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中班老鼠报恩教案 > 导航 >

中班老鼠报恩教案,2024中班老鼠报恩教案

中班老鼠报恩教案

活动目标:

1、在小老师打电话的情景中,能进行有节奏的对话,并初步学唱歌曲。

2、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小猫头饰、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歌曲:打电话

----听,是什么声音?电话铃响了,让我们一起去接电话。(复习歌曲《打电话》)

二、学习歌曲《小老鼠打电话》

●理解第一段歌词,学着有节奏的对话。

----瞧,这是谁?小老鼠也在打电话。它为什么要打电话?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

1、倾听歌曲第一遍

提问:

----小老鼠为什么要打电话?什么叫过家家?

----它是怎么打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让我们再来听一听:54 0 |32 0 |6 7 | 8 |(多媒体出示节奏谱)

2、倾听歌曲第二遍

----提问:小老鼠是怎样来邀请朋友的?朋友又是怎么回答的?

3、多媒体出示图谱,教师示范有节奏的对话。

4、鼓励幼儿跟着老师学习有节奏的对话。

5、老师扮演小老鼠,请幼儿有节奏的和老师对话。

6、请幼儿扮演小老鼠和老师有节奏的对话。

7、鼓励幼儿能跟着老师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欣赏学习第二段音乐

1.你们猜猜,小老鼠的朋友是谁?

2.看,它的朋友走来了(音乐开始,教师猫走表演)喵。

3.小老鼠看见猫会怎么样?谁来学学小老鼠。(本文. 查看全文>>>

设计意图: 故事以弱小的老鼠救下凶猛的狮子为主线,让孩子了解到了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管对方之前多么强大,在它处于困难的时候,都应该去帮助它解决困难。爱是相互传递的,把这种爱上升到了在平时生活中,好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情上来,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和受到别人帮助后是感恩之情。整个活动都洋溢这浓浓的爱的气息,能够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样的事实,唤起了孩子们对同伴的感激。当孩子们在画着感恩卡的时候,氛围的和谐的、充满爱的。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活动中我们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就是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把生活带近课堂,开拓生活世界,让小课堂变成大社会,让孩子在小课堂中领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能根据所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懂得要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帮助的道理。 3.愿意用画感恩卡的方式抒发对同伴的感恩之情。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感恩卡、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猜测故事情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课件导入,出示场景一: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用好听的话来说一说。 幼a:金色的太阳高高挂在天上。 幼b:大树很茂盛。 幼c:我看见了绿绿的草地。 幼d:美丽的大森林。 2.设置悬念,出示场景二: 师:是呀,大森林可真美呀,忽然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是什么事情呢?谁来猜猜看。(让幼儿自由想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师:你看到了谁?大狮子怎么啦?(狮子中了猎人的陷阱被网吊在了树上)这时的大狮子心里怎么样? 幼a:很着急。 幼b:大狮子很伤心、难过。 师:对呀,大狮子这么难过,于是它着急的喊了起来,它会怎么喊呢? 幼:救命呀,救命呀!谁来救救我呀! 3.出示场景三,讲述故事: 师:有个小动物听到了大狮子着急的喊声,猜猜是谁来了?(小老鼠)师:原来是小老鼠来了,我们一起站起来学学小老鼠跑得飞快的样子吧!(幼儿模仿)。 师:猜猜大狮子会对小老鼠说些什么? 幼:小老鼠你快救我下来吧。 小结:这时候大狮子说道小老鼠,请你救我下来吧,我会感谢你的。 4.提出疑问并讨论: 师:小老鼠听了大狮子的求救声心里想:万一我把大狮子放下来它把我吃掉怎么办?如果不救的话大狮子又太可怜了,救

查看全文>>>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小灰老鼠的故事

音乐游戏:小灰老鼠的故事

活动要求:

1.认识音色,认识对称重复。

2.探索发现嗓音,打击乐器和旋律乐器在表现现实音响时的共同性及差异。

3.创编动作,表现文学作品中的有关形象。

4.体验人对朋友的需要。

活动程序:

1.听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2.请幼儿回忆故事中的三种客人及它们的脚步声,并用不同的嗓音和动作来表现三种客人走路时的样子和他们的脚步声。

3.教师用打击乐器,如大鼓,串铃,木鱼等分别模仿三种客人走路的脚步声.请幼儿辨认是什么乐器?模仿的是谁走路的脚步声?并要求幼儿用动作对乐器的演奏做出快速表现性反应。

4.教师用钢琴的不同弹奏法分别表现三种客人走路的脚步声,如:请幼儿辨认并要求幼儿用三种客人的走路模仿动作,对演奏做出快速表现性的反应。

5.按故事提供的线索分配角色并完整表演。

6.在有条件的班级可以鼓励幼儿把他们听到的三种脚步声画出来。

附:小灰老鼠的故事

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座小小的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灰老鼠.朋友们来了,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觉得快活极了.朋友们走了,小灰老鼠觉得很寂寞.它天天在家中等呀,盼呀,盼望朋友们再来拜访它.小灰老鼠竖起耳朵仔细听.仔细听......咚咚!咚!咚!小灰老鼠赶紧把门打开.....唉!原来是巨人先生从桥上走过,咚咚咚的声音,是巨人先生的脚步声.小灰老鼠失望地轻轻把门关上.小灰老鼠竖起耳朵仔细听,仔细听.....刷-刷-刷-刷小灰老鼠赶紧把门打开......唉!原来是皮球小姐从桥上走过,刷刷刷的声音是皮球小姐的脚步声,小灰老鼠失望地轻轻把门关上.小灰老鼠竖起耳朵仔细听,仔细听..迪笃迪笃迪笃迪笃,小灰老鼠赶紧把门打开......哈!这回真的是朋友来了,迪笃迪笃的声音,正是朋友们的脚步声.在一座高高的大桥下面,有一座小小的灰房子.在这所小小的灰房子里,住着一只小小的灰老鼠.朋友们来了,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小灰老鼠觉得快活极了。

查看全文>>>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捉老鼠

设计思路: 近段时间,班级幼儿欣赏了大量的乐曲。孩子们对音乐欣赏感兴趣,并喜欢用语言、动作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理解,合作意识日益增强。《拨弦》是一首轻快、诙谐的乐曲,它形象鲜明,节奏感强,深受广大小朋友的喜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因此,我们在设计此活动方案时,如何让幼儿愉快地感受和体验乐曲轻快、诙谐的风格、让幼儿始终对音乐保持浓厚的兴趣成了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由于音乐结构较松散,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捉老鼠的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用各自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乐曲中的重音,感受该乐曲轻快、诙谐的风格。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轻快、诙谐的风格,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2、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及表现音乐形象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节奏感。 3、引导幼儿了解乐曲中重音出现的规律,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表现音乐形象。

活动准备: 1、猫和老鼠布偶。 2、打击乐器:鼓、沙锤、双响筒、铃鼓等。 3、道具:报纸棒、塑料玩具、苍蝇拍、蛋糕盒、帽子等。 4、录音机和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观看木偶表演捉老鼠。讨论:这段音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猫是怎样捉老鼠的? 2、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讨论:追老鼠和打老鼠时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3、教师与幼儿共同听音乐用手指玩游戏,引导幼儿了解重音出现的规律,熟悉音乐形象。 4、为幼儿提供游戏道具,引导幼儿再次玩游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捉老鼠?你准备怎么打老鼠呢?一个人去还是和朋友一起去? 5、教师出示打击乐器,鼓励幼儿用打击乐器来表现音乐形象。 6、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音乐作品--拨弦。

查看全文>>>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猫捉老鼠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辨音级上行、下行的能力。

2、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小朋友你们听,谁来了,喵喵(小花猫)

小花猫可喜欢交朋友了,你们想和小花猫交朋友吗?(想)

那快过来和我一起玩吧,咱们一起说个儿歌好不好?(一只小花猫,聪明又勤劳,喵喵,聪明又勤劳)站着说用高音说。第二遍蹲着说用低声:第三遍站着说用高声。

嘘,你们听谁来了(老鼠)

这个可恶的小老鼠,老是偷吃粮食,还总是跑来跑去,可烦人了,你们听小老鼠跑到哪里去了。(上行音阶)再听(下行音阶)

待会儿我们去捉老鼠好不好?(好)但是在捉老鼠之前我们得先练好本领,要知道她的去向才能捉住它们。对不对?下面我们来当老鼠的卧底,混进老鼠中间,来熟悉一下它的作案情况,当你们听到上行音阶时你们用身体动作表示出来,它跑哪去了,是跑上还是跑下。如果是下行音阶同样也是用动作表示出来。

你们的耳朵真灵,我想呆会儿我们就可以捉了。下面请一些小朋友先当老鼠,谁来小老鼠们你们听好了,当你们听到上行音阶时,你们应该跑向哪里躲起来(高房子),如果是下行音阶你们要躲哪里去呢?

而小花猫们当你们听到上行音阶时你们猜一猜老鼠应该跑向哪里了(高房子),相反,当你们听到下行音阶时你们猜一猜老鼠应该跑向哪里了(低房子),如果听到(教师就在c调高音i或低音上1的主三和弦商弹了三遍)就是捉老鼠的信号,你们就可以转身去捉,捉之前千万要听清老鼠在那个房里,看那只小猫最聪明,捉的老鼠最多,明白了吗?

好,那咱们在捉之前先唱一首歌,鼓一鼓劲儿。一只小花猫小花猫转过身,听仔细,小老鼠们你们也要小心了。(玩)

交换一下

小朋友表现得真不错,都抓到了老鼠,小花猫特别高兴交了你们这些能干的好朋友,咱们一起来庆祝吧!唱:一只小

查看全文>>>

一、活动背景 《小老鼠打喷嚏》的音乐活动是一次园级名优教师课堂教学引领既中心送教活动的展示课。是由中心幼儿园的顾雪方老师执教的,顾老师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小老鼠打喷嚏》取材于中班《小鬼显身手》主题背景。活动借助小老鼠这一角色,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晒太阳、做运动让感冒好转,从而体验到自己的能干。活动中选用与主题较为匹配的名曲《音乐的瞬间》作为欣赏和表现的载体,曲调诙谐有趣,是一个融音乐欣赏和音乐游戏于一体的活动,该乐曲为aba三段式结构,a段音乐比较欢快,b段音乐比较舒缓,比较适合中班幼儿欣赏、游戏。根据a段音乐中有有规律的滑音,她采用了小老鼠打喷嚏这样一个故事情节来贯穿整个活动,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活动中顾老师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并且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肢体和表情尽情地表现小老鼠打喷嚏的有趣情节,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对孩子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这次活动不仅吸引住了幼儿,同时也吸引了我,使我对这个活动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案例分析 (一)情景导入,引入主题 1.教师带领幼儿听小老鼠打喷嚏的音乐做动作进活动室。 2.出示图片小老鼠 以故事的形式导入主题:阿嚏阿嚏小老鼠怎么啦? 幼:小老鼠感冒了,不停地打喷嚏。 师:小老鼠是怎样打喷嚏的? 幼:捂着嘴巴打喷嚏。 师:你是怎样打喷嚏的? (二)整体欣赏,了解结构 1.完整欣赏音乐,了解乐曲的结构 幼儿听音乐一遍: 师:这段音乐一共有几段? 幼:三段 师:三段音乐哪里是一样的?(出示图谱) 幼:第一段和第三段是一样的,第二段不一样。 2.幼儿再次欣赏,借助图谱,进一步感受,理解乐曲 师:这段音乐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分段欣赏,表现表达 1.欣赏a段音乐, 师:小老鼠在什么时候打喷嚏?小老鼠是怎样一边走一边打喷嚏的? (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小老鼠打喷嚏的有趣事情。) 2.借助图谱,再次欣赏音乐,模仿小老鼠边走边打喷嚏的动作 教师跟幼儿一起随音乐做动作,师用语言提示:跑跑跑跑,阿嚏阿嚏,跑跑跑跑,阿嚏阿嚏。 3.欣赏b段音乐 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小老鼠晒太阳、锻炼身体的情节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小老鼠不打喷嚏? 幼:晒太阳。 师:除了晒太阳,还有什么好办法使感冒好起来? 引导幼儿边听音乐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熟悉aba音乐曲式结构,能跟着音乐节奏用动作初步表现小老鼠的趣事。 2.体验情节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电脑、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律动 看课件,听音乐做动作,和小动物、客人老师打招呼。 2.观看课件,跟着a段音乐做小老鼠打喷嚏动作 看图谱,理解图谱和音乐关系,走两步,打两个喷嚏。 结合情境,重点讲解走的动作和脸上的表情。 3.观看课件,跟着b段音乐做小老鼠晒太阳动作 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创编晒太阳的动作。 4.观看课件,跟着a段音乐做小老鼠回家动作 结合情境,重点讲解走的节奏和a段音乐的感情区别 5.看课件图谱,完整跟音乐做动作。 6.歌表演《太阳高照》

查看全文>>>

活动背景: 在区域游戏角中投放了各种小乐器,孩子们在活动中时而边唱歌边用乐器敲打着节奏,时而听着音乐用小乐器演奏着,近期我还发现有个别孩子喜欢看着简单的节奏谱敲打节奏,可见孩子们对敲打乐器产生了兴趣。因此,就借用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在理解熟悉了故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尝试选择适合各种小动物的伴奏乐器和节奏谱表现故事角色的特点,并体验和同伴合作配音表演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尝试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表现故事角色的特点。 2、体验和同伴合作配音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不同种类的乐器若干、节奏图谱

活动提示: 一、回忆故事(价值分析:在回忆故事中,拍拍故事中相应的节奏,为以下选节奏图谱做铺垫。) 1、 引出:前几天我们听过一个什么故事?(出示课件) 2、提问: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狮子、小马、小鸭、小鸟、老鼠)这些小动物出来玩和逃走时的走路声、叫声是怎么样的?(幼儿模拟动物声音、拍拍节奏) 小结:把小动物出场和离开的声音节奏型做一个总结。 二、探索尝试(价值分析:通过探索,尝试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表现故事角色的特点。) 1、一一出示节奏图谱:接下来,我们和这些小动物们一起做个配图游戏。 谁来试着拍一拍,你们觉得这张节奏谱上的节奏像故事里哪个小动物的叫声和脚步身?(一起拍拍节奏,出示相应的动物图) 2、 出示各种小乐器:这里有哪些打击乐器?想想哪种小乐器的声音像大狮子(马、老鼠、鸭、鸟)的叫声和脚步身?(一一敲敲小乐器来验证一下) 3、分组探索:给音乐节奏故事里的动物配音(配音游戏) (1)提出要求:我们一起请小乐器帮忙,给故事里的动物配音。看看故事中有几种小动物?那么几个人一组?每组的5个朋友先要互相商量好自己想做哪种小动物,再去选一种适合这个小动物声音的小乐器,最后每组的5个朋友一起试试用乐器给故事里的动物配音。 (2)把幼儿分成三组,各自选择乐器和相应的节奏型进行练习。 三、配音表演(价值分析:利用配图、配乐游戏,尝试根据故事的角色特点,选择合适的节奏型及打击乐器来表现故事内容,并体验和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我们一起学做小小演奏家来配音表演。 1、请一组幼儿合作配音表演:让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乐器和小动物相应的节奏型给故事中的小动物配音。 2、全体幼儿进行合作配音表演选择同一种动物

查看全文>>>

设计意图: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虽然小老鼠在生活中是人人喊打的动物,但动物王国中的小老鼠却机灵好玩常常引人发笑,深得孩子和成人喜爱。因此我设计了此活动。另外,泡泡糖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的糖果之一,对于它的特性很黏、和给人们带来的麻烦有一定得了解,所以本活动设计以生活迁移的方式让活动更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的创编表现更自然、丰富,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活动目标: 1. 知道泡泡糖吃完后应该放到哪里,增强环保意识。 2. 创造性的表现玩泡泡糖的有趣动作,提高动作的表现力。 3. 学会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张望的动作,大胆表演律动。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够大胆合拍地表演律动动作。 难点:引导幼儿夸张地、创造性地表演玩泡泡糖的动作。

活动准备: 律动音乐、猫咪头饰、小老鼠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创设游戏化情境,幼儿跟随音乐做热身律动。 二.展开: 1.教师讲述《小老鼠和泡泡糖》的故事 教师有声有色地讲述音乐情节中得故事,使幼儿对音乐内容有所感知与了解。 故事内容: 有一只小老鼠,在妈妈睡午觉的时候,悄悄地溜出去玩。它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跑几步就东瞧瞧、西瞧瞧。到了草地上,小老鼠不小心踩到了一个粘糊糊的东西。它不知道这是泡泡糖,于是赶紧用手去拽,呀!泡泡糖又黏到了手上,它用另一只手去拽,又黏到了另一只手上,拽来拽去,泡泡糖像根绳子一样把小老鼠捆了起来。这时,一只猫冲了过来,小老鼠像个球似的滚回了家去了。 2.引导幼儿探索表现小老鼠的动作 (1)师:小老鼠跑出去玩,它是怎么跑的呀?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在座位上做动作。 (2)提问:小老鼠跑到草地上玩,它踩到了什么? 泡泡糖小朋友都吃过,泡泡糖是很粘的,它要是粘在了身上,可是不容易弄下来的,小老鼠踩到泡泡糖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引导幼儿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4. 幼儿自主探索泡泡糖黏在身上的动作 教师及时指导,引导幼儿夸张的把动作表现出来。 5. 请一名幼儿与教师合作表演泡泡糖粘到身体不同部位后拽泡泡糖。 师:老师手上也粘到了一个泡泡糖,谁想来和老师一起玩一玩? 6. 幼儿分组练习动作。 幼儿之间合作做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规范动作并引导幼儿夸张的表现出来。 7. 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初步感

查看全文>>>

音乐游戏内容: 乡下老鼠进城去看望城市老鼠,他壮着胆子,穿过田野,来到了城市,这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她感到很陌生,也有点害怕,于是小心翼翼地沿着墙角走:左看看,右瞧瞧,1234567;左看看,右瞧瞧,1234567。终于来到城市老鼠的家,哇!这里的食品真多呀!各种蔬菜、水果、面包、香肠、奶酪、黄油让人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乡下老鼠和城里老鼠不客气地吃起来。突然喵一了二声,猫来了,老猫往这边扑,老鼠往那边躲,最后老猫用语言画个圈圈定住你将他们变成了木头老鼠。

教学活动建议: 【活动目标】 1、会玩躲闪、定住游戏,感受乐曲中表现出来的紧张气氛。 2、随音乐尝试合拍地表现乡下老鼠进城的忐忑不安、快乐、紧张、安静的情绪。 3、体验听音乐做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听过音乐《忐忑》和故事《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 材料准备:剪辑好的《忐忑》音乐、老猫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1、回忆故事内容,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还记得故事《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吗?城市老鼠告诉乡下老鼠城市里有什么呢? 2、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和结构,学习将音乐与故事匹配。 师:这首歌曲反映了乡下老鼠进城的心情。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城市是不是像城里老鼠说的那样乡下老鼠进城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3、熟悉a段音乐,并随音乐大胆用动作表现。 (1)感受音乐中乡下老鼠进城时的忐忑心情。 师:你们知道乡下老鼠进城时怎么走的吗?谁能用动作告诉我。 (2)引导幼儿感受并表现音乐中乡下老鼠进城的狂欢。 4、感受b段音乐,玩躲闪、定住游戏。 (1)感受音乐,讨论如何躲避老猫的抓捕。 (2)明确游戏规则。 (3)听音乐玩躲闪、定住游戏。 5、听完整音乐玩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