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 > 导航 >

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2024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

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

篇一:七年级下学期班会计划(475字)

新学期主要的班会教育目标:安全教育与学生心理教育为主

第01周:3月03日 开学奖励(班长主持)

第02周:3月10日 校园安全教育《一》

第03周:3月17日 校园安全教育《二》

第04周:3月24日 我心目中的老师

第05周:3月31日 交通安全(视频+学生自我主持)

第06周:4月07日 “母爱”最伟大的爱

第07周:4月14日 校园外安全教育《一》(路遇勒索、被人跟踪)

第08周:4月21日 “父爱”最宽容的爱

第09周:4月28日 校园外安全教育《二》(生人探访、用电安全)

第10周:5月05日 “受挫折”教育《一》——学校生活中的几种现象

第11周:5月12日 自救与自我防护《一》(突发疾病、流鼻血)

第12周:5月19日 “受挫折”教育《二》——家里的不平之事

第13周:5月26日 自救与自我防护《二》(宠物咬伤、虫子入耳怎么办)

第14周:6月02日 怎样正确看待“早恋”现象

第15周:6月09日 自救与自我防护《三》(煤气泄漏、突发大火)

第16周:6月16日 给家长提意见及调整自己

第17周:6月23日 自救与自我防护《四》(野外生存1、野外生存2)

第18周:6月30日 自我总结与收获

篇二:七年级主题班会活动开展计划(778字)

一、活动目的

为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提升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素养,激活每个学生的智囊,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健康成长,在养成教育中参与有趣的活动,从而彰显个人的优势,扬个人特长。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懂事的好孩子。

二、活动形式

让每个学生自愿志愿选定加入一个组参与到活动中,每个组选定一名组长,跟踪记录本组成员的好人好事,周班会一小结,月总结,有明显进步者可跳入最优组合组,而最优组成员可奖励积分,成为最高“星级”组。(三星、四、五、六星)

三、组别与内涵

a组珍珠组:串串珍珠,闪光靓丽,积极向上,日日做一件好事,文明礼貌,遵规守纪,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有集体荣誉感,我是班级真正的“小主人”

b组阳光组:七彩阳光,照亮你我他(她),有阳刚之气,有阴柔之美,给自己阳光,带给

查看全文>>>

所谓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班委会组织领导开展的一种自我教育自学成才的班级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爱在左,感恩在右” 一、活动背景

本班的学生都是00后的一代,他们是独生的一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一代,对父母、对老师、对周围人的关爱,这些十分珍贵的的东西,他们习以为常,甚至与周遭产生了对立的情绪,不少父母向班主任反映,这些孩子在家不愿与父母交流,脾气差,易暴躁;不少老师无可奈何地表态,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不懂事了。所有这些,就是本班主题班会背后的故事。

二、活动目标

感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字眼,也许我们都不曾理解过感恩的真正含义,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存在着无限恩情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回报。同学们首先会想到他们的父母,但真正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却对父母的理解比较少,而且他们对来自于同学、老师、学校的关爱,更是体会很少。引导他们开阔视野,把对父母的爱引申到对老师、对学校、对国家的爱,并且把这种爱付诸于行动,是本次主题班会要解决的问题。

三、活动计划

1、班会前通过问卷展开调查,重点调查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2、通过班会课游戏、朗诵、唱歌、事例展示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3、班会课后让学生写一封信给家长或老师,表达感激之情。

四、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开场(2分钟)

(林)初一年2班“爱在左,感恩在右”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黄)在这个阳光灿烂,春日融融的下午,让我们彼此敞开心扉,聆听彼此的心声。

(林)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到场的爸爸妈妈和我们的各位老师。

(黄)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感恩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其实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师长、亲朋、同学、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和水源,莫不应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的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会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

(林)然而,这样看似简单的

查看全文>>>

岳飞 教学目标: 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难点:领会岳飞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二、全班齐读课文,正音。 毕沅yúan 吴玠jìe 名姝shū 宵旰gàn 掳lǔ掠 束刍chú 颁犒kào 蹙cù额 三、讲解课文 1、解词(课下注解除外): 事,侍奉。 姝,这里指美女。 却,推脱,推却。 宁……乎,难道……吗? 舍,停留、休息。 掳,抢取。 颁,颁发。 犒,犒劳,犒赏。 众,多。 尽,都,全。 召,召集。 所向,达到的地方。 克捷,获胜。 缺,缺。 竭,尽。 辞官,辞谢升官。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2、分层次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3、全班朗诵。 第二课时 一、昨天让同学们回去之后把《岳飞》这篇课文串译一遍,然后总结出岳飞的三大品格,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讲一讲。 (1) 至孝至忠 (2)治军有方 (3)爱民如子 二、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 三、岳飞这个名字太响亮了,我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路径听到关于岳飞的故事,我也布置大家去搜集了,根据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你们还知道岳飞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小组交流补充一下,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小组交流、讨论) 如:他国尔忘身,爱民如母;力挽狂澜,无私奉献;沥血衔冤,忠贞不渝;他为抗金大业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志酬乾坤。(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切,铸就他成为万世楷模。岳飞的出现,不仅中国人民引以自豪,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 四、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那么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岳飞这个人物,是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颂扬? 如:我们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仁,信,智,勇,严”的品格,当然他的一些“愚忠”的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五、课文最后还谈到岳飞还是个“好礼贤下士,雅歌投壶”的“恂恂儒生”,他还创作了很多诗词,你们知道的最多的恐怕要数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了,下课之前我们全班同学一齐朗诵一遍。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济南的冬天》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总( )课时 主备人:王咏勤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导学目标】 1. 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2. 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3. 培养学生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学习课时】两课时 【课前预习】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 )南  镶( )   水藻 ( ) 贮( )蓄 发髻( ) 澄( )清  着( )落   看()护 2.释义: 响晴: 设若: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4.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解说:  在济南南面有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

查看全文>>>

单元

标题

七年级上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备课项目

设计区域

备课标

一、语言知识与技能

1. 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2. 能够表述词语的基本含义、语法项目以及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

3.能在课堂活动中用简短的英语进行交际,例如,能听懂学习活动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做出适当反应;

4.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获取相关信息。

5.能运用本单元的词汇和语言形式就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的交流;能运用本单元的词汇和语言形式及所给提示简单描述人、物、事件等;

6.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7.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能从简单的故事和其它文体的短文中找出有关信息,抓住大意;

8. 每天课外阅读量最少达到200词。

9.能运用本单元的词汇和语言形式以及参照范例(文章结构)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等,包括起草和修改。

二、文化意识

10.了解语言的文化因素,体验跨文化交际。

三、学习策略

11-(1)利用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词汇,利用上下文、非语言信息等理解词义,联想学习和记忆词汇,构词法等。

11-(2)利用情境等理解语法结构和表意功能,发现语言规律并举一反三。

11-(3)复习、整理归纳所学内容。

11-(4)利用预测、语调、重音、问题等来获取听力信息。

11-(5)在课内外活动中借助体态语用英语交流。

11-(6)利用预测、跳读、寻读、细节读等来获取文章信息。

11-(7)仿写短文,准备素材、起草短文并修改。

11-(8)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11-(9)了解并跨文化交际(恰当使用)。

四、情感态度

12.乐于参与英语活动,敢于用英语表达,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备教学

重、难点

内容

课标具体知识、技能、文化目标

知识与技能、文化意识的重、难点内容

课标具体策略目标选择

section a

section b

目标1

在读写过程中,能够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

11-(1)

11-(2)

11-(3)

目标2

词汇:

pencil, book, eraser,box,

pencil-box, schoolbag,

dictionary ,his ,mine,

hers, excuse me, thank, teacher, about, what about, yours, fo

查看全文>>>

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行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单细胞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体

本节通过讲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安排了两大类活动:观察和探究。通过第一个观察活动,说明草履虫是一种生物;通过第二个观察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草履虫既是一个细胞,同时这个细胞还能完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吗?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说明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在这两大类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平时对草履虫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动难以理解。

设计理念

本节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题,采用的是美国教育家萨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技能性目标

提高制作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通过科学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本节教学需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①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糖、食盐水、牛肉汁。

②挂图或录像(有关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方面)。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一种藻类植物小球藻,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导入:象这种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今天我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放置的培养液,你知道里面培养的是哪种生物吗?

学生状态:观察、思考,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还可利用学生自编的有关人得了某些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培养的也是单细胞生物的一种草

查看全文>>>

一、学习目标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内容

1、根据前一节课中学过的有关词的知识,回答这首词从字数和结构上分类分别属于 和 。

2、你对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写这首词时的境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晏殊是 时期的词人,《浣溪沙》是词的 ,它选自 。

3、学有潜力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现的问题。

四、课堂学习重点内容(1课时完成)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2、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1)“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

查看全文>>>

一、 导入 ――5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导入语:

这是流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首歌曲,20年后的今天,听起来仍然很动人,也许因为它表现了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更唱出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挚的倾诉,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与它同样题材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

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作家。他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小沙子》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过渡】下面,我请三位同学和我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范读。

二 、朗读 ――10

1 师生共读 师读1、2、3段,一位读4, 一位读5、6, 一位读7、8、9 。

【过渡】三位同学读的都很不错,接下来,我想请其他同学起来试一下,选一段你最喜欢的场景。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孩子跟妈妈嬉戏的场景,选一部分你最喜欢的,读几句话也可以,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下,看看你是不是能把孩子的个性表达出来,把孩子的感情表达出来。如果读得好,我们在座的同学三 、 以读带问,引出重点(母子对话)的朗读分析 ――15

1 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 妈妈是怎样的人?

【过渡】刚才这些同学读的过程中,你们为什么会给予掌声?因为他们读的怎么样啊?

(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或者说,我们听他们读了以后,感觉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啊?)

【板书】孩子 天真 淘气 贪玩 孝顺 关爱 (还有没有?这个孩子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可爱 善良

【过渡】那么,从同学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妈妈又是怎样的人呢?

【板书】妈妈 关心 担心 无私的爱 慈祥 亲切

【过渡】慈祥、亲切,为什么呢?

(孩子变成金色花,玩了一天,妈妈也没有责怪孩子)

那么,妈妈是怎么说的呢?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妈妈的话中,哪个词应该强调呢?妈妈一天没有见到孩子,此时一见,什么心情 ?

(担心)

那么,哪个词应该强调呢?

(哪里)

坏孩子是什么含义?该怎么读?

(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假装生气 亲切)

孩子不回答妈妈的话,是撒谎吗?那是什么?应是什么语气?

(顽皮 撒娇 得意洋洋 淘气 天真 机灵)

四 、再读 ――5

1、朗读比赛

【过渡】好,现在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

查看全文>>>

这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在山的那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总( )课时 主备人:王成甫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5、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学习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2、诗歌的特点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

查看全文>>>

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

范文资讯网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2024七年级班会教案设计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