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美的历程读后感 > 导航 >

美的历程读后感,2024美的历程读后感,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一

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字,那就是孙老师给与孩子的浓浓的爱。孙老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解决;她的成功在于小事细节不放过,小错小病不错过;同时她还是个以身作则的好老师,她知道身教大于言传。

美丽,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夺目。朴实无华,润物无声才是持久永恒的美。淡淡的,从容的,心平气和的,就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一个老师只有先成为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才能成为好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心中才能真正写下爱字。孙蒲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脱离了浮华的爱的大师。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从心灵深处理解和关爱儿童,面对生理机能有障碍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她给了他们更多的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孙老师的小天使。试想:一个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的教师怎能做到这样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呢?回想自己,工作中的竞争压力,生活中的锁事烦恼曾让我带着一脸灰沉的心情走进教室。学生天真烂漫的阳光笑脸没有引起我的审美兴趣,相反,我的目光越发显得狭隘,看到的都是学生们的缺点:怎么那么爱吵闹?一点儿也不遵守纪律;反应真慢,连这么简单的画也画不出来;素质真差,专门欺负弱小同学一连串的糟糕塞满了我的眼球。于是,批评学生和埋怨别人成了我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后果可想而知,不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绪也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在工作中不能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不要急于求成,一切都以一种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对,那么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脚踏实地,对学生增加尊重和宽容,对于他人的评论不去过多理睬,心安理得地做着自己认为高兴事。这样,你才会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丽,你才会发现美丽原来是藏在平和的心态中。

美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二

谷老师赠《美的 教育》一书,读,时有感叹,遂记: 谷老师一直注重语言的历练,此书是其语言的魅力的充分体现,多叙述少议论,叙得简练潇洒,时见幽默,描绘虽少,然而形象动感,犹见人事在前,回味无穷,如《交锋》、《赌博》、《说钱》《有些指挥之所以成为指挥》等,大多几十字一篇,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心领神会,再如读《大而无当,真好》,读毕先让我发愣,转而再想,竟不免喷饭,佩服谷老师的幽默。再如《六十老太,上书摘花》、《杯杯先敬有权人》、《山讲》题目就很好笑。

议则点到为止,

查看全文>>>

苦难历程读后感(一)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玖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绝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一毛一泽东主席站在天一安一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苦难历程读后感(二)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一精一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一

查看全文>>>

本学期,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美的历程》,书中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读者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全书共十个章节,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书中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线的艺术美,细细品味唐诗的丰神情韵少年才气和宋词的筋骨思理、思虑深沉,聆听李白那飘逸而瑰丽的浪漫文学交响诗,深度解析杜诗颜字韩文中的破旧与立新,体味宋代艺术追求上的空灵、含蓄、平淡与自然之美同时,让读者认识到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与韵律。强调的更多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非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书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让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贝尔提出的,他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正如宗白华《中国书法中美学思想》提到,至其针垂韭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间疏密之调和,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

查看全文>>>

  阳光如绸缎,哗地铺在地板上,把深黄的地板衬得淡黄,我漫无目的地在书房里踱步,忽然一本深红色书面的书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半踮脚尖,有些费力地把它抽了出来,四个金色大字在深红的硬制书面上煞是醒目:《光辉历程》。我半偏着头,顺着墙坐到了地上,将书轻搁在膝头,虔诚地抚抚书面,轻轻翻了开来,渐渐地我眉头微皱嘴唇微张,整个人仿佛走进了书,亲眼见证了党的光辉历程,同党对话…… 你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拥有最深沉的色彩,你的热量仍在在积蓄,但也初露峥嵘,刺破了寒冷与黑暗,艰难而又不可阻挡地上升,上升,再上升!就如一个满腔热血的勇士,在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诞生!你单薄的身驱掩抑不住迫人的气势和凌天胆识,你注定将成长为一位能承载天地重量的巨人。你温文而雅,用翩翩风度与无比的善良包容努力去感化你的敌人,但那卑微的小丑却以卑鄙的手段刺伤了你的皮肉,他狰狞地笑着冲你扑来,妄图用尖锐的指甲刺穿你的颈脖。   你善良但也绝不怯懦,你不顾满身的伤痕,面目一肃,虎目一瞪,大手一挥,给了叫嚣中的敌人雷霆一击。你也是一位战士!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你狰狞着面孔,从心底发出慑人的嘶吼,即使流血断臂,也要誓死守住你的祖国。你是太阳啊,与黑暗苦苦争斗的太阳啊,你一次又一次地用身体去冲撞黑暗的壁垒,渴望着带予大地以光明。最后在你那光明无限的阳光下,陷入泥泞的中国大地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光明,眉头深锁的人儿们都抬起惨白的脸,几欲疯狂地张开双臂,试图拥抱你。 你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活力无限,渴望将所有的力量都献给大地,你战胜了寒冷,战胜了黑暗,一切大好,还有什么能阻挡你的阳光?你果敢而富有魄力,战火肆虐后的土地一片荒芜,但这灭不去你的信心,你颈脖一扬,怕什么?黑色的眸子里燃烧着的是永不服输的热情。

是啊,八九点钟的太阳呐,你的光晖能给予大地以生机,给予人们以希望,怕什么?你高唱着歌义无反顾地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中,少了的 查看全文>>>

  《美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美的历程》这一本书是一本很美的书,里面所描绘的历史和事物都以一种美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慢慢地漫入美的殿堂上,得到美的熏陶。   《美的历程》总共有十章,但我最喜欢的是第七章的盛唐之音。当然,当中的“青春。李白”更是我的心头爱啊!   李白在游庐山时,曾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座矗立高耸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李白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在诗人眼里,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维妙维肖。让诗人无法不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极力赞颂。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在诗人的笔下,更是被描绘得极为生动。诗人明明把高山流水说得恍恍惚惚就像前川银河,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当李白远在他乡之时,曾写下《静夜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没有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用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查看全文>>>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捧在手心上唯一的感觉是这本书好沉重。但听完田教授对这本书的介绍,一种不由自主的敬仰萦绕在心中。   《科学的历程》,这本书既凸显了理性思维,又不令人文关怀,在完美的阐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时代的主题的同时,也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道主义的色彩,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科学史佳作。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科学和技术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推动了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之盛衰落。乔治萨顿说过,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却是本质的一部分,是唯一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的那一部分。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了科学,所以人类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一切。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的,占据主导地位的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两千多年前希腊人所创造的光辉夺目的文化成就,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   从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希腊人出现了才智卓越的哲学家,他们是许多学科的鼻祖,著名的有自天然哲学家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阿纳克西来尼,赫拉克利特等,有人文哲学家罗泰哥拉,苏格拉底等,有体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有天文学家西怕可思、托勒密等、有数学家欧几里德刁潘都等,有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有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盖伦,有生物学家特奥菲啦死特,有地理学家西塔斯和埃拉脱色尼。这些天才人物许多不仅在一个领域工作,而且在许多领域均有建树。

像亚里士多德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发表了卓越的见解,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拜课全书式学者。   科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着,蔓延着散发着文明的光辉。即便是在欧洲自然科学处于沙漠状态的时期,也有阿拉伯人由建立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脱衣而出。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在公元8世纪把西方科学带进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遗憾的是阿拉伯科学的辉煌时期也只延续到了12世纪。然而,正所谓“西 查看全文>>>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完善的。贝尔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

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

查看全文>>>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

不久前经人推荐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先生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李先生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 ……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得从遥远得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

于是,我被李先生引领着走进了中国近8000年的“美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不管身份如何,贫富贵贱,地位高下,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因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便逐渐追求和发展精神生产和创造意识形态的产物---“美”,这个追求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的结果。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至少对我是模糊的。

李泽厚先生用他哲学家的思维,美学家的理论,文学家优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现形式,为我们清晰而深刻的阐述了以上这些问题。让我深深沉醉在“美的历程”里,久久不肯离去。

本书里,李先生从粗狂的远古图腾——“人首蛇身”,“人首鸟身”那原始艺术的“龙飞凤舞”,从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魏晋“人的觉醒”的风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及诗词曲的审美品类,直到明清小说戏曲的浪漫感伤 …… . 。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让读者欲罢不能。

我在读李先生的《美的历程》的过程中,有些章节泛读,有些是精读的。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我是精读的。因为我要搞懂,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是我很迷糊的问题。

李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他对这个功能性有以下四方面的阐述:

其一,“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我的理解是,在艺术领域,诸子百家,各显神通,但他们会有许多的矛盾和冲突,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儒道两家的对立思想。儒家思想对艺术“强调的是官能、情感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

查看全文>>>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

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认识: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查看全文>>>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1981年首次出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美的历程读后感,欢迎阅读!

大学美的历程读后感1

《美的历程》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很简略,但又不乏其中的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是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我是很感兴趣的,因为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就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显示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

查看全文>>>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栏目为大家带来大量美的历程读后感、2024美的历程读后感、关于美的历程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美的历程读后感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