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经典英文演讲片段 > 导航 > 片段教学反思

经典英文演讲片段

片段教学反思。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对于阅读或观看过的作品,用自己的话语把它写出来,我们称之为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片段教学反思,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片段

5月,我们前前后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跨时最长、耗时最多的就是青年教师的片段教学竞赛了。全校一共有27位青年教师分文理科进行了竞赛。赛后,作为评委的我感触颇深,也收获不少,现将几点肤浅体会呈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也为以后提供参考。

1、什么是片段教学。

在赛后,我总感觉,我们有部分老师还是没有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片段教学。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让教师进行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来分钟。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展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它不是一整堂课的浓缩,也不是一个教学片段。本次竞赛,我们有很多设计就是一整堂课的设计。事实上,在没有走上竞赛讲台之前,就已经稍逊一筹了。

2、片段教学和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不同于教学片段。

片段教学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

从教学内容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老师施教。

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实境型片段教学为教者提供真正的课堂,教者可以面对学生进行教学。虚境型片段教学只能面对评委或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进行模拟教学。我们这次的竞赛就是采用虚境型的,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因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定要将其虚拟为有学生参与的形式。本次竞赛,我们有些老师就没有注意,把课上成说课或是整堂自言自语课,而没有半点虚设环节。

教学片段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或是一个师生对话环节,或是视频短片,或是音频播放等。

3、片段教学的技法

片段教学不同于整堂教学,固然就有它不同的技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①凸显崭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片段教学竞赛,教学目标设计上要体现三维,教学方法上要采用讨论探究式,突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用新理念来指导片段教学,就有了片段教学的学术价值,也能在竞赛中获得评委的首肯。

②重视片段教学的设计。片段教学的时间就是10分钟,怎样在这短时间内出彩,首先就是设计,特别应注重教法和步骤,教法可以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是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步骤则是教法的具体操作程序,安排好步骤可以使教学过程合理流动,有条不紊,富有层次感。还应重视导语设计,问答设计,活动设计和板书设计等等。

③善于虚拟教学情景。我们这次竞赛采用的就是虚境型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教者必须虚拟教学情景。如让某生进行朗读,停顿片刻后,通过评价该生朗读的长处与不足来完成虚拟的朗读情景。如提出一个问题让某生回答,停顿片刻后,通过评析该生的回答来完成虚拟的答题情景。如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稍作巡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论来完成虚拟的讨论情景。还可以虚拟争论,虚拟质疑,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给人置身其境的感觉。忌用提示语加以说明,如这里花时多少,省去。如这是学生完成环节,略去等等

④努力展示自身素质。如同说课和课堂教学一样,片段教学也能展示教者的基本素质。你可以用板书来表现书法功力,你可以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你可以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你还可以用自然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去获取评委的好感,进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鸣,最终获得评委的好评。

万事开头难,我们这次片段教学竞赛虽然精彩程度还不是想象中的好。但我相信,以后开展同样的活动,老师们一定能够精彩不断了。其实这次活动的开展,也让我这个学校的者有了很多的启示,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方式,激发老师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获得新的长进和新的收获。

篇二:片段教学反思

《朝天子 咏喇叭》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反思自己在短短15分钟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满意的地方

1、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精练而流畅。如本课中的由狐假虎威的导入到课文标题的出示,以及各环节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

3、从教学流程看,整堂课按照感知、理解、赏析、拓展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由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喇叭”的特点,再理解散曲的内容和主题:为什么“官听了官愁,民听了民怕”?让学生领悟到这是对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的宦官的强烈讽刺;然后通过把握作品的朗读感情边读边赏析;最后进行拓展:你身边有这样的狐假虎威的人吗?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既扣住教材,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从看,注重知识与德育相结合,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除了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还注意扣住学科特点——语文性,所以确定本文重点是:①引导学生掌握散曲的内容和主题;②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能力。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避免了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5、从15分钟片段教学看,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讲练结合,教学效果较好。

(二)不足的地方

1、教学过程中,学生迸出的意外火花没能充分捕捉、把握,所以课堂应变能力还有待再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

2、本人心理素质不够好,影响了正常的临场发挥。比如在15分钟片段教学中,由于心理紧张,出现了以下几个漏洞:①15分钟的片段,刚上课时忘记看开始的时间,以至上课过程没把准时间。教学重点理解赏析部分过快,后面剩了时间。②在点评答问时,没有做到灵活多样③补充讲授的散曲的写作手法应放到拓展之前,显得条理更分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学习,克服心理障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争取在在教学中有质的飞跃。

篇三:片段教学反思

刚教完了《开国大典》一课,忽然对5、6、7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起初我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30万人会一齐欢呼起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想深挖其根源,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估计同学们的回答只能停留在表面,比如他们会回答,是因为这些人太高兴了,太激动了。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煽情的演说词:是啊,他们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高兴呢?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们终于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人们长期处于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战争中有多少母亲丧失了孩子,有多少孩子无缘见爹娘,多少人在战场上被炸掉了胳膊,又有多少人被战友的鲜血掩埋,可恶的战争啊,人们多么希望结束这罪恶的梦,人们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围坐在桌子边吃上一顿消消停停的晚餐,在温暖的被窝里做一个完整而甜蜜的梦啊。而这最简单的愿望都因为战争的存在而成为了幻想。可现在,中国解放了,中国成立了,中国站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来了,我们华夏儿女终于摆脱了战争,摆脱了噩梦,走向新生了,大家说,我们应不应该激动——?应不应该高兴——?应不应该欢呼——?让我们在激动地齐读一下第七自然段。

我想加上我富有激情的演说,同学们一定能身临其境,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人们的表现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可后来我想,我这样做是不是只关注了人文性,而忽视了工具性呢?我想,如果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可能更好。可以这样设计:

1你们知道1949年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2在战争中会发生什么呢?

3而解放了,建国了,人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

然后再简单小结,是不是既照顾到了工具性,而有不失人文性呢!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豪华落尽见真淳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作者/ 征萍

朴实——充溢着层层递进的品读

【片段一】

师: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这些花怎么样?(请学生自由朗读)

师:善于读书的人,能读出文字之外的画面。再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花儿争奇斗艳,争着比美,听到小蜜蜂边飞边歌唱。

生2:我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在风中跳舞,摆动着美丽的衣裙,扭动着腰肢,闻到了阵阵芳香,沁人心脾。

师:这么美的景色,谁能读好?(指名朗读)

师:如果你是岛上的居民,当你早晨醒来时,你看到了高尔基的院子里的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

生:我会很开心。

师:是啊,鲜花带来了快乐,鲜花带来了轻松,鲜花带来了一份好心情。带着愉快的心情,再去欣赏这美丽的鲜花吧。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看着满院的鲜花,高尔基的心情怎么样?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指名读)

【反思】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以上片段中,学生通过初读、再读、想象说话,体会那些花的美,然后想象美丽的鲜花会给岛上不同的居民带来什么心情,感受鲜花带来的快乐。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高尔基的心情,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父亲感受到的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儿子的孝心和爱心。

在阅读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少借助媒体,多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让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特别要抓住文章的精美之处,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里品味作者传情达意的精妙,领悟表达的方法和艺术,进而感悟作者的思想,升华情感。

厚实——搭建了明理的平台

【片段二】

(出示第九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在这一段中出现的“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呢?

生1:指对别人的帮助。

生2:关爱,为别人奉献。

生3:也可以是一个微笑或者一声问候。

师:生活中的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吗?)

生1:有一次我乘公交车为一位老奶奶让座。

生2:有一个同学摔倒了,我去扶他。

师: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小事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高尔基说:“当你给别人美好的东西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到愉快。”你尝到过这种愉快吗?

生1:我借东西给同学,同学感谢我,我很开心。

生2:我帮妈妈做家务,妈妈说我很懂事,(网 )我心里甜滋滋的。

师:真好!生活中只要真诚地付出,都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也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

师:所以高尔基说“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里的“给”是给什么?

生1:给予帮助。

生2:给别人关爱、奉献,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师:“拿”指什么?

生:只接受别人的关怀而不付出。

师:当一个人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在大家心中是那样重要时;当一个人把帮助别人、为别人奉献爱心当成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时,那这样的人生也会因此而快乐。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反思】

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借助视频感受“美好的东西”的内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情境引读领悟“给”比“拿”愉快,出示名言升华感悟。这样设计,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为学生明白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的道理搭建了平台,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在不经意间触动学生的心灵。有的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的,要去突破。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知为易懂,提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所蕴涵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延伸,让学生的智慧不断增长。

扎实——促进了语言积累

【片段三】

师:花儿怎么样?

生1:花儿很多,有很多颜色。

生2:花儿姹紫嫣红。

师:“姹紫嫣红”就是形容花多而且美,看到这个词,你还能想到哪些词?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课件出示词语,生齐读。)

师:有的同学很会学习,知道边学边积累,只不过有的同学积累在脑子里,有的同学积累在书上。

(生将词语记录在书上)

【片段四】

师:这封信不光寄予了高尔基对儿子的希望,也是我们所有人应该谨记并且为之努力的。希望大家记住这几句话,以此共勉。

(生练习背诵,集体背诵。)

师:老师再送大家几句名言,希望它们能伴随你们长大!(出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生读记。)

【反思】

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吸收、内化,迁移课文内外的妙词佳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强调积累,如果没有语言积累,说、写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积累是更基础、更核心的东西。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丰实——创设了练笔的情境

【片段五】

师: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儿子的这封回信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生1:爸爸,读了您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生2:读了您的信,我懂得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

生3:爸爸,谢谢您,我会记住您的话,多帮助别人的。

(师出示要求,生按照要求,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反思】

“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形于言”,方能写成文。崔峦老师指出:“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要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阅读课应成为学生写作方法习得的主渠道和习作训练的练兵场。教师潜心研读教材,结合课堂教学,立足教材文本,让学生在感悟、品评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在体验、实践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在探究、想象中放飞心灵,鼓励他们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用文字记录下来,就能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丰实。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为起点和终点的,它呼唤更多的语文教师在这条道路上,行走,思考,实践……

_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作者/ 喻建国

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选我》,笔者有幸参与听课,觉得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这也是很多年轻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通病。现摘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进行诊断与剖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大家进行分享。

教学片段:

(学习第3、4自然段)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同学们都愣住了。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愣住呢?谁能说说“愣住了”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王宁说我选我。愣住了是呆住了的意思。

师: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林老师亲切地说……

师:林老师的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生:要亲切地读。(读林老师的话)

师:王宁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师:同学们听完王宁的话,为什么会鼓掌?

生:表扬王宁,支持王宁。

……

思考及改进:

根据上面的教学片段,结合当时课堂学生的表现,笔者觉得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学生答。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也并不难懂,如果只是围绕文本来解答教师提出的几个简单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二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突出重点,一晃而过,训练不实。比如对“愣住了”、“亲切地”、“热烈的掌声”等词句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轻描淡写地走一遍,难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难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三是课堂上学生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情感上的共鸣,缺乏自主学习的自由。可作如下改进: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读)

师:什么叫做“愣住了”呢?谁能做做“愣住了”的样子?

师:你能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愣住过吗?

师:如果要给“愣住了”找个近义词的话,你会怎么找呢?

(呆住了、惊呆了等)

师:好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文中的句子)

师:同学们听了王宁的话愣住了,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自由读一读林老师的话。()请注意,句子中有一个描写林老师说话语气的词语,请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读才好?

师:“林老师亲切地说……”老师来读读这段话请大家听听,评一评哪一种语气更亲切。(师读,生评。)

师:请大家模仿老师的读法试一试吧。

(生模仿,自由读句子,指名读句子,带读。)

师:对于同学们的惊讶,对于老师的关心,王宁又是怎么说的呢?请用波浪线画出王宁说的话,自己读一读。

(生画句子,自己读句子,教师引读。)

师:读到这里,你想夸一夸王宁吗?(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王宁,________ 。)

师:大家可真是王宁的知音。怪不得,当王宁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大家对王宁热爱劳动的夸赞啊!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吧。

(生大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金砺实验小学)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反思


让“意外”邂逅”精彩”——《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片段反思

作者/吴晓青

最近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一名教师上《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该教师在面对美丽的“意外”时,镇定自若,巧妙地运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使课堂大放光彩。

【教学片段】

师:小鱼的心里话被你们听懂了,也被沙滩上的小男孩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看课文的插图,他在干什么?对!他正在救小鱼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从哪个句子看出小男孩听懂了小鱼的心里话?

生(反馈):“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从这句话的哪几个词中知道的?

生:“不停”说明鱼很多、成百上千条,如果动作慢的话,小鱼就会干死。“走得很慢”说明小男孩是一个水洼一个水洼走过来的,不漏掉一个水洼,一条小鱼。而且要“用力”才能把鱼救回大海,不然又会被海水冲上来。

师:你真会找,能不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师:小男孩救小鱼时的动作都是怎样的呢?(生反馈:弯下腰、捡起、用力)

师:让我们也学着小男孩的动作来做做看

教师先叫学生慢慢来,再不断加快节奏,学生们很兴奋地做着捡鱼、扔鱼的动作。大约过了50秒,一些学生开始喊累了教师站在他们中间微笑着看他们“捡着鱼”,正欲开口询问,此时意外出现,一个男孩兴奋地喊道:一点都不累,我很开心一些早就收手的学生嘀咕开了

只见教师像遇到知己般走到那个男生旁边,摸摸他的脑袋说: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讲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男生被教师一夸,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显出几分得意)教师接着说,有谁能告诉我,这个男孩到底累不累?他又为什么开心呢?小组交流一下,也可以再读读课文。

(此时那个原先一脸不屑的男生也认真地思考了起来,并加入到小组讨论中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再次叫起原先的那位男生)

生:老师,我想改正一下我原来说的其实这个男孩子一个人要救这么多条小鱼,真的很累可是我又觉得他很开心,因为他救了小鱼的命一

师(没有作答而是将目光投向在座的众生):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案例反思】

每次课堂出现“意外”的时候,我们这些经验不足的新教师,都会慌了神,不知所措。如何妥善地处理这些“意外”,并使之转化成“精彩”呢,)我针对以上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细读文本,心中有数

文本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要求读者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与缝隙,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迁移到小语教学中来,文本细读就是要抓住文本的细微之处,见微知著,读出文本所绘之形象,读出文本所含之意蕴,读出文本所指之精神。文本细读,要读别人之所读,更要读别人之所未读。文本细读能力的高低,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文本细读的深度,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高度。这节课从那个“意外”的诞生到“精彩”的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教学这堂课之前,对这篇文本解读之细。既看到了男孩虽然“累”但仍然坚持一条条地救着小鱼,也看到了男孩因为自己能够挽救条小生命虽累但却开心。因此在“意外”来临之时,教师才能如此从容镇定,并在这两者看似矛盾的个体——“累”和“不累”展开新的讨论,激起更多的思维的碰撞。

(二)情景柑依,相辅相成

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充分地利用教学材料,并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并让学生转换角色说说小鱼现在想说什么,层层递进。在一个“蒸”字的教学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将“蒸”字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更是将情感推上了一个阶梯,与此同时让学生说说如果我是小鱼,我会说些什么。“好想回到大海,我想要活下去”这样的呐喊从学生的口中发出来,为课文的情感奠定了基础,也为“意外”铺好了路。

(三)立足生本,尊重个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针对课堂教学的动态交流过程中由学生产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又保护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思维不受约束。这堂课中教师恰恰抓住了这点心理,当“意外”出现时,教师先是一句表扬,提起了那些已经没有了精神的孩子们的兴趣,将这个“意外”转变了个形式再次投向了孩子们,从而再次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机遇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而课堂中的“意外”则是留给教师们创造“精彩”的最好机遇。因此作为年轻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牢牢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让它成为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星桥小学311100)

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反思


神奇的"转化"思想——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反思

陈彩凤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幸合里小学)

摘 要:梯形的面积计算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具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系统研究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关键词:梯形;面积;转化

【案例叙述】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如,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它们形状不同,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有的用对折的方法,有的用剪拼的方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建立数学模型。

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高6cm,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梯形的面积用公式也就是10×6÷2=30 cm2

师:恩,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 cm下底6 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 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上底1 cm下底9 cm,上底0.5 cm下底9.5 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写成(0+10)×6÷2,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上底+下底)×高÷2.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虽然面积都相等,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发现了这么多规律,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a+b)h÷2

当b=0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这个式子就变成s=(a+a)h÷2,也就是s=ah,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进而继续深入思考,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自我意识强,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通过集思广益,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大家就出现了争议,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9.

王俊英,桑海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2004.

张奠宇,孔凡哲。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片段及教学反思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片段及

原创: 佩琰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1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篇哲理散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出个大概的意思还是可以的,但是想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使文章和自身产生联系,似乎不太容易。因为哲理性散文虽然议论,观点明确,但是并不像一般议论文一样有逻辑严密、事实详尽的论证,而是代之以形象的诗化的语言,通过或饱满或深沉或强烈的情感来唤醒读者内心的理性。这样一来,对习惯了叙事性散文的学生来说有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有难度的,因为一旦偏重了议论和哲理的分析,就会破坏它整体的韵味和美感,也会降低学生学习哲理性散文的兴趣。所以,就要从文章的情感角度来入手,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到和文章内在情感同样的强度,学生才能顺利地理解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也规避了习惯性的分层分因素(叙事、论证、修辞、语言等)的分析对文章整体美感的破坏。

受一个微信小程序游戏的启发,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一台时光机放在了你面前,这台时光机上只有两个按钮,一个按下去可以重启人生,另一个则是打开一扇门继续你现在的人生,而你必须选择其中一个,你将怎么选择呢?”一多半的学生选择了第一种,其他的则选择了第二种,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回答自己选择的理由。

选择第一种(重启人生)的同学有:

张嘉怡:“我选择重启是因为过去有很多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能够做得好一些,不让自己留下那些遗憾!”(我:“嗯,弥补遗憾。”)

李泽源:“假如我知道某一期彩票的中奖号码,那么我重启之后就可以回到开奖日期之前去买那个中奖号码,这样我就可以成百万富翁了!”(同学们哄笑他财迷。我想这小子一定是看了《超时空同居》这个电影,不过不能让话题变成“财迷”,我就说:“知道了一个好的结果,回到过去用更好地方式和姿态来迎接这个将要发生的好事,也是一种不错的迎接人生的方式。”)

李依萍:“我选择重启是因为我现在知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样再来一次我就可以避免犯一些错误,这样我后面的人生也可以有更好地发展。”(我:“对未来的期许。”)

蔡语童:“我想重启是因为以前的朋友、同学、老师,毕业以后大家都失去联系了,但是以前真的很美好。”(我:“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选择第二种(继续现在的人生)的同学有:

李坤瑶:“过去的就过去了,我想继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很坦然的人生态度。”)

张旭堃:“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挺好的,不想改变。”(我:“说明你很幸福。”)

钞晨浩:“现在的家人、朋友、同学,我们能聚在一起就是难得的缘分,如果重启,可能遇到的就不再是这些人,但我很珍惜现在的缘分。”(我:“这话大家听着有没有很暖心?”同学们自发地为他鼓掌。)

高丹妮:“我不想重启,以前的遗憾或者错误,换一种活法也会产生那种活法可能会有的错误,所以都一样,为什么不就珍惜现在的生活呢?从已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以后避免再犯同样地错误,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我:对未来非常有信心呢。)

等发言差不多的时候,我来总结:“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因自身经验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不管你做出那种选择,归根结底,是源于人生当中你最在乎什么,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同学们表示肯定,然后我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导入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学生整体的情绪都激发起来了,他们会很好奇自己的选择标准放到哲学家的视界里,是否具有优质或者说高尚的品质。学生的专注力、好奇心、情感强度自然而然就和文章开宗明义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强烈的感情相契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通常都比较好奇老师的观点。我陈述了我的选择:“我选继续现在的人生,因为我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当然我在过去也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正是因为过去所有或好或不好、或开心或难过的经历才塑造出了一个现在的‘我’,所以对过去我并不后悔。而未来对我来说也是有很多可能性,是值得期待的。就算人生重来,那重来的人生也只是千千万万的可能性之一,既然现在和重来都只是可能之一,那么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所以此生值得就足够了。”文章最后一段:“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其实也是在肯定富有追求并为之倾尽一切而奋斗的现世人生。

以上是四班的课堂记录,下午在二班上课,学生们的反应也是很积极的。

选择第一种(重启人生)的同学也是占大多数,理由也集中在弥补遗憾、改变不好的习惯等方面,不过也呈现出跟四班学生不同的一面:

刘怡然:“我选重启是想回到过去,珍惜以前没有珍惜的人。”(她说这个理由时,我感到特别心疼,因为知道她的所指是谁。自己班的孩子,了解他们多了,就特别容易动感情。)

白文晴:“如果可以重来,就可以再见到家里逝去的老人。”(她说着说着,眼里就开始闪泪光。)

……

明显可以对比出,二班的孩子更感性一些,而四班的孩子相对理性一些。

选择第二种(继续现在的人生)的同学也呈现出同样的倾向于感性的特点:

林文菲:“我想和现在的家人继续在一起,如果重启,就会失去他们。”(表情有些激动。)

王婷婷:“现在就挺好的。”(微笑。)

刘家昌:“我不想失去现在的家人。”(有些紧张,语言断续。)

……

不过也有相对理性的观点:

乔冰倩:“正是人生只能有一次,所以才可贵,才要倍加珍惜。”(语气非常坚定。)

曹甜田:“现在的人生会犯错,换一种人生同样也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也会犯错,同样会犯错,既然一样,那就不如总结好经验教训,以此为鉴,认真走好接下来的路就好了。”(语速稍快,但语气很激动。同学们自发地为她鼓掌。)

当然,在二班我也陈述了自己的选择,同样地引出了本节的课题。

引入正文以后,由于文章有非常清晰的结构层次,总—分—总的结构,每一个段落对应一个方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且中心句之后就是明确的理由,理由之后就是追求的结果,学生只要进入,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

2

这篇文章有一个重点问题、两个难点问题和一个疑点问题。

先说两个难点问题。

(一)难点一:怎样理解“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中的“深渊”?

学生很容易看到这句话前面破折号指向的是“孤寂”,而作者描述的是极其深沉的孤寂的感受,是指向灵魂的孤独感。直接让学生来回答,由于生活、情感、学识等经验的不足,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于是我换了个问法,大家有没有过某个瞬间令自己崩溃了的那种孤独感的经验?学生思考过后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

四班学生:

张嘉怡:“当一个人对什么事都特别自卑的时候,会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自己,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时候特别孤独。”(我:因为自卑而自我建立起来的与人际的隔绝,确实很孤独,很难承受。)

高睿涵:“在晚上,周围一片安静,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孤独,还很害怕。”(她否定了怕黑这一点,于是我说:“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令人感到孤独,但也许天一亮,自己加入外面的车水马龙人声喧腾之后,夜晚的恐惧感就消失了。”她点了点头。)

李泽源:“有时候会有一瞬间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画画不想了,写字也很烦,什么事都做不了。突然就对自己特别厌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我的存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亵渎。”(这时有其他学生开始笑着说:“抑郁了,要自杀了。”我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过这种感受?”有几个同学表示有过。于是我说:“这并不是抑郁了,这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当你有这种感受的时候,说明你开始学会内省了,开始思考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思考自己在这个客观世界的存在价值,这表明你开始变成熟了。如果你还没遇到过但是在将来遇到了,请提醒自己不要恐慌,更不能绝望,要给自己说‘我要迎接成长了,我应为自己感到高兴。’”)

钞晨浩:“当父母吵架的时候,特别想阻止他们,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感到自己力量特别弱小,特别希望自己变得强大。”(我:当下对现实的无力感,特别孤独。)

二班学生:

牛雨露:“每次我做错了事,被我爸妈打了之后,感到特别孤独。虽然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决心要改,但是我觉得我不理解他们。”(我先确认了一下她的话,因为她的表达,乍一听是有些跳的,我问:“是你觉得你不理解他们还是他们不理解你?”她很确定地回答说:“我不理解他们。”按一般情况来说,孤独是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产生的,所以她的表述让我感觉有点跳。但我马上反应过来:“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打了你,虽然使你认识到了错误,但是却没有教给你怎么样做才是对的,没有告诉你正确的出路,所以产生的无助感,因无助而孤独?”她表示肯定。能想到这一点,也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看到太多家长根本就不会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家长自己的思维就跟孩子似的。)

白文晴:“有一次我姑姑家的妹妹……给她过生日,回家耽误了时间,就在路边,我被我妈扇了一巴掌。”(我提问的是谈某个瞬间的感受,但是她的回答却是要引出一个背景,所以我提醒她去掉故事背景,直接讲当时的感受及原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并且回答问题要符合要求。但她自己并没能概括出来,所以我替她说:“是因为被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误会了。”她点了点头,因为当她开始讲述的时候,眼泪都开始打转了,这姑娘真的是很容易掉泪。)

王婷婷:“我从甘肃刚来洛阳上学的那两年,一学期只能见我爷爷奶奶两次,我就特别想他们……”(她说着说着也要哭,因为我很了解她的故事,所以赶忙说:“对,对最亲的人的思念。”一定要控制课堂气氛和走向。)

徐奥凯:“不怕大家笑话,我之前喜欢过一个男生,我用了好长时间才鼓起勇气跟他表白,但是他却说‘你开玩笑的吧?’当时就感觉有个大石头砸在了心里一样,特别孤独难受。”(我:“自己用尽勇气无比珍视的一件事,在别人却是轻描淡写毫不在乎的时候,确实很受打击,很难过。”我不忌讳学生在课堂上讲恋爱这个话题,因为讲出来,老师才有机会做出正向的引导。)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明显可以看出四班的孩子更多理性的反思,我自己班二班的孩子更感性一些,但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都是他们真实而宝贵的人生体验。

(二)难点二:怎样理解“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

理解这句话重点在“云霄”和“尘世”两个词,学生很容易想到“云霄”代表理想境界,“尘世”代表现实世界,这也是学生学会了从一句话中分出两个方面来,或者说知道了老师平时强调的一分为二看问题。但八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会一分为二之后还要合二为一联系起来看问题,辩证思维能力还不成熟。

但是李露娜的回答却突破了这个局限:“云霄和尘世是相对的两方面,但越是感受到爱情和知识的理想境界的美好,才能越深刻地体会到现实世界的人们的苦难。”她回答的很有思想性。本来她是没有主动举手的,属于听得认真但回答问题不积极的这种学生,但提问一次还是有意外的收获的,大概是缺乏勇气吧。

一个重点:怎样理解“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的现实人生,却是“值得为它活着”的人生?

一个疑点:追求爱情的结果是“我还是得到了它”;追求知识的结果是“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的人生追求的结果却是“深受其害”。似乎一个不如一个,一个比一个令人感到悲观,但为什么最后却仍旧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其实,通过前面学生结合自己人生经验的讨论和两个难点的解除,这两个问题顺其自然就解开了,因为那是自己为此奋斗的人生,所以人生值得。这个主题,不用再费什么力气去解释。

课后作业布置的同名作文,要求结合自身来写,仿照本文的语言形式。学生们不但没有抗拒,反而有一丝兴奋。期待下周看到他们的作文。

教学反思


篇一:excel

(一)微机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认为这是放松是课,那么如何使同学们在放松中学习知识,又在学习过程中放松精神,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了。我个人认为教师首先要有一种饱满的激情,用你的激情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同时课堂上的举例练习应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体现了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了解,没有代沟。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提出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要求学生先求出同学的各科总分,再求个人平均分和单科最高分,这时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有的同学求平均分时的取值区域选择不正确,以致结果出错,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指引: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数值区域的选择,即总分也在计算范围内了,同学们就会解决了。这样的过程远比老师演示如何去做好得多,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计算区域应如何选择。

(三)同学们在熟练了SUM函数、AVERAGE函数、MAX函数的使用后,会觉得利用函数运算很简单,也很方便,此时就再提出新的任务,如何将成绩表按总分递减排序?要求学生自主观看课件学习,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难在如何选择排序的数据,有的同学把最高分选择在内,有的同学只选择总分,这时就要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只选择总分进行排序?并指出排序应注意的问题。

篇二:excel教学反思

《认识新帮手——excel》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单元的内容,这本教材是2009年新出版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Excel是微软办公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是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表格,能完成许多复杂的数据运算,能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且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的功能。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3的操作,对Excel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Excel的电子表格世界。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Excel与word2003同属office办公系统软件,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设置悬念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力促“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利用word与excel的对比,来学习excel,这是整节课的主线,在完成启动Excel后,介绍主界面。教师机广播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说出此窗口和学过的word窗口的相同部分(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滚动条),找出不同部分(名称框、全选按钮、列标、行标、工作表区),认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操作能力培养,边认识边学习。

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针对新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自己上课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趣味性教学。

从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在本节课中,始终让“趣味”作为领路人。

2.注重合作性。

学会合作是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问题,但存在不同的解决方法,让他们的思维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适时作出评价。

肯定学生是对学生最好的认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就是对全体学生都作出了评价,每节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随时评价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

篇三:excel教学反思

电子表格一课,是八年级计算机课程下册的内容。虽然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但表格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价格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成绩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当我在电脑上打开期末考试成绩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课堂顿时变得非常活跃,都睁大眼睛看着全班的成绩。这一效果和我预先想的正好符合。因此开始介绍电子表格的概念和平时使用的范围和作用。通过介绍电子表格,从而引入EXCEL软件是处理电子表格的常用软件。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何启动EXCEL,建立新的工作薄,保存工作薄,以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在本节课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设计本班这学期的课程表)。

在学习如何启动EXCEL中,主要讲解EXCEL图标和其它软件图标的不同之处,以及图标的由来,加深同学们对EXCEL的印象,同时,利用WORD与EXCEL的界面比较学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在EXCEL中,单元格的概念,行和列的标记,以及其它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对于建立和保存新工作簿,方法也和WORD相同,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恢复学生对WORD操作的记忆,来举一反三,融合使用。当然,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还是必须要讲的,比如,工作薄由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薄可以包含255个工作表等。学生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乐此不疲。在讲解最后一个内容——设计电子表格时,我通过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课程表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在乎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为接下来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看了我的演示,因此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一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了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我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请教已经完成的同学,通过观看他们完成的作品及讲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而且,在时间把握上,还稍有不足(最后上机实践的时候只有15分钟左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