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中学教学工作总结 > 导航 > 中学教学反思

中学教学工作总结

中学教学反思。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中学教学反思,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中学(一)

杏坛耕耘,感受到了祖国教育事业的日新月异,亦感受到了当前城乡差距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生员流失,校园凄清,农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滚滚的进城读书潮,驱走了琅琅书声,裹挟走了快乐笑靥,留下几许冷寂和深深的思索。

一、注重诵读

很长时间总是怀念小学时的读书经历,一班学生放开喉咙,摇头晃脑,教室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不知大家可有这种体念,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诗句、名言,小学时记忆的居多。是的,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声的,毫无顾忌的诵读离初中越来越远了。尤其是农村初中,由于人才凋零,高亢的诵读已几成天籁。须知琅琅的书声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人文环境,同时其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

以前,私塾里常常传出诸如“人之初,性本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之类的读书声,那是先生让学生诵读和文章。这些学生对于这些诗文的意思可能不甚了了。但在诵读过程中,诗歌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甚至深奥的道理,通过诵读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会渐渐理解了所背诵诗文的意思。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农村初中,注重诵读,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中,诵读方式很多,如齐读,小组竞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只有放声读,多读,才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语文,语文教学才实至名归。

二、立足文本,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思维,一时间表演课,讨论课,情景模拟课等各种新颖的课型百花齐放,蔚为壮观。曾参加过一次县城中学的语文观摩课,课题是《蚊子和狮子》。简单解读文本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上台表演,两位学生带着道具自告奋勇上了台。客观地说学生表演得确实不错,神态、语言都可圈可点。这堂课得到很多赞誉,诸如气氛活跃,生动形象,形式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等等。后一打听,才知为这堂课已排练了近半个月了,不禁哑然。不仅要问,语文课究竟要给学生什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以情感态度和世界观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这是勿庸致疑的。但语文也是一门课程,自有其知识体系,“立足文本,因‘材’施教”必不可少。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作为不同的文体,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也有其必需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如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称、线索、主题;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语言;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方法、语言等等。虽然上述各知识点不需每篇文章均必详细列出,但在一系列的教学中,这些知识的教授和渗透是必须的。语文教材,七年级偏重记叙文,八年级几个单元说明文的学习,九年级议论文的增多,不正是教材编者对文体知识的系统学习的重视吗?脱离文体特点,放弃文体基本知识掌握,要谈人文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和探究,无疑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意义。

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在掌握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作合理、有度的个性阅读。

三、确定一节语文课的核心目标,有的放矢

一节语文课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总是会有的,且有时会有几个。一节好的语文课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总有一个中心内容或一中心目标。不管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还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管是讨论合作学习,还是动手实验操作,其培养目标应是明确的,集中的,重点突出的。在教学《口技》一文时,我设立了两个课时,确立了两个核心目标:第一课时,疏通文意,掌握重词句;第二课时,理解文章正侧面描写,体会口技人的高超技艺。

当然一节语文课有个核心目标还不够,还应再找一个牵一点而动全课的切入点。例《口技》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将模拟的声响按先后顺序查找,归纳,迅速掌握文章内容;第二课时,我以“听众的反应”为切入点,灌输正侧面描写的知识,并以该节课时老师的表现,学生的反应来印证巩固。

实践证明,明确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也便确定了师生活动的方向和区域,可以使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得更好;选择了切入点,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学率更高,效果更好。

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今各级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纷至沓来。“多媒体”“电教化”“课件”等概念备受青睐。想讲好课,没课件,没多媒体,没电教化,对不起,免谈。上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形象、生动、直观,氛围浓厚,能较好地实现课堂目标。但无论是课件还是多媒体,真正动手动脑的是老师。这究竟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呢,还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呢?而且作为农村初中,这些先进教学手段确实难于普及,这里我主张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在所教班级中设了七个语文兴趣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必向其他同组同学推荐精彩句子、诗文,并阐述推荐理由。如公议好的做法或内容还可以向其它小组推荐。这样人人动手,充分调动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理解消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让同学们根据自已的理解,通过绘画、表演、歌唱等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创造,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让学生以形体雕塑表演的形式再现核舟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的方位、姿势和神态。学生非常踊跃,而且在对“雕塑”的不断修正的同时,对文章内容亦有深刻理解,深感作者说明的准确、生动。再如在教《斑羚飞渡》一文中,我让学生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示斑羚飞渡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构思、绘画,学生被老斑羚的沉着、睿智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震撼。

总之,语文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探究式学习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理想的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阅读教学中注意情感的熏陶

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是传递情感的工具。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输送,更应是情感道德的熏陶培养过程。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能认知、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只有通情了才能达理,只有让学生受到心灵的触动,才能更好地体味文章作者的良苦用心。记得在教学《故乡》一文时,我让学生模仿文中杨二嫂“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的动作和神态。学生表演很出色,班上很多同学忍俊不禁,大笑起来,纷纷指责杨二嫂的不要脸,贪小便宜。我因势利导又让学生理解“拿狗气杀”的情节,并问“你们会不会有杨二嫂的行为?”学生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我又问:“你们的父母有没有类似行为?”这时有少数学生坦承有,如买菜时母亲不顾小贩骂,硬是多拿一点。我们有些父母为什么这样,杨二嫂又为什么如此抛开脸面不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设身处地为杨二嫂想,感受到了杨二嫂不顾脸面的悲哀和无奈,少了一些嘲讽,多了一些同情;感受到了鲁迅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教学本文最后一部分时,我又设计了朗读环节,让学生将体会的情感融入到诵读之中。此文教学过后,有学生不无感慨地的说,我以后再也不会轻易嘲笑任何人了,因为他们可能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青少年的情感培养和身体发育一样,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文本,设境创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涵养,他们才会人格更健全,精神更丰富。当我们的语文课到处都有情感的绿洲时,青少年的情感发育才会果实累累,同学们上语文课的兴趣才能长盛不衰。

中学教学反思(二)

新时期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就美术课课堂教学方法及评价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

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春天的畅想》一课时,让大家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这里的大胆想象最为重要,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儿童心目中的天空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内容丰富。

三、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

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现代化教育对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进了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中学教学反思(三)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也正是这一朴素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想”的新课程理念。他们的实践集中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一、关注生命的教育观

每口教室墙面高挂着的“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生命我把握”时刻提醒学生为了明天而奋斗,在杜郎口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句:“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争气!”像杜郎口这样的农村中学,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一生发展奠基”,是句再实在不过的话了。在这种为学生生命质量负责的思想下,杜郎口中学摆脱了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

正是对生命关注,使得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这里的教学过程正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看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数学课上自豪地宣称:“你们的方法都挺好,但我的方法更好”;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手段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正是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精神饱满、自信专注。

二、自主发展的学生观

杜朗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充分反映杜朗口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杜郎口中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有了自己主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打独斗”,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课堂学习成为知识生成能力,知识生发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所。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上,一次一次体验着“教学相长”,一次一次品味着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幸福。不管是一题多解还是演示创意,不管是演绎延伸还是总结归纳,学生总能让教师吃惊地感到:“我们的学生真厉害!

三、对杜郎口中学的基本经验的思考

1、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加速器。为了“剥夺”教师对课堂的主宰,崔其升砸掉了所有教室的讲台,搬走了所有的讲桌,改变了千百年来学生面对先生的课桌摆放形式,实行桌对桌,面对面,让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交流、合作。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如果没有教学模式强力推进,杜朗口的教改推进可能还要推迟几年,甚至还要沿着传统模式走下去。

2、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杜郎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精神和模式最容易被学习和借鉴。一切都来自于实践,却又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比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杜郎口的小组学习早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比杜郎口更“先进”的理念有的是,为什么独独杜郎口成功了?它不是一味地去学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人家的学生好、人家的老师好等。想到就去做,去做就做好,不怕失败,更不怕挑战,这是杜朗口初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杜郎口中学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厌学、成绩差的问题。时至今日,讲授式的学习方式仍然大有市场,教师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学生游弋题海,身心憔悴。可以说,杜郎口中学正是瞅准了当前教育的软肋,痛下杀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手段,极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乐此不疲。即使出现困难,也会被学生当作磨练意志的一次机会,况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契合了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3、用事实回击了课堂改革停滞不前的种种借口。杜朗口中学教师的学历大多数是中师或专科,杜朗口中学中考成绩有目共睹,进一步证明了师资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改革就难以成效,考试制度不变,教来教去还要会到老路上去,重视“双基”必然带来死记硬背,课堂改革与升学率发生矛盾等是错误观点和认识。

学习杜郎口中学必须学习其本质,而不是简单照办其形式,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原盘照端,更不能全盘否定、一叶障目,千万莫“画虎不成反类犬”。学习杜郎口中学,要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力争创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


中学数学(一)

我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学生现在年龄还小根本不知该怎样学习,更不知怎样进行反思,那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指导。那么 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以我自己这一个月的教学经历和以前的学习经历,有以下的感受: 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 做好课堂简要摘记。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学生的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重要环节。

这一点我就尝试过,刚开始我没有让学生做课堂简要摘记。当过几天之后,有些同学把学过的知识忘记了,让他们翻课堂简要摘记时他们却什么也没有。而另外一些做了笔记的学生却掌握的较好,我才感觉到要求学生做笔记的重要性。学生现在年龄太小还没有学习的主动性,需要老师来引导。所以就要求他们开始做课堂简要摘记,刚开始并且天天检查。一星期过后,效果就出来。

其实,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不仅仅是学生上课作了课堂简要摘记,让他们试着每天晚睡觉之前把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过一遍,想想自己今天有那些收获,有那些不足,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翻书或第二天问老师或同学,争取把所学的内容都搞懂。

现在我们的老师都很累,每天很努力的去教学生。但如果不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怎样进行学习反思,那么老师的心血就有可能白费。只有老师努力的教和学生正确的学二者相结合,老师的付出才一定有回报。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这一个月以来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会努力地去引导每一位学生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怎样的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二)

我国最早的教育着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4、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中学数学教学反思(三)

走出新课程实施的误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课堂教学贯穿新课程理念必须重视“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视教学目标多元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教师应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方能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有专家提出“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尚需明确的是:真正反思,不仅要对我们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行为的潜在的教学观念进行重新认识。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的研讨交流,让课堂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的同时,不仅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要从主体认识上找根源,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实践,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真正走进初中数学新课程,为实现新课程的理想而努力。

中学物理教学反思


中学物理(一)

任教初中物理多年,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习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中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 ,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说得多,做得多,学生说得少,做得少。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经常有“惊喜”的发现。过去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效果不理想。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运用合作 ,小组学习等形式进行实验,开展学习。让学生自由探索 ,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也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有新的发现,也有经常被学生难住的现象。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现在学生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了,经常开展讨论和交流合作学习。老师鼓励的话多了,比以前和蔼可亲了,上课经常能够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经常做家庭小实验,上网查资料,学生学习比以前更轻松了,更喜欢上学了,对学习也比以前更有兴趣,更积极了。

中学反思(二)

新课程在教材内容、教法等方面都有所变化,需要有新的教学方法,我于是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同时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那么,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中老师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想学什么?是不是中考考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我说非也,我们喊了许多年,进入21世纪又遇到新课程改革,怎么还能老思想、老观念呢?课程改革了,我们的思想就要跟上,就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举个例子,初学物理的学生会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原因是在他们的脑海中一些基于他们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的直觉经验,所以有这样的“错误概念”;除此之外,在他们的脑海中还包括对学习过程、学科本质和学科知识结构的态度、信念和假设等,如果说前者会成为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障碍,那么后者将影响他们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科学素质的养成。所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数据研究表明中国的学生学习知识有一共同的问题,学生总认为老师讲的就一定是对的,老师就是知识的权威,所以在学习时就不假思索的接受了。为什么学生会这么“容易”被动“接受”知识呢?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小孩时喜欢把孩子的的事情全部包办下来,我们的老师也具有这样的教育观念,于是就把学生学习的某些过程自己就不知不觉代替完成了。所以说我们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基本上由教师来完成,学生的学习就是通过阅读课本、认真听讲将外在的知识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并在考试时将其再现出来。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策略等的选择性被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压抑了。而恰恰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现代科学哲学认为,知识是变化的,是能动的,是人努力的结果。对学生来说,知识在被接收之前是不具任何权威性的,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的正确性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而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并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总的来讲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人类建立科学大厦的全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堂物理课老师只讲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原理,然后就用大量的练习来轰炸学生,最终给学生能够留下的也仅是些专业名词、公式和概念。这些专门的词汇、孤立的概念和原理等零散的知识只不过是科学大厦的一些砖瓦,无法让学生看到科学大厦的整体和人类建立科学大厦的全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觉得空洞乏味,我们应该从人文的角度去处理教学内容。“科学本身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概念的相互关系、世界观、对人类和知识本性的看法”。传统物理教学往往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教师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学科知识与技术、社会以及相关学科间的关系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是理解观点和概念不是死记公式解题。

学习物理绝不是死记定理、公式,不是空洞、单一的解题训练,仅注重其形式化的表面,是无法把握物理的实质的。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学习的重点也应该是理解观点和概念不是简单的死记公式解题。

4、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生活。

许多学生认为物理知识太难,又与日常生活没有大的联系,所以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物理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物理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使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动力;从学生的生活中给学生以启迪。让生活给学生当一部优秀的课程,让社会给学生当一个更大的课堂,使学生每一时每一刻都能处于教育之中,使学生具有永远鲜活永不干涸的知识源泉;我们还应强调物理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课程个性化问题实际上也是因材施教的问题。

5、让学生重视数学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老师们早就知道物理与数学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里,数学系的学生要学普通物理,物理系的学生要学高等数学,这也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了。物理学主要是揭示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并使之形成规律。在研究物理中,有时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手段使自然现象变成物理规律。有时在物理问题中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分析。因此数学知识与物理学存在相当大的联系,正如俗语所讲:“数理是一家”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有掌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在学好物理,才能更好地应用数学工具处理好物理问题,并能提高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6、增强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动性。

我们很多学生在信息处理上获取能力和努力程度都不够。举个例子,有的同学物理成绩总是不能有效提高,在做物理练习时不能很充分地、努力地挖掘一些隐藏的信息。说白了就是审题不过关这是一个普遍的实际问题。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方法、习惯不过关,要过好物理审题这一关,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以下八个字:“眼看”、“嘴读”、“手画”、“脑思”。

“科学教育和教育的研究都表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的基础、态度、动机和期望等因素,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反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我们强调要将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思考、具有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的素质型人才而不是一个知识接收器。对于缺乏知识的学生来说,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应该重视这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策略等的选择性,重视这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对于全体学生,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反思(三)

一学年过去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已此为基础,为下学年的工作做好规划,为洪中的教育工作进一点力。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入物理课堂

怎样教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阶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同发展, 共互动。

本学期我深知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无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得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在集体备课中,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较强的物理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八年级电路、图型连接中、各种物理电学公式的计算、实验都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的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空间、载体和途径。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我在总结自己教学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的许多问题,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开展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发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通过我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果,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


中学教师(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许多教师将教学反思作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笔者在实践、调研后发现,目前教学反思中存在若干问题:教师缺少反思的意识、缺少反思的方法、缺少反思的氛围、缺少反思的机会。笔者根据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前提、关键、途径、保证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

案例介绍

为了解当前中学教师反思能力的情况,笔者针对教学反思的目的、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的方式、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等在200多位中学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分析回馈的信息,笔者发现教师在反思上存在一些误区。

说起教学反思的目的,一些老师深有感触:每天7:30上班,17:00回家,18:30辅导孩子、做家务,直到21:00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时除了要备课外,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每课反思。教师只能硬着头皮上网去抄一些人云亦云的话语,东拼西凑,敷衍了事。与此相反,也有一些教师积极性高涨,片面追求反思的数量,把教学反思当作积极表现的工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反思流于形式,是影响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于教学反思的内容,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教师怎样教”的层面,弱化了对“学生如何学”层面的反思。因此,在反思的案例中也出现了格式基本一致的状况,有的教师还将教学反思的形式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错误和有害的。这样的反思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削弱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问卷中涉及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式,目前教师主要还是集中使用撰写和制定教学问题清单的方法进行反思,依赖于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来进行,很少能在与同事的交流中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教师认识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时间不足、学校管理不当等客观因素。其中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占了35%,同时有30%的教师不知道反思的有效途径以及22%的教师不清楚应该反思哪些内容。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13%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反思。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成为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的最大障碍。同时,学校未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反思氛围也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分析研究

从案例中笔者了解到,目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缺少反思的意识

目前,很多教师对反思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任务层面,缺乏对深层的教师教学反思价值的探讨,不视其为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其结果势必影响教师对教学反思相关概念如教学反思的定义、内容、方式方法等的理解,达不到有效的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他们对“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意识薄弱。

缺少反思的方法

缺少反思方法的主要表现为: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质量偏低;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只关注教学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这些都是由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欠缺而引起的。

出现以上现象,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不具备教育原理、教育方法、课程教学原理基础等宽厚的理论功底,反思实践就只能处于浅层次的阶段,难有质的飞跃。即使有些教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但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认识较多,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同时,教学反思需要结合特定教学内容,回归到具体学生和特定情境,寻找特有的情感体验,要善于细描情境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要进一步寻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再有意识地寻求相关理论支撑。

缺少反思的氛围

学校开始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仍有误导倾向,有的学校搞教研作秀,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主打,强行规定教师写教学反思字数,并且课课都要有反思。这种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搞教育科研的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教师也因此在作秀的氛围中不能正确对待教学反思。有的教师在学校管理模式下保持了沉默,他们独自进行备课、上课,在反思中独来独往,冥思苦想,相互间缺少深入的交流和真正的合作,从而强化了教师的孤立感,泯灭了他们试图提出批判性问题的任何冲动。事实上,“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对于反思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话交流,思想就有可能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通过对话,有利于自我优化,更有利于避免教师陷入“独思”的尴尬局面和自我封闭的泥潭。

缺少反思的机会

第一线教师整日忙于写教案、讲课、改作业、写批改录,还有班级管理、家长访谈,日复一日地陷在备课本里、作业堆里、试题海里,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公开课、观摩课等,工作量比较重,耗费着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教师不能腾出时间去反思。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学习的时间,导致其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讨手段和形式,也就很少有反思实践的机会。

启示建议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能使教师取得教学实效,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发现自身的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背景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这一反思的过程能帮助教师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融会贯通,从而使教师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知识体系,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大家已经意识到培养“反思型教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针对反思型教师的要求及其当前教师的反思状况,构建反思型教师培养方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增强反思的意识——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前提

教师的反思意识,首先来自于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我们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和提升自身价值。除此之外,学校应改进对教师的评价系统,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的认识和建构,这包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多样化解释的能力以及运用论据支持或评价问题情境与决策的能力等。这样能从外部增强教师自我反思的动力。

掌握反思的策略——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

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可以由教师自己总结发现、由学生反馈发现、由同事互助发现或者是由专家指点发现。问题的关注点不仅可以是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也可以是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通过同事间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进行合作反思,有时候甚至需要专家的指点,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个人提高策略主要过程为:个人备课——个人听课——调整教案——个人上课——学生评课——课后记的模式。互助提高策略主要过程为:个人备课——组内说课——集体备课——上课听课——教师、专家评课——课后记的模式。

丰富反思的方式——成为反思型教师的途径

通过丰富反思的方式,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

撰写教学日志。从教学日志再现教学工作中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自己学习的点滴欢乐与忧虑的事件,促使教师不断认识自身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成功与不足,进而扬长避短,对以后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是很有益的。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袋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的过程,是对自己成长的记录过程,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

观看录像反思教学。通过录像再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让教师在自我分析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分析等,这样可以找出在语言和体态上的一些问题。

学习文献的经验。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审视学生、审视课程,也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教师成长过程。

加强交流合作。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必须学会与专家交流、与同事交流、与学生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使自己的认识得以不断提高。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学校应该向教师提供和展现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反思的途径与方法,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情形下,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思考,丰富反思的方式。

营造反思的氛围——成为反思型教师的保证

学校应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给予教师自我反思的时间和机会,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可以将教师的反思在同事间传阅、鼓励教师写听课后的反思、让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袒露自己的想法等等,只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教师才能大胆地交流各自真实的想法,相互沟通、质疑、探讨,进行有质量的反思活动。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二)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网络是做好教学的一大资源,它的重要性不可谓不高。中学生正处于努力学习的阶段,他们也是处于大量接受知识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知识面和眼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在我们中学的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比较经典的,但是,经典的课文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从这一点看,这些经典的课文也是过时了的。我们中学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要是中学教师较高程度的利用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不断的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那么,那将是学生的福分,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优秀表现。

中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我觉得,网络资源对中学生有一定的好处。传统的社会形态局限了学生成长生活视野的宽度和社会活动圈的广度,而互联网却无限放大了现实社会中学生成长生活环境的所有不足,互联网将他们成长的环境超空间的互联成了一个“地球村”,使得他们的生活地域无界限,信息获取无禁忌,他们被浸泡在地球村的信息海洋里自由吸取,任意的营养,恣意的成长。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派发作业、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为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学生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学生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学生这么多的兴趣点,网站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动画的结合,加上网上同辈群体的互助合前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多重感受,形成多元化的认识。互联网信息海量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学生获取种种信息的便捷方法。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能。当今世界计算机技能已经被作为未来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跨越空间和时域的交互方式,让全世界能几乎在同一时刻相互交流。网站作为学生自为的一种交互途径,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其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学生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博客、QQ群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这些就是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学生学习的一大促进力。它的好处很多,好好利用,对于中学的教学是有莫大好处的。

我但是,任何东西都存在两面性,从这个方面说,网络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引导学生,不要陷入网络的陷阱中。中学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防止他们“网络成瘾”、克服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那些想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从虚拟世界脱离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维护和增进学生的。

网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从网络对学生的正、负面影响相比较,我们知道,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尖锐。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让他们使用剪刀一样,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学校、家长教育层面

首先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如中国学生网、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的各项知识竞赛,了解各国风情,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兴趣,在网上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再次借助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环境。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学生识别能力、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很容易产生种种负面影响。我们通过安装适当的网页过滤软件,将色情站点、反动站点等等屏蔽掉。

第二、全社会责任层面

对学生上网冲浪因势利导,这一责任不仅限于学校、家长,全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从各方面来维护学生的身心发展,确保其免受侵害。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加强互联网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四、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学生教育工作者。

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六、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希望作为未来的教师,我可以转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利用我的学识,为将来的教学事业带去一缕春风。我将在我的岗位上,做出杰出的贡献。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三)

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教研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反思是教师专业最核心的能力。要确保新课改顺利实施,必须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1、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做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2、教师要增强反思意识。坚持教学前、集体备课中、教学中、教学后反思、听课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主备教师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重在教学预测,辅备教师对主备教案进行反思,重在调整完善教学设计;

在集体备课中针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中反思,教学要考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随时调整教学设计,重在随机应变;

教学后反思,即教师课后要对本节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既要调整教学设计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成分,又要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今后自己教学提供借鉴,重在教学批判。

听课后反思,每周面向备课组上教研课。听课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做出说明,讲课教师提出建议和评价,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3、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是原有课后小节内容的丰富、教案批注、个案分析、经验总结、教育随笔、读书笔记等。

4、教研组月反思:每月进行一次全组的教学反思交流,要求教师通过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的同时,能为教研组提供一个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5、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或月考成绩每月完成一篇教学反思。

6、学校在学期末组织全校性的反思交流。

7、教学后记做为教案检查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也做为教师业务考评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纳入量化考核。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


中学化学(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二)

一学年即将结束,对教学中的感想进行反思,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回忆一年的教学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新教材与旧教材从内容、版面、插图等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变。旧教材注重知识的架构与系统性,但课后习题与高考严重脱节,所以另配省编练习册,做辅助教材使用。新教材在保持旧教材知识的架构上,突出当前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突出探究式教学过程,突出利用插图使学生形象的接受知识的目的等,尤其是课后习题的编排注重了梯度,基础题、中难题、稍难题及难题,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做到了与高考内容的接轨。应该说是一本不错的教材。如果教学中完全贯彻新教材的意图,可以推测学生在学完这本教材后,学习能力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但教学过程中并不理想,因为课时不足,在完成教材的同时,又要完成省编练习(如不完成,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考试成绩),加上高二年的会考复习决定了新课必须提前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只能注重完成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只可惜一本好的教材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看来在现行一切为了高考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是一句空话。

二、对学生的了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骄傲、娇气并存,以自我为中心,虽然聪明、活泼,但生活上攀比严重,敢花钱,擦黑板也怕把衣服弄脏(不绝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学习,对学习无兴趣,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和部分学生闲谈,发现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只要赚到钱,人生就成功。至于如何赚钱、钱的作用、如何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等一概不知、不想,更谈不上如何做好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每想到此,真感到是教育、教学的悲哀,真为我们国家捏把汗,怕我们的祖国后继无人。

三、对教与学的两点看法

一套好的教材发挥不了好的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注重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淡化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淡化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即使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拘泥与形式,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短期的效应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不能主动学习,不能刻苦学习,而长期的结果将是未来的青年自私、冷漠、贪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所以我们应该让教育教学回归理性,明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真正为我们改革开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针对我们的学生近几年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要总把升学率做为学校工作的首要目标,否则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而应该老老实实抓好学生的双基,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不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机器,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方法,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也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中学化学教学反思(三)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教育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3个月的“国培”学习,在教学中我有了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1、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①、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例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

②、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是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③、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一名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的自身不断完善。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内容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许多教师将教学反思作为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笔者在实践、调研后发现,目前教学反思中存在若干问题:教师缺少反思的意识、缺少反思的方法、缺少反思的氛围、缺少反思的机会。笔者根据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前提、关键、途径、保证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

案例介绍

为了解当前中学教师反思能力的情况,笔者针对教学反思的目的、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的方式、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等在200多位中学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分析回馈的信息,笔者发现教师在反思上存在一些误区。

说起教学反思的目的,一些老师深有感触:每天7:30上班,17:00回家,18:30辅导孩子、做家务,直到21:00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时除了要备课外,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每课反思。教师只能硬着头皮上网去抄一些人云亦云的话语,东拼西凑,敷衍了事。与此相反,也有一些教师积极性高涨,片面追求反思的数量,把教学反思当作积极表现的工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反思流于形式,是影响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的最重要的原因。

对于教学

学反思的内容,绝大多数教师的反思着眼点多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教师怎样教”的层面,弱化了对“学生如何学”层面的反思。因此,在反思的案例中也出现了格式基本一致的状况,有的教师还将教学反思的形式总结概括为“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何其精辟!而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错误和有害的。这样的反思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也就削弱了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问卷中涉及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主要方式,目前教师主要还是集中使用撰写日记和制定教学问题清单的方法进行反思,依赖于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来进行,很少能在与同事的交流中进行反思,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因素有教师认识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时间不足、学校管理不当等客观因素。其中对教学反思重要性认识不足占了35%,同时有30%的教师不知道反思的有效途径以及22%的教师不清楚应该反思哪些内容。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13%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反思。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对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成为影响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的最大障碍。同时,学校未能创设一个良好的

反思氛围也是教师不能进行有效反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分析研究

从案例中笔者了解到,目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缺少反思的意识

目前,很多教师对反思价值和作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任务层面,缺乏对深层的教师教学反思价值的探讨,不视其为促进自我成长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其结果势必影响教师对教学反思相关概念如教学反思的定义、内容、方式方法等的理解,达不到有效的教学反思。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他们对“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意识薄弱。

缺少反思的方法

缺少反思方法的主要表现为: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样去写;虽然写了,但教学反思质量偏低;写作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只关注教学现象描述,缺乏深入思考。这些都是由教师的反思方法不足,反思能力欠缺而引起的。

出现以上现象,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不具备教育原理、教育方法、课程教学原理基础等宽厚的理论功底,反思实践就只能处于浅层次的阶段,难有质的飞跃。即使有些教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但多凭个人的感觉进行,个人经验性的认识较多,

主观认知成分占很大比例,没有达到真正反思意义的水平。同时,教学反思需要结合特定教学内容,回归到具体学生和特定情境,寻找特有的情感体验,要善于细描情境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要进一步寻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再有意识地寻求相关理论支撑。

缺少反思的氛围

学校开始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对教师教学反思的管理与评价仍有误导倾向,有的学校搞教研作秀,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主打,强行规定教师写教学反思字数,并且课课都要有反思。这种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搞教育科研的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教师也因此在作秀的氛围中不能正确对待教学反思。有的教师在学校管理模式下保持了沉默,他们独自进行备课、上课,在反思中独来独往,冥思苦想,相互间缺少深入的交流和真正的合作,从而强化了教师的孤立感,泯灭了他们试图提出批判性问题的任何冲动。事实上,“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对于反思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话交流,思想就有可能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通过对话,有利于自我优化,更有利于避免教师陷入“独思”的尴尬局面和自我封闭的泥潭。

缺少反思的机会

第一线教师

整日忙于写教案、讲课、改作业、写批改录,还有班级管理、家长访谈,日复一日地陷在备课本里、作业堆里、试题海里,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公开课、观摩课等,工作量比较重,耗费着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教师不能腾出时间去反思。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学习的时间,导致其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讨手段和形式,也就很少有反思实践的机会。

启示建议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能使教师取得教学实效,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发现自身的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背景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这一反思的过程能帮助教师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融会贯通,从而使教师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知识体系,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学反思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大家已经意识到培养“反思型教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何针对反思型教师的要求及其当前教师的反思状况,构建反思型教师培养方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增强反思的意识——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前提

教师的反思意识,首先来自于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把服务于学生成

长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把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唯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和道德感,我们才会主动地去进行教学反思。

在学校管理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教师从工作中寻找快乐和提升自身价值。除此之外,学校应改进对教师的评价系统,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的认识和建构,这包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多样化解释的能力以及运用论据支持或评价问题情境与决策的能力等。这样能从外部增强教师自我反思的动力。

掌握反思的策略——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

反思产生于问题,问题来自于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可以由教师自己总结发现、由学生反馈发现、由同事互助发现或者是由专家指点发现。问题的关注点不仅可以是教学中的疏漏之处、不满意之处,也可以是成功的教学感悟、巧妙的教学设计。发现问题后,仅靠自我反思不能有效解决时,还需要通过同事间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进行合作反思,有时候甚至需要专家的指点,

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个人提高策略主要过程为:个人备课——个人听课——调整教案——个人上课——学生评课——课后记的模式。互助提高策略主要过程为:个人备课——组内说课——集体备课——上课听课——教师、专家评课——课后记的模式。

丰富反思的方式——成为反思型教师的途径

通过丰富反思的方式,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实现。

撰写教学日志。从教学日志再现教学工作中有关学生学习成长和自己学习的点滴欢乐与忧虑的事件,促使教师不断认识自身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成功与不足,进而扬长避短,对以后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是很有益的。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袋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系统化整理的过程,是对自己成长的记录过程,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

观看录像反思教学。通过录像再现教师的教学过程,让教师在自我分析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分析等,这样可以找出在语言和体态上的一些问题。

学习文献的经验。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要成为反思型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

识储备,才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审视学生、审视课程,也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教师成长过程。

加强交流合作。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必须学会与专家交流、与同事交流、与学生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反思,使自己的认识得以不断提高。

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学校应该向教师提供和展现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反思的途径与方法,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情形下,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思考,丰富反思的方式。

营造反思的氛围——成为反思型教师的保证

学校应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给予教师自我反思的时间和机会,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可以将教师的反思在同事间传阅、鼓励教师写听课后的反思、让教师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袒露自己的想法等等,只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教师才能大胆地交流各自真实的想法,相互沟通、质疑、探讨,进行有质量的反思活动。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二)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网络是做好教学的一大资源,它的重要性不可谓不高。中学生正处于努力学习的阶段,他们也是处于大量接受知识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直接影响

到他们的知识面和眼界,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在我们中学的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比较经典的,但是,经典的课文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的,从这一点看,这些经典的课文也是过时了的。我们中学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要是中学教师较高程度的利用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不断的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那么,那将是学生的福分,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优秀表现。

中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我觉得,网络资源对中学生有一定的好处。传统的社会形态局限了学生成长生活视野的宽度和社会活动圈的广度,而互联网却无限放大了现实社会中学生成长生活环境的所有不足,互联网将他们成长的环境超空间的互联成了一个“地球村”,使得他们的生活地域无界限,信息获取无禁忌,他们被浸泡在地球村的信息海洋里自由吸取,任意的营养,恣意的成长。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同学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派发作业、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求知和学习提供了

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为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学生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学生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学生这么多的兴趣点,网站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图文动画的结合,加上网上同辈群体的互助合前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多重感受,形成多元化的认识。互联网信息海量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学生获取种种信息的便捷方法。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能。当今世界计算机技能已经被作为未来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跨越空间和时域的交互方式,让全世界能几乎在同一时刻相互交流。网站作为学生自为的一种交互途径,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使其自主意识、创新意识也得到深化。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学生处于和现实生活

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博客、QQ群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这些就是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对于中学生学习的一大促进力。它的好处很多,好好利用,对于中学的教学是有莫大好处的。

我但是,任何东西都存在两面性,从这个方面说,网络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引导学生,不要陷入网络的陷阱中。中学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防止他们“网络成瘾”、克服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那些想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从虚拟世界脱离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参与

社会实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网络就像是一把双刃剑。

从网络对学生的正、负面影响相比较,我们知道,网络的正面作用还是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而尖锐。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使用剪刀剪破了手而不再让他们使用剪刀一样,不能因为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而不让学生上网。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学校、家长教育层面

首先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提高自身的是非分辨能力,把网络道德教育有的放矢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真、善、美的同时,也正面了解社会的丑恶的一面,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其次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专题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教师要经常性地向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如中国学生网、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的各项知识竞赛,了解各国风情,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兴趣,在网上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再次借助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绿

色上网环境。由于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学生识别能力、自控能力差的特点,因此很容易产生种种负面影响。我们通过安装适当的网页过滤软件,将色情站点、反动站点等等屏蔽掉。

第二、全社会责任层面

对学生上网冲浪因势利导,这一责任不仅限于学校、家长,全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上网习惯,制定合理的法律规范,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从各方面来维护学生的身心发展,确保其免受侵害。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加强互联网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四、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学生教育工作者。

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六、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

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希望作为未来的教师,我可以转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利用我的学识,为将来的教学事业带去一缕春风。我将在我的岗位上,做出杰出的贡献。

中学教师教学反思(三)

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是校本教研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反思是教师专业最核心的能力。要确保新课改顺利实施,必须建立教学反思制度。

1、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做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2、教师要增强反思意识。坚持教学前、集体备课中、教学中、教学后反思、听课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主备教师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重在教学预测,辅备教师对主备教案进行反思,重在调整完善教学设计;

在集体备课中针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达到优化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中反思,教学要考虑课

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随时调整教学设计,重在随机应变;

教学后反思,即教师课后要对本节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既要调整教学设计中出现的各种不合理成分,又要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今后自己教学提供借鉴,重在教学批判。

听课后反思,每周面向备课组上教研课。听课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做出说明,讲课教师提出建议和评价,形成反思群体,共同提高。

3、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是原有课后小节内容的丰富、教案批注、个案分析、经验总结、教育随笔、读书笔记等。

4、教研组月反思:每月进行一次全组的教学反思交流,要求教师通过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的同时,能为教研组提供一个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5、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或月考成绩每月完成一篇教学反思。

6、学校在学期末组织全校性的反思交流。

7、教学后记做为教案检查的主要内容,教学反思也做为教师业务考评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纳入量化考核。直线方程教学反思知错就改教学反思政治教学反思总结

杜郎口中学教学反思


杜郎口中学(一)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也正是这一朴素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想”的新课程理念。他们的实践集中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

一、关注生命的教育观

每口教室墙面高挂着的“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生命我把握”时刻提醒学生为了明天而奋斗,在杜郎口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我们还看到了这样一句:“我们是老百姓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天天盼着我们成才,我们拿什么报答他们?争气!”像杜郎口这样的农村中学,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一生发展奠基”,是句再实在不过的话了。在这种为学生生命质量负责的思想下,杜郎口中学摆脱了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

正是对生命关注,使得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这里的教学过程正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我们看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数学课上自豪地宣称:“你们的方法都挺好,但我的方法更好”;知识、能力、态度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丰富多彩的手段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正是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精神饱满、自信专注。

二、自主发展的学生观

杜朗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充分反映杜朗口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杜郎口中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有了自己主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打独斗”,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课堂学习成为知识生成能力,知识生发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所。

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确立的时候,当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发挥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完全的激发和释放出来。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上,一次一次体验着“教学相长”,一次一次品味着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幸福。不管是一题多解还是演示创意,不管是演绎延伸还是总结归纳,学生总能让教师吃惊地感到:“我们的学生真厉害!

三、对杜郎口中学的基本经验的思考

1.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加速器。为了“剥夺”教师对课堂的主宰,崔其升砸掉了所有教室的讲台,搬走了所有的讲桌,改变了千百年来学生面对先生的课桌摆放形式,实行桌对桌,面对面,让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交流、合作。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如果没有教学模式强力推进,杜朗口的教改推进可能还要推迟几年,甚至还要沿着传统模式走下去。

2.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杜郎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精神和模式最容易被学习和借鉴。一切都来自于实践,却又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比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杜郎口的小组学习早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比杜郎口更“先进”的理念有的是,为什么独独杜郎口成功了?它不是一味地去学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人家的学生好、人家的老师好等。想到就去做,去做就做好,不怕失败,更不怕挑战,这是杜朗口初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杜郎口中学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厌学、成绩差的问题。时至今日,讲授式的学习方式仍然大有市场,教师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学生游弋题海,身心憔悴。可以说,杜郎口中学正是瞅准了当前教育的软肋,痛下杀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手段,极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乐此不疲。即使出现困难,也会被学生当作磨练意志的一次机会,况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契合了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3.用事实回击了课堂改革停滞不前的种种借口。杜朗口中学教师的学历大多数是中师或专科,杜朗口中学中考成绩有目共睹,进一步证明了师资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改革就难以成效,考试制度不变,教来教去还要会到老路上去,重视“双基”必然带来死记硬背,课堂改革与升学率发生矛盾等是错误观点和认识。

学习杜郎口中学必须学习其本质,而不是简单照办其形式,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原盘照端,更不能全盘否定、一叶障目,千万莫“画虎不成反类犬”。学习杜郎口中学,要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力争创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教学反思(二)

**年4月25日,我校组织部分教干和骨干教师到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镇杜郎口中学观摩学习。半天的活动,给我的精神、思想和灵魂以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其真为我十余年来所参加学习活动中价值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心有所感,与大家共交流。

一、杜郎口人“勇于改革、敢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精神魄力和坚持改革、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决心毅力”值得学习

“人心齐,泰山移。”反映了人的思想的正面的力量。倒过来说,“移山易,移心难。”则反映了改变人的思想非常难。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单位,包括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自身的规律性(或习惯性)的活动当中,包括外在的生活和内在的思想,并长年累月,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种习惯性的循环活动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无论是良恶好坏,都非常难以改变。因为一改变,就意味着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意味着打破旧规律、适应新规律,意味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血汗。所以任何改革首先面对的不是客观的环境条件的压力,而是主观的人的抵制、对抗甚至破坏所带来的阻力。

改革前的杜郎口中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教学质量低,人人对学校发展悲观失望,学校、教师、学生都处在一种“恶性”的循环当中。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下,对比现在改革后的杜郎口中学,学生综合素质高、老师思想理念新、学校声名影响大,想象其改革的过程一定是艰辛、残酷、曲折、甚至充满“血汗”的过程,让人不禁为崔其升校长和学校全体教师勇于改革、敢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精神魄力和坚持改革、持之以恒永不放弃的决心毅力而叫好!

纵观杜郎口中学改革,始终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重点,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改革课堂,首先从制定课堂量化标准开始(其实也就是改革目标的一种物化形式),使老师教有所依,学校评有所靠。当然把改革与量化直接挂钩也是改变人的固有思想观念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其次,通过上好示范课、过关课和跟踪课等“三课”,把全校教师一步一步向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逼近。杜郎口的改革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策略。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过关课,个别老师上跟踪课。再次,用奖惩促改革。结合三课活动,落实“一谈二警三停”惩戒措施。从改革初期的三步曲不难看出,杜郎口的改革是因地制宜、科学而又符合实际的。三步曲其实也就是一般改革推进的基本策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难在人的思想转变上,难在坚持不懈落实上。为了落实,砸掉讲台;为了落实,停课学习;为了落实,强制时间量化扣分;为了落实,实行“株连”惩罚政策;为了落实,忍受无数人非议反对;为了落实,承担所有风险后果;为了落实,深入调研重点推进,所有这一切,都是改革和改革者所必经的“残酷”历程、黎明前的黑暗。

二、杜郎口课堂“‘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课堂改革理念”值得学习

国家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每堂课都应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更多重视的是智育的培养,而对人非智力性的东西则关注得太少。更多进行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得太少。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考试高手、动手低能、人性缺失、感情冷漠。教育弊端尽人皆知,课程改革轰轰烈烈,但真正深入探索、取得成果、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子一直还没有出现。直到杜郎口中学的教改成果逐渐显现之时,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教育的曙光。

起先了解杜郎口,是通过网上搜集的一些资料。知道他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基础非常差;知道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成为了一所全国知名课改名校;知道他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知道他独特的无讲台、三面黑板的教室;知道他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学生的学堂。但一直不能形成清晰的直观的印象,始终有一张纸、一层雾笼罩在心头,更有一种惊奇、喜悦、激动在心中萌动,直到今天,真正来到杜郎口,置身于课堂中,心中那模糊的印象立刻清晰起来,萌动的惊奇更是化作了无比的震惊。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张贴在每口教室里,溶入到每个老师思想中,更深深扎根到每科课堂上。

看他们的课堂不是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天地、展示自我的舞台,是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场、辛勤耕耘的责任田。

看他们的学生不是学生,是老师,是作家,是演讲家,是数学家,是历史学家,是地理学家,是歌唱家,是美术家,形形色色的角色在课堂中都可以找得到。

看他们的老师不是老师,是导师,是伙伴,是学生,是朋友,是组织者,是评价者,是服务者。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学会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情操是杜郎口的课堂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自主、动态”是课堂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根植于每个学生心中,付诸于每个学生行动中。学生的每一点一滴进步与收获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而收获的方法与过程则可以是“不计手段、灵活多样、我的学习我做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情感等都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长此以往,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成果不单单是扎实丰富的知识底蕴,更重要更突出的是他们的学习、思考、观察、探究、尝试、合作等能力,耐心、执着、认真、刻苦、民主等意志品质,爱心、尊重、互助等品德情操将是他们一生都受之不尽的财富。

这样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相比,

1、学习态度变了:由“要我学”真正彻底地变为了“我要学”。

2、学习形式变了:由“听讲式”变为了“我讲式、合作式”。()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层出不穷,歌曲舞蹈、小品表演、课本剧、擂台竞赛、模拟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感觉到了学习的“快乐”。

3、学生参与面变了:由原来的优秀生独角戏变成了全员式的参与,“一枝独秀”变成了百花齐放。

4、老师的教学变了:由原来的“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由“讲师”变为“导师”,由“教学”变为“共学”,充分地相信、放手、利用、发展、成长学生。

5、教学的内容变了:由原来的“一张纸”变成了“一本书”,课本只是引子,引出的是内容的无限丰富、知识的不断延伸、思维的激烈碰撞。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崔其升校长一句话道出了答案:挖掘的是孩子的潜力,培养的是勇气,张扬的是个性,奠定的是信心。试想,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走出校门,无论在何时何地、何行何业,都不会令人担心他的适应问题、生存问题。这其实不就是我们教育想要的结果吗?

三、杜郎口管理“精细、务实、执着的工作作风”值得学习

细节决定成败。任何改革没有与之相应的工作机制去执行、落实,不可能取得成功。

杜郎口中学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系列落实工作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细则、组织分工,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看到楼道里公布张贴的不同层面的各类检查、反思、展示,是那么周全、细致,不禁对他们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钦佩不已。对照听的十多节课,课课都有检查员在认真地检查记录着课堂,让我对他的成功又增加了一些感悟。联系我们自己的工作,可能最缺的不是思想理念的创新,而是工作的目标定位、管理机制、落实执行力、工作连续性等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制约了学校向更高层次的纵深发展。学习杜郎口“精细、务实、执着”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落实的执行力,应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做、并要赶快做的事情。

杜郎口中学教学反思(三)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主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也是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教育家沃得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年年课改,虽说早就提倡自主教学,早就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早就提倡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但是我们反思在实际教学中改了多少?

杜郎口教学模式,乍听时,真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三面黑板,撤走教室里的讲台,让学生讲授新课,这样听起来有些荒唐,总让人有些诧异。带着新奇,怀疑,我不断的上网看杜郎口视频教学和查一些有关杜郎口教学的资料,不断听课,学着别人的教学经验,带着一种尝试,也带着一种忐忑,我在自己的中,也大胆采纳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不再把课堂当作我的舞台,不再是我指挥着学生学这学那,而大胆让很多学生走上讲台。刚开始学生也不很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学生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有了活力,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与以前不一样了。为了得到更好的展示机会,学生在课前开始预习,课堂上也丢弃了对知识的等待,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主动积极的探索,为了弄清楚一些难题的解答,上课前主动向老师请教,上课时我都要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各执自己观点,由同学们评判,我最多给他们一些断断续续的暗示。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越来越得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加强了,由于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看到学生越来越大胆,越来越能主宰课堂时,不得不感慨,这正是一种真正落实自主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彻底颠覆了旧式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的变化,课堂模式的变化,学生角色的转变,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崭新变化。反思一下我的课堂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困惑。

教学反思,重点谈几点不足:

1、课堂讨论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

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2、如何对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失误

在各组同学展示氧气制取实验时,有的同学在操作过程、知识点的讲解等有些环节上出现了很多错误,本来这正是下面其它同学找错误、讨论交流互动的绝好时机,可是当同学在很短时间内没有找出错误时,我有点着急,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就直接给出了正确的点拨。

课后想想,我的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纠正错误的机会,是反例,应该好好的加以利用,结果被我轻易地点拨出来了,错失了一次大好的纠错机会,真不应该。有时因有人在课堂上听课,所以就见不得学生犯错,看到出状况就着急,又想收复失地回到了以前的讲台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把学生的错误放大后再加以化解,尽可能使更多的同学加以注意从而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当然,我们现在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摸索阶段,我们不是杜郎口。如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把杜郎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协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是个难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参与,我们展望,我们期待。

总之,在学习中,我们要联系自己的课堂,不断地反思,实践,及时总结,再实践,借鉴经验,适时地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用心去思考和反复实践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每一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创造出适合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拥有美好的明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中学语文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 一节课仅有 40 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 40 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甚至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的内容。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篇二: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好好反思。我们都知道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 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5、课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 否定‘ 课本中心’” 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 新意”“ 创新” 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 大胆的说” 进而“ 编造的说” 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篇三: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