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 > 导航 >

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2024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

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

初一数学的主要内容是教会学生们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

初一数学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的培养要求:

(1)了解角的相关概念及垂直的概念.

(2)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并会求解析式.

(3)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应用其解题.

(4)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另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

(5)了解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会判定哪些是确定事件或不确定事件。

(6)了解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并会运用它们运算.

(7)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8)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外角及其外角等相关概念.

(9)了解圆的相关概念并会画圆.

2、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会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分类的数学思想,学会类比的数学观念。

(4)、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6)、培养推理论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变革的重点,将小组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积极进行自助互助学习型课堂和“五三”优质高效课堂教学。

2、要体现 “345”优质高效课堂和“五三”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的相关内容。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3、体现“三为主”原则:以学为主、以练为主、以赛为主。倡导“三自主”原则: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动脑、动手、动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对学生进行愉快教育,通过 “345”优质高效课堂和“五三”教学模式教学,使学生形成人人乐学的浓厚学习氛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分析

通过半年的学习,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普遍存在着优秀生、中程生、必培生三部分学生。

一部分同学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因而能够自

查看全文>>>
作者: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 梁剑兵

用意识流式样的文学语言恣意叙述关于法治和法律的学术,似乎是朱苏力教授的一个爱好和习惯。这一点,在他最新出版的作品《道路通向城市》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我不得不相信他在考入北大法学院的时候原本就是一个热情洋溢的文学青年了。 这本书于2004年5月由中国法律出版社出版,洋洋洒洒写了30万字左右,除去引论以外,大部分是作者近几年来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者讲演稿的汇集。但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尽管这些论文是分别撰写和发表的,却大致是按照我的统一规划进行的,并且在最后编辑本书的时候,为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也对许多论文做了文字修改,增补了部分文献。”①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负责的学术态度以及该著作学术思想的形成与集中过程——所谓“统一规划”也罢“统一整体”也罢,都是作者对中国法治进路和法社会学问题的以往思维瓷片的一种“考古式”粘合。 首先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该书的书名,很有意思地与苏力过去的一部作品《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书名形成了高调的反差。关于这个书名,作者解释说它是来自凡尔哈伦②的一句诗,是一个关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隐喻,同时也作为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背景和基本制约。我倒是从中看到了隐喻中的隐喻,表明作者对中国法治实践所进行的考虑已经从农村折返到了城市,也许还意味着苏力本人学术思想和立场的折返与转型。因为在前一个书名中,比较明显地反映出苏力把中国法治实践的主要战场设想到了农村,而现在则设想到了城市。这种设想的转移,我认为是科学的与合理的,理由在于,传统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和解构。在过去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青壮年农民被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所解放成为了新兴的和现代的中国体力工人阶级,并逐步在数量上和法律权利需求的不满程度上呈正比例地增长着,相对于原来的市民阶级而言,他们对于法治产品的供给有更多的诉求和渴望,他们将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战略性推进力量或者成为战术性破坏力量。中国的乡村被从城市中发射过来的无线电波所包裹和诱惑,也被章鱼般的城市日益吞噬或者压迫,从而对二元中国发出了要求社会平等的城市化或者城镇化诉求,这将导致法律上的地方自治权利要求的增大乃至于联邦主义法律思想的萌芽。中国的农业已经从自给自足型经济转向对城市的资源供给型经济,使得中国辽阔乡土社会中的田园牧歌被契

查看全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难点:

确立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流程:

课前回顾

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情境引入

探究1: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雉兔同笼”题: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雉兔各几何?

(1)画图法

用表示头,先画35个头

将所有头都看作鸡的,用表示腿,画出了70只腿

还剩24只腿,在每个头上在加两只腿,共12个头加了两只腿

四条腿的是兔子(12只),两条腿的是鸡(23只)

(2)一元一次方程法:

鸡头+兔头=35

鸡脚+兔脚=94

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据题意得:

2x+4(35-x)=94

比算术法容易理解

想一想: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3)二元一次方程法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鸡、兔共有头35个,

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鸡、兔共有脚94只.

(2)如设鸡有x只,兔有y只,那么鸡兔共有(x+y)只;

鸡足有2x只;兔足有4y只.

解:设笼中有鸡x只,有兔y

查看全文>>>

这篇《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课题 19.2.3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重难点 学习重点:利用一次函数知识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学习难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发现、归纳和应用。 【自主复习知识准备】 1、一次函数 ,当 时, ;当 时, ;当 时, 。 2、一次函数 ,x轴交点坐标为________;与y轴交点坐标_________;图像经过_______象限,y随x的增大而______,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 【自主探究知识应用】 思考: 下面3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能从函数的角度对解这3个方程进行解释吗? , , 1、 解这3个方程相当于在一次函数 的函数值分别为3,0,-1时,求 2、 画出 的图像,从图像上可以看出 上纵坐标分别取3,0,-1的点, 归纳:1、解一元一次方程 相当于在某个一次函数 2、一元一次方程 的解就是直线 与 轴的交点的 巩固与拓展: 例1、若直线y=kx+6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24,求常数k的值是多少? 例2、某天,小明来到体育馆看球赛,进场时发现门票还在家里,此时离比赛开始还有25分钟,于是立即步行回家取票同时他父亲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以他3倍的速度给他送票,两人在途中相遇,相遇后小明立即坐父亲的自行车赶回体育馆,途中线段ab,oa分别表示父子俩送票、取票过程中离体育馆的路程s(米)与所用时间 (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图像解答下列问题(假设骑自行车和步行的速度保持不变): (1)求点b的坐标和ab所在直线的函数关系式。 (2)小明能否在比赛开始前返回体育馆? 【当堂检测知识升华】 1、直线 与 轴的交点是( ) a、(0,3) b、(0,1) c、(3,0) d、(1,0) 2、直线 与 轴的交点是(1,0 ),则 的值是( ) a、3 b、2 c、-2 d、-3 3、若直线 的图像经过点(1,3),则方程 的解是 ( ) a、1 b、2 c、3 d、4 4、有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可心和黄瑶分别说出了它的两个特征. 可心:图象与x轴交于点(6,0)。 黄瑶:图象与x轴、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 你知道这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吗? 5、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一次函数,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评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创造情境引入本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的感受。 1、本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整体思想”、“化思想”,通过这些数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采用了多种形式,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复习课,把学生推到前台去,老师做学生的坚强后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也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 4、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5、课堂内容环环相扣,教法灵活多样,有个别提问、学生板演、一位学生口述,一位学生实验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欧老师的这堂复习课时刻围绕着县“目标教学”的理念,讲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当然,课堂总会有那么点瑕疵,欧老师的这堂课在以下两方面还需要研讨: 1、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不足的是学生练习做题的时间较少,思考不够充分。 2、欧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知识点,只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评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评课稿 卢老师的这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好,导入自然,环节紧凑、流畅,既有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吸收,又有个人的创新、独到之处,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完全体现了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从整体上处理复习中的内容,把握上复习课的引入、拓展、变式、探究,注重课堂与生成的和谐。将围成矩形的材料通过一步一步的拓展,强化了学生列一元二次方程的能力。 探究环节处理的比较好,卢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及列方程解应用的关键,然后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应用题的等量关系。以后环节,无论是审题、设适当的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找答案,卢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老师只引导点拨,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使学生完全成为课堂主人,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另外,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与渗透,现实生活中很多实际的问题,都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数学思想。郑老师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学生会更加感受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卢老师遵循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又引入对称的哲学观点,让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领悟教材,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一点建议:出示问题后,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二章、第22.3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第四课时实验与探究。它是继传播问题、百分率问题、长宽比例问题这几个基本问题的学习后的探索活动课,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的确定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本节课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对它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几何、物理及其它学科中都有应用,因此它成为了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这种应用的广泛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本节课主要侧重于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方面的应用 大量事实表明,学生解应用题的难点是不会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要复杂一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的: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以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载体,加强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的掌握。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做数学的快乐,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

查看全文>>>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说课说案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

查看全文>>>

解一元一次方程

(广西大新县雷平中学 何勇新)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重点、难点 1.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解下列方程: (1)5x-2=8 (2)5+2x=4x 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如44x+64=328 3+x=(45+x) y-5=2y+l 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判断下列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x= 3x-2 x-=-l 5x2-3x+1=0 2x+y=l-3y =5 例2.解方程(1)-2(x-1)=4 (2)3(x-2)+1=x-(2x-1) 强调去括号时把括号外的因数分别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若括号前面是“-”号,注意去掉括号,要改变括号内的每一项的符号。 补充:解方程3x-[3(x+1)-(1+4)]=l 说明: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9页,练习,l、2、3。 四、小结 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并且不要搞错符号。 五、作业 1.教科书第12页习题6.2,2第l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新授 例1:解方程(见课本) 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解方程 (x+15)=- (x-7) 三、巩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中学阶段我们研究的多项式函数中有二次函数,研究的几何图形中有二次曲线。因此一元二次方程便成为了方程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元二次方程有根与系数关系,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密切关系,而根与系数还有更进一步的发现,这一发现在数学学科中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本节内容既是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等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蕴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也为学生们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学生分析]

进入了初二下半学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逐步推进,学生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已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在学过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自主探究其根与系数的关系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我所执教的学生,他们有着较强的认知力与求知欲,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设计中扩大了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也相对放大了知识探索的空间。

[教学目标]

在学生探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活动中,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检验两数是否为原方程的根;已知一根求另一根及系数。

理解数学思想,体会代数论证的方法,感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包括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生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求解表格内的方程,完成解法的交流以及求根公式的复习,求根公式向我们揭示了两根与系数间的关系,那么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间是否还有更深一层的联系呢?由此疑问,导入新课。

(二)探求新知

数学学科中由数到式的结构编排,让我们想到了从两根运算上的最简组合:和差积商展开进一步研究。初探新知中,我将学生们分成两组,分别对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进行和差积商的运算,之后将结果汇总展示,共同观察与系数的联系。我在这些方程中安排了两个无理根方程。当学生们发现这两个无理根在求和,求积后,竟变成了有理数,而且每一组两根和(积)都与系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此时的他们不难对两根和与两根积产生关注,经历了对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两根和差积商的研究后,确定了课题并获得猜想:“两根和等于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 两根积等于常数项。”对于这一猜想,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他们提出研究二次项系数非 1 的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的质疑启动再

查看全文>>>

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

范文资讯网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2024二元一次方程组优秀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