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杨枝甘露的由来 > 导航 >

杨枝甘露的由来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

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

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历计,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庆贺新年的开始,欢度元旦可说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在我国,还列入了国定假日。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采用公历纪年法,把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称作元旦。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其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元旦的庆祝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顶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

新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假一天。

查看全文>>>

《清晨的甘露》读后感

毕德生的《清晨的甘露》一书,主要是为青少年的父母而写教育书籍,但它不同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或亲子教育类图书,重点无意提供所谓专家方法或技巧帮助家长处理青春期问题,而是要求父母转换视角,积极参与,与青少年一起成长。

在我们一般的经验或教育书中了解到,青春期是一个麻烦、叛逆、令父母头痛的过程,但毕德生在第一章就马上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概念,青春期是上帝赐给中年父母的珍贵的礼物。它不单是为孩子设计的,也是上帝特别为父母设计的。孩子在生理过程中被迫经历这个过程,父母却需要用信心拥抱这个礼物。这礼物若被打开,孩子与父母将一同奔向基督长成的身量。

作者说到,人类主要的任务就是成长。书中的每一个标题都反应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无法沟通和相互理解,实际反应出两个需要成长的团体,而每一次的交锋都是两个团体成长的契机。若父母认不出这份礼物的时候,就会被卷入青少年的困惑中,弄的焦头烂额以致情绪失控。对于青少年的问题,作者没有给出一本万利的答案,其实却是对父母说,你的机会来了。因为人到中年的阶段多半会有停滞和消沉的情况------对生命的惊奇转为平淡,丰沛的生命日趋枯竭。这时,青少年用一种特别鲜活的方式来展现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这过程也成为父母成长的催化剂。

面对青少年的问题,父母不能用固有的手段来威胁逼迫,挑起对抗情绪,使之针锋相对;也不能妄自菲薄,感到自卑无能,完全放弃这一代人的智慧;而需要发展出新的认识、新的态度、新的技巧来。一方面要做青少年问题的圈外人让他们单独接受神的挑战和呼召,但又不是完全不作为,而是敏感于神的话语,敏感于青少年的所发出的挑战给我们带来的神心意的提示。另一方面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生活中完全真实地呈现自己,让他看到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带领和恩典,失败和保障,显露出丰盛、活泼、属于基督的成熟生命,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样青少年和父母在各自的道上曲径通幽,各自去走成长、成熟的旅程,达成神为我们定的美意。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连带效果,就是给成人信仰群体也有诸多教牧性的启示。如同作者论到,没有模仿家庭,我们也可以说,无论是从圣经或是教会历史的记载中,似乎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让世世代代景仰和效法的模范教会。 每个教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边缘人或业余者,例如他们参加聚会或学习不积极,或有许多令人担忧的思想,竟怀疑三位一体的教义等;他们也不是教

查看全文>>>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时为小寒(slight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中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0℃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小寒时节,除南方地区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

在冬前浇好冻水、施足冬肥、培土壅根的基础上,寒冬季节采用人工覆盖法也是防御农林作物冻害的重要措施。当寒潮成强冷空气到来之时,泼浇稀粪水,撤施草木灰,可有效地减轻低温对油菜的危害,露地栽培的蔬菜地可用作物秸秆、稻草等稀疏地撒在菜畦上作为冬季长期覆盖物,既不影响光照,又可减小菜株间的风速,阻档地面热量散失,起到保温防冻的效果。遇到低温来临再加厚覆盖物作临时性覆盖,低温过后再及时揭去。大棚蔬菜这时要尽量多照阳光,即使有雨雪低温天气,棚外草帘等覆盖物也不可连续多日不揭,以免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营养缺乏,天晴揭帘时导致植株萎蔫死亡。高山茶园,特别是西北向易受寒风侵袭的茶园,要以稻草、杂草或塑料薄膜覆盖篷面,以防止风抽而引起枯梢和沙暴对叶片的直接危害。雪后,应及早摇落果树枝条上的积雪,避免大风造成枝干断裂。

查看全文>>>

他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文明型社会,他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没有他,文史传承没有了载体,不会被保存下来,前人的事迹很快就被人们所遗忘,我们就会什么都不会知道。没有他,就没有书本,没有书本就没有传播知识的途径,没有传播知识的途径就没有传承下去的机会,智慧的结晶就不会被保存下来。没有他,我们人类就无法作间接的交流。没有他,就会让人类的缺少很多丰富的生活,不便于人类思想感情交流。他就是我强调过很多遍的文字。

如果是口耳相传,那语言的习惯每30年左右就会有改变,无法完成文明的传承!但文字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靠文字来记录和传承的。掌握了文字和相应的语法,你甚至可以学贯古今,这是语言望尘莫及的。文字不但可以用书信传递不用靠人捎口信,可以拉近人跟人之间的距离,更可以在纸上写自己的心情抒发情绪,让自己放松心情。

很感谢发明文字的人,让生活更多采多姿,文字帮了人类很大的忙,不论是记载、春联、使用说明、电视的字幕都需要文字,我很难想象没有文字的时期,如果不会说话的人怎么办?发明文字肯定要费一番功夫,我有好多疑问想问发明文字的人,文字的演变也让我很有兴趣。

我对文字只有浅层的了解,因为这个题目让我更深入了解文字的由来和演变的过程,这种文化值得继续流传。

查看全文>>>

生日(birthday),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会,所以在中国生日可以看作是一个家庭的节日。一般过生日还是习惯使用农历。所以每个人可以有两个生日,一个农历一个公历。第一个生日是周岁,几乎是最重要的生日。传统生日一般是按虚岁计算。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通常将四十岁以下的诞辰纪念称作过生,而过了这个界限的就称作做寿 。然而,无论怎样,随着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喜欢找些理由给自己放假,这其中过生日就是最好的借口之一,因而亲朋好友这么一聚,寿面不得不吃、蛋糕不得不切、酒不得不喝,何不快哉! 从此以后,每年的今日,人们都要设宴庆祝,也就是通常说的过生日。

《生日歌》原名《祝你生辰快乐》(happy birthday toyou),可说是「文明世界」人人会唱的「小调」,唯知道其出处者可能不会太多。

查看全文>>>
六一节的由来

【精选总结一】

六一节的由来

六一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6月1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

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由整理]

国际儿童节的设立,和发生在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屠杀--利迪策惨案有关。1942年6月10日,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经济萧条,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儿童的处境更糟,有的得了传染病,一批批地死去;有的则被迫当童工,受尽折磨,生活和生命得不到保障。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公会名字大全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就有儿童

童节。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倡议建立儿童纪念日,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用心响应,先后建立了自我国家的儿童节,英国规定每年的7月14日为儿童节,美国规定5月1日为儿童节。日本的儿童节很特殊,分男女儿童节,男儿童节5月5日、女儿童节3月3日。我国在1931年也以前规定4月4日为中国儿童节。

自从1949年确立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以后,世界各国纷纷废除原先的儿童节,而统一为六一国际儿童节。我国中央政府1949年12月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先的四四儿童节,并规定少年儿童放假一天或七天。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欧美国家,儿童节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举行社会公众性的庆祝活动。往往有人误解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将6月1日定为儿童节,事实上,美国的一些组织也开始思考将儿童节定在6月1日。分手合约台词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益,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决定,将每年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

查看全文>>>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美国和加拿大节日,由美国首创的,原意是为了感谢印第安人,后来人们常在这一天感谢他人。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不管多忙(有些特殊岗位除外)都是如此。感恩节在每年11月22-28日之间,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着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后,活下来的移民只剩50来人。基于来者是客的信念与习俗,印第安人给这些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来自欧陆的新移民逐渐习惯了在当地的生存方式。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欧陆新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的赐予。在当前广为人知的感恩节版本里,往往只强调双方的友好关系以及欢乐庆贺的气氛;但也有许多人指出,只一味强调感恩节的快乐以及友好对印第安人并不公平。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们倾向忘记后续对印第安人的剥削与屠杀的历史。许多人认为,美国第一个感恩节就是印第安人与新移民第一次齐聚感谢上天赐予的那一天。但是,对许多印第安人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人们齐聚一堂感谢上天的经验。对于一些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来说,他们早有感恩节庆的存在。这些印第安人一年举行六次感恩节庆,他们依照不同时节举行感恩的仪式。在秋季收成时节举行的感恩仪式,对于这些印第安人来说,是他们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节庆。一般人所知的感恩节的由来,事实上是第一次欧洲的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赐与的那一天,而非所谓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

第一次欧洲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庆贺的感恩节延续了三天,双方也同意了一个和平、友好的协议:印第安人欢迎他们在其中一块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新移民自己的村庄。这个时刻原本是双方友谊逐渐巩固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们一开始遭受的困难以及受到的帮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断的涌入,双方的不信任感逐渐升高,摩擦产生越来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

查看全文>>>
“杨”姓的 【姓氏起源】 “杨”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关于杨姓是怎么来的,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因官得姓,有的说是以地命姓,很难说清楚。但说得最多的,是出自于姬姓。周武王之子姬叔虞,得封地“唐”,人们便称他为唐叔虞。因为唐地有晋水,他的后代继位‘后,也就被称为晋侯。这样,直至某一代被封于杨,遂建立杨国,国君称为杨侯。杨侯的子孙便以“杨”为姓。 【名人简介】 杨业,北宋名将,初名重业,又名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先为北汉将领,北汉亡后入宋为将,任知代州,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十万兵,人称“杨无敌”。公元986年, 宋大举攻辽,他率军深陷重围,因寡不敌众被俘,最终绝食而亡。 【名人故事】 杨家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杨家将最早的统帅就是杨业。 当时,宋辽之间连年战争。辽景宗死后,年幼的辽圣宗即位。宋太宗认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来了。公元986年,宋太宗分兵三路攻打辽国。其中,西路由潘美和杨业率领,他们一路上英勇作战,很快打下了寰、朔、云、应四州。但由于另两路溃败,西路军便成了深入敌人后方的孤军,宋太宗命令他们迅速退回代州。不久,由于应州的宋兵逃跑了,辽军又乘机打回了寰州。宋太宗下令把寰、朔、云、应四州的百姓迁到内地,要潘美和杨业的部队负责掩护。 杨业凭着多年来对辽国作战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稳妥的作战方案。但是监军王倪却先行撤离,杨业军队得不到接应,陷入重围,只好孤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溃败,杨业本人坠马被俘。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在敌营绝食三天后壮烈殉国。

查看全文>>>

农历九月九日,为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取名“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的来历之一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跟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形成已经不易考察明确,但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的标志。“大火”在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正如其出现时需要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现在我们虽然很难知晓古人的祭拜仪式,但从后世重阳节仪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有些地区重阳节有祭灶神的习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遗俗。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古人是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而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便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代代传承。

重阳节的来历之二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

查看全文>>>

这是一篇有关于名人座右铭的故事的文章,望此文能让您有所收获

名人座右铭的故事

座右铭是人们用来自警的一种铭文。文字一般都整齐优美,高度凝练,人们借此来抒发志向,寄托理想。但也有一些人的座右铭,用语奇特,只有经过细细品味,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比如以下几例:

叶圣陶的座右铭:“未厌”

叶圣陶墓前纪念亭题名“未厌”,用的是他自己的座右铭。圣陶先生曾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未厌居”,还解释说,他在任何情况下,对人世总抱着希望,决不“厌世”,而对工作则永不“厌足”,所以取了这个意义双关的斋名。纪念亭以“未厌”为名,概括了叶圣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意义深长。

林语堂的座右铭:“有不为”

按照中国学者给自己书斋起个斋名的习惯,作家林语堂称自己的书斋为“有不为斋”。在一篇小品文里他自己解释说:“我厌恶费体力的事,永远不骑墙而坐;我不翻跟头,体能上的也罢,精神上的也罢,政治上的也罢。我甚至不知道怎样趋时尚,看风头。”林语堂奉行“有不为”,决不是消极的。常言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看为什么、不为什么。林语堂表示“不翻跟头”、“不骑墙”、“不趋时尚,看风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傲骨,这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中是很可贵的。

梁启超的座右铭:“饮冰”

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梁启超,给自己的书斋起名为“饮冰室”。他从 1899年开始用“饮冰室”这个名称。当时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清议报》,从第25期时用笔名“任公”开辟《饮冰室自由书》专栏。1901年自号“饮冰子”,1902年出版的第一本文集题名“饮冰室”,并称自己为饮冰室主人。“饮冰”一词始见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焉?”梁启超变法维新,内心焦灼,因此他要饮冰来解内热,积极宣传变法强国。“饮冰”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黄胄的座右铭:“雨石”

著名画家黄胄命名自己的画室为“雨石居”。他说:“我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块石头,不会讲什么话。”“雨石”实为“语实”之谐音。从“雨石居”这个斋名我们可以看出画家黄胄的朴实为人。黄胄把自己的斋名命名为“雨石”,大概还有另一层含义:石质坚硬,雨洗后的石头增添了洁净。洁而坚是雨石的品质,也暗喻了人品,表达了艺术家的人品追求。

黄佐临的座右铭:“苦干”

黄佐临几十年埋头苦干,勤奋不辍,成为著名的话剧艺术家。“苦干”是他一辈子的座右铭。黄佐临喜欢书画艺术,客厅四壁挂满了林风眠、关山月、程十发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