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800字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800字

《论语》里仁篇读后感8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论语》里仁篇读后感800字,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章,是论语核心思想仁的重点阐述,在《论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阐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围,如何去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君子与小人之别,都是围绕仁这一是非辨别标准进行的。
开篇,孔子便提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里,为动词,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琐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居住地人们的修养,都可以上升为仁。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社会之风气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这便是仁最本初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我学院所组织的学风建设月活动,创造优良的学风,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期安于贫困的,也不能长期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处处讲究实行仁德之道,聪明的人知道实行仁道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没有仁德修养的人,在逆境中只会失意忘形,在顺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养的人则会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真正的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种仁的修养,是要成为坚持不懈的信念才可达成。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地;君子关心刑律法制,小人贪图财利实惠。君子是对于违背道德事情坚决反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小人对于物质利益可以不择手段,不考虑法律的制裁。这也可以联系到个人修养,对于眼界的问题,也是对自制力的一种沉淀。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担心法律惩罚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双眼,看不到。其实小事也是如此,学生虽然知道旷课,无节制的玩游戏不利于身心,但是无法自拔于眼前的快乐,也只能接受自身前途的坎坷。我们作为思政工作者,应该尽自我所能去提升自我眼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眼界,教书育人。
仁,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任重而道远。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论语.里仁篇》第八章读后感800字


第八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该句极为简略,朝夕不过一个白昼之间,时间极短。《说文解字》有: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墨子经上》有:闻,耳之聪也。 《礼记大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韩愈《师说》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之闻即其本义,闻即知道的意思。而听而不闻则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语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由此,可见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如果一旦闻达道的真谛,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无憾了。其实,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认识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认识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况人要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呢?
后来,清代刘宝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观点,在《论语正义》中说: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的感叹也就正常了。不过,什么是道仍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成圣之道,也就是仁道。这种认识也是基于孔子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而确定的。
朱熹之说当然也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有明显的理学倾向,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论语.里仁篇》第十九章读后感700字


《里仁》第二十章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表明孔子对孝的理解。《论语学而》章有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直译为:父亲在世时,人们可以审视孩子的志向如何,父亲不在世要看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且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处事之道,可以说他是守孝的。

比较正确的理解是孔夫子生活的时代属于以家族血缘纽带为核心家天下的社会。由家臣到氏族,由氏族到诸侯国,再到周天下的农耕树根状社会组织结构。由此可见,春秋时代的家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一家之主就是父亲,父亲即家长。父亲不仅担负着养家尽忠的责任,还有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再考察孝时,孝为上下结构,上为半老,下为子,子承父业,子撑父命即为孝,而孝字结构的头又从土,土是根。由此可以说孔子之语实则说明了春秋时代的父子之间的天伦之义,自然之则。

或许有人问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父之道保守、落后、邪恶呢?还需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吗?那么这个问题实质是问什么是为子之道?看来夫子之道不仅在于父慈子孝的现实伦理之道,还在于子承父业,为人子向为人父的角色转换、身份认同的做人之道。如果进一步考察孔夫子时代的教育现实,就会发现孔夫子是第一个办私学的教师,是绝对的少数派。而公办学校是掌握在诸侯贵族手里的,而贵族身份是继承制的,属于大多数,读书者也是贵族子弟。礼崩乐坏的时代,庶族子弟就有了上学的机会。无论是私学,还是公学,读书人是少数,因此,子女的教育大都落在父母身上了,孔夫子时代的教育还多属于家庭教育。由此可推断,父对子有引导作用,子对父也有继承学习的自然关系。而父而子、子而孙的传承模式就成了那个时代最自然的家庭、社会组织传承模式了。而这种模式也是春秋时代的一种传承礼制,而这种礼制在孔子看来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概这才是夫子所谓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缘由吧。

然而,孔夫子并非是一个绝对保守落后的人,对历史传承损益的规律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后来多有解读,正解就是:父之道善则终生守之,若不善,又何待三年改之呢?如是而已。善与不善的原则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智仁勇之义。

《论语.里仁篇》第七章读后感600字


第七章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此章有观过知仁的意思。而这句话表面看来有歧义,但是其儒家的生命价值是肯定的,也是不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仁训为人;党为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的过错分别归于不同的类别,所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仁还是不仁了。再有一种的解释就是:人指君子。过指过错。结合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来理解,人之过也的人就是君子。君子可能犯过错,各有所不同,观察君子的过错,才能知道其为仁如何。此解较为妥当。以下几种解释可资参考:

孔安国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论语注疏》)

二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焞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朱熹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论语集解》)

现在看来,仁与不仁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标准,然而,时过境迁,物似人非。人们的道德和法律也在不断变化,仁与不仁也不断呈现新的意义,君子小人也在以不同面貌显现。所以,因恪尽职守,理解偏差造成的失误,是君子之过;而故意知法犯法,穿凿附会,钻法律的空子则是小人之恶了。因此,我们不仅要观过知仁,还要观恶知非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