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小恒》读后感 > 导航 > 《小团圆》读后感

《小恒》读后感

《小团圆》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小团圆》读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小团圆》读后感

文/骆惺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鲜为人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这本来是她最不想发表的手稿,字字句句都是换了名字的她的生平。真正的作家大都寂寞而耿介,他们被困在童年之下,一生的挣扎、成就统统是为了童年的那个自己。张爱玲也不例外。

如一名书评人所言,《小团圆》这部平淡素白的回忆录,写张爱玲一辈子记得两件事情:童年时光与一场有始有终的爱情。

清末遗老的大家族,庭院深深。错综复杂的亲疏关系,你死我活的财产争夺,小孩子从生下来要学会的第一样事便是勾心斗角步步为营。盛九莉小时候父亲抱她坐在膝上,要她选喜欢金镑还是银洋,九莉明明喜欢金镑,却左思右想猜着父亲的性子故意选了银洋;和三姑一块儿住,朋友来访从不留饭,怕添菜,怕得罪三姑;母亲蕊秋域外去世,遗产拍卖还债,清单中有一对玉瓶,九莉暗自责怪母亲先前防着自己,什么好东西子女连开眼界的机会都没有,财不露白;世界旅行家的母亲回上海小住,三姑嘱咐九莉少到自己房间里来,怕蕊秋疑心她俩在背后议论她色衰 至于盛家你死我活打官司的片段就更不用说了。张爱玲这样天才的人,生生被炼就出心底那一块千年寒冰,寂寞得如此孤高,洞明世事。

她真是个安静的人,敏感,想得又比旁人多,童年的时候,她不过是各色成人脚边不被注意的生灵,老派高门里长辈身边的猫儿狗儿一般。她的感受极少被长辈理解与尊重,这种隔膜又不是总因为年龄。即便是这样的童年,在她的笔下却极富温存。张爱玲写小说,取材绝大都是童年听闻和亲见的家事,她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这些往事。

之前被大大炒作的盛九莉与邵之雍的恋爱,书近半才初露端倪,比起张爱玲的其他爱情故事,倒是平淡得很,几乎乏善可陈。有人说得好,不过是没有恋爱过的少女遇到处处留情的中年男子,她迷恋他,他却不过当她众多献身女子中的一个。她终于看穿他的泼妇相,黯然退出他精心构建的百美图。

传统戏文里的才子前有妓女赠金,后有小姐献身,得中状元后回来共拥二三美,是为大团圆。而他们一个是乡下才子,一个是才女闺秀,相逢于乱世,海内清平之时,却是劳燕分飞之际;他一路逃窜,一路不忘勾三搭四;她身背汉奸妻的名分,堕胎,出奔寻他,赠金却在分手之后权是还情。 这样龌龊的平生,灰头土脸,烟尘满面,怎能跟戏文里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大团圆结局相比?能如隔世之人一般活到老,已经是人间难得的小团圆了。

张爱玲的书,从来不提大时代,时代只能是故事的背景,她写的是她所属的一代遗老遗少们,来在孤岛里风光显赫一番,把一阶层命运残余的香烬也拿来燃烧一遍,还耀眼引人注目多年。而于她个人,过后的潦倒半生,靠这点回忆里的余温取暖,静穆守候结局。

把一生的甜蜜痛楚都拿来数落一遍,就此,团圆了。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张爱玲作品《小团圆》读后感


张爱玲作品《小团圆》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张爱玲的《小团圆》,不管书的前言里面怎样引证仅仅是小说,我却看到了张爱玲的真心,她絮絮叨叨地回忆,她的欢喜与哀愁,自省,再平常不过的真心,小团圆读后感。

在张爱玲写的文章里,那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在《小团圆》里亦冷眼旁观了自己。有些不忍看下去,那种压抑后习惯性的平静不是人人能体会理解,能拿出来当笑话说给他人听的。张爱玲的人生没有过团圆,她的心里亦不渴望团圆,因为出生以来碰到的人和事都是破碎的。破碎的父母亲、破碎的亲戚家族,破碎的亲情友情,破碎的爱恋,甚至谈不上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她一直在乎着却从来不在乎她,母亲,在她不再在乎的时候在乎她起来,没有团圆过。亲戚姑母一直住在一起,却形同外面的租约关系,经济上AA制,感情上也AA制互不吐露心声。终于懂得了爱情,在一个视感情为儿戏,时时把其他女人挂在嘴边的汉奸那里,收得一根灰烟蒂,单张随意写成的婚约,失去纯真少女全部的梦想和她不屑世人皆替她在意的声名。

我觉得这本书只是一个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吧。没有太多的震动、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经历许多的吗,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为曲折?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又会在哪里团圆?

还有一句颇为感动的话。“只有白纸上的黑字是真实的。”所感相同,所恨亦同。

张爱玲作品《小团圆》读后感

比较喜欢看那些不是一眼就看得很清楚的文字,张爱玲的《小团圆》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这个想法。这是一本以小说的形式写的自传,小说虽然可以认为是虚构的,但如果以自传的精神来写,则更有立体感、真切感。

有点象《红楼梦》的笔触,上半部主要写父母、祖父母、姐弟、亲戚,下半部写自己的爱情,各占一半笔墨,虽然是一个个生活小事,但每一个字里都是细节,情态毕现,仿佛生活就在那里陈设着,象些老家俱在旧房子里,散发着那时的气息。春秋笔法处处可见,即使对于作者自己,也毫不留情。对于父亲、母亲、姑姑、继母、、亲戚直到奶妈。。。。。。人物不论大小,身份不论高低,也是不放过分毫。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深深地达到骨髓深处。有的是悲悯,有的是平静的陈述,但不忘记点出质的穿透与洞察。正因为有了洞察与穿透,才有这份平静、冷静甚至冷酷,但悲悯才统领着整个精神的基调。

对于生活,作者愿意“活一百次,活一千次,活无数次”(原文,大意);喜欢“曾经生活过”(大意)。人的热情就是这样,即使一个个人物都似是可笑、可悲、可恨,但也是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小团圆》读后感300字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很独特。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 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编辑推荐:

小团圆读后感1000字


书籍好比是带我们遨游知识海洋的大船。作品里精彩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如果你要想拥有更好的阅读能力,不妨在阅读作品后写一篇读后感。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作品的读后感呢?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小团圆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小团圆读后感【篇1】

《小团圆》读后感2000字

之前听说过没看过张爱玲的作品,约两个月前看到一篇写张爱玲的文章,提到张爱玲所有的作品,那个作者认为《小团圆》算是张写得比较洗炼的作品,突然有了想看看的冲动。

似乎有印象当年《小团圆》出版的时候,张爱玲的书迷趋之若鹜的场面,毕竟这是张爱玲多年后,也算是最后的出版作品。随即想买一本,但是正好碰到春节前比较忙乱的时候,就先回了阔别多年的老家。似乎有时外在越是动荡,越想找一些能安定心神的做为吧,阅读成了目前最好执行的一项。有两个月的时间杂七杂八的看了十本书左右,还有不少之前看了一半没看完的,都完成了。这个阅读量可以说超过了以往所有的阶段,也就是这种时候,固有的偏见思维下,认为一二线城市都要奔5G了,西北边陲还在3G的边缘挣扎着,能有什么文化传播?(虽然网络确实是当今社会信息、娱乐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文化还是有很多传统的载体形式可供选择,虽然这种选择在这个快餐时代显得有那么点旧)某日为了同学聚会而提前到达的我,进了一家还不错的书店,买了一本《小团圆》。但是当下并没有立即开卷,主要当时手里还有三四本计划看的书。就这样这本书和其他行李一起被带回了帝都。

虽然之前看了个开头,但是年代感太明显的文字,确实让人读着有点不适应,所以稍有拖延的就到了18年第9周才正式看这本书。与此同时一直在听的一个微信读书公众号正好分享了《半生缘》,两个一起感受,张爱玲于我的印象加重了不少。

用六天的时间看完了剩下的二百来页,总体感觉1、压抑,2、好作家,3、好作品。

压抑的原因在于,故事和人物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展现了那个年代(三四十年代)中国南方有产阶级的悲剧命运。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生活的尴尬和不堪,极度敏感脆弱的女主人公,用刺猬一般的外壳保护着自己孱弱的灵魂。似有些艺术电影的时间、空间转换,让人若不仔细看,就会有阅读障碍的感觉。读这样的书在现实状况下确实考验读者的耐心,不过同样焦灼的情绪似乎也在牵拽着读者的心,若真是了无牵挂或是心无旁骛倒是没法体会的这么深入了。虽然女主人公亲情缺失、爱情失意、友情浅淡,情感的整体缺失让读者倍感作者的孤独和苍凉,但是似乎这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最压抑的地方就是结局是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这就完全不符合电影的要求,但却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况,也许很多结局都是我们故意总结出来的吧。对于情感,最佳的心态莫过于放下和接受遗憾。女主人公这种人的悲哀在于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就算知道了,也不愿意给予,因为她也没得到过,也不知道怎么给予。其实作家能写出来这些,正说明她明白这一切,也算是一种反思吧。若能感受反思却算是缓解一下压抑的感觉了。

我认为张爱玲是好作家的原因,《小团圆》的初稿在序言里介绍是七十年代张爱玲在美国写成的,前后经历二十来年的修改,出版方面也是历经波折,直到2009年才正式出版,序言里还有说张爱玲的遗嘱里表明是要烧掉该书手稿的,张爱玲的表弟和弟媳看了后总觉得谈了太多张爱玲自己以及他们家族的生活状态,有点半自传的感觉,尤其是涉及到和胡兰成的感情方面,手稿到了下一代人手上才有机会正式出版。百家笔记网(m.DuhOugAn.cOm)如果真是有自传的成分,我觉得那有可能是张爱玲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总结和感悟。书里面大半的篇幅都在写母亲“二婶”和家族里各种各样的人和人际关系。倒是所谓男主角写得篇幅既少又比较隐晦,可能是听了表弟的意见删改了不少。但是爱情的全过程还是感受到了,初恋的羞涩和尴尬、热恋的无所顾忌、平淡的渐渐疏离、分手的厌恶和决绝,其中还夹杂着恐惧、向往、嫉妒、自寻烦恼式的心理描写(这个写母亲时用的也比较多)、还有就是克制的付出和接受(接受爱时也是别扭的感觉)。在新旧思想交替、东西方文化碰撞的特殊时期,同时大的社会环境又被战争笼罩。战争表面上看是人类社会在自我毁灭和自我重组,有时又何尝不是单个人的思想和灵魂的撕裂与重生。支离破碎后,我们该怎么办?做为女作家的细腻,张爱玲可谓是体现的够淋漓尽致了,但似乎又有点过头了,也难免招来诟病。比如太小资之类的,或是无病呻吟。其实我觉得不是无病,是真的病了,只不过这种病是医生治不了的病。张爱玲做为作家能把这种东西写出来,既有时代感又有现实意义,我觉得这种文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是文学做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的最大吸引力。

我认为《小团圆》是好作品的原因,首先她是一位作者写出来的完整的文学作品,有故事、有人物,那些口无遮拦的家伙,试问你能写出一部完整的,可以被人评头论足的作品吗?同时艺术作品不管是哪种形式,都不能简单粗暴的用好坏来评价,最多是用有多少现实价值或是艺术价值来评价,但是价值的体现似乎又得有个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似乎也不应该一沉不变而流于世吧。(有点跑题了)其次,虽然我不是多喜欢这个故事和人物,但我欣赏的是这个作品带来的文字背后的力量感。其实我有时感觉,整部小说都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那个年代特有的一种压抑感,而这种感觉在当下,在某些时候或是状态下,也还是会出现的。我也希望日后如若有机会写一个故事、写一个人物而成的作品,也有这种洞察力、反思力,展现一下我所在的时代带给我和我们的影响。作者:众品惢

小团圆读后感【篇2】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很独特。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的体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 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小团圆读后感【篇3】

在看《小团圆》之前,并未看过什么她的小说。而我所知道的张爱玲,也只是那一个与胡兰成有著旷世绝恋的人。

直至买回这本书,翻开前言,看到张爱玲的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先生写的话,才明白这本书的男女主角有著胡与张二人的影子,也有些张爱玲自传体小说的意味。

与我想象的不同,张的笔触细腻,且没有什么繁重的描写。只是我觉得文字有些隐晦自然是要隐晦的,当时张爱玲并不想让别人看出文中的邵之雍就是胡,而九莉就是她。一开始时,我认为一二章有些生涩,有些不明所以,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许是还没有习惯张爱玲的笔风,也或许是因为里面人物框架太大。

但之后便开始感觉顺畅也需要读书人的全神贯注。好笑的是,《小团圆》共十一章,我看到第三章时才发现,第一章就已出现的人物蕊秋我本以为她与女主角九莉同龄其实她是九莉的母亲。我对我的后知后觉哭笑不得,只能在心里喊一声天哪。张爱玲并没有明确说明蕊秋与九莉的关系,并且九莉一直称她母亲为二婶,醒悟之后只觉自己该重新看一遍《小团圆》了。

自然,《小团圆》有她出色的地方。有一次去朋友家,翻她买的小说,才看了开头便知结尾了,早已没了读下去的兴致,这时莫名想起《小团圆》,《小团圆》吸引我,它让我想接著读这是神奇的一点,尽管我不知道原因。看到《小团圆》最后一页时,我发现结尾和开头是同一段话,读起来感觉奇妙又特别。

我想,我需要多看几遍《小团圆》才会明白其中的某些东西,而这本书值得我一读再读。

小团圆读后感【篇4】

看着很吃力

当然,张和胡的爱情也注定是悲剧

胡兰成  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挟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她倒是愿意世上的女子都喜欢我。

张爱玲   以为“总不至于”的事,一步步成了真的了。九莉对自己说:“‘知己知彼’。你如果还想保留他,就必须听他讲,无论听了多痛苦。”但是一面微笑听着,心里乱刀砍出来,砍得人影子都没有了。

一首薛之谦的演员送给两位好嘛。。

最后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是心疼且钦佩张爱玲的。张对于爱情,爱就爱了,被辜负就辜负了,最后也是自己和胡兰成一刀两断。胡在爱情中给张的伤害从另一个角度也给了张写作的心境与灵感。。张能够在作品中解构但不批判人性得益于她经历的坎坷的人生,对生活与命运的悲悯与理解。正如她给胡兰成的回信中写到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小团圆》读后感350字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很独特。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 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