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我与礼仪演讲 > 导航 > 《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我与礼仪演讲

《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一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作者/ 喻建国

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选我》,笔者有幸参与听课,觉得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这也是很多年轻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通病。现摘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进行诊断与剖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大家进行分享。

教学片段:

(学习第3、4自然段)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同学们都愣住了。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愣住呢?谁能说说“愣住了”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王宁说我选我。愣住了是呆住了的意思。

师: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林老师亲切地说……

师:林老师的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生:要亲切地读。(读林老师的话)

师:王宁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师:同学们听完王宁的话,为什么会鼓掌?

生:表扬王宁,支持王宁。

……

思考及改进:

根据上面的教学片段,结合当时课堂学生的表现,笔者觉得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学生答。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也并不难懂,如果只是围绕文本来解答教师提出的几个简单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二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突出重点,一晃而过,训练不实。比如对“愣住了”、“亲切地”、“热烈的掌声”等词句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轻描淡写地走一遍,难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难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三是课堂上学生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情感上的共鸣,缺乏自主学习的自由。可作如下改进: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读)

师:什么叫做“愣住了”呢?谁能做做“愣住了”的样子?

师:你能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愣住过吗?

师:如果要给“愣住了”找个近义词的话,你会怎么找呢?

(呆住了、惊呆了等)

师:好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文中的句子)

师:同学们听了王宁的话愣住了,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自由读一读林老师的话。()请注意,句子中有一个描写林老师说话语气的词语,请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读才好?

师:“林老师亲切地说……”老师来读读这段话请大家听听,评一评哪一种语气更亲切。(师读,生评。)

师:请大家模仿老师的读法试一试吧。

(生模仿,自由读句子,指名读句子,带读。)

师:对于同学们的惊讶,对于老师的关心,王宁又是怎么说的呢?请用波浪线画出王宁说的话,自己读一读。

(生画句子,自己读句子,教师引读。)

师:读到这里,你想夸一夸王宁吗?(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王宁,________ 。)

师:大家可真是王宁的知音。怪不得,当王宁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大家对王宁热爱劳动的夸赞啊!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吧。

(生大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金砺实验小学)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豪华落尽见真淳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作者/ 征萍

朴实——充溢着层层递进的品读

【片段一】

师: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这些花怎么样?(请学生自由朗读)

师:善于读书的人,能读出文字之外的画面。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听到小蜜蜂边飞边歌唱。

生2: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闻到了阵阵芳香,沁人心脾。

师:这么美的景色,谁能读好?(指名朗读)

师:如果你是岛上的居民,当你早晨醒来时,你看到了高尔基的院子里的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开心。

师:是啊,鲜花带来了快乐,鲜花带来了轻松,鲜花带来了一份好心情。带着愉快的心情,再去欣赏这美丽的鲜花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看着满院的鲜花,高尔基的心情怎么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

【反思】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以上片段中,学生通过初读、再读、想象说话,体会那些花的美,然后想象美丽的鲜花会给岛上不同的居民带来什么心情,感受鲜花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高尔基的心情,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父亲感受到的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儿子的孝心和爱心。

在阅读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少借助媒体,多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特别要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传情达意的精妙,领悟表达的方法和艺术,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升华情感。

厚实——搭建了明理的平台

【片段二】

(出示第九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在这一段中出现的“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呢?

生1:指对别人的帮助。

生2:关爱,为别人奉献。

生3:也可以是一个微笑或者一声问候。

师:生活中的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吗?)

生1:有一次我乘公交车为一位老奶奶让座。

生2:有一个同学摔倒了,我去扶他。

师: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高尔基说:“当你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到愉快。”你尝到过这种愉快吗?

生1:我借东西给同学,同学感谢我,我很开心。

生2:我帮妈妈做家务,妈妈说我很懂事,(网 )我心里甜滋滋的。

师:真好!生活中只要真诚地付出,都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也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

师:所以高尔基说“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里的“给”是给什么?

生1:给予帮助。

生2:给别人关爱、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师:“拿”指什么?

生:只接受别人的关怀而不付出。

师: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时;当一个人把帮助别人、为别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那这样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快乐。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反思】

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借助视频感受“美好的东西”的内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情境引读领悟“给”比“拿”愉快,出示名言升华感悟。这样设计,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为学生明白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搭建了平台,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在不经意间触动学生的心灵。有的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的,要去突破。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知为易懂,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延伸,让学生的智慧不断增长。

扎实——促进了语言积累

【片段三】

师:花儿怎么样?

生1:花儿很多,有很多颜色。

生2:花儿姹紫嫣红。

师:“姹紫嫣红”就是形容花多而且美,看到这个词,你还能想到哪些词?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课件出示词语,生齐读。)

师:有的同学很会学习,知道边学边积累,只不过有的同学积累在脑子里,有的同学积累在书上。

(生将词语记录在书上)

【片段四】

师:这封信不光寄予了高尔基对儿子的希望,也是我们所有人应该谨记并且为之努力的。希望大家记住这几句话,以此共勉。

(生练习背诵,集体背诵。)

师:老师再送大家几句名言,希望它们能伴随你们长大!(出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生读记。)

【反思】

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迁移课文内外的妙词佳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强调积累,如果没有语言积累,说、写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积累是更基础、更核心的东西。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丰实——创设了练笔的情境

【片段五】

师: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儿子的这封回信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生1:爸爸,读了您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生2:读了您的信,我懂得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生3:爸爸,谢谢您,我会记住您的话,多帮助别人的。

(师出示要求,生按照要求,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反思】

“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形于言”,方能写成文。崔峦老师指出:“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阅读课应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教师潜心研读教材,结合课堂教学,立足教材文本,让学生在感悟、品评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体验、实践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在探究、想象中放飞心灵,鼓励他们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实。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起点和终点的,它呼唤更多的语文教师在这条道路上,行走,思考,实践……

_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我选我教学反思


篇一:我选我

《我选我》这一课中,“我选我”,是三个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学了这一课,学生要懂得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我讲这一课后,紧接着开班会,增加两名副班长。增选时,我发现学生学了这一课确确实实自信心增强了,都自己选自己,很踊跃!这样正确吗?

我就引导学生:“大家都选自己,应该怎么办?”大家很快的想出几种办法,可以是老师指定、谦让、商议、竞选投票等形式进行评议。

我又问学生:“自己选自己作班干部靠的是什么?只有自信吗?”

一石激起千股浪,学生纷纷议论,是啊,仅仅靠自信就可以自己选自己吗?应该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实力和自信!学生悟出来了,纷纷回答。不管干什么都要有实力,竞选班干部靠的是什么实力,是愿意为班级服务,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团结同学,自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这个实力然后再去参加竞选,不能盲目的靠热情去做事。有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这时候也后悔了,老师给自己机会了,可是自己平时不努力,悔之晚矣。

篇二:我选我教学反思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我感受颇多。下面我从识字、朗读,思想教育方面简要谈谈。

(一)、投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低年级的孩子们,特点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我们要给孩子一定的奖励,夸奖孩子,因为孩子们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孩子们的经验,学用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我先让孩子们自由读文,圈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再检查孩子们的自学情况,小老师带读、出示字卡开火车读、摘苹果游戏读,通过趣味性识字的方法进行生字教学。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总能想出很多方法来记字形,比如:加偏旁、换偏旁等。最后做巩固练习,让孩子们用词语造句。既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尊重了孩子们的个性特长,让孩子们在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学习,

(二)、赞一句,内化拓展知识。

每一篇课文的“资料城”中都含有着丰富的拓展知识,孩子们往往是大声地读着,但是读完之后,这些篇章知识似乎变成了过眼烟云,孩子们真正能记住的也就廖廖无几了,如何让这些眼前的内容内化到孩子们的心里呢?首先读之前明确要求: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交流,让我的课堂再一次活跃起来,交流心得与体会。教学中在孩子们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孩子们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我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形式,使孩子们读熟课文,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夸夸我自己,让同学正视自己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三)、编一编,撞出思维火花。

二年级的小孩子们最喜欢编写小了,因此在作文打写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巩固识字与故事创作相结合的打写题目:你能用“宁静、集合、办公室、愣住了、掌声、补衣服、一切”其中的词语(至少三个)编一个小故事吗?孩子们一看到是编写故事,兴奋的不得了,但是很多同学的口语表达非常差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并着重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有:

尽管识字教学依然是低段教学的重点,但阅读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发展儿童语言是我们阅读教学所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要求,注重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了朗读教学。这是学习阅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才能逐步培养孩子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们读得较少,达不到目标流利朗读的要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加强孩子们语感的训练,注重朗读的语气,培养孩子们在朗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同时,加强孩子们对汉字的了解,特别是形声字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孩子们对文字印象的加深。

孩子们也明白要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为别人服务是自己的最大乐趣。

孩子们一个个满脸笑开了花,激情盎然。纷纷表示,下次竞选班干部也选自己。我接着引导自己选自己当班干部靠的只是自信吗?一石激起千股浪,孩子们纷纷议论。我接着问:“是啊,仅仅靠自信就可以自己选自己吗?应该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实力和自信!”孩子们悟出来了,纷纷回答。不管干什么都要有实力。“竞选班干部靠的是什么实力?是愿意为班级服务,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团结同学,自己要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这个实力然后再去参加竞选,不能盲目的靠热情去做事。”有些平时表现不好的同学,这时候也后悔了,老师给他们机会了,可是自己平时不努力,今后要努力改正。

识字过程在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孩子们的经验,学用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识字教学中发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总能想出很多方法来记字形,比如:加偏旁,还偏旁,换部件等等(尽管部分孩子们想出的方法不太合理)。

二、写字教学

在写字指导时,我们出示田字格,让孩子观察,然后,在田字格中书写。让他们有对生字的整体感知。然后,又要让孩子从写字状态转移到识字认读上。我觉得把写字指导相对独立出来,写字教学时,我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注意关注个体,特别是对平时写字较差的孩子们进行个别指导。同时,由于有很多孩子写字不注意姿势,我特别关注孩子们写字姿势。我想,以后能不能采用这个方法。希望在短时间内纠正孩子的坐姿,以利于今后的保持与尽早形成习惯。

三、理解课文

班级选班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孩子们易于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身为班干部,或者是承包了某项任务的同学,你准备怎样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这个问题具有全面性,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窗台,有的负责关灯等,让孩子树立服务观念,学会为他人服务。这是今天被家长服务惯了的孩子缺少的意识。

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为什么上课勇跃举手发言的同学很少,为什么孩子们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的声音很小,为什么有些孩子注意力总是不集中?很多老师跟我说这是孩子的习惯问题。那么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怎么样引导他们转变课堂习惯,激活课堂呢?执教完《我选我》这一课,我仿佛恍然大悟——巧设情境,就是激活课堂的关键。

篇三:我选我教学反思

我选我课文理解,首先从劳动委员开始,让小朋友们说说劳动委员在班级中会做些什么事?小朋友们说得非常好,看来他们对这个词语包含的意思很理解,接着就是从“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这句话为起点,让小朋友们说说大家在这个时候都会想些什么呢/本来以为小朋友们未必会说出来,没想到他们都想到,累呀,脏呀,没有玩的时间了,真是不能小看二年级的孩子呀。顺势让学生们说说从“突然”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们很容易就感受到了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的不容易,以及王宁说我选我的了不起。

突出语文的特点,我在备课时尽量挖掘课文中“语文”的东西。比如“朗读”,虽然对话很少也很简单,但是如果放过也就过去了,其实在这里可以渗透对话朗读的方法,即:注意提示语,按照提示语读。学生的朗读一下子有了着力点,林老师说的话这段的朗读得到了提高。给没有提示语的句子加一加提示语,这时就融合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出现了“王宁认真地说”、“王宁诚恳地说”“王宁自信地说”、“王宁毛遂自荐说”等,既训练了语言,又体现了朗读的多元性。同时,使我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及时引导纠正。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反思


让“意外”邂逅”精彩”——《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反思

作者/吴晓青

最近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一名教师上《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该教师在面对美丽的“意外”时,镇定自若,巧妙地运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使课堂大放光彩。

【教学片段】

师:小鱼的心里话被你们听懂了,也被沙滩上的小男孩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看课文的插图,他在干什么?对!他正在救小鱼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从哪个句子看出小男孩听懂了小鱼的心里话?

生(反馈):“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从这句话的哪几个词中知道的?

生:“不停”说明鱼很多、成百上千条,如果动作慢的话,小鱼就会干死。“走得很慢”说明小男孩是一个水洼一个水洼走过来的,不漏掉一个水洼,一条小鱼。而且要“用力”才能把鱼救回大海,不然又会被海水冲上来。

师:你真会找,能不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师:小男孩救小鱼时的动作都是怎样的呢?(生反馈:弯下腰、捡起、用力)

师:让我们也学着小男孩的动作来做做看

教师先叫学生慢慢来,再不断加快节奏,学生们很兴奋地做着捡鱼、扔鱼的动作。大约过了50秒,一些学生开始喊累了教师站在他们中间微笑着看他们“捡着鱼”,正欲开口询问,此时意外出现,一个男孩兴奋地喊道:一点都不累,我很开心一些早就收手的学生嘀咕开了

只见教师像遇到知己般走到那个男生旁边,摸摸他的脑袋说: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讲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男生被教师一夸,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显出几分得意)教师接着说,有谁能告诉我,这个男孩到底累不累?他又为什么开心呢?小组交流一下,也可以再读读课文。

(此时那个原先一脸不屑的男生也认真地思考了起来,并加入到小组讨论中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再次叫起原先的那位男生)

生:老师,我想改正一下我原来说的其实这个男孩子一个人要救这么多条小鱼,真的很累可是我又觉得他很开心,因为他救了小鱼的命一

师(没有作答而是将目光投向在座的众生):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案例反思】

每次课堂出现“意外”的时候,我们这些经验不足的新教师,都会慌了神,不知所措。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意外”,并使之转化成“精彩”呢,)我针对以上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细读文本,心中有数

文本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要求读者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与缝隙,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迁移到小语教学中来,文本细读就是要抓住文本的细微之处,见微知著,读出文本所绘之形象,读出文本所含之意蕴,读出文本所指之精神。文本细读,要读别人之所读,更要读别人之所未读。文本细读能力的高低,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文本细读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高度。这节课从那个“意外”的诞生到“精彩”的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教学这堂课之前,对这篇文本解读之细。既看到了男孩虽然“累”但仍然坚持一条条地救着小鱼,也看到了男孩因为自己能够挽救条小生命虽累但却开心。因此在“意外”来临之时,教师才能如此从容镇定,并在这两者看似矛盾的个体——“累”和“不累”展开新的讨论,激起更多的思维的碰撞。

(二)情景柑依,相辅相成

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充分地利用教学材料,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并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说小鱼现在想说什么,层层递进。在一个“蒸”字的教学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蒸”字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更是将情感推上了一个阶梯,与此同时让学生说说如果我是小鱼,我会说些什么。“好想回到大海,我想要活下去”这样的呐喊从学生的口中发出来,为课文的情感奠定了基础,也为“意外”铺好了路。

(三)立足生本,尊重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交流过程中由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保护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这堂课中教师恰恰抓住了这点心理,当“意外”出现时,教师先是一句表扬,提起了那些已经没有了精神的孩子们的兴趣,将这个“意外”转变了个形式再次投向了孩子们,从而再次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机遇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课堂中的“意外”则是留给教师们创造“精彩”的最好机遇。因此作为年轻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牢牢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让它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星桥小学311100)

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反思


神奇的"转化"思想——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反思

陈彩凤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幸合里小学)

摘 要:梯形的面积计算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系统研究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关键词:梯形;面积;转化

【案例叙述】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梯形的面积用公式也就是10×6÷2=30 cm2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写成(0+10)×6÷2,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上底+下底)×高÷2.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王俊英,桑海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2004.

张奠宇,孔凡哲。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