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台北人》读后感 > 导航 >

《台北人》读后感-2024《台北人》读后感精选

《台北人》读后感

难道您还没有看过“台北人读后感”吗赶紧阅读吧,让我们都努力变得更加优秀吧。读后感只有先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和疑点,理清文章思路,才能更好的写出来,作品中有不少让自己感慨万千、感触颇多的情节值得分享。 读懂文章传达的情感和感悟是书写读后感的前提。

台北人读后感 篇1

台北,常常觉得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觉得熟悉,却并没有真正的接近过。

中学的时候,很流行刘墉、吴淡如之类的台湾作家,着实也看了一段时间的心灵鸡汤。慢慢长大后,就觉得似乎台湾作家的路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台北人》这部小说,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过,对于蔡康永的文学选择,我此时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后来,在一次网络购书的过程中,为了凑金额,就把在购书单中存了很久的这本书加了进去。

看了第一个小故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几笔,却常常让人有“进入”的感觉。从国共,抗日的战争时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时代。有像蔡康永那样的富家子弟,也有类似于王伟忠那样的眷村孩子。那两三代飘零的人儿。我,并无法品出其中况味。只是常常,从书中,读出那么一丝丝的怅然,一丝丝的忧愁,一丝丝的凄凉。。。

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台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没有经历和感受过的历史。但是,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就光从文学的方向来看,在近现代中国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评不论,不褒不贬,一切都只是陈述,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在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荐给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活着,真好。

台北人读后感 篇2

本书描述了一群从大陆迁移至台北的漂泊者们今昔命运变化的故事。曾经的他们,或是少年得志,或是官场得意,或是夫贵妻荣,或是倾国倾城。然而世事沧桑,汹涌的海峡使之成为过往烟云。这些新“台北人”一个个在回忆自己的青春里打发着一天天行将没落的日子,连昔日叱咤风云的将军,如今也只能躺在医院里呻吟了!

拒绝现实而沉沦过去,虽能获得短暂的安全感,但却纵容了逃避的心态,助长了懦弱的意志。无论环境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被岁月磨平理想的棱角。民族文化也好,人生命运也罢,无一不是充满了历史感。兴衰际遇,悲欢离合,实为正常。希望读者看完本书后能够包容人世的辛酸,理解世事的无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勇敢地生活。

“月斜西,月斜西,真情思君君不知,青春欉,谁人爱,变成落叶相思栽”。

查看全文>>>

本文为范文资讯网推荐专题“《台北人》读后感”相关内容。

《台北人》读后感【篇1】

白先勇,一个出身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庭的现代派作家,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辗转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之间,以他特殊的视角和特别敏感和执着,审视着最根本依赖的人性,审视着最热爱的传统文化。而在审视的过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复杂和沉重的,因为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衰亡。他想努力挽留,于是他通过他的创作,在作品中对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后的衰微作对比,给读者留下一个强烈的反差,让读者自己从内心萌发一种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从而达到“不衰亡”的目的。于是白先勇这个“敏感的伤心人”写了一部《台北人》的短篇小说集。

1965年4月,登上文坛已8年的台湾现代派作家白先勇在台北的《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一炮而红。从此之后,又引出了其他13篇短篇小说,并合订为《台北人》一书。书名之所以定为“台北人”,是因为在此集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是1949年那一场巨大的历史变动后,毫无心理准备仓皇渡海,困居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家眷以及随潮东渡的人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产物,他们虽然是生活的失意者,却是文学界的“幸运儿”,因为他们有资格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台北人》很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正如白先勇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物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所以,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我们也能感

受到作者一种痛,一种对正在逝去的美的哀叹,一种对“已经不再,已经不能再从头”的哀悼。

白先勇也说过:“美到极致便难免衰微”,所以他要为“逝去的美照像”。正是出于这种情结,于是他完成了《台北人》的创作。即表现了一种逝去的人的美。人的美,除了主人公外表美的丧失,更重要的是指人性深处那份可贵的情感的沦丧。而《台北人》集子里主要是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不再,以及纯真女孩转变为风尘女子的堕落这两个角度来诠释。除此之外,文章里又表现了一种逐渐衰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这种美是通过作者以海

查看全文>>>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

台北,常常觉得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觉得熟悉,却并没有真正的接近过。

中学的时候,很流行刘墉、吴淡如之类的台湾作家,着实也看了一段时间的心灵鸡汤。慢慢长大后,就觉得似乎台湾作家的路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台北人》这部小说,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过,对于蔡康永的文学选择,我此时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后来,在一次网络购书的过程中,为了凑金额,就把在购书单中存了很久的这本书加了进去。

看了第一个小故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几笔,却常常让人有“进入”的感觉。从国共,抗日的战争时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时代。有像蔡康永那样的富家子弟,也有类似于王伟忠那样的眷村孩子。那两三代飘零的人儿。我,并无法品出其中况味。只是常常,从书中,读出那么一丝丝的怅然,一丝丝的忧愁,一丝丝的凄凉。。。

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台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没有经历和感受过的历史。但是,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就光从文学的方向来看,在近现代中国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评不论,不褒不贬,一切都只是陈述,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在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荐给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活着,真好。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书中十四篇堪称一流的短篇小说串联成一体,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是,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今昔之感

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

白先勇《台北人》是由一出出悲剧连缀而成的,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出生中国大陆,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湾这一小岛。也许当初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然而现在却已是暮霭沉沉的年龄,。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娼,到头来都是一样,任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一句话,荣光属于既往,衰朽属于当下。时移势易,色衰爱弛,怎不产生世过境迁、人情巨变的今昔之感!白先勇在书前引录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点出《台北人》的这一主题,传达出作者不胜今昔之怆然感。

《台北人》读后感400字

我喜欢他

查看全文>>>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读后感 刚刚,我看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篇文章,心里有点淡淡的忧伤。 这篇文章说了作者去台北唱豫剧,却看到了乡亲们为自己不能回到家而感到悲伤,听到了老乡们的痛哭声,感受到了他们怀念家乡的情感。便在心里默默地希望他们能快快回家。 看完了整篇文章,我的感受很深。文章里的那些身在他乡的人都非常想念家乡,想家乡的戏,想家乡的味道。这种滋味让我体会到那些人别离家乡是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多么得不舍啊!多么想重新回到家乡,享受家乡的温暖。我仿佛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人。天天思着家乡,念着家乡,时时刻刻都梦着能回到家乡啊!文章看完了,我被那些不能回到家乡的人而感到伤心难过,眼泪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着。 文章中的那些人离开了家乡是非常痛苦和不舍的。而我,也是这样,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去年的暑假,我与姐姐去了北京。刚刚离开杭州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就只想着玩。可就只过了一两天,我就开始想家了,想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想吃妈妈做的菜。当我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心里就好像有什么东西闷着一样,后面的两天也玩不好了,根本没心情玩。最后一天我坐上了回杭州的飞机,突然有一丝丝的高兴和喜悦。在飞机上看到西湖那颗闪亮的明珠时,就很迫不及待想回家了。到了家,感觉妈妈烧的饭菜特别香,觉也睡得特别好。可以前,却总想着要去哪里玩,哪里吃。不过,自从这次以后,就再也不像离开家了。看啊!虽然我远离杭州只有短暂的五天,可还是特别想家。相比之下,那些常年远离家乡的人是多么悲痛,多么多么得怀念家乡啊! 啊!我不由地想对那些身在他乡的人们说:快快回家看看吧!重新回味家乡的味道吧!不要让别离的痛苦继续持续下去了。

查看全文>>>

有人说, 白先勇创造了台湾文学史上最美双姝-尹艷雪和金大班。而不论是永远的尹艷雪还是看尽繁华的金大班,都散发出无人比的大气与风采。 白先勇笔下的女人之所以有魅力,我想有几个塬因:

一、他们身怀故事。尹艷雪的过去,不论上海的交际花生涯或是下嫁决处长后的情况,都如面纱一般,看的见但摸不透;而决定金盆洗手的金大班,忆起当年青涩的初恋滋味,因着朱凤和年轻男人想起和月如那段甜蜜与苦涩。

二、她们美丽。尹艷雪数十年如一日,她的白素旗袍与优雅身段,混着一股令人屏息的神秘美感;至于戴几分低俗与泼辣的金大班,一身风尘却显出女强人的霸气,充满成熟女人的韵味。 翻开《台北人》目录,率先吸引我的正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与《永远的尹艷雪》,两人都曾是上海百乐门的舞小姐,金大班爽快、个性鲜明;而尹艷雪对谁都一付亲热又生疏,谁也瞧不见真正的她。尹艷雪用微笑迎接每位光临尹艷雪公馆的旧雨新知,他还是那么恬淡优雅;而不敌现实残酷的金大班,初恋毁于身分阶级的差距,第二段恋情则是女人对衰老和贫困的恐慌。他们表面美艷风光,内心的孤寂又谁能可知? 又有人这么谈,尹艷雪是株海花,而且是雪光中的,极端的娇艳,又极端的朴素,香气淡淡,久经回味,而金大班是一簇夜来香,香气扑鼻,那在月夜下闪烁的花朵,恰如多情的眼,在半梦半醒间,温暖着迷茫的人。这两位充满着传奇性、风华绝代的女人,走过生命中的流金岁月,那窜流在股血中的坚持,和生命的质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查看全文>>>

之前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上台湾文学这门课的时候,开始对白先勇有了一定的了解,风云人物白崇禧的儿子,一位作家。后来在诚品书店购了《台北人》,寒假在家读完了。

本书中包含十几个独立的故事,其主人公有昔日当红舞女,有昔日大官邸的副官和奶妈。他们看似各不相关,却有着相同的心理历程今非昔比。

从中可以体会到那一代人从大陆退居台湾初期的种种变故和不如意心境。实在令人慨叹。

加之印刷乃繁体竖排,读起来其味更浓。

查看全文>>>

14篇小说组成一部《台北人》,人物贫富悬殊,行业各异,故事环境都不一样,但在我看来,这部书里一脉相承的却都是同一种漂泊与还乡的情结。

所谓台北人,实质上是流落台北的大陆客。中华民国成立到大陆解放那段岁月里,有太多的战火、分离、生存和怀念,被政治和海峡隔离在台北的人们终生无法回到海那边的故乡,是为漂泊,但是从情感上他们想念大陆的亲人,念念不忘往日的辉煌与风光,生活方式上依然是大陆的延续和复制,从这一点上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还乡。

《游园惊梦》里的钱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孤身一人流落在台北,漂泊无依,宴会上一个唱戏的邀请让她恍然如回到当年大陆上的笙歌和往昔的情怀,戏没有唱完,她已经回到了从前,在半梦半醒的恍惚中沉溺不愿醒来。与钱夫人的凄清哀怨不同,《一把青》里的师娘和《花桥荣记》的老板娘要坚韧不少,老板娘彪悍而较泼辣,在勉强挣扎着活的日子里不怨天尤人,还时常记得我们桂林的好山好水,家乡的好支撑着她漂泊的岁月;而师娘则是见惯了生离死别的平和,关心别人也善待自己,在台北听戏、打牌、跟邻居逛游园会,虽然漂泊一人,但跟家乡空军家属村的日子没什么两样。

《台北人》里的主人公不分男女都是被那个时代抛弃孤岛的流落之人,但是相比女性角色的柔韧和较强适应度,男性身上的悲剧命运色彩要更为浓厚。

《岁除》中的赖鸣升,当年是驰骋台儿庄战场的英雄,如今在台北成了小小的伙夫,经常因些许小事被主管瞪起眼睛欺负。《思旧赋》昔日轰轰烈烈风光无限的李长官如今家破人亡,公馆破落,少爷疯病小姐遭弃,自己只想遁入空门,《梁父吟》和《国葬》相似,都是用葬礼的场景表现当年叱咤风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身后的凄凉。这里要提一下作者的身世,身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之子,父亲戎马一生和归台之后的岁月,让白先勇对那个动荡时代有着极为深刻的切身感悟。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往昔的军旅之人,悲剧命运意味深长,更能体现那种浓郁的漂泊与还乡的情结,并且,他们终身都在漂泊,无论身体与心灵,永远也无法还乡了。

查看全文>>>

早上,我打开电脑打算看一下今天的新闻,不小心点开了林清玄先生的散文,详看了林清玄老先生写的《台北闹饥荒》这一篇散文,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深爱儿子的老母亲在拼命地往儿子行李箱塞满东西的情景,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林清玄,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提起林清玄先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连小学生都要认识他的,他的作品《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另一篇课文《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林清玄先生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他是求仁得仁,最后成为家户喻晓的大文豪、大作家。

《台北闹饥荒》一文写的地方是台北,你看了也许会问,台北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怎么会闹饥荒呢?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作者要出远门,母亲生怕自己的宝贝儿子在外面吃亏受罪,于是不停地往作者的行李箱拼命塞满东西。其实母亲塞满的何止是东西,她塞满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作者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在文中的结尾呼唤: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作者告诉了我们:母爱,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千万不要嫌弃母亲唠叨,不要嫌弃母亲罗嗦,而要把装满母爱的那只行囊时刻提在手中,永远放在心上。这是作者对母亲的真情告白,也是对天下为人子女者的真诚告诫。

其实天下母亲都一样,儿女要出远门,拼命往自己孩子行李箱塞东西的何止林清玄先生的老母亲一人,记得前不久春节过后,在新闻上看到的不少父母亲就是在车站送别自己孩子的时候还往行李箱塞东西呢。这种事情屡见不怪,在父母眼里不管你是多大了,就算你也已经成家立业了,但是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一个孩子,是一个需要关心爱护的孩子。但是作为父母眼里的孩子的我们,一定要像《台北闹饥荒》里面的作者林清玄先生一样,深感母爱,懂得报恩母爱、孝敬父母,才是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该做的!

《台北闹饥荒》一文使我想了很多,它的文字虽然不长,可是足以表达作者深知母亲爱儿子的心意,以及作者感恩母亲的心情。

查看全文>>>
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悲剧,一群随着国民政府撤迁来台的军民,有地位显要的官夫人,歷经沧桑的老将,普通的教书先生,抑或风姿绰约的舞女,他们皆有一个共通点:思念过去,活在过去,虽然身在台北城,却如飘泊无依的孤魂般游盪其中,以一种孤傲、看不清现实的贵族自觉,宛如一群不属于台湾社会,自成一格的「台北人」。

在「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白先勇先生以其细腻、略带哀愁的笔调,刻画出歷经五零年代上海风华,到至今感嘆岁月流逝,昔日温存的舞女领班煺休从良的最后ㄧ夜。故事的主角,金大班,已是一名纵横舞厅数十年老练的风尘女子,在上班的最后一晚,回顾自己的一生,进而道出那段独特的年代。时空背景回到迁台前大陆沿海的不夜城-上海,灯红酒绿、华灯四起、醒目的招牌上闪烁着刺眼的光辉,大街上人来人往,不时有达官贵人的黑头车掺杂其中。此时的金大班,正是黄浦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政商名流口耳相传的当红舞女,不知有多少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为她抛妻儿、撒金钱。再回到台北夜巴黎舞厅,金大班已年近四十,即将脱离苦海,成为整日只需摇扇子的老闆娘,时间的不留情固然是她苦恼的塬因,不过,真正令人嘆息的仍是那过往的光荣,那种荣耀,那种意气风发,似乎是在台北的二十年所难以匹敌的,也使得身为「台北人」之一的金大班,在喜悦之余,仍有些许惆怅。文中,金大班曾不屑地说,夜巴黎的舞厅还没有上海百乐门的厕所宽敞,并不只一次地强调台北的不足和上海的繁华,显现出她和其他的台北人一样,纵使在争逐声色犬马的风月世界,还是有掩不住的凄凉。

台北人一书描绘出一群战后新移民的众生百态,进而揭露他们对失根的惶恐以及内心深处那份永久的悲哀。近年来,台湾主体意识高涨、社会开始普遍强调本土化、在地化,加上两千年的政党轮替,台湾开始重视自己的歷史、文化。此际,一连串的去蒋化、去中国化,却也悄悄地分化民众、加强族群对立,这自民国叁十六年至今六十载的省籍问题随之浮上臺面,使一群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外省人第二代,莫名其妙地背上「不爱台湾」的罪名,成了名幅其实的「外省人塬罪」。塬本是推广主体价值的好意,却演变成如此,岂不悲哉?

其实,这些人的长辈,便是白先勇先生笔下的「台北人」,虽然他们多半抱持有家归不得的哀愁,深怀离乡背景之怨,却不也和台湾一起走过中美断交、煺出联合国等困境,一起胼手胝足地创造出举世闻名的台湾奇蹟,一齐见证台湾跻身国际的光荣时刻吗?再谈谈他们对这片土地的认同 查看全文>>>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台北人》读后感500字

要读台北人了。

这书名,真不够吸引人!白先勇?这作家倒是耳闻过,他写的《孽子》还曾红上电视节目呢。

翻开国文老师下达的阅读命令,头个见的诗句并不陌生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国文学真够神奇够伟大的了,几个字,如此美丽,如此悽凉,让我略微猜中整本书的底细。书的头篇「永远的伊雪艳」挺吸引人,但直到结束,我还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为其倏然划下休止符而感错愕,只觉内文似乎暗暗隐藏些许讽刺和悲伤。白先勇锁住一个主题人物,从其周围脉络而下的铺陈,像是他在本书中大略不变的笔法,而这些文章之宝,或许只需览过一遍,也或许得多加品尝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后来我渐渐懂了,塬来这整本,真的全繫着「台北人」,经过华丽的、沧桑的、波折的、热血奔腾的,而或,从哪来、从哪走的,一本书,道尽了各个走向台北、归回台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