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 > 导航 >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2024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3)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4)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各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5)性、生物的进化,这成为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于是关于生物起源、进化的种种猜测又被提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 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师讲述: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拉马克关于进化的用进废退学说 拉马克是进化论的奠基者,他在18世纪初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改变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也要跟着变,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起来,有的器官则由于长期不使用而萎缩退化了。 师讲述:在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放映录像:非洲草原野牛四季生活及生殖过程,重点放映迁徙路径大河时,许多野牛个体被淹死或被鳄鱼吃掉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根据录像及初中所学有关知识总结归纳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掌握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学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具体操作方法。 3.分清外出血的三种情况,学会对出血进行初步的止血处理。 教学重难点 1、急救措施的一般步骤。 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的操作方法。 3、根据外出血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止血处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 板书:二、急救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生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例如,当你夏天游泳时,发现有人溺水;当你踢足球或打篮球时不小心摔倒,发生了骨折或外伤出血;或是你发现有人因煤气中毒而昏迷不醒,这时你首先想到的措施是什么呢? 学生: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板书:1.“120”紧急呼救 活动一: 假设,现在有一同学在教室里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让你去打“120”急救电话,你会怎样拨打? (请3个同学即兴表演) 学习目标二 板书:2.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 活动二: 如果在野外一时找不到电话,而情况又十分危急的话,那就只能先行采取救治措施,等病人暂无生命危险时再去找人帮忙。 (教师讲授) 脑对缺氧十分敏感!对脑的抢救要以秒来计算! 在常温下,人心跳停止3秒以上大脑就会因缺氧而头晕,10-20秒可昏厥,30-40秒可抽搐,60秒后呼吸中枢衰竭,4分钟后脑神经可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所以急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抢时间:即前4分钟,甚至前60秒。所以如果病人的呼吸或心跳停止后再去打电话等急救车过来后再开始抢救,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这就是急救的意义所在!当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播放教学课件) 教师:急救措施往往可以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学会这些方法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其操作要领。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操作方法 学生示范: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操作 [联系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学习目标三 板书:3.出血和止血 教师:很多同学有过跌伤外出血的经历,那么你们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情况都属于外出血,实际上出血可以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情况。下面我们

查看全文>>>

体验皮肤的温度觉

问题: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实施方案:

材料:3个烧杯、适量的温度不同(冷、温、热)的水。

方法:

①用3个烧杯分别装上冷水、温水、热水;

②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中,3分钟后将两只手指同时取出;

③再将手指同时浸入温水中,分别体会感觉。

冷水 热水 温水 右手感觉 热 冷 左手感觉 冷 热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热;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热;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系统的组成。 2.能说出的各结构名称及作用。 3.说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长的基础知识和体育锻炼对的影响,以及折急救的知识。

能力目标 1.明确观察目的,有序地观察长的结构,分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能力。 2.通过鉴定的成分实验,及对实验观察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的结构及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 2.通过设计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自觉养成正确的坐立行走姿势。 4.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体系

(二)教材分析:

关于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成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鉴定的成分;的成分与物理性质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实物(长),及实验(鉴定的成分)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的结构可以采用边观察实物边讲解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让学生观察长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是中空的管状结构还是实心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做实验观察长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时,教师可围绕长的功能逐渐展开让学生认识长的各部分结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识别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描述人的生殖过程,说明胚胎发育的营养供应方式,说出出生后发育的分期。 教学重难点 1、人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新生命的孕育过程。 新生命的孕育过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观察桃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引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1、有性生殖 (1)例如桃树是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2)针对桃树等通过种子产生新一代的方式,结合种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知道种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而受精卵则是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结果。 (3)组织学生观察植物无性生殖的图片,鼓励学生归纳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2、无性生殖 椒草用叶繁殖、马铃薯用块茎繁殖,像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3、无性生殖的应用 (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2)嫁接:苹果、黎、桃等果树是利用嫁接的方法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 展示植物嫁接的录像或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体会影响嫁接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5、 组织学生如何开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选择什么样的扦插材料能够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应做哪些处理? 6、质疑:植物的无性繁殖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作用? 二、互动探究 合作求解 1、春季,在用杨树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2、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1、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2、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 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学生拿出自己完成的调查表。 师生互动:统计数据,发现规律。提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和概念。指出调查表中的各项调查内容,在生物学上属于生物的性状。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的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借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供了学生与家长的情感交流,促进亲子关系。同时为本节课的问题探讨提供了很多较好的素材。 观看录像:了解人的各种遗传性状。 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思考,总结出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几种生物的性状。 小组讨论: 1、仅凭肉眼的观察或简单的测量,就能知道自己所有的性状吗? 2、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3、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常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 小结: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提出问题:性状能否直接传给后代?它又是谁控制的? 学生活动: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应较详细介绍此项生物技术的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这是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小体型的鼠,人们在对它做了一些特殊的处理之后,看看它的后代有什么变化。在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输卵管中取出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将事先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注射之后,受精卵中融合的细胞核中就携带着转入的基因;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去。这样小鼠的输卵管中就有了两种受精卵,一种是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另一种是输卵管中原有的未转基因的受精卵。结果,转基因把小鼠变成了大鼠,转基因超级鼠比与它同胎所生的小鼠生长速度快 2-3倍,体积大一倍。 小组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注健关康。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3、认同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 2、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能说出健康的概念;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合作探究。 1.完成p89-90项目测试,看看你能得多少分?健康状态如何? 测试题中哪些题目是评价身体健康的?哪些题目是评价心理健康的?哪些题目是评价社会适应方面的? 2.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和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3.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__________,搞好_________,还要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___________。 4.保持愉快的心情 (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 (2)儿童青少年积极健康的心态是 (3)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创新 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家人或亲友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 (二)、非选择题 1.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和 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 。良好的和适度的 ,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3.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小南是一个品学兼优、真正健康的人,因为他:①情绪经常保持稳定;②和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③体育成绩都已达标;④能成功地调整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合理地适应环境;⑤有良好的身体素质;⑥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争取班级的荣誉。 在这些表现中属于身体健康的是 ;属于心理健康的是 ;属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是 。 二、课前预习 1、自我检测: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的含义,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 ①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③善于休息,睡眠好。  

查看全文>>>

《深情》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印度音乐《深情》。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欣赏《深情》可以了解印度音乐,了解印度音乐的特点、风格。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重点: 了解印度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应该也知道唐僧所信仰的是佛教。那你们知道佛教源于哪个国家吗?对,佛教源于印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和学习印度。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印度音乐。 播放《深情》音频。 学生仔细聆听,并试着说出音乐的演奏乐器。 师:你们听出来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了吗? 生回答。 师:这首音乐的演奏乐器是西塔尔和小提琴。 介绍西塔尔。 拨奏弦鸣乐器。为木制长颈的琉特琴,是印度最重要的乐器,主要流行于印度北方。西塔尔琴的琴身呈梨形,由掏空的木头或葫芦和木制的音板组成。有的上方还有一个葫芦,主要是用来装饰,但也用于将乐器放倒时使其不接近地面。西塔尔琴的琴颈非常长,指板有16~18个可移动的环形金属品,用来指示旋律弦按音的位置。它有4~7根金属弦和两根持续音弦(不用按弦,但每根只发出一个单音),在它下面可以有11~13根金属共鸣弦,每根调成不同的音高,与旋律弦和持续弦产生振动,起增强共鸣的作用。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用带在食指上的拨子来拨奏。西塔尔琴适于演奏装饰滑音,音域达3个八度,多用于北印度古典音乐的独奏或伴奏。 二、介绍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是印度半岛特有的音乐,由于印度在历长期受到外来民族的侵略,印度文化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波斯、希腊、蒙古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与印度原有的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印度文化。印度音乐理论上在一个八度音程中细分为22个微音程(斯鲁蒂),所以音高有非常细微的变化,而不采用固定音高,歌手会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即兴演唱。印度音乐从古代开始有两个程式,一是“拉格”,为旋律的程式,另一个是“塔拉”,为节奏的程式。 师:不知道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有没有关注过印度音乐呢?如果有,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请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对印度音乐的了解。 师:印度音阶组成称为史瓦拉,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钢琴可细分到12个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教师导语: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过程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读音。 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 一读诗 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地方措施。 ②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③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2、能力目标: ①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并说出其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②理解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②了解自己接种疫苗情况,体会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②说明人体的三道防线,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③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2.难点: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②区分抗原与抗体,描述 人体的免疫功能。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 引入 (二) 新知探究 1、 学生阅读教材p68,观察图viii-1思考问题: ①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传染病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什么是病原体? ③分析图viii-1中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在了解传染病特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传染病在满足什么条件(即环节)下就可流行起来呢? 2 学生阅读课本p69资料分析和p70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小组讨论完成p70的讨论题。 ②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③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分别是什么?如何预防?怎样与艾滋病患者相处?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①、区分“病原体”与“传染源” 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既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如何预防传染病达到健康的目的呢? 3、学生阅读p71第二自然段,了解三种预防措施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观察图viiii-3,说出这些措施分别属于哪一方面?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师强调点拨:控制 切断 保护三个动词,通过6幅图片理解。指出要根据针对对象来确定是哪一措施。 (三)教师小结: (三)当堂达标: 学案p100达标测试题1、3、5、6、7、9 (四)作业布置: 互动训练p56第一题 p58第九题及调查当地的传染病。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 对人体的作用

2、 几种供能物质

3、 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 设计:

第1课时:

: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

查看全文>>>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

范文资讯网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2024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苏科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