爱”。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写话训练;

2、做一件温馨的事,回报亲情。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尤其是读好体现祖孙俩至爱亲情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段落,以读为主,结合语境巩固字词,理解文本,体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后“我”对这份爱的回报,体会祖孙间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边读边体会外公和“我”之间那种温馨的情感,关爱他人,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学会感恩和回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茫茫的大雨中,同学们有没有和大人同打一把伞?伞是向谁那边倾斜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倾斜的伞》看看在这把伞下有着什么动人的故事。

2、教师配乐范读。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全班交流。

3、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4、朗读感悟。

(1)第一、二自然段:小声读,看看你知道了什么?感受一下我挽住外公的胳膊走进雨中快乐的心情。应带者什么样的语气读?

▲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生评价。

(2)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外公对“我”的爱?点拨:“爷爷笑而不答”的含义。

▲人物语气指导<多媒体>师生评价。

(3)第四自然段:回到家里我发现了什么?语气指导<多媒体>

▲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4)第6自然段:理解、指导重音。齐读

(5)第7、8、9自然段:自己练习读,感受一下丹丹对外公的爱。

5、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那些词语或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谈谈自己的看法。(抓住“伞歪了”“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和两次描写外公的笑容处,让学生体会)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点金术》教案三篇


《点金术》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希腊国王麦得斯十分喜欢金子。神灵为了惩罚他的贪得无厌,赐予了他点金术。当他在获得了点金术后,遇到了一系列的事情。课文形象生动,爱憎分明,作者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告诉每一个读过故事的人:做人不能太贪心,一味的追求金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重点难点】

1.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

2.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课题,感知内容

1.看到课题“点金术”,你想到些什么?

2.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金子(知识),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学习的方法)。”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准生字,读通课文

1.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教师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生字。

2.教师抽查新词能否读正确。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分角色读、画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4.师抽读、范读,师生、生生互评。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

4.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板书设计:

祈祷神灵——想得到更多金子

点金术 神灵赐给——点金术 做人不可太贪心

国王——心花怒放——终于醒悟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字,认识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人懂得贪心必然会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新- 课-标-第- 一-网

教学重难点:理解国王思想变化的句子,找出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反映人物感情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出示课题,读课题)

2、“术”是什么意思?(技艺、技术、方法、本领)

3、谁来解释一下课题?(点金的技术)

4、齐读课题

过渡a.这是一个关于古希腊国王麦得斯的神话故事。(出示“希腊”、“麦得斯”)把这个生字读准

b.同学们,看了课题,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欢迎大家提出来。

c.(生边提,师边板书)(麦得斯为什么要点金术?他是怎么得到点金术的?他高兴吗?等)

二、边听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看看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生做交流,师边出示生字卡片 a.赐(平舌音,意思给,与给有什么区别)b惩罚(什么意思?找近义词)

2、师边板书:喜欢金子 得到点金术 记住教训

(贪得无厌) (受到惩罚)

3、快速默读课文,按板书提示分段(交流鼓励)

三、 自学课文,理清条理。

1、“贪得无厌”是什么意思?(查字典应查哪个字呢?)查“厌”---满意

2、麦得斯喜欢金子,到了贪得无厌的程度,所以他向神灵——

a. 示“祈祷” 什么叫祈祷——祷告(向神灵说出心中的愿望,希望实现)

b.想象一下,麦得斯是怎样祈祷的?他会向神灵说些什么?

3、同学们评一评,谁演的好?

4、当神灵答应了他的要求后,麦得斯的心情怎样?(板书“心花怒放”是什么意思?)

他是怎么想的?(板书“富有、幸福”)

5、那么这个句子该怎么读?自由练——个别示范——评议——齐读

6、你还知道那些形容心情的词语吗?(学着积累)
(欢天喜地、兴奋不已、笑得合不拢嘴、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四、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过渡:同学们,我们用读渎课文,找找关键词语重点理解,想象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了解了麦得斯得到点金术时的表现,并及时积累了一些好词,练习了说话,那么,麦得斯得到点金术后,真的成了最富有最幸福的人吗?(在富有幸福边打问号)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一自学回顾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渎课文,用各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找到麦得斯心情变化的词语,用----划下来。

(3)、想想麦得斯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他是怎么想的?用“麦得斯_______,因为他想_________”的句式练习说话

(4)、及时积累好次,并归类。

2、每组一小节,分头准备:

3、大组交流

步骤:a.派一名代表个别读课文

b.理解词语:触(碰) 赏花(扩词:欣赏、观赏、赏赐)

明媚(灿烂、鲜明可爱) 玫瑰花(轻音)

芬芳艳丽(香) 色彩缤纷(多而凌乱)

饥肠辘辘(像声词) 亲吻(指导写法)

愚蠢(反义词?)

c.交流心情变化的词语(板书)

d.想象心理活动,并用句式(麦得斯_____,因为他想_____)的句式练习说话

e.小组齐读

f.积累词语(其他小组也来参加,好吗?)

二、学习课文。

1、麦得斯原以为得到点金术,就会成为最富有、最幸福的人,可事实上呢?(板书“痛苦”)

2、如果,麦得斯还不醒悟,他还会有哪些遭遇?哪些下场?

3、那么,麦得斯是怎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4、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的确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自由读读课文余下的内容,用“---”划出有关词语或句子

(1)、板书“愚蠢”

(2)、这句话该怎么读? (男女生对读)

(3)、板书“疾步如飞” “疾”查字典:飞快、快速

5、女儿又回来了,但麦得斯永远也_________。“教训”什么意思?
(1)、这个教训是指______(指板书)

(2)、还有那些故事也能说明这个道理?(神笔马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三、总结:

同学们,麦得斯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也不一定幸福,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老师这里有几位名人对幸福的理解,请大家读读。

1、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果戈里(俄国作家)

2、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 ——雷锋

四、作业: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展开了想象,使故事更生动精彩,最后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注意积累词语,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象老师这样收集有关幸福的富有哲理的话,也可以把这个故事加上你丰富的想象讲给别人听,好吗?

板书设计

19、点金术

有点金术 心花怒放

鲜花变金 有点扫兴

食物变金 闷闷不乐

女儿变金 十分痛苦

幸福不是金钱

贪心必受惩罚

篇三

教学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到贪得无厌是愚蠢的,是不会得到幸福的。感受国王的感情变化,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反映人物感情变化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1.用已会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读会认会写。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心花怒放”、“贪得无厌”、“闷闷不乐”等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感情,领悟文章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国王的两次说话,找出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讨论“什么是幸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1.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读课题,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解答什么是点金术,激发学生去探究谁拥有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会有什么事发生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用已掌握的方法学习生字。强调读准字音,并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给生字组词。

3.教师用听写生字,分析字音、字形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学到的生字。

4.回答课前提问:谁拥有了点金术?拥有了点金术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感情朗读,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第1、2段,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国王?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贪得无厌”这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理解词语。)

2.为什么说麦得斯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王?

3.当这个特别喜欢金子的国王听到神灵的话时,心情怎样?(心花怒放。教师板书)

4.师:什么样的心情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理解“心花怒放”的意思。

5.师:麦得斯是因为什么而心花怒放呢?(出示课件: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完后读一读这种句式。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7.师:从这句话里,你体会到麦得斯认为幸福是什么。

四、总结,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

1.什么是幸福? 你认为“最富有”的人是否就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

2.希腊国王麦得斯是怎样认为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八课《点金术》。

二、深入理解:

1.默读并思考:麦得斯是否认为“最富有”的人就是“最幸福”的人?为什么?

2.学习重点语句

(1)出示句子:“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我这么喜欢金子是很愚蠢的。”

(2)男、女生读句子。

(3)为什么麦得斯说“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理解“贪得无厌”的意思。

(4)理解“愚蠢”的意思。

(5)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可加词、换词,但意思保持不变。

3.小结过渡:

为什么麦得斯的想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他会认识到最富有并不一定最幸福呢?我们继续来学课文。

三、深入阅读,理解内容。

1.默读并思考: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觉得富有是幸福的?哪些地方看出麦得斯虽然富有但并不幸福?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写出了国王从“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的感情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为什么麦得斯很富有但一点也不幸福的原因。)板书: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3.你能用这些词语中的两三个说几句话吗?

4.句型练习:麦得斯是因为 。

5.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6.最后麦得斯是怎样获得幸福的?

四、整体阅读,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到底什么是幸福?

板书设计:

点金术

心花怒放——高兴——扫兴——闷闷不乐——痛苦

富有 幸福

鲁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观潮》教案范文三篇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篇二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 『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 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 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 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 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 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 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 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 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那只松鼠》教案三篇


《那只松鼠》一文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我”与一只松鼠的故事。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感受文中我和女儿对小松鼠的怜爱和他们善良的性格。

2.初步认识课文倒叙的叙述方式。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3.认识10各生字,会写12各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流露的对小动物的怜爱之情,有感情第读文。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读书指导

1. 解题。让学生看题,从问题中可以判断,这篇课文内容与松树有关。《那只松鼠》会写些什么呢?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读书。

2. 自读课文。让学生御用多种方式来充分读书。通过独立读书,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我”捉了那只松鼠但又给放了。

3. 理解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顺序是倒叙。在学习时,课时先学第四---七自然段。最后归纳出这部分记叙的顺序:发现松鼠---捉松鼠---放松鼠。并按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简单讲解倒叙方式。

二、 情感深化

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发誓回家后只字不提那只松鼠?听了女儿的话我为什么心里的 一块石头落了地?从而去体会女儿本性的纯真、善良。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1.积累内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用此的准确,生动。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识字写字

布置学生字学文前对本课的生字进行预习,初步认识这些生字。然后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读卡片,也可以设计游戏来进行。

3.指导书写 要求会写的字。

4.迁移练习

结合课文结尾处的省略号,让学生去扩展想象。

篇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理解“蹑手蹑脚、逃之夭夭、俘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文中的关键词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学会尊重生命。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松鼠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质疑启思

1、出示松鼠图片,板书“松鼠”。提醒学生“鼠”的书写注意事项。你喜欢松鼠吗?了解它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了解松鼠。

2、听到大家的介绍,我觉得松鼠十分可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那只松鼠》,板书“那只”。

3、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4、师归纳问题。(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那只松鼠怎么了?那只松鼠在哪里?)

二、初读,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读课文,自主识字。

2、认读词语:惦记携带俘虏抗拒乞求缩回逃之夭夭活泼伶俐可怜巴巴高楼大厦毛茸茸蹑手蹑脚密林深处得意忘形稚气未脱饱含深情

三、速读,初步把握

主要内容围绕着那只松鼠,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四、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松鼠的活泼伶俐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

1、读1~3段,用“”划出描写松鼠的句子,在被逮到以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

2、交流:读自己勾画的句子,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抓住描写松鼠外形和动作的词句,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

3、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父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捉到松鼠;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做动作理解“蹑手蹑脚”,联系上下文理解“逃之夭夭”等词语。)

4、那样机敏活泼的松鼠,父亲用网袋总算网住了一只,此时,父亲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呢?这只松鼠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作业

1、工整、美观地书写生字词。

2、用“蹑手蹑脚”、“逃之夭夭”等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在被捉到之前,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捉到松鼠的父亲心情怎么样?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一)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

1、捉到了松鼠,父亲异常兴奋,而此时的小松鼠呢?勾画描写松鼠的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思考:此时那是一只怎样的松鼠?指名读,谈感受。引导学生猜测松鼠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绝望是对失去生命、失去自由的极度恐惧;抗议是指责作者的做法不对;乞求是希望作者能放了它,给它一条生路。这时的小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有感情地齐读。

2、面对这样的一只松鼠,我是怎么做的呢?感情朗读第5段,用“、”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体会父亲此时的心情。

3、最后我是怎么做的?你从“咬咬牙”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4、这时的松鼠又是一只怎样的松鼠呢?“我看着它……”恢复自由后的活泼、开心。

5、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文中是怎么写父亲放了松鼠后的心情的?虽然父亲不能说出放松鼠的原因,但在父亲心中,他早已想清楚了,早已做出了决定,因为他是一个关爱动物的人。

(二)学习惦记松鼠部分。

1、用引读的方式学习第8、9段。第8段,体会父亲的心情,抓住女儿的语言感受她善良、美好的心灵。(相机理解“得意忘形”的意思。学生用稚嫩的语言体会女儿的“稚气未脱”。)第9段要读出如释重负之感。

2、读写结合:老师深情地点拨:父亲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战胜了自己,把小松鼠放回了大自然。虽然女儿的心愿没能实现,但是女儿不但没有责怪父亲,还深情地关注着小松鼠的命运。如果这父女俩就在你面前,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先写下来,再在班内交流。

3、带着敬佩的感情读一读。三、总结,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搜集资料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资料(故事、图片等),在班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6 那只松鼠

逮松鼠→放松鼠→惦记松鼠

篇三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小松鼠和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师:听说咱们班孩子可聪明了,今天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 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 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 ) 师:孩子们果然名不虚传,一猜就中,这个谜底就是———松鼠。(板书)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书写,注意“鼠”的写法。

2、欣赏动画。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这样的新朋友。(播放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松鼠(完善课题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1、那只松鼠什么样?

2、那只松鼠怎么了?……

三、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布置过一项预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那只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师:现在,来检查一下我们的预习情况吧!(课件出示以下词语:蹑手蹑脚 逃之夭夭 伶俐 携带 俘虏 抗拒 乞求 缩回 漏掉)

(1)读准字音。

(2)理解“蹑手蹑脚”的意思,并造句。

(3)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师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如“携”、“拒”)的写法。

师:孩子们字词掌握得很不错!那么课文围绕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回答,师板书:逮、放)

四、直奔重点,品读课文

1、初步感知父亲“放松鼠”时的心情。

师: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呢?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咬咬牙)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从“咬咬牙”这个动作中,你体会了什么?(父亲的矛盾、犹豫、不舍)

2、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让父亲如此不舍?咱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

(1)、用“——”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在你认为最能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下面标上“△”。

(2)、用“~~”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标出父亲逮松鼠时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书旁。

第二关:选词填空。 乞求 要求 恳求

1、小松鼠用绝望的目光( )我放了它。

2、妈妈对我的( )很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香港之夜》教案三篇


《香港之夜》是作家巴金的一篇的写景散文作品。描绘了作者在小火轮上所看到的香港夜景。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香港之夜的景色和作者的语言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学习中了解掌握由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实写与想像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做到学以致用。

4、 通过学习更加热爱祖国,深刻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作者的语言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香港全景)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城市。你知道它是哪吗?你又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师:我这里有一些香港的资料愿意与同学们一同分享。

师:香港是东方的一颗明珠,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你们看:这里高楼林立,向世界展示 着风彩;美丽的维多丽亚港湾在深深地追诉着它的百年沧桑;繁华的街市上车水马龙,阳光下的香港是迷人的。今天我们就一同去观赏夜的香港,走进香港之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香港的夜晚会是什么的景色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巴金先生带给我们的课文中去看一看。

1、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快速读文 (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个自然段来写的。)香港的夜晚怎样,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字表现出来。(板书:美) 香港的夜真是有那么美吗?你是从哪些自然段中知道的?

三、品读感悟,以读悟情

1、指导学习课文第四自自然段。

(1)指名读:对面的香港是什么样的?说说对面的香港美在哪?

(2)师生配合分角色来读文。在读的过程中 想一想 老师读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读的景物又有什么特点?

师:这里将天,海与对面的香港对比来写的,更让人觉得( 太亮了。)

师:这时的香港是万颗星点的聚合。①“万颗星点”怎么样啊?②那么多的星点“聚合 ”在一起。“聚合”什么意思?③“万颗星点的聚合”是怎样的景像呢?为什么别的地方都是黑,单单香港就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了呢?

2、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第5自然段

(2)香港为什么会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呢?①这里写星的山用了两句,说说如果去掉后面红色的一句好不好,为什么?(生交流见解)②师补充讲解:其实香港能成为“万颗星点的聚合”,成为“万丈光芒”的星山还有一个别的原因:香港面积不大可以说是一个弹丸之地,那里的高层建筑随处可见,十几层,几十层,上百层,很多都随着山势而建。这样的地势,这样的建筑,再加上这样多的星点一样的灯光,所以巴金爷爷眼中看到的香港就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成了一座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播放课件) 师同时配音读第5自然段

生:现在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a、带着这种感受去边读边想像这一段文字 用你的心去赞美这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b、谁想把这种感受用你的声音传递给大家听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试读---指读评议---齐读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一种山的气势,眼前好像出现了耀眼的光辉。

师:你看我们用联系下文的方法读懂了“万颗星点的聚合”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理解句子的好办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办法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更多的好词好句。

过渡:此时我们的心已经走进了文中。巴金爷爷在亲眼目睹这万颗星点的聚合的景象时,不禁浮想联翩,他都想到些什么呢?

3、第六自然段:

⑴生:小组合作 边读边画 想一想他都会想到些什么呢? (汇报交流)

⑵“忘我” 是什么意思。忘记自己,那想着什么呢?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师:你看作者在写景时加进了自己的想像,就把景物写活了。

⑶ 再去读一读这些想像的语句,边读边想像你就会感受到香港那繁荣的美。

5、 第七、八自然段:

同学们的心已经深深地沉醉了,和作者一样牵挂着那座“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船还在行着,他们又到了哪,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6、 最后一段:

(1) 过渡:船愈行愈远,走进群山,走进黑暗。爷爷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生默读这一段 回答问题

(2) 点拨:什么是幻景?

(3) 这里为什么会觉得是一种幻景呢?

四、回顾全文 总结文意

作者的朋友为什么会说:“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

五、欣赏回放 深化感悟

过渡: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突然间有了一种想法,你们猜一猜看谁能当我的知音。谁也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我不能满足大家的愿望,但我却可以让同学们大饱眼福,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香港之夜。

一生读文 其余欣赏画面

六、教师总结:这是巴金先生在1933年写的文章,事过境迁,时隔74年之后,如今的香港已经不再孤单,他又重新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那里的夜依然那么美,灯依然那么亮。不!是更美,更亮了,那里如今演奏的是一首幸福的、充满生机的乐曲。

板书设计:

香港之夜

星点聚合 赞美

静寂柔和 忘我

以为幻景 留恋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退去、渺茫、幻景”等词。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作者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作者的语言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上,有一块雄鸡似版图,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出示课件)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名胜数不胜数,在我国的东南端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它的繁华和美丽让世人向往,人们把它誉为“东方之珠”!

(隐约响起《东方之珠》的音乐)同学们,您们知道这是哪座美 丽 的城市吗? 生:“香港”! 师:对!是香港(同时出示香港的画面) 师: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景点更是 美不胜收。白天的香港热闹繁华,夜晚的香江更是迷信璀璨!难怪我国语言大师巴金先生都为之迷醉!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巴老去领略那美妙的香港之夜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中识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时候要注 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师:(本文有一些需要大家会认得字,先拼拼音领读词语, 再指名读词语,最后在句子中读。) 师:好,认识了生字,再读课文就顺畅多了。下面请你快速 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对香港之夜的评价? 生:“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 师:你能换个说法吗? 生:香港的夜很美,你一定要看。 (生练读这句话)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透过友人的这句不可不看,让我们感受到香港的夜已经美到了一种不可不看的地步,那么香港之夜真的有那么美吗?让我们带着向往之情到文章中去找找答案,并说说香港的夜给你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香港太亮了。

四、深入理解,品味意境

师:正是这些明亮的灯光,使香港成了一座不夜城。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那些语句写出了香港夜晚的明亮?

师:谁愿意把你找到的夜晚美景和大家分享?

生:“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师:香港是座岛屿城市,临海、靠山,到了夜晚海天连成一片无边的黑暗,而夜色中的香港因有了这万颗星点而变得璀璨光彩。(板书“万颗星点”)

生:“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一盏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师:把你的感受说说吧。

生:我感觉香港夜晚很亮丽,美得眩目。

师:这几句话让我们领略了华灯齐放的香港夜景,时亮的灯 火一如明亮的星星一般。那么在这里作者连用了三个“有灯”这样运用重叠的修辞方法,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灯多;到处是灯;

师:那除了这三个“有灯”让我们知道了香港灯多,这段里 还有哪些词也写出了灯多?

生:密密麻麻。

师:对。这里不仅写出了灯之多,也写出了灯之密,而“万 丈光芒”写出的则是——灯之亮!这又多又密的灯铺满了整个视野中的香港,使香港变成了一座——“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师:多么化美的香港之夜呀,你能把这份璀璨、这份美丽用 你的声音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评价 师:既然香港的夜景突出的特点是这些灯光,那突出这一特 点的词语“密密麻麻、万丈光芒”就应该重读。 愿意听教师读吗?

师:范读。 生:练读, 齐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听出了一种山的气势,仿佛眼 前也出现了耀眼的光辉。正像友人所说的那样“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引读板书)

师:夜是静寂的,柔和的,巴金爷爷在亲眼目睹这一万颗星 点的聚合时,也不禁产生无尽的遐想。那么他都想到了什么呢?
生:但是,当我注意到那座光芒万丈的“星山”的时候,我 仿佛又听到了那无数灯光的私语。

师:灯光真的会说话吗?私语是怎样在说话?

生:不是,这是作者产生的联想,私语是小声说话。

师: 如果这些灯光真的会说话,你觉得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展开想象说。

生:“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们在 追逐,在说话。”

师:作者写到这里是由看到的灯火产生的联想。你看船在移 动,灯火也在移动,它们仿佛在追逐、在说话、在私话。这璀璨的香港之夜还会静寂吗?是的,它一如白天时充满了繁华、生机和活力!而这里的“他们时明时暗,就象人在眨眼”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轻柔一些,读出神秘的感觉来。

生:“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在那里奏着出色的交响 乐。”

师:海洋般无尽、星光般闪烁的灯光,使香港的夜晚同白天 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因而作者说它“正奏着出色的 交响乐”,可见香港的繁华与活力。

师:如此美妙的夜,大家想去看看吗?(播放夜景幻灯片)

师:真美呀,下面谁能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第六自然段。

生:配乐朗读 师: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深沉醉在这美妙的夜景当中了,难怪 友人会说:“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引读板书) 师:船愈行愈远,走进群山,走进黑暗,此时巴金爷爷的心 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留恋,不舍。 师:到文中找找哪些语句写出了巴金爷爷的这份不舍之情。

生:“但是我的眼睛里还留着一片金光,还响着动人的乐曲。”

师:是呀,香港的夜色已随着船的远离而渐行渐远,但它的 光影迷离和生机勃勃久久让“我”沉醉,印在了“我”的眼里心里。

生:作者不禁疑惑地问自己:我先前看到的难道只是一个幻 景?

师:为什么我会疑惑地问自己:我先前看到的难道只是一个 幻景呢? 生:因为船离开了香港岛,作者又进了嘈杂的船舱,与刚才 看到的宁静的夜景对比,作者感觉象是做梦一样。
师:因为远离了这座星的山,也因为远离了这璀璨的光影, 我们的船回到了无边的黑暗中,那“什么也看不见,以及舱里人声的嘈杂,”与刚刚那座万丈光芒、璀璨华美的香港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一亮一暗,一静一杂在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让我感觉刚刚看到的似乎是梦中的美景,因而让我有了疑为幻景的疑惑。(另一个原因是香港那时(1933)还没有回归祖国)然而这种疑惑却从侧面更强烈地表达出香港夜景的美,(引读板书)。

五、总结全文,延伸课外

师:巴金爷爷用他那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夜 景图,其实还有许多文人作家同样讴歌赞颂了这座不夜城,今天老师也找到了同样描写香港夜晚的段落,请同学们欣赏: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闪耀的灯 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 “东方之珠”

生:朗读

师:如今香港已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它正已一种雄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经济文化的前沿,学完本篇文章,你一定也想对香港说点什么,动笔把它写下来! 生:配乐读

师:这美妙的的夜呀!另多少人心醉神迷,留恋忘返。同学 们如果有人也向你问起香港之夜,你也一定会说“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引读板书)

板书设计

香港之夜 很美 万颗星点 不可不看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图文结合,自主赏析,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能通过网络或其它资料查找,了解香港一些常识;学会用比喻、拟人和衬托等手法,把事物写得更形象、逼真、生动。

教学重难点

1、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和作者的语言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音像引路,亲近香港

1、〔课件演示〕播放香港图片,伴音乐《东方之珠》。

同学们,你们知道屏幕上的图片和歌曲中所唱的“东方之珠”是指哪里吗?(板书:香港,在地图中找到香港,理解并指导“港”写法,)欣赏完后,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谈感受)

2、香港的夜景更别有一番韵味,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巴金爷爷去领略那迷人的香港之夜(补充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歌曲《东方之珠》欣赏香港风光,把学生带入美丽的香港之中,初步了解香港,既激活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感受到香港的风光美。)

二、初读感知,走近香港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快速读文。想:香港的夜晚是怎样的,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字表现出来。(板书:美)

3、香港的夜真有那么美吗?你是从哪些自然段中知道的?

三、读悟品味,融入香港

(一)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香港美在哪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有关语句。

2、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课件演示〕

赏析词句: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一盏灯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1)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课文怎么写的?(认识比喻句;理解“密密麻麻” “放射”“万丈光芒”)

(2)句式训练:一盏盏灯就像( )。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依次出示:“山上”“街上”“建筑物”的灯;一颗星发出亮光、两颗、三颗……无数颗星放射出万丈光芒。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从视觉上感受到灯之多,之密,之亮,从而理解 “密密麻麻”“放射”“万丈光芒”,同时感受到香港夜景之美。)

(3)指导感情朗读。一二组读第五自然段,第三组观看课件,第四组闭目想象香港夜色。

(4)你们看到了什么?前面的课文用什么语句来描写这一景观的?(“万颗星点”的聚合)

(5)齐读,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先学习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文字的赏析和课件的演示中了解灯之多、之密、之亮,然后再学习第四自然段,这种打破常规的按自然段的顺序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万颗星点’的聚合”的意思,并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读,以读悟语悟情。把背诵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累优美词句,为习作打下基础。)
3、小结: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灯火辉煌”的香港夜景图;在学习中,我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万颗星点的聚合”。这是理解词句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理解更多的好词佳句。

过渡:巴金爷爷亲眼目睹这“万颗星点的聚合”景象时,不禁浮想联翩,他都想到些什么?

(二)学习第六自然段

1、轻声读,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出示句子:

船在移动,灯光也跟着在移动,而且电车上、汽车上的灯也在飞跑。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们在追逐,在说话。

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在那里正奏着出色的交响乐曲。

(1) 这些句子写什么?怎么写的?(认识拟人句)

(设计意图:通过划划、读读作者想象的语句,让学生懂得运用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结合、动静相结合,以及拟人的手法,把一幅充满繁华生机与活力的香港夜景描绘出来,使学生感受香港的夜之美和语言之美。)

(2) “沉默”的反义词是什么?它奏着的是一曲怎样出色的交响乐曲?

展开想象:在夜晚,街上、商店里、车上、家里……依然是灯火辉煌,依然是喧闹的,那人们会在干些什么呢?

〔课件演示〕

晚上十点,电车上、汽车上的人们( ),商店里的人们( ),街道上的( )……真是一派( )的景象。

2、师:是的,香港这座星的山正奏着一曲繁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交响曲。

3、感情齐读。(边读边想象充满繁华生机与活力的香港,感受香港繁荣之美)

(设计意图:这个句子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降低理解难度,通过让学生先找“沉默”的反义词“喧闹”,然后让学生观看课件来展开想象,并说一说:在夜晚十点,香港这座城市还灯火辉煌的,还那么热闹非凡,那人们在干什么呢?从而理解了“奏着出色的交响乐曲”是指香港的繁华生机与活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学习七—九自然段

1、引读七—九自然段

2、学生边读边划出不懂的地方,读后质疑

3、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这是一个幻景?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对比理解“梦景”和“幻景”)

4、师:香港之夜的美是令人难忘的,令人留恋,令人回味的,难怪作者的朋友会说:“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这是巴金爷爷1933年看到的香港夜景,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事过境迁,时隔74年之后的今天,如今的香港已经不再孤单,他又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里的夜依然那么美,灯依然那么亮。不!是更美!更亮了!那里如今演奏的是一首幸福的、充满生机的乐曲。

5、课件播放:香港图片以及香港回归,香港回归十周年举国同庆的片断。(师旁白介绍);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或自己到香港旅游的相片。

过渡:此时,你最想对香港说什么,做什么呢?请选择下面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赞美香港

1、读一读:有感情的读出香港夜色之美和语言美。

2、说一说:香港,我想对你说__。

3、写一写:香港真美啊!___。

4、对对联:桂林山水甲天下,__。

(设计意图:乘着学生对香港之夜的美的留恋和回味的大好时机,通过播放香港有关图片以及香港回归、香港回归十周年举国同庆的片断,教师作旁白介绍,加强学生对香港的了解,继而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既激发、升华了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利于发挥学习的知识优势和特长。)

五、课后练习,回味香港

1、爱读书的你,不妨读读人教实验版三年级上下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东方之珠》。

2、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读《香港之夜》的感受。

3、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香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5、继续搜集香港有关知识,编写导游词介绍香港。

(第5小题必做题,其它小题自选,以便下节课使用)

(设计意图:“课内外联系”这是新课标所提出来的。课后练习的布置,既让学生更全面了解香港,又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交流搜集到香港的有关知识

二、把你编写的导游词向“游客”们介绍

三、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把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详案略)

板书设计

星点聚合 赞美 (现实)

香港之夜 色的交响乐曲 忘我 (想象)

( 美 ) 为幻景留恋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伙伴》教案范文【三篇】”一文,希望“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伙伴》教案范文【三篇】”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科学冀教版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