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十数加减教学反思 > 导航 >

十数加减教学反思

十数加减教学反思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十数加减教学反思(11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十数加减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后,有以下的教学反思:

1、我能把学校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落实,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进行预习,并填写好“课前小研究”的作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在学习新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地高,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小研究作业”的设计。

2、我能利用书本的情境图启发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公园里要注意些什么?从中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思想教育。再通过情境图的三种花的盆数让学生进行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和说出多种不同的算法。

3、能利用好小组交流互学活动,在交流中做到小组4人轮着说,讨论氛围热烈活跃。

4、注重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于几?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

(1)摆小棒: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10+20=30

(2)用计数器:先在十位拨1个珠,再拨2个珠,一共是3个十,所以

(3)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

(4)用相同数位相加: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数是30。 从上面可以体现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也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开阔了思路。

5、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明确理解几个一与几个十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抓住这个突破点迅速、正确地进行口算,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我需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存在的老教法比较多,对学生有点放不开,希望以后能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十数加减教学反思 篇2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相加、减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这一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

查看全文>>>
篇一:加减 在上学期教委组织的有效课堂教学抽查活动中,我提供了一节《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刚刚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还没有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总体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又加上五一期间各种商店借机开业,因此我设计了文具店开业的热闹场面,带领学生参观并购买文具这一情境,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旧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上课开始,我首先进行了整数加减法复习,并让学生在做题时思考三个问题,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从哪位开始计算;相加满十,不够减时怎么办?通过复习,有目的的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的引导。当学生在对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我把加、减法同时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算法。由于有了的复习的铺垫及对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要相同的单位才能进行加减。然后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加了一句:“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单位对齐?”学生马上就说了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是印象深刻。 三、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 查看全文>>>
篇一:加减法 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习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习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习上,而显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没有把握。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习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习。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习。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接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当同学介绍他是先写0.5再写0.7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的思考价值。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历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的各种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世园会吉祥物)小朋友们好!我是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长安花,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要是想去世园会看漂亮的花朵呢,只需要闯过两关就可以啦!你们有信心吗 ? 闯关游戏: 第一关:开火车出示口算 2+4 8-2 4+5 6+2 9—5 2+5 口算时强调计数单位如2+4,表示2个一加4个一得6个一,所以3+4=7 第二关:我会填 40里面有()个十。 7个十是()。 6个十是() 10个十是()。 1、走进世博 看!来了这么多游客,还有小朋友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的花;观察这一块,你发现了哪些和花有关的数学信息?(有20盆红花,10盆黄花,紫花30盆)根据红花20盆,黄花10盆,紫花30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四人为小组相互说说。 2、汇报 师:你们小组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比紫花少多少朵?紫花比红花多多少朵?…(根据学生板书:一共有多少?多多少?少多少?还有多少?)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为你们高兴。 1、 根据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10+20 20-10 10+30 30-10 20+30 30-20 2、 仔细观察这六题,你发现了什么?(揭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1、 交流算法 师:刚才很多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算出了10+20=30,很棒!那你们是怎么算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

查看全文>>>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设计 一年段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要负责人:苏中建 毛玉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p56-57及练习十1-3t。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学会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法,树立转化意识。 3、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感受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的难点: 口算的算理、算法。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1、走进情景。 a、观察主题图,收集数据(有20盆红花,10盆黄花,紫花30盆)。 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人为小组互相说一说。 2、汇报。 学情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比紫花少多少朵?紫花比红花多多少朵?…?) 3、学生尝试解决。 4、板书:20+10 30-10 20+30 30-20 5、揭示课题 a、观察算式,10、20、30都是什么数? b、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关注经验,以用明算。 1、交流算法。 (1)小组讨论10+20的计算方法。 (2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20组成30。 d.用十作单位:10里面有1个10,20里面有2个10,加起来一共是3个10,也就是30。 e..计算的方法:因为1+2=3,所以10+20=30。 …… 2、组织评议。 a、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b、小结计算方法。 3、师:接着我们看30-10=20,你又是怎么算的?同桌讨论。 交流汇报: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三捆减去一捆就剩下两捆,两捆就是20 生2:我是用看减想加的办法算出来的,因为10+20=30,所以30-10=20 生3:3-1=2,30-10=20 三、动手操作,感知算理,归纳算法 (1)摆一摆,算一算 30+40 70-30 (2)全班交流。 (3)小结:我们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也就是几个十加减几个十

查看全文>>>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 胡学军 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78—79以及相应的“做一做”,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基础上继续学习,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本人执教这课后,有以下感受: 一。算用结合,更侧重于算 计算课教学的热门策略是算用结合,“算”和“用”要有机地结合,并互相促进,但在教学中对这两点要有一个侧重,显然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要更侧重于“算”,即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和口算能力的。为此,我在教学中,第一环节是进行传统地复习准备,复习口算乘法,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给这节课的教学铺就了“基础台阶”,减少学习新知识点带来的“落差”,也营造了这是一节口算课的氛围,给学生一个“口算就是要快”的意识。在算理的理解环节更是用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领悟“为什么”,以致于在练习巩固环节式题训练后,没有时间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节课的教学是侧重于算的。 二。创设情景,平淡变生动 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口算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但他已经半懂似懂的会了,大多数学生会算,所以在教学时既要让学生学会算法,掌握算理,又要让学生学的有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布置教室这一情景与课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在练习的阶段我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摘苹果、试一试、判断、找家、和时间赛跑等形式。在计算训练环节设计了一个活动:帮小兔子找家,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检测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和时间赛跑的活动,让学生在检测的同时感到兴奋和紧张。这些情景和活动的创设改变了过去学生学习时的平淡无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师生思维抨击中收获 1.让学生“说计算” 在初学的阶段,学生“说计算”的能力甚至比“做计算”更重要。因为一方面这考验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说计算”对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反应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计算”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迅速地作出比较与选择,下一步应该怎么进行。教师不仅要注意让学生说,而且要教学生说,教师在备课时就要选择合适的、简洁的语言把计算过程表述出来,在教学例题的时候就让学 查看全文>>>
篇一:数对 认真阅读“数对”的教学内容,发现数对可以刻画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与坐标系中的坐标具有相同的作用,都是定位。但不能称为坐标系,坐标系要具有三大元素,即,坐标原点、单位长度、方向。如果将(0,0)定义为坐标原点, 数对与坐标系就具有相同的作用了。 平面直角坐标系又称笛卡尔坐标系,在小学开始学习数对时不要讲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教材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数对来渗透坐标的思想,并说明数学的概念 来源于生活。 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按先列数再行数的顺序来写数对,这与学生已有的确定位 置的经验可能并不一致,因此强调数对中两个数的顺序很重要。 可以说有了前面所学的用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并不困难。用距离描述是在以前所学的比例尺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运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来确定。 教学中我发现让学生研究类似例题那样的问题比较容易。而“练一练”中,第1题让学生自己用量角器和尺子测量各处的位置相对困难。一是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个别辅导。二是以前在学习用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时课本上规定以南,北为标准,一般说南偏西,南偏东,北偏东,北偏西。现在遇到了实际问题,有时用西偏南,东偏南,东偏北,西偏北可能更方便些。于是我让学生选择更容易的去表达,不再受以前规定的限制。 教学时,我还发现让学生将方向标写全(即在平面图上具体标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确定角度就不容易出差错。 篇二:数对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为载体,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如在棋盘中用数对表示棋子的位置、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五子棋对弈情境引入;利用座位这一真实的情境学习排和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拓展延伸,要求学生利用数对的相关知识解决,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大量的数学知识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生成。 二、有效设计教学进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本节课中,注重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将“小红坐在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历经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的概括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的各种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出示世园会吉祥物)小朋友们好!我是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长安花,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你们要是想去世园会看漂亮的花朵呢,只需要闯过两关就可以啦!你们有信心吗 ? 闯关游戏: 第一关:开火车出示口算 2+4 8-2 4+5 6+2 9—5 2+5 口算时强调计数单位如2+4,表示2个一加4个一得6个一,所以3+4=7 第二关:我会填 40里面有()个十。 7个十是()。 6个十是() 10个十是()。 1、走进世博 看!来了这么多游客,还有小朋友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几种颜色的花;观察这一块,你发现了哪些和花有关的数学信息?(有20盆红花,10盆黄花,紫花30盆)根据红花20盆,黄花10盆,紫花30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四人为小组相互说说。 2、汇报 师:你们小组提出了哪些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红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黄花比紫花少多少朵?紫花比红花多多少朵?…(根据学生板书:一共有多少?多多少?少多少?还有多少?)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为你们高兴。 1、 根据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板书:10+20 20-10 10+30 30-10 20+30 30-20 2、 仔细观察这六题,你发现了什么?(揭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1、 交流算法 师:刚才很多孩子还没有学就已经算出了10+20=30,很棒!那你们是怎么算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交流汇报:你们组有哪些方法? a.数的方法:10、20、30。 b.摆小棒:先摆一捆小棒,再摆两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所以10+20=30 c.数的组成:10和

查看全文>>>
篇一:相反数 这节课我是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设计并实施的。我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一个操作、三个讨论。 相反数这节课实在数轴一节课后学习的,而数轴又是初中数形结合的一个重要图形,所以我重点利用数轴对相反数进行理解。我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数轴,并将数轴沿原点对着折,感受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的对称性。通过对这还比较容易的解决了的相反数是这一难点。(因为对折后远点与本身重合)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地方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通过观察两个互为相反数的两数,讨论它们的异同点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第二次讨论是让学生讨论是否任何有理数都有相反数;第三次讨论是让学生讨论化简双重符号的数的规律。通过参与其中某些组的讨论,我感觉到学生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增强的合作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对是否有相反数的讨论,同学们都很投入,讨论得很激烈,有的认为有,有的认为无,他们都各持己见,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得出的相反数是的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我也觉得有不足的地方。 我设置的三次讨论的时间都比较短,每次都只有2——3分钟,学生讨论得不够深入。可能设置少一两次讨论,而讨论的时间长一点会更好。最后就是这节课针对中考的练习少了一点。这些都是我以后在教学中要加强的。 篇二:相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会根据a的相反数是——a,能把多重符号化成单一符号。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和掌握多重符号化简的规律。 在设计教学时,是先让学生把2对相反数分别在不同的数轴上表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出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出现2个,进一步可发现这两个点表示的数只有符号不同,由此引出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称为相反数。通过从符号、数字两方面来比较,分析其特征,刻画相反数的模型:数a 的相反数是——a。再通过求具体数值的相反数归纳出: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负数的相反数是正数;0的相反数是0。并强调清楚—— 查看全文>>>
篇一:数的改写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才能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初步探究完如何将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得数后,我让学生自主发挥,自己先写一个整万得数,然后将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得数,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又趁势让他们给同桌出一道这样的题,互相交流,互相判断,这就在检验孩子们的知识是否巩固,是否能自主进行正确检查。最后,又让孩子们写一个以万为单位得数,改写成生活中的大数,逆向思维得到训练。这个环节对于突破、重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从上课学生的反映来看,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是比较轻松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在充分的实践操作和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感知知识和发现知识的学生的,思维有实际经验支撑。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切实有效。 对于本堂课的遗憾是,教师本人操作不到位,在改写整亿数时,一定要前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和计数单位,改写后计数单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上课时漏讲了。比如在整理数位顺序表时,要让学生亲自写一写亿级上的计数单如漏写单位,或多去、少去0等问题。这需要学生对数位顺序有非常熟练的掌握。 篇二:数的改写教学反思 小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我为 学生创设了一个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出示的数据有 80 厘米、 1 米 45 厘米、 0.95 米、 1.32 米,这都是一些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不便于比较。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数据进行改写,将它们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再进行比较。这时我先让学生在没有改写的情况下,先试着按身高进行排队并谈谈感受。 一、设计悬念,激发兴趣 学生发现这些数据计量单位不同,很难一下就排好队。如果单位相同的话,就能很快排好队。于是我采取小组合作的讨论形式,让学生展开交流如何把 80 厘米化为( )米,学生发现这道题也就是将单名数改写成小数,同时学生通过讨论还发现了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另一种是利用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 查看全文>>>

十数加减教学反思

范文人十数加减教学反思栏目为您提供最新的十数加减教学反思、2024十数加减教学反思以及十数加减教学反思格式与范文等相关内容。同时,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希望十数加减教学反思专题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