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张飞人物读后感 > 导航 >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

张飞人物读后感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

《小飞人卡尔松》这本书是童话外婆林格伦奶奶写的,这本书相当相当有趣,比《长袜子皮皮》还有趣。书里的主人公卡尔松非常与众不同,他不是个普通人,我非常羡慕卡尔松能飞。

卡尔松是一个体形圆滚、自命不凡的先生,并且他还能飞。在他的肚脐眼儿上有一个小小的按钮,后背上有一台小巧玲珑的螺旋桨发动机,只要摁一下按钮,身上的螺旋桨就会旋转起来,他就能靠自身的力量飞起来了,像一只胖乎乎的军舰鸟,想飞到哪里就可以飞到哪里,令我羡慕不已。

卡尔松总喜欢夸自己是:世界上最英俊潇洒、不胖不瘦、绝顶聪明、勇敢、风华正茂、完美的卡尔松. 卡尔松最爱吃的食物是肉丸子和酥饼、巧克力饮料,并且还特别能吃,所以才会长得那么胖。

卡尔松和小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有一次,卡尔松把小弟的书架烧坏了,还把小弟心爱的蒸汽机也弄坏了,他居然还说小事一桩,这可是卡尔松干了坏事以后最喜欢说的一句名言。卡尔松他有一个缺点,自夸自大、自私自利,可是小弟依然非常喜欢卡尔松,无论卡尔松高兴还是不高兴,只要他向小弟要东西,小弟都会把他所有的一切都送给了卡尔松,还把他最珍爱的小手枪送给了卡尔松,只要能让卡尔松开心就行。因为卡尔松是他最好的朋友,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的。

有一天,卡尔松跟小弟要分糖吃,可现在小弟还剩下了三颗糖,不够分,卡尔松趁小弟不注意,把一颗糖啊呜一口吃到了肚子里,卡尔松自豪地说:现在可以平分了,记住先拿的人要拿小的哦。,小弟思索了一下,巧妙地说:我愿意你先挑!。卡尔松竟然没有那小的,把大的拿了过来,小弟生气的说:你不是说谁先拿糖就拿小的糖嘛!卡尔松狡猾地说:我拿大的,你那小的,不是很公平吗?小弟无话可说了,读到这里,我哈哈大笑起来。这个卡尔松也太狡猾了吧!

卡尔松和小弟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有趣故事,卡尔松扮鬼吓唬小偷,卡尔松偷吃小蛋糕和甜饼,卡尔松和小弟分桃,卡尔松在黑暗中装神弄鬼如果你也想捂着肚子哈哈大笑,那就快来读《小飞人卡尔松》吧,后面精彩的事情还正等着你呢!

注:内容请关注专题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400字:读《小飞人卡尔松》有感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400字 读《小飞人卡尔松》有感

你知道,卡尔松是谁?

他身材偏胖,却死不承认,还总爱和零食扎堆,他是卡尔松!

他号称什么都是世界第一,还总爱欺负小弟,死磕大家,快乐自己,他又是卡尔松!

他飞行技巧超棒,一飞行就从肥鹅变成飞蛾,他还是卡尔松!

他住屋顶,飞檐走壁样样行,做个江洋大盗准能发财,他仍然是卡尔松!

他好奇心强,爱结交朋友,一直想我有一只自己的小狗,他是卡尔松的朋友小弟!

《小飞人卡尔松》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卡尔松,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乐观和幽默。这份乐观和幽默不正是我们生活中所缺少的吗?看我们身边,常常有小朋友考试考砸了被爸妈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甚至生出轻生的念头;有车流中两辆车不小心kiss了,相互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在生活中,无论碰到怎样的挫折和不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卡尔松的一个响指,一句别着急,沉住气。事情总会变好的。在别人生病时说一句,是一份真挚的祝福;在别人绝望时说一句,就是一线希望和鼓励;在别人着急时说一句,就是一剂镇定剂;而在自暴自弃时说一句,说了等于白说。你看,我是不是有卡尔松的一点点小幽默呢?嘻嘻!

卡尔威特读后感


卡尔威特读后感范文一

有了儿子之后,我对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总是特别关注,也买了不少。偶然在当当网上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就把它买下来。细细读下来,我被老卡尔深深地震撼。这本书讲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国乡村牧师创造了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神话。老卡尔在52岁才生下了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这个孩子在出生后,比一般的孩子还要瘦弱,甚至有些痴呆。其实早在儿子出生前,老卡尔就主张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他的观点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儿子出生后,大家更是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小卡尔九岁能阅读荷马、普卢塔克、西塞罗等名家之作,并被莱比锡大学录取,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律硕士学位,成为当时的神童。

老卡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独具匠心,一是他和孩子始终是平等对话,老卡尔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二是让孩子快乐学习。小卡尔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勤学苦练的的基础上。从很小的时候,老卡尔每天带着儿子去散步,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他从来不让孩子学的太累,即便是小卡尔自己愿意学,他也不让。三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卡尔威特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鉴于老卡尔的教育方法,我也把它用到了儿子的教育上。我比较尊重他的意见,一般不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做。刚开始可能不行,慢慢地就会了。上超市买东西,都是他自己选,自己结账。我只跟在后面当看客。上次去超市就自己买了两个橙子、一袋果冻,一根火腿,一袋QQ糖,还有一个玩具小飞机。学习不也强迫他,爱学就教,不爱学就玩。其实他在玩的时候也在学。一次我教他学说哎,他只顾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你。我就说了一遍,就放下了。过了几天,他自己拿着书,一边翻一边说:陶陶听妈妈说哎妈妈,哎陶陶哎,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不要求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只要教给他合适的方法,在他人生路上多一些捷径,生活的快乐些就好。

卡尔威特读后感范文二

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

一个52岁的半老头晚年得子,得到却是一个被街坊邻居公认为痴呆的儿子。在所有人感到遗憾并表示同情的时候,老卡尔并没有沮丧。他用整个心灵去浇灌他的孩子,得到的是那我们瞠目结舌的收获:小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着名的天才。他8.9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着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课件)

这个真实的、令人惊叹不已的故事发生在距今200多年前的德国小镇,发生在一个清贫的乡村牧师家庭里。老卡尔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没有特殊的教育理念,更没有聘请过一分钟家庭教师。就是凭着一个父亲对孩子执着的信念,铸就了这么一个天才的诞生。捕捉老卡尔的成功之处,辅之我们的教育教学,我谈以下三点感悟。

一。坚守一种信念

老年得子,原本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当一个痴呆儿子诞生时,面对亲戚朋友的安慰和同情,老卡尔说:我很悲伤,但是我不会绝望。上帝怎样安排我的孩子谁都无能为力,但我却要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短暂的悲伤后,他便开始了坚守对小卡尔的一种信念:我一定要尽可能开发他所有的潜力,我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老卡尔说到做到。从小卡尔出生第3天起,他就开始为小卡尔精心挑选食物,经常抱这孩子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他通过为孩子朗诵诗歌、唱德国民歌来训练小卡尔的听觉,用鲜艳夺目的布制小猫、小狗、小鹿来刺激小卡尔的视觉,买来五颜六色的美丽小球和木片和小卡尔做各种游戏来开启小卡尔的智力。出生15天就向小卡尔灌输各类词汇,一岁时给小卡尔每天讲几个故事,6岁时开始教小卡尔学习法语、意大利语老卡尔为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把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都留给了孩子,他是用实际行动去诠释了什么是父爱。于是我不由的想到我们老师,师爱也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含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中,使学生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觉得这种爱的真诚。但,爱是不容易的,教师不仅要爱金凤凰而且要更爱丑小鸭,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的过失,用期待的心灵去对待他们的每一步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关注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赞许他们的每一份成就。这样,知识的传播借爱的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爱的感染会水到渠成。毕竟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相信天生他才必有用。

二。追求一种境界

老卡尔的执着固然值得尊敬,更可贵的是他对最优教育方法的不懈追求。为让小卡尔更好的掌握各种知识,培养小卡尔的各种能力,老卡尔可谓是煞费苦心。他总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游戏或方法来开发小卡尔的智力。如在开发小卡尔记忆力、观察力时,他在水果盘放各种水果,然后让小卡尔闭上眼睛,一起玩什么不见了和什么进来了的游戏,把《圣经》中故事编成纸牌用游戏的方式教。在发展小卡尔想象力、创造力时,老卡尔在给孩子讲故事讲到精彩部分打住,鼓励孩子去想象创造,和小卡尔各交一个想象的朋友内里和鲁西,父子俩单独在一起时就请出两个想象的朋友一起玩,尽情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编故事、编歌谣、编谜语、编动作、挖沟渠、搭房子、做园艺,只要老卡尔想得到的教育方式他全部付诸实践。老卡尔说:只要能满足儿子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我决不惜体力、脑力和金钱。如今,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其中教学方法是桥梁和纽带。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首先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再则我们要创新教学方法。当然,要改良我们的教学设计、方法,就必须要我们经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反复打磨的过程。一旦我们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充分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最终学生的创新潜能也会被得到有效的开发,我们追求的理想结果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三。收获一种思想

老卡尔如此精心培养他的孩子,但他没有半点的功利色彩。当他的孩子取得超过同龄人几倍的成就时,面对来自国王、公爵以及社会各界对他们父子俩赞许声,老卡尔没有半点骄傲,他一方面禁止任何人当面表扬小卡尔,另一方面教育小卡尔:被人中伤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但稍受表扬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老卡尔自身也没有半点沾沾自喜,也只是一再对所有帮助过他和小卡尔的人表示感谢。老卡尔的思想精髓无外乎淡泊二字,他说: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全的、活泼的、幸福的青年。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像老卡尔一样执着的教师,他(她)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坚守在岗位上,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地为祖国培育英才而在甘守清贫。当学生们学有所成,甚至有些卓有成就之时,他(她)们的内心却有了蓦然回首的超越。就在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人间一种最纯洁的爱骤然升华。收获这样一种淡泊的思想,我们便可以醉心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晓松奇谈》读后感


前天听到收音机播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老狼低沉沧桑的声音瞬间将我带到了曾经的青葱时代。高晓松善于讲故事,他写的歌词抓了日常的几个瞬间,却是击中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20多年过去了,这种青春的忧郁和迷茫还在发生在一代代青年身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桌的你》《恋恋风尘》中表达的情感没有变,打动了无数人,可以说,是高晓松带领大陆的校园民谣到达了巅峰。

《晓松奇谈》是高晓松专门讲故事的书,讲的自然也是引人入胜,这本人文卷讲了五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乱世佳人,讲了几个民国女神的结局,同样的历经波折,然而性格决定命运,有人坚韧乐观、随遇而安,安度晚年,有人敏感脆弱、愤世嫉俗,悲苦早逝,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二是黄金大劫案,讲述了一个送快递的故事。解放前7名交通员从中央苏区向上海的党中央运送黄金,前6名均安全回来,第7名离奇失踪,黄金也没有运到,上海党中央因此遭受巨大损失,该营救的没有营救,该治疗的没有治疗等等,于是严厉批评了中央苏区,时任中央苏区一把手的毛泽东也非常生气。1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毛泽东就下令重新彻查这件案子,破案的过程真是曲折,然而坚持努力终有收获,在几乎绝望的时候峰回路转,最终真相大白,坏人得到了惩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更稀奇的是,冷战期间,美国还曾用导弹送快递,送了3000封信,只不过这些信到达后还是做分拣,再由快递员一一去送,效率并不高,没有现代的信息传送速度快。

三是张勋和他的北洋,讲述了张勋复辟的来龙去脉。在高晓松眼里,张勋是个奇葩人物,有道德没文明,一生奉行忠孝礼义,对于民主、共和这些东西,完全抵触。在中国历史上,像段祺瑞、吴佩孚他们基本上算是反面人物吧,但他们确是崇尚忠孝节义,在日本人来了的时候,坚决不当汉奸。张勋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出生的村里,全部都住上了由他出钱盖的大瓦房,他所在的县里,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学费,都由他来出。虽然性格暴戾,还是为家乡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最后也是安享晚年,连葬礼都办的非常风光。

四是禅让,从禅让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华夏第一帝国和华夏第二帝国,这两个帝国都是通过一代代的禅让继承的。从汉朝到南北朝的陈朝,是第一帝国,汉献帝禅让给魏的曹丕,魏禅让给了晋,晋禅让给了宋,宋禅让给了齐,齐到梁到陈,都是禅让传承的。最后第一帝国被隋所灭,彻底结束。然后是第二帝国,从北魏开始到宋朝灭亡。北魏-北周-隋-唐-后梁-后唐-晋-汉-周-宋,都是禅让的,直到宋被蒙古人所灭。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禅让,大多是被迫禅让,唯一自愿禅让的是燕王哙,他特别想当圣贤,把王权禅让给一个自认为有才能的人,结果这事儿一完成,那人立即露出本来面目,囚禁了他,差点要了他的命。连尧舜禹也不是真心禅让的人,尧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舜把尧囚禁了,假装自己被禅让,禹是自己有了威望后直接把舜流放了。只是春秋时期就出现过36次弑君,所以孔子坚持说尧舜禹品格高尚,为了教育人们有礼、有德、有仁。

五是胜利的阴影下。这部分篇幅较长,讲了二战结束后很多遗留问题处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各国对待战俘的态度。日本人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却是对待战俘最好的一个国家,不仅没要赔款,还调动了全国80%的运输力量,花了100多亿元把战俘送走,战俘的待遇甚至还超过了中国军队本身。国共辽沈战役打的最激烈的时候,我军包围沈阳,国民党在自己尚有大批军队和军官没有逃走的情况下,愣是动用50架飞机把剩下的6000名日侨空运出去,送回了日本。八路军对待战俘的态度比国民党还要好,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军队杀害战俘的事件。我觉得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就喜欢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对国际上对我们的看法太重视了,特别在意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性格,积极点说,慷慨大度不计较,消极点儿说,死要面子活受罪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