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随想录读后感200字 > 导航 > 读报随想录

随想录读后感200字

读报随想录。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读报随想录,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正如诗句所说,做人应做人中豪杰,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为了一尘不染的清白。可4月25日中的一版写道澄迈县国土局原局长卢志刚,受贿人民币875万元、欧元70万元、港币30万元,收三辆车共109万元、索贿别墅400万元,总合共计几千万。

近年来,像此一样类似的贪官都被一一查清。我想:一个人的权利无论有多大,都不应该去做走后门的事,甚至去收别人的钱财,帮别人做事;一个人的权力无论有多大,都应该友好交往、广泛向群众学习,发扬十二个字的社会主意核心价值观总之,我认为,做为一名合格的官员就应该重视这八个字廉洁、友善、创新、民生。

廉洁,指不收企业家或别人的钱财、物品;友善,指与同行相互友善交往、学习;创新,指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新方法;民生,指关注百姓的生活状态、工作需求、生态环境、道德发展、身体健康等。

现代社会与法律,会保护一切清白的人,但绝不会保护为己利益的人。钱多的人只会更丑,钱少的人只会更美。这句话似乎也在理,屯昌女子吴琴,虽家境贫寒、房子漏雨没钱修,但捡到2500多元仍不动心,在雨中等施主3个小时。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每个月只有1500元;她是一名生活困苦的母亲,有三个孩子正在念书;她只是一名弱女子,却要照顾80多岁的公公婆婆与三个孩子。面对生活的艰难,她没有低头,面对她两个月的钱,她仍没有动心。她说:她喜欢环卫工作,希望能一生为人民服务。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良心市民具备的优良品质:拾金不昧、舍己为人、乐观向上、忠于职守与一颗对生活永存热爱与满足的心,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

与那些贪官比起来,好心的人民群众似乎成了鲜明的对比。我想,或在世上,无论是否有辉煌的功绩,首先必须有一颗平和的心,只有这样,人们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滨海九小六(13)班廖敏

指导老师:梁胜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巴金专题节目时,出了一道征答题,问:(1)《家》、《春》、《秋》,(2)《寒夜》,(3)《随想录》,观众印象最深(或最喜欢读)的是哪一种?那节目结束之前,荧屏右下方显示出观众反馈的统计结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几,而《随想录》仅得百分之十几。这可以理解。《家》、《春》、《秋》问世最早,又得戏剧、影视剧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怪乎在这项征答中,要“遥遥领先”于《随想录》以及《寒夜》了。近日,91岁的贾植芳先生给出的却是另一种答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个人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文革’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即巴金)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贾老的这个答案,正与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1998年巴金曾对新华社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笔者的第一选择与贾老相同,也是《随想录》。理由能说出几条,其中的一条是:《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在“文革”的十年中,巴金历尽种种劫难,这种“受难者”的身份,能用来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的资格,甚至当作利益索取的资本;——事实上,这种“资格”和“资本”,确有不少人相当充分地利用了;——而对巴金而言,如果要说“利用”的话,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经历,来反复地反躬自问、自责、自省。他不只一次说,在“文革”中自己“中了催眠术”,“喝了迷魂汤”,是个“奴在心者”。他痛切地说:“总结(‘文革’)十年经验的时候,我冷静地想:不能把一切都推在‘四人帮’身上,我自己承认过‘四人帮’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难道我就没有责任!”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我常常这样想,也常常这样说,万一在‘早请示、晚汇报’搞得最起劲的时期,我得到了解放和重用,那么我也会做出不少的蠢事,甚至不少的坏事。当时大家都以‘紧跟’为荣,我因为没有‘效忠’的资格,参加运动不久就被勒令靠边站,才容易保持了个人的‘清白’。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这种“清夜扪心”的自我解剖和灵魂拷问,笔者读之不禁怦然心动,而且也为之汗颜。巴金本来似乎无须也不该来做“忏悔者”的,然而恰恰是这位饱尝苦难的老人,在世人面前敞开心扉,做了最为真诚、痛切的忏悔!结果是:真诚的巴金赢得了世人的敬意,被人们视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良知”。巴金是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会照出我们自己的行状乃至隐秘的灵魂,就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以及像他那样的真诚。数月前的一个深夜,笔者无意间摁到某地卫视的频道,正在播一档谈话节目,两位学者嘉宾侃侃而谈,语词慷慨激烈,其谈说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最愚蠢,最无耻的”(笔者在其中一位学者的某本书里,还看到另一个断语:“最下流”)。这种“所向披靡”的批判,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整体性的“宣判”,那么两位学者阁下自己又置身于何处?令人称赏的是,年轻的女主持人在节目最后也问了这样意思的问题:假如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这样的,那么您二位呢?笔者连忙竖起耳朵,恭听学者如何应答。学者的答词有点“绕”,但意思还算明白:他们是不在其中的。哦,他们是“出污泥而不染”呵,无怪乎他们能毫无挂

季羡林随想录读后感


季羡林随想录读后感

自从认识了几个字,读了几本书,走了几里路,我便开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可那时候小,没经过世事,自然也就没有答案。今天,当看到季羡林随想录时,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满的答案,能够解释所有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归结于有没有责任感,这一点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若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辈子里,局限于这狭小的时间与空间里,或许很难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亦看不出我们对于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哪里。但如果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段链条,或者是接力赛中的一段路程呢,我们的存在明显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谈不上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必然与周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一种联系又都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它自身的意义。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式,最终形成一股推动人类不断发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还说,这个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够明白的,他们都活的浑浑噩噩,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我要说,明不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不知道意义何在,就像广大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努力的活着,关于生命的责任并没有被推卸掉,我们都承担起了本该承担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赛,怎么能说是没有价值的呢。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们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而坏人则作了反面教材,教会了人们什么事情是错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创造了社会价值,只是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价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总之,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

随想录读后感精选


范文资讯网相关栏目推荐:“随想录读后感”。

读书对读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多人在阅读了作品这本书后,被他的故事情节所感动。此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撰写出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我们的范文资讯网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随想录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随想录读后感【篇1】

若想文笔、思维双提升,看这本书就够了。

下午,我在咖啡馆等女儿跳舞,一边无聊地喝着咖啡,一边随意翻着一本刚刚入手的《琼美卡随想录》打发时间。可是,随着书页在指尖的滑动,我渐渐沉浸在这本精致轻巧的小书中,仿佛自己是个多年的寻宝专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宝藏,贪婪地要把每一个宝贝都争分夺秒地塞进脑袋里,生怕别人抢了去。

似乎说得有点夸张,但这的确是我翻开这本书之后的感受。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木心。对于木心,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著名画家、诗人,曾定居在纽约。听说他是个极有思想极富个性的艺术家,属于大师级人物,但他的作品读起来却不太容易理解。我只是怀着一种好奇购入的这本书,初读时虽然正如大家评论的那样,有些文章如果不读上几遍,基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思维的跳跃性非常强,而且看似好像没有明确的主题,只是书写了自己灵感迸发时的一种独特感觉。

但是,我还是被木心先生的文笔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了,读这本书的文字就如同冒险品尝了一次罕见的山中野味,新奇、忐忑、别有情趣……当然,同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阅读水平的薄弱和文学功力的不足,对大师的作品只能在山脚下仰望,努力踮着脚也只看到了几处朦胧的“风景”。

随想录读后感【篇2】

嫉妒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自然会产生恨的情感。

回想我们身边很多悲剧的发生无不是由于攀比后产生的嫉妒心所致。更有意思的是,一般人们嫉妒的对象总是自己身边的人,而不是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嫉妒心也正是近年来同窗之间发生凶杀案的罪根。

试想:如果是不认识的同龄人一夜成名,红遍大江南北,人们要么羡慕一下,要么随意发一番感慨了事。但如果这位名人是自己的同学或者身边的同事,恐怕心如止水的人会有,但应该不多吧,绝大部分人心中的潮水一定汹涌澎湃,严重的甚至巴不得自发一场海啸,将自己不想看到的一卷而空。

嫉妒是人之本性,正如木心先生所说,它是不知道休息的。个人认为,嫉妒心不是不可有,但应适度。轻度的嫉妒心可以引领自己“见贤思齐”,帮助自己提升能力和水平。但嫉妒心过重不但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也应该算是一种心理问题,如若不能通过健康的教育或自我调节控制好,最好还是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辅导,否则它就会如泛滥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随想录读后感【篇3】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随想录读后感【篇4】

自从认识了几个字,读了几本书,走了几里路,我便开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可那时候小,没经过世事,自然也就没有答案。今天,当看到季羡林随想录时,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满的答案,能够解释所有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归结于有没有责任感,这一点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若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辈子里,局限于这狭小的时间与空间里,或许很难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亦看不出我们对于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哪里。但如果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段链条,或者是接力赛中的一段路程呢,我们的存在明显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谈不上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必然与周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一种联系又都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它自身的意义。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式,最终形成一股推动人类不断发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还说,这个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够明白的,他们都活的浑浑噩噩,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我要说,明不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不知道意义何在,就像广大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努力的活着,关于生命的责任并没有被推卸掉,我们都承担起了本该承担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赛,怎么能说是没有价值的呢。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们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而坏人则作了反面教材,教会了人们什么事情是错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创造了社会价值,只是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价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总之,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

随想录读后感【篇5】

我想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造反、颠沛流离……这些对我们来说都太远了吧!但偏偏有两个人在不经意间将那场浩劫拉到我面前,一位是余秋雨,另一位就是巴金。

当一个儒雅、高尚的知识分子被侮辱、被折磨、被损害……时,这个世界干了些什么!最先剥夺的是过去的荣誉,然后是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再然后就是生存的自然权利。当年老体弱的巴金强迫去高强度的劳动,当应家境紧迫巴金被迫求人,当过去好友揭发他的“罪行”,当巴金被阻止见临终的妻子最后一面……但这他都熬过来了,世界没将他压垮,病魔没让他屈服。

我找不到当这一切都过去后他有什么理由不去抱怨,甚至报复曾经让他万劫不复的卑鄙小人。但他做到了,磨难与痛苦没有让他的心灵受污,反而将他的灵魂打磨的晶莹剔透。他坦诚,他率直,他真正做到了以德报怨。一个干净的灵魂占据着他已经被病痛掏空的身体,但他圣洁的光芒却辐射到每一个接触他的人。

现在这可灵魂终于自由了,我在厚实、质朴的书页中看到了他的背影。

随想录读后感【篇6】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在父母的无限期盼中成长,我们被期“成功”。而“成功”是什么呢?古往今来,“成功”在大多数眼里无非就是获得金钱、地位、名誉。作文然而,这些作为身外之物,岁岁年年,年年岁岁地绑架了人类最真最纯的自然情感,绑架了生命本身,我们要透过它们拨云见日地看到真正的人的本质就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被这些物质的东西牵绊,或忧愁、或焦虑、或撕心裂肺,被折磨得体无完肤依然不松懈,不放弃。这种追求的毅力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退一步想,人生如此短暂,又为何总是自寻烦恼呢?古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居田园,躬耕创作,难道不算成功的人生吗?

“成功”二字,不应该是我们给它定义的那么俗气,它应该是一种形而上的,是一种心态,你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成功可以是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是具有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也可以是夫妻在粗茶淡饭中的不离不弃…….

随想录读后感【篇7】

《随想录》是些很沉重的文字,朴实的像冬天里北方的乔木,没有一丁点绚丽,甚至绿色都没有一片。浮躁时读他,听到的只是些絮絮叨叨,不着边际,决不会有丝毫美的感觉。这本书,只适合在,夜深人静大家都睡下时、清晨世界尚未完全醒来时。静静的读,听到的是他低低诉说,诉说着过去的一个个春夏秋冬、一场场暴风骤雨、一片片风和日丽。我深深的被它吸引,惊异于我这只二十几岁的灵魂居然不时的和他产生共鸣,我知道为什么。其实我也是一个习惯了反省的人,行李箱里累集的那一大堆日记,就是的见证。呵呵,想想我的所谓日记是不适宜称之为“日记”的,或许称之为“随想”更为妥当,它们都是随感而发,时断时续,并没有每日的特征。

《随想录》在几年前就读到了它的单行本,记不清是那一集,只记得封面好像是一个雕塑的头像,枯槁茫然的那种。震惊于一个年过古昔的老人,却在解剖自己的灵魂,深刻而残忍,很难过,没敢买。当时我也正处在一个很无助的阶段,反省是那段时间里的主要内容,我恶狠狠的剖析自己,现在还记得那种苦楚,很痛。那段时间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写完后就封存了,直到现在都没敢重读,想着也许要到几十年后才敢去读它。但我记住了巴金和他的《随想录》,想着哪天肯定要买它读它。

转眼几年过去了,又发生了好多事情,但生活主旋律还是越来越主动的,虽经历了些个悲欢离合、好聚好散,但我对自己的满意度还是有所上升的。说实话,巴金的名号,和很多人一样,很小就晓得,但他的作品,确实没有读过多少,《随想录》是我第一次真正读巴金,我感受的到他伟大的人格,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我的文字一向藐视任何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几个字出自真情实感)。

读报有感


我读了报纸上的《童年趣事》,觉得很有意思,哈哈大笑。那个人很傻,认为用两把扇子扇,会变成小蝴蝶,心里很惊慌。他长大后,知道了许多生物进化知识才明白,人不会变成蝴蝶。

外婆告诉我要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这时,电水壶呜,呜,呜......的火车叫声响起来,我很惊奇,问外婆:水壶为什么会响?外婆带我到厨房去仔细地看。我发现原来是水蒸气干的,它的力气真大,能把水壶的盖子顶得嘭,嘭,嘭响。外婆表扬我观察仔细,肯动脑筋。外婆讲了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牛顿在苹果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我很佩服他们,要向他们学习。

随想


看了萌芽上《片片碎裂的拼图》,心中着实羡慕了老长时间。文中主人公的爱情正是我朝思暮想的,那是以种心灵上的寄托,向柏拉图式恋爱靠近。虽然没有达到那种高度,但还是很美好,至少我这样认为。

文中的主人公终究还是散了。原因?没有原因。如果非要找一个原因,那就是高考后的各奔东西。距离远了,心也就远了。用政治上的话讲就是恋爱年龄不适合恋爱关系,这是根本原因,就像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一样。

其实我羡慕文中的爱情只是表象。真正的是想拥有一个像主人公那样的女子:淑女,坚贞而不乏才干。但现实生活中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可能是我的眼睛的水平线太高了吧。我喜欢批判,也许正是因为批判的眼光才导致如此的吧。我感觉我的爱情建立在美貌的基础上。在我心中美貌是一个先决条件,就好像玩游戏,过不了第一关,休想过第二关。当然越往后越难。可怜的是美女甚少,我们班确实没有,于是眼神就在外面飘着。也许这叫好色,我不这样认为,食色性也。况且美女只能由一人占有,那其他人除了欣赏还是欣赏。在我的努力下,终于飘到一美女,嘴上不说心里默默想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心里想着与她邂逅的一千种场景,心中激动不已。当我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心灵就会特别脆弱,对方的一点点痛苦,哪怕一个苦脸,在我心里也会放大一千倍一万倍。自己的心情也会随着她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我一直以为,就这样,在课间,在远处看她,这种感觉很好。距离产生美,虽然羡慕那种感情,但害怕来的太突然而不知所措,所以与其担心,不如放弃。我也一直以为,爱情是两情相悦的,只有那种爱才是海枯石烂、天长地久的。往往现在的爱是由于一方的虚荣,另一方的一厢情愿得来的,这样的爱来的容易,去得更容易。两厢情愿的爱是很难找的,夜寻正是因为坚持来的爱才更珍贵,彼此才更珍惜。

现在恋爱究竟还是不行,毕竟年龄在那摆着。恋爱是一场游戏,在游戏中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而现在我们还没有那么多资本可以失去。

读《漫步遐想录》有感


卢梭,这个在别人眼里是疯子的哲学家,这位整天幻想别人会迫害他的疯子,他的一言一行令人无法理解。

然而,通过阅读《漫步遐想录》,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卢梭,是一位真正的旁观者,我愿意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一句话来揣测卢梭当时的内心想法。当时的卢梭,无疑是孤独的,因为他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他看穿了许多人内心肮脏的想法,他了解社会那种不择手段去迫害一切敢说真话的人的风气,理所当然,这样的敢言敢行的耿直的卢梭第一时间就成了众人痛恶的眼中钉,成了当时社会的叛逆者,这位叛逆者被迫逃亡。

备受迫害的卢梭,几度出逃法国,辗转各个国家。孤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卢梭,开始省察自己。他与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分析和解剖,于是《漫步遐想录》得以诞生。这其实是卢梭写给自己看的,以作自省之用。

在乡下躲难的卢梭,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对内心的解剖,他获得了宁静,曾经受过的苦难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其实卢梭也曾经苦恼过,为何他总是不受世人欢迎,难道是因为他与世界格格不入?面对世人的不解与诋毁,卢梭也曾痛苦过,挣扎过,他说面对别人的攻击与毁谤,也许你曾深深地痛苦过,也许拼命挣扎过,当你发现你的挣扎与反击无济于事时,你会怎么办?你鲁莽的行为给敌方提供了一件又一件攻击你的武器,他们巧妙地加以利用,使你的命运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你的挣扎,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敌方可能会乘胜追击,给予你最致命的一枪。

后来卢梭明白了,无论自己再怎样乞求,再挣扎,再反击,也起不了任何效果,反而成为别人的笑柄。于是,卢梭开始坦然面对一切流言蜚语,他说:既然他们已经无所不用其极,我为什么还要怕他们呢?他们既然已不能使我的处境更糟,也就不能再使我产生恐慌。他们已使我从此免于不安和恐惧,这对我倒是一个宽慰。

省察内心,这种习惯终于使我丧失对自己苦难的感受,甚至是对它的回忆。卢梭爱上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他发现真正的幸福的源泉就在自己的身上,他将所有的不安的情绪当作一根羽毛,根本就不会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任何的波澜。

离群索居的卢梭说嘈杂和喧嚣束缚扼杀我的感情,而宁静平和则使之振奋激扬,卢梭在内心世界找到了宁静,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在现代的世界里,我们和卢梭一样无家可归。(星辰ww)我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我们的双脚总是走得太快,以至于把灵魂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今天的我们看似功成名就,但是我们的心空了,我们是空心的一代。以前的我们肆无忌惮地讥笑《等待戈多》里的那两个流浪汉,认为他们是傻子,哪有戈多。现在认真想想,其实我们就是剧中的那两个流浪汉,试图等待着我们的救赎者。谁能填满我们的心,吃?喝?玩?乐?不,如何寻求心灵的安栖之所?命运女神把这个艰巨的时代的精神使命交付给了这个廋弱的疯子手上了,读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漫步遐想录》,我们便能从中找到答案。

我在有生之年所要致力的正是这种对自己的认识,这位疯子既是智者---自知,也是哲者---自制,只有充分地认识了自己,才能洞察别人。

他的心灵得以安放,于是他垂下了手。

回归本心,当下即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