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孝经第七章读后感 > 导航 >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孝经第七章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或许你需要"《论语.里仁篇》第七章"这样的内容,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过指过错。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此解较为妥当。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论语.里仁篇》第五章有感1500字


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本章主要解释君子的做人原则。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论富贵贫贱与道的关系;第二层次说君子成名之道在仁;第三层次说君子如仁者安于仁,穷困潦倒还是疾速缓慢始终坚守仁的做人原则。

一般说富贵贫贱是指现实中人的处境,有时人们还会说贫穷富裕高贵卑贱,孔夫子这句话富贵与贫贱相对,因此,这四个字没有用其引申意义,也没有褒贬的意思,就其本义而言,仅仅表明人在社会中境遇,富就是有财富,富裕;贵,在社会中处高位,是指为官的人;贫指没有财富,生活拮据,贫穷;贱,表示在社会中位卑,从事具体事务的人,践也,卑下见践履也(《释名释言语》)。富贵贫贱是社会中普通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是个事实,古今一样。离苦得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是现实人的基本诉求。如果一个人仅仅停留在物质需要满足这个层次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在儒家的世界里,人之为人的意义在于要超越基本欲望满足这一层次的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什么是君子呢?《论语》学而章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里仁章后文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颜渊章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般认为君子一是指古代的统治者与贵族的通称,如:《春秋左传桓公十二年》引诗经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孟子滕文公上》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君子也指人格高尚的人,如孟子说君子有不战;荀子说君子博学。《周易乾卦》卦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代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当然,君子还有其他的意思,这里无须多言。结合《论语》原句,基本可以确定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的君子即指人格高尚的人。

什么是道呢?把不以其道得之与成名违仁等句联系起来分析,这个道就是安分守己、推己及人的做人原则。这个原则在《荀子荣辱》也可得以印证,荀子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与君子相对而言的小人使用的是惟利是图,偷巧使诈获得富贵的道,而君子则不是,君子坦坦荡荡,坚持自己的原则,身体力行地做事,平等待人地处事。也就是说君子已经超越物质满足的这一层次的需要。君子的成名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三不朽的成就才是真正的成名。儒家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珍惜个体的名誉,绝不会以不择手段而臭名昭著,与其这样的成名,倒不如默默无闻。因此,真正的君子就会表现在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是急促缓慢,还是颠沛潦倒都时时刻刻不离开仁道,违背仁性,须臾之间都不失掉人的尊严。

看看今天,为名为利者何其多啊,为求成名可以脱光,可以露光,还要曝光,拿隐私当新闻,拿本能当真情,个人的欲望与媒体的逐利导致无良效应成倍放大,学术可以造假,评估可以糊弄,学分可以交易,权力可以寻租,人人沉沦。不见君子,人何以期?

读《论语.里仁篇》第二章有感1500字


第二章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该句连用三个不字,不仁者是前提。可解为: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与下面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相比照,前面说不仁就不会什么,后面说仁就会什么。从逻辑上说,如果不仁,就会怎么样,如果仁就会怎么样。讲的就是人而不仁者就会怎么样,人而仁者就会怎么样了。当然,仁者,人也。人不仅有动物性,还有人性,更有社会性。

什么是不仁呢?《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孟子》有:《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史记》有: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后汉书班超传》: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明代《医案总论》说: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冯梦龙又说: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可见,说到不仁至少有三种说法:老子、孟子、司马迁从政治上说仁,老子否定以仁论政,孟子、司马迁则肯定以仁治国;《班超传》的作者范晔、《总论》的作者薛己则以仁、生物也论人,属于中医之论;明儒冯梦龙则以个体之品性说仁。

因此,不仁者的者就可以理解为单个的人或者单个的单位、国家等等,而不仁则可以理解为泯灭、丧失仁性,肌体丧失仁性,身体就会得病;个体泯灭仁爱,就会失去操守;国家不以仁为本,就会祸害百姓。

再看: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之如何或怎么样,久、长表示时间长,处指居住或安于其所在。这句话就可以解释为:不可以不仁久处约,不可以不仁长处乐。一个不仁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操守)长期安于简(俭)约的生活的,一个不仁的人也不会长期满足于平静快乐的生活的,乐极则悲。如《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进一步延伸,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成了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做人的操守,就会根据自己的本能欲望行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操守的人就保持自己的仁性,保有自己的道德良心,有智慧的人可以根据人之为仁的准则做出选择,发明人的利德厚物仁爱之心,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之不朽事业。结合里仁第一章择不处仁,焉得知?理解就可以知道知者利仁的智的价值取向了,智不仅仅是工具,其本身包涵了仁的价值向度。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文化系统有智无仁,岂不悲哉!欠缺了仁的文化就会变成自以为是的强权文化,甚至还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二战期间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日本军国主义对南京平民百姓的血葬就是其中的例证。无论是个体还是国家群体,没有仁的操守节义,智就无根,就会掀起无节制的恶浪欲望。

又证:朱熹对此章的解释就是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又证:朱熹引谢良佐言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粗精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到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昧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为免于利之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
本文中有一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它的意思就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孟母三迁的故事以及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与此很有些相似之处,都强调优秀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明白,外在环境对人各方面的影响极大,直接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人生观、价值观、生活品位、处世方式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出身时代官宦家庭的子弟,一般都是经纶满腹,温文儒雅,言行举止之间与寒素出身的人虽不敢说有霄壤之别,用泾渭分明来形容应该不为太过。因为自小就接受某种环境的浸润熏陶,不自觉间已经将其融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整日与博雅的大家为伍、与高手过招一样,自己的水平在不经意中就有了长进。处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学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主阵地,应该十分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创设。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择校现象,其实择的也就是学校的氛围。很多学校都提出了营造某某校园的口号,很振奋人心。如果真正落到实处的话,前景十分喜人。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的守望者,我们盼望着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盼望着好学、礼让之风弥漫校园,盼望着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让就学于思的孩子能健康幸福地成长。如此,学校、教师都应允了相应的社会职责,何愁培养不出祖国之栋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