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书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书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同时要清楚知道一份优秀教案课件,也能快速梳理各个知识点。那好的教案课件怎么写?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作者纪伯伦。
(2)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训练朗诵和品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2)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阅读导言)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诗人纪伯伦笔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二、正课
(一)文识了解
结合注释,及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纪伯论。
参考:纪·哈·纪伯论(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放录音,或师配乐朗诵)。
 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知诗中描绘的形象。
 2.练读(学生参照范读,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1)注意字音,节奏。(2)注意语调和情感。
 3.试读(学生试着朗诵,师生评价指导)
 4.理解形象
(1)学生结合初读,感知海浪和雨的形象(同桌讨论)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2)从诗中找出体现这两种形象的语句并简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评价点拨。
(三)品读赏析
 1.品读
(1)请两位同学(自觉)根据自己对待的领悟,有感情朗读。(师生听读评价)
明确:有感情的读诗,一要把握常规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等,二要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住诗的感情基调,以确立语调。
(2)配乐朗读,女声《浪之歌》音乐轻柔、舒缓。男声《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2.赏析
让学生结合品读,谈一谈这两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诗的形象,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角度(生交流互谈,然后展示)。
明确:
形象美: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博爱者的形象,其既温柔多情,又执拗泼辣。“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正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语言美: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清新流畅如《浪之歌》中,写浪与海岸的相爱,描写的十分形象入情.如:“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恋爱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表达美:这两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中的海浪和雨水与自然物理相和谐,同时文中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可感。
(四)读写链接
在人的眼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结合此文的学习,请选择一种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之歌”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诗(准备下课时语文实践活动交流)
三、小结
纪伯伦的《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诗中可随时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fwR816.cOm同步阅读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日出》(节选)教案


《日出》(节选)教案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
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六、戏剧的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思想变化的戏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嗫嚅(niè rú) 萧条(xiāo)   踌躇(chóu chú) 凄(qī)楚
咳嗽(sòu) 周济(jì)  亲戚(qī) 狞(níng)笑
爆发(bà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ù)
惧怕(jù) 愤慨(fèn kǎi )  瞅(chǒu) 庶务(shù)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è)哽咽
(xǐng)反省 (dàng)典当 (yān)咽喉
(yàn)吞咽
行 (xí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án)困难
(háng)排行 (fèn)分外 (nàn)难民
便 (biàn)方便 还 (hái)还是 晕 (yūn)晕倒
(pián)便宜 (huán)还钱 (yùn)黄晕
累 (lé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
(lěi)积累 (è)恶毒 (zháo)着凉
(lèi)劳累 (wù)憎恶 (zhe)走着
(zhuó)衣着
重 (chó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 (shǎo)多少
(zhòng)重量 (zuò)工作 (shào)少年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五、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的地位。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六、关于《日出》
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雷雨》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剧作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个故事。剧情以陈白露的活动为主线展开,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法,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七、写作背景
在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八、文章主旨
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九、结构分析
课文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主要出场人物有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和王福升。戏剧的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矛盾从产生、发展、高潮到结局,脉络十分清晰。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你看你这个麻烦劲儿,走就走得啦"),是故事的产生阶段,人物间矛盾的产生是由于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因而来找李石清求情,可是李石清却对黄省三十分冷漠。人物刚一出场,对话仅仅几句,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间的冲突就有所凸现。黄省三上场是"胆小地",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无力的",只是一味地哀求,可以看出他性格是十分懦弱的。而李石清呢,则是"冷冷地"、"烦恶地"对黄省三进行斥责嘲讽,对黄省三的遭遇一点也没有同情之心,从他的话语可见他的冷酷无情。由黄省三的台词中可以看出,银行把他辞退之后,他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他是因为"实在没有路走"才来向李石清求情的。黄省三"在银行没做过一件错事……一天干到晚",就连李石清都说黄省三是个"好人",是"安分守己的",他被银行辞退不是工作原因,而是因为没有后台给撑腰。对黄省三这样的老实人,李石清是十分看不起的,对他在银行工作了几年竟没有任何积蓄,没有想方设法去捞油水感到不解,认为他是傻子,并把他当成狗。面对李石清的蔑视,黄省三只是一味地苦苦哀求。人物间的矛盾一展开就让人感觉到是那样的不可协调。
第二部分(从"长长地叹-口气"至"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人物间矛盾的发展是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去"到街上要(饭)",第三是去偷。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使用潜台词,这样便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职员,这哪里是什么"出路"?简直就是把黄省三推上绝路。果然,当黄省三表示自己干不了李石清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石清竟然"愤慨地"说什么"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一大段台词,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的思想性格。最后,他竟然"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人物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李石清的性格塑造更趋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象。这个剧本的戏剧说明在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就是这寥寥数字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第三部分(从"左门大开"至"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矛盾的高潮是由潘月亭的上场而展开的。作为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在这个场次出场的时间虽然不长,对话也很少,但在展开戏剧冲突上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从他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李石清只不过是他的一条走狗,完全是秉承他的旨意来办事的。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对待黄省三的态度上,潘月亭比李石清更加凶狠残忍,毫无人性,他的话不多,但从他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李石清和潘月亭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面对冷酷无情的潘李二人,黄省三由绝望而愤怒,在他看来自己反正只有死路一条了,不如拼死把长期积压在自己心中的怨恨全都抒发出来。黄省三一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性格,变得慷慨激昂起来,他的一大段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黄省三对潘李二人的控诉,可以说是作者借黄省三之口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处在社会底层的黄省三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看看黄省三是怎么说的吧:"你们给我一个月不过十三块来钱,可是你们左扣右扣的,一个月我实在领下的才十块二毛五。"细算一下,竟有百分之二十的收入被克扣掉了!为了这可怜的十块二毛五,"我整天地写,整天给你们伏在书桌上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我从早到晚地写;我背上出着冷汗,眼睛发着花,还在写;刮风下雨,我跑到银行也来写!"这简直是没日没夜、没命地为银行卖命。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五年的工夫"竟成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可为了孩子,他还要为银行去卖命。但是就连这点要求,都被彻底地拒绝了。他在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被逼得连一点活路都没有。再看看潘月亭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大白天的,他不到银行去上班,而是陪着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在打麻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想要告诉人们,黄省三的悲剧绝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第四部分(从"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至"福升把黄省三拖下去")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强权社会里,一个弱者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当黄省三抓住潘月亭的衣服时,潘月亭只是一拳下去,黄省三立刻晕倒在地,被无情地当作一条狗拖了下去。
十、写作特色
1.对话个性化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对话,黄省三一上台就是"胆小的",说话"无力的",吞吞吐吐,只知道一味地向李石清求情,即使在遭到李石清的讽刺、挖苦和嘲笑后也不敢反抗,仍然向残忍恶毒的李石清苦苦乞求,"我求求您,您行行好"一类的话始终挂在嘴边,"就是累死我,我也心甘情愿的。"这些话语与黄省三懦弱的性格是相吻合的。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潘月亭更加恶毒残忍的对待黄省三使黄省三终于忍受不住屈辱,由原先的懦弱变得敢于反抗,"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此时的语言一改哀求的口吻,勇敢地进行反抗,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把他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出代表封建资本家的李石清与潘月亭残酷恶毒的阶级本性。又如潘月亭一上场,"滚开!""滚,滚,快滚!"一连串的"滚"字充分暴露了他残忍、暴戾、恶毒的本性。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课文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故事结构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紧凑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把矛盾和现实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黄省三的懦弱、李石清的残酷、潘月亭的暴戾以及这些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十一、探究活动
《日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之一,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这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的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试搜集曹禺先生的其他戏剧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对现实主义悲剧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方法:
(1)应从社会情况探究"现实主义悲剧"产生的原因。
(2)应理清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3)应重点探究现实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品,简述他们的创作情况。
(4)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实主义悲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十二、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的分析,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矛盾,理解作者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见解和态度,从而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唆使失业、穷困潦倒的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在这几次冲突中,黄省三由一开始的懦弱不堪逐渐变得有了反抗精神。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从李石清的几段台词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阴险卑劣,对弱者冷酷无情。
(三)本题意在引导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重要段落,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使大家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腐朽的本质有所认识。这道题大家很容易简单地从课文字面上理解为:是因为"身后没有人撑腰"。这样的回答是不够全面的。应当从黄省三和李石清两个人的对话中全面地看,黄省三在银行没有后台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黄省三五年来已经被银行榨干了,现在体弱多病,再没有油水可榨了,因此被银行一脚踢开。在万恶的旧社会,"人善被人欺",像黄省三这样老实、本分、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须拍马的老实人必将被伪善、腐朽、凶残的封建资本家所欺凌,这是由黑暗社会封建资本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黄省三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四)本题旨在让大家了解戏剧中的潜台词的使用和破折号的用法。提示:1.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2.您说,要我去--(偷)3.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你)。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谈,戏剧讲究潜台词的使用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从而使语言显得耐人寻味。
(五)本题旨在通过对重点台词的理解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这段台词是作者对黄省三性格塑造的一个重点。它表现出了黄省三内心的激愤,这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突然迸发的激愤。
(六)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启发大家的发散思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向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拓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日出》(节选)


《日出》(节选)教案
【重点难点提示】
1.了解并掌握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
2.学习并体会戏剧剧本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了解戏剧剧本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视觉形象的特点。
4.揣摩与体会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戏剧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描绘人物性格的手法。
难点
1.仔细揣摩并领会戏剧语言的潜台词。
2.欣赏名篇中精彩段落的艺术特色。
3.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4.培养并提高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关于戏剧
一、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除应当具备一般叙事性作品共同的要求,诸如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的主题,以及结构的完整性等等外,还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阅读)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体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此,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二、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三、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戏剧情节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并且要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因此,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戏剧文学,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矛盾。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般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指矛盾冲突向前发展;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还有序幕,介绍时代背景、人物来历和剧情发展的原因;结尾之后还有尾声,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提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在戏剧文学中,故事的发展、人物性格的揭示以及剧作家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一般都依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因此,戏剧的语言既要有高度的个性和充分的表现力,还要精练有力,简洁清晰,便于激发人们的想像,同时还应生动,字字句句都能打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共鸣。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四、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应该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物性格要按照矛盾冲突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明朗化,以显示其个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矛盾冲突又要以塑造人物个性、人物性格特征来表现和发展,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
五、戏剧的语言
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六、戏剧的分类
1.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2.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思想变化的戏剧。)
3.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4.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5.按照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嗫嚅(niè rú) 萧条(xiāo)   踌躇(chóu chú) 凄(qī)楚
咳嗽(sòu) 周济(jì)  亲戚(qī) 狞(níng)笑
爆发(bào) 岂有此理(qǐ)  半晌(shǎng) 存蓄(xù)
惧怕(jù) 愤慨(fèn kǎi )  瞅(chǒu) 庶务(shù)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省 (shěng)省市 当 (dāng)应当 咽 (yè)哽咽
(xǐng)反省 (dàng)典当 (yān)咽喉
(yàn)吞咽
行 (xíng)行李 分 (fēn)分开 难 (nán)困难
(háng)排行 (fèn)分外 (nàn)难民
便 (biàn)方便 还 (hái)还是 晕 (yūn)晕倒
(pián)便宜 (huán)还钱 (yùn)黄晕
累 (léi)果实累累 恶 (ě)恶心 着 (zhāo)着数
(lěi)积累 (è)恶毒 (zháo)着凉
(lèi)劳累 (wù)憎恶 (zhe)走着
(zhuó)衣着
重 (chóng)重生 作 (zuō)作坊 少 (shǎo)多少
(zhòng)重量 (zuò)工作 (shào)少年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萧条:①寂寞冷落,草木凋零,没有生气。②经济危机之后出现的生产停滞、物价低落、商业萎缩的不景气景象。
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
凄楚:凄惨痛楚;凄凉悲哀。
周济:对贫困的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世故:处世经验;(处事待人)圆滑,不得罪人。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
庶务:旧时指机关团体内的杂项事务;旧时指办理杂项事务的人。
五、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当代剧作家。原名万*,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和戏剧,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1922年入天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演出中外剧作,显示了表演才能,并广泛涉猎新文学作品,开始写作小说和新诗。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剧作所吸引,同时也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酝酿,他于1933年创作了第一部成功的话剧《雷雨》。这部话剧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成为几十年来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入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专事戏剧研究。翌年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任教。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的地位。1936年曹禺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惟-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并上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广泛参加国内外的多种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曾赴各地工厂、农村参观访问。历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一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禺论创作》、《曹禺戏剧集》等。他的一些剧作已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出版。
六、关于《日出》
话剧《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是继《雷雨》之后的又-杰出的多幕剧。剧作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揭露了黑暗的旧社会的腐朽与堕落,并预告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定要到来的历史命运。全剧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只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她的经历来演出-个故事。剧情以陈白露的活动为主线展开,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社会形态,暴露了其丑恶腐朽的本质,它称得上是3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全剧结构完整,人物性格鲜明,多采用象征手法,剧末以打夯工人的夯歌和日出作为对光明未来的召唤和预言。
七、写作背景
在创作《日出》之前,作者曾冒着危险,忍受着屈辱深入到社会下层最污浊的角落观察生活、搜集素材。在这个过程中,他为旧中国大都市的黑暗糜烂的生活所激愤。他说:"一件一件不公平的血腥的事实,利刃似地刺进了我的心,逼成我按捺不下的愤怒。""我忍耐不下了,我渴望着一线阳光,我想太阳我多半不及见了,但我也愿望我这一生里能看到平地一声巨雷,把这群盘据在地上的魑魅魍魉击个糜烂,哪怕因而大陆便沉为海。"作者怀着这样的激愤,创作了《日出》。在《日出》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展现了黑暗已到极点、曙光即将到来时的社会景象。
八、文章主旨
课文以本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穷困潦倒的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和代表封建资本家的襄理助理李石清和经理潘月亭的种种纠葛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李石清、潘月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旧社会。
九、结构分析
课文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主要出场人物有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和王福升。戏剧的冲突、人物性格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楚地看到旧时代的影子。课文中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小职员黄省三和银行襄理李石清而展开的,矛盾从产生、发展、高潮到结局,脉络十分清晰。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至"你看你这个麻烦劲儿,走就走得啦"),是故事的产生阶段,人物间矛盾的产生是由于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因而来找李石清求情,可是李石清却对黄省三十分冷漠。人物刚一出场,对话仅仅几句,人物的性格和人物间的冲突就有所凸现。黄省三上场是"胆小地",说话是吞吞吐吐的,"无力的",只是一味地哀求,可以看出他性格是十分懦弱的。而李石清呢,则是"冷冷地"、"烦恶地"对黄省三进行斥责嘲讽,对黄省三的遭遇一点也没有同情之心,从他的话语可见他的冷酷无情。由黄省三的台词中可以看出,银行把他辞退之后,他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银行现在不要我,等于不叫我活着。"他是因为"实在没有路走"才来向李石清求情的。黄省三"在银行没做过一件错事……一天干到晚",就连李石清都说黄省三是个"好人",是"安分守己的",他被银行辞退不是工作原因,而是因为没有后台给撑腰。对黄省三这样的老实人,李石清是十分看不起的,对他在银行工作了几年竟没有任何积蓄,没有想方设法去捞油水感到不解,认为他是傻子,并把他当成狗。面对李石清的蔑视,黄省三只是一味地苦苦哀求。人物间的矛盾一展开就让人感觉到是那样的不可协调。
第二部分(从"长长地叹-口气"至"拼命我也得活下去啊"),是故事的发展阶段。人物间矛盾的发展是李石清给走投无路的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第一是"拉洋车",第二是去"到街上要(饭)",第三是去偷。为了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作者多次使用潜台词,这样便产生了突出的戏剧效果。对于一个疾病缠身、体弱不堪的小职员,这哪里是什么"出路"?简直就是把黄省三推上绝路。果然,当黄省三表示自己干不了李石清所说的三件事时,李石清竟然"愤慨地"说什么"你简直就是个大废物","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一大段台词,充分地暴露了李石清阴险卑劣的思想性格。最后,他竟然"魔鬼般地狞笑着"让黄省三去跳楼自杀。人物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化,李石清的性格塑造更趋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象。这个剧本的戏剧说明在语言使用上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就是这寥寥数字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第三部分(从"左门大开"至"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矛盾的高潮是由潘月亭的上场而展开的。作为银行的经理,潘月亭在这个场次出场的时间虽然不长,对话也很少,但在展开戏剧冲突上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从他一出场就可以看出:李石清只不过是他的一条走狗,完全是秉承他的旨意来办事的。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是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在对待黄省三的态度上,潘月亭比李石清更加凶狠残忍,毫无人性,他的话不多,但从他嘴里一次次骂出的"滚"字就可看出他残忍暴戾的性格。作者对李石清和潘月亭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的。面对冷酷无情的潘李二人,黄省三由绝望而愤怒,在他看来自己反正只有死路一条了,不如拼死把长期积压在自己心中的怨恨全都抒发出来。黄省三一反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性格,变得慷慨激昂起来,他的一大段台词把全剧推向了高潮。黄省三对潘李二人的控诉,可以说是作者借黄省三之口对万恶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处在社会底层的黄省三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呢?让我们看看黄省三是怎么说的吧:"你们给我一个月不过十三块来钱,可是你们左扣右扣的,一个月我实在领下的才十块二毛五。"细算一下,竟有百分之二十的收入被克扣掉了!为了这可怜的十块二毛五,"我整天地写,整天给你们伏在书桌上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我从早到晚地写;我背上出着冷汗,眼睛发着花,还在写;刮风下雨,我跑到银行也来写!"这简直是没日没夜、没命地为银行卖命。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五年的工夫"竟成了"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了,可为了孩子,他还要为银行去卖命。但是就连这点要求,都被彻底地拒绝了。他在饥寒交迫痛苦不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被逼得连一点活路都没有。再看看潘月亭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大白天的,他不到银行去上班,而是陪着一群有钱有闲的人在打麻将,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想要告诉人们,黄省三的悲剧绝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造成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第四部分(从"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至"福升把黄省三拖下去")是故事的结局。故事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个强权社会里,一个弱者的反抗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当黄省三抓住潘月亭的衣服时,潘月亭只是一拳下去,黄省三立刻晕倒在地,被无情地当作一条狗拖了下去。
十、写作特色
1.对话个性化
人物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份,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处理上,也都相应地有所变化。比如黄省三与李石清的对话,黄省三一上台就是"胆小的",说话"无力的",吞吞吐吐,只知道一味地向李石清求情,即使在遭到李石清的讽刺、挖苦和嘲笑后也不敢反抗,仍然向残忍恶毒的李石清苦苦乞求,"我求求您,您行行好"一类的话始终挂在嘴边,"就是累死我,我也心甘情愿的。"这些话语与黄省三懦弱的性格是相吻合的。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潘月亭更加恶毒残忍的对待黄省三使黄省三终于忍受不住屈辱,由原先的懦弱变得敢于反抗,"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此时的语言一改哀求的口吻,勇敢地进行反抗,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把他当时的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显示出代表封建资本家的李石清与潘月亭残酷恶毒的阶级本性。又如潘月亭一上场,"滚开!""滚,滚,快滚!"一连串的"滚"字充分暴露了他残忍、暴戾、恶毒的本性。
2.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
课文只是截取了全剧的一个片段,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故事结构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紧凑集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把矛盾和现实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黄省三的懦弱、李石清的残酷、潘月亭的暴戾以及这些人物间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起伏跌宕,吸引读者,同时具有深刻广泛的社会意义。
十一、探究活动
《日出》是曹禺先生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之一,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这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的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灭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试搜集曹禺先生的其他戏剧作品的相关资料并对现实主义悲剧作研究性学习。
研究方法:
(1)应从社会情况探究"现实主义悲剧"产生的原因。
(2)应理清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3)应重点探究现实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品,简述他们的创作情况。
(4)在研究具体作家作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实主义悲剧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十二、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的分析,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矛盾,理解作者对社会生活、社会矛盾的见解和态度,从而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冲突:第一次是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唆使失业、穷困潦倒的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在这几次冲突中,黄省三由一开始的懦弱不堪逐渐变得有了反抗精神。
(二)本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对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的分析,理解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从李石清的几段台词来看,可以看出他性格的阴险卑劣,对弱者冷酷无情。
(三)本题意在引导大家认真研读课文的重要段落,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使大家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腐朽的本质有所认识。这道题大家很容易简单地从课文字面上理解为:是因为"身后没有人撑腰"。这样的回答是不够全面的。应当从黄省三和李石清两个人的对话中全面地看,黄省三在银行没有后台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黄省三五年来已经被银行榨干了,现在体弱多病,再没有油水可榨了,因此被银行一脚踢开。在万恶的旧社会,"人善被人欺",像黄省三这样老实、本分、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须拍马的老实人必将被伪善、腐朽、凶残的封建资本家所欺凌,这是由黑暗社会封建资本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中,黄省三是没有别的出路的。
(四)本题旨在让大家了解戏剧中的潜台词的使用和破折号的用法。提示:1.那你可以到街上要--(饭)2.您说,要我去--(偷)3.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你)。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谈,戏剧讲究潜台词的使用和铺垫,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从而使语言显得耐人寻味。
(五)本题旨在通过对重点台词的理解来把握人物的性格。这段台词是作者对黄省三性格塑造的一个重点。它表现出了黄省三内心的激愤,这是一种压抑已久的突然迸发的激愤。
(六)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启发大家的发散思维。答案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发表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向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拓思维。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公输


公输》教案
教学目的
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媒体设计
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板书:"公输'). (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借助投影仪,映示以下内容:
① 课文中的生字。
郢()荆 诺() 舆yu2犀(xi1)兕(si4)。
糜(mi2)鳖()鼋(yuan2) 鼍(tuo2)雉(zhi4)。鲋(fu4) 梓(zi3)楩(pian2)牒(die2) 圉(yu4)诎(qu1) ②注意加点字在文中的读法。
公输盘(ban)不说(re) 请说(shui)之 胡不见(xian)我于王 臣之弟子禽滑(gu3)厘 (解说:此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和深下注释的能力,二是促使学生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_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3)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
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点拨: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
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课时
1.继续研读第17~ 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
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点拨: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
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可是)
(解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会义。) (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 理解、掌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背影》


《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论讨讲解
【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分析〗
①祖母死了
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
【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
〖分析〗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板书〗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钦差大臣》〔节选)教案


《钦差大臣》〔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
2.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钦差()俏皮()官衔() 爵位()
2.解释词语。
奉告:敬辞,告诉。
千载难逢: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可贵。
时来运转:时间到来,命运也随着好转。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钦差;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造谣生事:为了迷惑群众而捏造消息滋生事端。
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挑拨是非: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俏皮:①指容貌或装饰好看。②举止活泼或说话有风趣。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简介:
《饮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
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一座里程碑。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
1.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用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措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选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4.请小组分角色上台表演。
学生评点、交流、改进,另请小组上台表演。
五、小结
1836年4月,讽刺喜剧《铁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
六、作业:课堂练习一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一、探究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一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面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 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谷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 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二、当堂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600字左右把它写下来。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果戈里整部《钦差大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钦差大臣》〔节选)


《钦差大臣》〔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
2.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难点: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推想故事的发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钦差(q塶ch乮)俏皮(qi刼)官衔(xi俷) 爵位(ju啠┧廖藜傻╯宒刵)
2.解释词语。
奉告:敬辞,告诉。
千载难逢:千年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非常难得、可贵。
时来运转:时间到来,命运也随着好转。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钦差;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
造谣生事:为了迷惑群众而捏造消息滋生事端。
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挑拨是非: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俏皮:①指容貌或装饰好看。②举止活泼或说话有风趣。
二、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果戈里(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地主家庭,在彼得堡当过小公务员,薪水微薄,生活拮据,这使他亲身体验了"小人物"的悲哀,也目睹了官僚们的荒淫无耻,贪赃枉法、腐败堕落。19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充满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时代,一方面以农奴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专制在拼命地苟延残喘,一方面缓慢但是向前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革命民主主义,使得阴云密布的天空出现了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新时代的曙光,代表作《钦差大臣》无情地嘲笑了俄国封建官僚社会的丑态。
2.剧情简介:
《饮差大臣)描写了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而这位贵族子弟是个纨绔子弟,赌博输光了钱,正躲在旅馆里无计可施。于是闹出了种种笑话。正当市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这"钦差大臣"。以为可以到京城去做大官时,传来了真的钦差大臣到达的消息。课文节选的是第八场和结尾部分。
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一座里程碑。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四、探究
1.请画出赫列斯达科夫在信里对市长及其他官员的评价,嘲讽。
(1)市长蠢得像一匹灰色的用马-……
(2)邮政局长长得跟部里看门的朱赫耶夫一模一样,大概也是个坏蛋,好酒贪杯的酒鬼。
(3)慈善医院主任十足像个戴便帽的猪!
(4)督学满身是葱臭。
(5)法官略普金一贾普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莫凡东……
2.果戈里以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刻划了一系列俄国官僚的典型形象,全剧有正面人物吗?
讨论并归纳:
没有。果戈里在喜剧中,不仅揭露了边远小城市的地方官吏,而且揭露了当时俄罗斯整个官僚机构。玩忽职守的法官、阴险残忍的慈善医院院长、胆小愚昧的督学、偷拆信件卑鄙低劣的邮局局长,都是栩栩如生的反面人物。该剧相当真实地反映了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作者认为剧中正面人物就是"笑",就是作者对待现实的那种否定的、讽刺的态度。
3.试分析一下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什么典型意义?
学生讨论并归纳:
喜剧中心人物赫列斯达科夫是一个"最无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习气的外省青年。轻浮浅薄,爱慕虚荣,自吹自擂,厚颜无耻。他的撒谎不仅是出于一时经济的需要,而更是出于一种天性。他被误以为钦差大臣主要是惊慌失措的京城官吏一时被他那种具有官僚习气的气质所震慑。赫列斯达科夫的典型意义在于他集中体现了许多人都具有的共同的庸俗特征。果戈里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如果不是数分钟的话)的赫列斯选科夫……灵活的禁卫军军官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国家要人有时会变成赫列斯达科夫……"
4.请小组分角色上台表演。
学生评点、交流、改进,另请小组上台表演。
五、小结
1836年4月,讽刺喜剧《铁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获得惊人成功,"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赫尔岑语),代表了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成就。
六、作业:课堂练习一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一、探究
1.剧中人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市长是一个老奸巨猾而又愚蠢贪婪的家伙,果戈理曾经说过:"他是个有其独特性的极其聪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辖范围内很有办事能力,善于灵活地处理问题--一贪污盗窃而不留下丝毫痕迹,实行贿赂而又会向对他来说有危险的人讨好卖乖。"市长这个人物不是概念的化身,不是简单的漫画,而是活生生的性格和典型,他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经历和职业,是其社会地位造成的一种心理疾病。其出于对上司的恐惧而奉迎、面欺骗,进而以至于愚弄,这都是统治机制的残暴和腐败使然。作者把他那欺上媚下,上奉下压的伎俩和贪婪成性,官迷心窍的性格揭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开怀大笑之后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2.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先是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市长说:"你竟敢拆看这样一位钦差大员的信?您怎么敢说说不上他是什么人;我要逮捕您…… 您知道不知道,他要娶我的女儿,我也快升一品官了,我能把您发配到西伯利亚去。"当听到信中骂他是"像一匹灰色的阉马"的时候恼羞成怒"妈的!还要重复念,仿佛没有这一句,信就不值得念似的。"其他人的反应是:邮政局长气得要结结实实地揍那小子一顿。慈善医院主任不敢念信,推托字写得不清楚。……令各位官员痛心的是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他们自认倒霉、叹气。市长敲打自己的前额后悔不迭,骂自己是个大笨蛋,平日里只有自己骗别人的份,哪到却被这个外谷的穷小子给骗了。想到女儿与这个骗子订婚的事更令他无地自容:"都来看啊,市长是怎样受了人家的骗啊! 他是个傻瓜,这老家伙是个傻瓜!"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这件事将传遍全世界、受天下人的耻笑。这时他情绪激动到了极点。发怒、狂怒,用拳头威胁自己,挥动拳头,用脚后跟跺地板。他的怒气无处发泄,追究起造谣生事者"不是你们俩还有谁!这城里就数你们,最爱造谣生事,挑拨是非!"
那么真的钦差到了他们又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按照市长及官员们的性格特征,不可能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仍然会是故伎重演,极尽巴结讨好之能事。极力掩盖刚刚发生的丑事,或极力推卸责任,指责他人的不是。
二、当堂完成一篇想象作文
喜剧的情节是建筑在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由钦差大臣即将到来的消息带动起来,从第一句台词起就迅速展开,一环紧扣一环,把戏剧推向高出,请你根据剧本将第八场里提供的内容,想象一下全剧的故事情节,并用600字左右把它写下来。
三、小结
《钦差大臣》这部剧是以普希金所提供的一件趣闻为情节基础,将俄国官僚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正集中在一起,"淋漓尽致地进行嘲笑"。赫尔岑赞誉它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学教程。"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果戈里整部《钦差大臣》。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滑铁卢之战


滑铁卢之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培养科学的思辨能力;
2、学习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继续体会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两重特征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双重特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手段:问题研读法、多媒体手段辅助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影片《辽沈战役》中“锦州之战”片断,上课后便即关闭,由此导入新课:(课前要求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了《辽沈战役》的片断,影片中展示的战争场面之惨烈,规模之宏伟是在以前的国内战争影片中少见的。我们知道,锦州之战的胜利,对于辽沈战役的胜利,进而对于三大战役的胜利是非常关键的。一场战争的胜负直接影响到一个阶级或者一个朝代的兴衰,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是不胜枚举的,滑铁卢之战即是一例。
滑铁卢之战是世界军事一场的战役。这一战役彻底结束了拿破仑的政治生命,也从战术、战略的角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阅读茨威格的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用历史回望者的眼光审视这个影响整个欧洲历史进程的伟大战役。今天我们来阅读这篇精彩的报告文学,看看茨威格是如何再现战争的惨烈之景的,看看茨威格是如何评判这场战争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自己查找资料的结果:
(1)关于拿破仑的事迹;
(2)滑铁卢之战的背景;
(3)滑铁卢之战对法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要求写出拼音、汉字),并口头说出相关词语的意义:
仓皇 拘泥 怯懦(qiè nùo)扣人心弦 疲惫(pí bèi)惟命是从 优柔寡断 孤注一掷
3、请几名学生分别归纳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教师加以引导、补充,明确:略(见《教师用书》第200—201页)
4、讨论问题:作者认为滑铁卢之战,拿破仑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作者认为“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这种认为偶然性决定战争胜负的看法不尽全面,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同志曾经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看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分夸大偶然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偶然性”在人物和事件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格鲁希考虑的一秒钟及其做出的错误决策,显然加速了拿破仑的败局,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改变世界历史走向的作用。
5、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整体感知作品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线索、构思组材、剪裁技巧等三方面了解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1)叙事线索明晰:时间和人物两条线索交织;
(2)构思组材上,关键人物(格鲁希)突出,双方首领急切盼望援军,侧面烘托,引出格鲁希,格鲁希错误决策以及坚持错误直接导致战争的失败的直接描写,充分表达了主题。
(3)剪裁技巧上切入点准确:以决定性的一秒钟为突破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宏大的战争场面跃然纸上。
三、课堂小结
评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多方面能力。
四、布置作业
精读本文,体会文章工笔细描和大笔勾勒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叙事线索 时间 人物
构思组材 关键人物突出
剪裁技巧 切入点准确(决定性的一秒钟)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导入新课

二、具体感知
结合练习一分析本文全场景的勾勒与关键细部的刻画相结合的特点。
1、问:全场景勾勒的部分有哪些,关键细部的刻画的部分有哪些?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和“滑铁卢的下午”两个部分属于全场景式的勾勒,“格鲁希的错误”、“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属于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决战”、“尾声”则属于这两种写法的交替使用。
2、分析全场景式的勾勒部分。
明确:“滑铁卢的上午”中大场景描写较多,其中对拿破仑检阅的大场景描写尤为出色,在“滑铁卢的下午”中拿破仑军队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冲锋的场景描写也较为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两部分。
3、分析关键细部的特写镜头。
明确:“尾声”部分“上午试点中,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军官需要“扶”才能下马,格鲁希用刀支撑颤抖的身体,刻画败军败将入木三分。
4、请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哪一部分的描写,结合文字谈谈理由。
明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该给予鼓励。
三、课堂小结
1、经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对报告文学兼有新闻与文学的双重特征的特点有了直接的认识。新闻讲究真实性,这篇报告文学依据史料,真实再现滑铁卢战役的过程,充分展示重大历史事件的丰富内涵及深远意义。同时报告文学不仅要事实确凿,还要富有文学性的特征,即通过适当的联想、剪裁、描写,使之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这篇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极强,作者以生动的文笔,高超的剪裁技巧,细腻的心理描摹,将读者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再加以恰当的评论,深刻地揭示作者对战争胜负原因的分析,颇有见地,对读者也有启发。
2、本文的写作特点
(1)渲染气氛恰当
(2)工笔描写细腻
(3)场面勾勒宏大
(4)心里描摹准确
(5)穿插评论深刻
3、简介作者(打出作者图片及介绍投影)
四、拓展阅读
请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的报告文学《火刑》,运用所学知识自由赏析。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有关滑铁卢战役的文字和影视资料,并将课文与查询到的有关史料、影像资料作比较阅读。
2、阅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或长篇名人传记。
板书设计
滑铁卢之战(报告文学)
[奥地利] 茨威格

新闻性 真实

渲染气氛恰当
工笔描写细腻
文学性 场面勾勒宏大
心里描摹准确
穿插评论深刻
教学反思与总结: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春酒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民风。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课文导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
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积累的字词: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 凑(cou4)齐酬(chou2)谢家醅(pei1) 煨炖(wei1 dun4)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 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体会文中深情。
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三、整体感知
 1. 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小结: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2. 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小结: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
四、研读探讨
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分小组讨论)
 1.母亲: 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2.花匠阿标叔热心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3.乡邻乡亲热情大方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4. “我”童真童趣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节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五、课堂小结。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既然家乡味这么难忘,这么快乐,作家就想找回这种家乡味。
作者想找家乡味,可是失败了。所以她在最后困惑地说:“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六、课外延伸(指出下列诗句描写的节日)
 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完成自主。
 3、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过新年
风俗美 喝春酒
春酒喝会酒家乡的味道-- 思乡怀旧
人情美 乡邻乡亲 热情好客
阿标叔热心
母亲热情好客 慷慨大方
“我”童真童趣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一文,希望“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书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