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泥塑教案 > 导航 >

泥塑教案,2024泥塑教案,泥塑教案范本

活动目标

1.会用搓条法和盘粘法有创意的制作小蜗牛。

2.制作时态度认真、做工精细、有自己的特色,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会用搓条法和盘粘法制作小蜗牛。

教学难点:

制作时态度认真、做工精细、有自己的特色,并获得成功的喜悦。

准备材料:

陶泥、泥工刀、牙签、树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看谁最先猜出来?

(说它是头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屋子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泥条盘筑小蜗牛。

(二)观察讨论

1.展示作品,你们认真观察一下,蜗牛的身体包括哪几部分呢?

幼儿回答:壳、身体、触角、眼睛。

2.每个组桌面上的盒子里都有一只小蜗牛,快拿出来仔细看看,想想这些蜗牛的壳、身体、触角、眼睛分别是怎么做的?又是如何组装在一起的?想好后在组内讨论并试做一下。

壳:搓好泥条,把泥条盘卷起来,粘接牢。

身体:与蜗牛壳相等粗细的泥条,粘接在壳下。

触角:做两根等长的细一些的泥条,泥条的一头盘卷一圈半至两圈成触角状,分别粘在头的两侧。

眼睛:揉成相等大的泥球,粘在刚才粘触角的位置。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盘粘法,这就是盘粘法。

想好后与组内的其他同学交流并试做。

学生观察、讨论、制做,教师组织。

(三)自由创造

1.刚才小朋友们自己研究了小蜗牛的制做方法,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看?

2.看到这么多的小蜗牛,它们的形状不同、姿态各异,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制做出有自己创意的小蜗牛呢?

3.提出制作要求:

(1) 边听音乐边制作,音乐结束后,面向老师坐好。

(2)正确使用搓条法和盘粘法进行小蜗牛的制作。搓条均匀、盘粘牢固。

(3)要有自己的创意。

(四)激励评价

1.同学们的小蜗牛也已经做好了,各小组的同学互相看看你们的小蜗牛,把你们组做工精细又有创意的小蜗牛介绍给大家。

2.看到你们经过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制作出这么棒的小蜗牛,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些小蜗牛多么可爱呀!生活中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要伤害它们。

查看全文>>>

设计思路: 从小让幼儿接触、欣赏各类美术作品,喜欢并积极参加美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趣,开展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万圣节、圣诞节、儿童节、幼儿园里,小朋友经常会看到形形色色的面具,他们常常戴上表演且爱不释手。如何激发幼儿制作自己喜爱的面具,运用绘画、捏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本次活动的初衷。手绘面具和泡泡泥塑面具由于材料不同,制作方法有明显的差异,本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借助适当的泥工工具进行搓、压、刻…通过想象、尝试创作出自己喜爱的面具,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愉悦与快乐。 活动目标: 1、利用泡泡泥的可塑性,塑制一个有趣的面具玩具。 2、运用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使面具造型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立体造型能力。 重点: 用彩泥塑造一个生动有趣的面具玩具,初步尝试立体造型。 难点: 培养幼儿发散思维,对面具的帘布作夸张与变形,使面具更有趣。 活动准备: 多种面具的形象、挂图、装饰品,人均可用的各色泡泡泥,纸浆面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让幼儿观察许多泥塑面具的造型,直接导入课题。 二、基本部分 (一)讲述部分 1、师:“爸爸、妈妈平常带我们去逛街,都会看到玩具摊上常有出售各种面具玩具。有传统形象的京剧脸谱,也有现代动画片中机器人脸谱,有时我们还能看到藏族宗教节日用的鬼头脸谱面具,还有非洲黑人脸谱面具……这些脸谱面具既可以戴在脸上表演节目用,又可以挂在墙上作为一种壁挂装饰品。(介绍面具) 2、在什么节日里可以看到人们戴面具? 3、让幼儿观察数种脸谱,分析它们的脸部造型、头部装饰是怎样的? 4、问幼儿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脸部造型? 5、讲解制作方法: (1)先塑脸型 (2)塑五官 (3)添装饰 (运用夸张与变形等艺术处理方法,对面具的五官做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多观看,多修改,力争生动、有趣) (二)幼儿操作。 (三)巡视辅导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 延伸活动: 1、全体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及佩戴上一些装饰品开一个假面舞会。 2、将面具摆放在表演区、语言区,供幼儿在区角游戏中活动。

查看全文>>>

《泥塑——相框的制作》教案 吉化第一实验小学 阮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泥相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陶艺的基本技法——手捏成型法、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等,提高他们的制作能力。 (2)通过观察相框的外形、图案装饰,激发起学生对陶艺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陶艺作品的设计和装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学过的陶艺技法制作泥相框。 难点:设计新颖,外形独特,装饰美观。 三、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有关相框的图片资料)、泥相框范作、泥塑用具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自从我校开展陶艺教学后,我看到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每当你们在制作陶艺作品时,老师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时不时地拍些照片,你们想不想看看自己制作陶艺时的精彩片段呢?(学生齐声回答:“想看”) 放课件——《正在陶艺制作中》 我想如果把这些精彩的照片配上相框效果会更好,于是老师做了两个泥塑相框,你们看看和我们这些照片匹配不?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泥塑——相框的制作。 (二)讲授新课: 1、在制作相框之前,让我们了解一下,相框的基本结构。(课件) 分为外框、底板、装饰、支架四部分。那么我们在挑选相框时,哪几部分是最吸引我们的目光呢?(外框、装饰)也就是相框的主体部分。 2、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各种各样的相框,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和图案装饰。(课件) 3、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各种材质的相框,你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做一个。别着急,让我们学习一下泥相框的制作方法。(课件) (1)首先把一块练好的泥分成两份,制成两张泥板。 (2)把这两张泥板摞在一起,切割成外形、大小相同的两块泥板。把其中的一块挖空并制成外框。 (3)设计添加图案装饰并制作支架。 (4)把各部分的衔接面打毛刺,摸泥浆,并进行组合。 (5)最后,运用学过的陶艺技法,进行装饰整理。 这样,一个泥相框就制作好了。(出示泥相框的范例) 4、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各种陶泥相框(课件) 归纳陶艺的几种基本技法:手捏成型法、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 图案装饰法:刻画法、粘贴法、镂空法(并板书) (三)作业训练: 下面时间就让我们独立设计制作一个泥相框。(音乐)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展示并总结: 根据相框的外形、图案装饰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结陶艺的基本技法。 (五)课后拓展: 1、把自己的生活照贴在泥相框里。 2、框凉干后,可以将其涂上颜色。 (六

查看全文>>>

一、活动背景及目的

为营造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普及推广艺术知识;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同学的想象力。为同学们提供一片张扬个性的天空,结合材料学科优势,丰富陶艺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学院同学间的交流,以创意会友,增进友谊。

二、主办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通讯社

三、活动时间地点

5月11日上午9:00 南湖篮球场(食堂门口)

四、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武汉理工大学在校生;形式自由,可单人参赛,也可组队参赛(每队不超过3人)

2、报名方式:

1)材料学院学生通过生活委员报名,填写报名表,5月11日前将姓名、学院班级、联系方式发至邮箱

2)外院学生可通过我们的宣传活动报名,我们将在5月8日、9日,在南湖食堂、鉴湖食堂设置宣传报名点,欢迎大家踊跃参与。也可通过邮件方式报名,5月11日前参赛选手将姓名、学院班级、联系方式发至邮箱

3、作品基本要求:

作品基本成形;参赛作品要求内容积极向上,贴近校园。

五、比赛流程策划

1.当天早上比赛9:00准时开始,参赛选手在比赛场地集合并做好签到工作,由签到先后顺序分组。

2.由主持人介绍到场泥塑艺术家,并由艺术家进行现场半个小时的泥塑表演,并同时简要介绍泥塑技巧。

3.比赛开始,参赛小组自行构思泥塑造型,并捏出理想作品,由主办方提供泥土、水,限时一个半小时。比赛过程中,泥塑老师将进行现场指导。

4.由艺术家及材通社主要干部担任评委,分别对参赛作品打分,满分100分。最后得分=艺术家评分60%+材通社评委平均分40%,工作人员统计得分。

5.对获奖小组颁发奖品和证书。

六、评分细则及奖项设置

主题创意30分:要求主题鲜明,富有个性,思想健康。

作品美观30分:作品要求外观生动形象,再突出主题的同时不乏美感。

技巧应用20分:合理运用各种手工技巧等,使作品整体完整、局部精细。

小组配合20分: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能突出团队精神

由艺术家及材通社主要干部担任评委,分别对参赛作品打分,满分100分。最后得分=艺术家评分60%+材通社评委平均分40%。根据各小组最后得分,评出一等奖两组、二等奖四组、三等奖六组。

七、注意事项

1)选手在具体比赛阶段不得超出比赛规定时间。

2)选手比赛过程中听从工作人员安排,保持赛场纪律。

3)作品主题必须健康、积极向上。

4)活动负责人:周雪 联系方式:

查看全文>>>

这篇《幼儿园大班泥塑教案范文:有趣的动物》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活动目标 1、在创作的过程中使幼儿感受泥塑的快乐,享受成功的愉悦。 2、通过泥塑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好塑造力。 3、指导幼儿运用搓、团、捏、压等技法塑造面--具。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动物面--具 2、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面--具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多好看的面--具呀!你们喜不喜欢呀?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好不好?

二、展开 1、ppt课件:动物面--具

(1)欣赏不同造型的面--具,引发幼儿做面--具的愿望。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你喜欢哪个面--具? 小结:面--具可爱,各有特色。

(2)你们想不想用面泥制作面--具呢

2、幼儿讨论、交流如何制作面--具提问: 你知道这些面--具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吗?

3、对范例面--具进行分解、演示,让幼儿了解面--具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引导幼儿学习塑造不同造型的面--具。

4、幼儿创作,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用搓、团、捏、压等技法塑造动物,也可将其夸张、变形。 (2)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三、结束 作品欣赏展示:引导幼儿介绍、评价自己好同伴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在欣赏图片中初步了解登封人刘永占的泥塑作品真实、朴实的特点。

2、学习用团圆的方法制作糖葫芦,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力。

3、对泥塑这种美工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泥、泥工板、泡沫板、木棍儿

活动过程:

1、欣赏泥塑

(1)出示泥塑图片,引出泥塑是用泥做出各种造型

(2)观察泥塑的各种造型

(3)引出做出这些泥塑的登封人刘永占

2、做泥塑糖葫芦

(1)请幼儿讨论泥塑糖葫芦怎么做

(2)介绍、发放材料,并进行安全教育

(3)幼儿尝试做泥塑糖葫芦

3、交流、展示作品

(1)请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糖葫芦,为什么?

(2)请幼儿把糖葫芦布置在区角活动。

查看全文>>>

设计思路:

泥塑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能提高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

和一定的美学素养,并能使幼儿积累一些初步的立体雕塑技能。但以往的泥塑活动都以实物范例为主来引导幼儿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独立创造性,违背了当代幼教界提出的自主学习,幼儿被动地学,学得辛苦。

这次活动,我决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泥塑活动,试图在指导方面突破以往的“范例+临摹”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用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受,逐渐掌握一些基本造型。于是我通过设置一定的悬念来调节幼儿的心理,促使幼儿自主地尝试,学习,积累。

过程实录:

目标:1、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讲一讲,充分感知花瓶的造型特点。

2、能恰当运用搓、揉、捏等技能,学习创造性地泥塑花瓶。

3、设置情境,提高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

准备:每组一只用彩色塑料袋包裹好的花瓶(各种形状)。

每人一块橡皮泥,泥工板。

若干朵用铅丝、皱纹纸做的彩色纸花。

过程:

1、猜一猜。

请小朋友猜一猜,桌上塑料袋里藏着什么?

[设置一定的情境,引出悬念,激发幼儿对这次活动的兴趣。]

2、摸一摸,讲一讲

大家轮流摸一摸,边摸边讲,讲讲里面是什么东西?是什么形状的?

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塑料袋里藏着什么?(花瓶)

[让幼儿主动去感知塑料袋里的物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通过摸一摸,讲一讲,初步感知了花瓶的造型特征,为以后的泥塑活动奠定了基础。]

3、提出要求,幼儿操作

今天,老师给每组带来了一只漂亮的花瓶,每只花瓶的样子都不一样,请你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然后用橡皮泥做一做,花瓶会是什么样的呢?

要求:(1)保持安静,小嘴巴抿紧

(2)可以一边摸,一边捏,一步一步感知。

(3) 花瓶要做得大一些,老师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小花朵,花瓶做得好的小朋友,老师就送他一朵花,好吗?

[整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幼儿主动的去感知,并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知,没有范例,但更多的是老师有意识地引导,比如悬念的设置,鼓励幼儿边摸边捏,用小花朵激励幼儿把花瓶的形象做得更精致等等,幼儿少了范例的临摹,一下少了许多限制,不用考虑象不象,只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老师针对每只幼儿的花瓶给予肯定,可以树立每个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相信自己做得都很成功。]

4、展示作品,小结

请每组小朋友打开塑料袋,

查看全文>>>

设计思路:

从小让幼儿接触、欣赏各类美术作品,喜欢并积极参加美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审美情趣,开展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案出自:)日常生活中,万圣节、圣诞节、儿童节、幼儿园里,小朋友经常会看到形形色色的面具,他们常常戴上表演且爱不释手。如何激发幼儿制作自己喜爱的面具,运用绘画、捏泥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本次活动的初衷。手绘面具和泡泡泥塑面具由于材料不同,制作方法有明显的差异,本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借助适当的泥工工具进行搓、压、刻通过想象、尝试创作出自己喜爱的面具,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愉悦与快乐。

活动目标:

1、利用泡泡泥的可塑性,塑制一个有趣的面具玩具。

2、运用夸张和变形的艺术手法使面具造型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立体造型能力。

重点:

用彩泥塑造一个生动有趣的面具玩具,初步尝试立体造型。

难点:

培养幼儿发散思维,对面具的帘布作夸张与变形,使面具更有趣。

活动准备:

多种面具的形象、挂图、装饰品,人均可用的各色泡泡泥,纸浆面具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让幼儿观察许多泥塑面具的造型,直接导入课题。

二、基本部分

(一)讲述部分

1、师:爸爸、妈妈平常带我们去逛街,都会看到玩具摊上常有出售各种面具玩具。有传统形象的京剧脸谱,也有现代动画片中机器人脸谱,(教案出自:)有时我们还能看到藏族宗教节日用的鬼头脸谱面具,还有非洲黑人脸谱面具这些脸谱面具既可以戴在脸上表演节目用,又可以挂在墙上作为一种壁挂装饰品。(介绍面具)

2、在什么节日里可以看到人们戴面具?

3、让幼儿观察数种脸谱,分析它们的脸部造型、头部装饰是怎样的?

4、问幼儿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脸部造型?

5、讲解制作方法:

(1)先塑脸型

(2)塑五官

(3)添装饰

(运用夸张与变形等艺术处理方法,对面具的五官做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多观看,多修改,力争生动、有趣)

(二)幼儿操作。

(三)巡视辅导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

延伸活动:

1、全体幼儿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及佩戴上一些装饰品开一个假面舞会。

2、将面具摆放在表演区、语言区,供幼儿在区角游戏中活动。

查看全文>>>

范文资讯网精选栏目推选:“泥塑的作文”。

写泥塑的作文 篇1

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插着一双可爱的翅膀向时间这个天空缓缓飞去;又像是糊口的调味品,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说起童年,每个人都有许多滑稽、有趣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记得那时我还不满5岁,什么都还不懂。一天,爸爸从街上买了几条鱼,把它们倒进了我家的鱼缸里。“这是什么鱼呀?”妈妈笑着说:“是金鱼!”我看了看,果然,这鱼全身金光闪闪,特别漂亮。没等我看完这一条鱼,那三条又游过来了,看得我目眩缭乱,他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一条黑白相间,一条金黄色,一条鱼是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还有一条鱼肚子圆圆的,像极了要生孩子的妊妇。这时,我闻声妈妈说:“爸爸和妈妈要出去一会儿,你自己在家里要乖哦!”“噢。”我不经意地回答着,继承观察我的小金鱼,可是我越看越别扭。“原来是鱼缸里的水太脏了,弄得小鱼也都脏脏的。”我自言自语道。于是我便想到给小鱼洗澡,这样小鱼就会很干净了,说干就干,我立刻跑到洗手间拿来沐浴乳,然后把小鱼们捞出来,放在一个干净的杯子里,把以前的旧水换掉,重新接了一缸干净的水,再把小鱼们放进盛满新水的鱼缸里。最后,我把剩余的半瓶沐浴乳全部倒进了鱼缸,用手划来划去,弄出了许多泡泡。鱼儿们见我的举动都四处乱窜,我赶快安慰它们:“小鱼们,别怕,我是在给你们洗澡,洗完了你们就会很干净了!”说完这句话,它们果然安静了,不一会的功夫一条条小鱼却翻身浮上了水面。“金鱼你们可真像我,我也是洗完澡就睡觉。”我仍是别打搅你们了,慢慢睡吧!”我自言自语地说。

中午,妈妈和爸爸回来了,我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快看鱼缸!”“啊!”妈妈叫了起来:“这些鱼怎么死了!”“死了?它们不是在睡觉吗?我刚还用半瓶沐浴乳给他们洗澡了呢?”妈妈听后大笑起来:“傻孩子,你把沐浴乳放到鱼缸里,水被污染了,它们当然死了,死后他们就会浮上水面。”听了妈妈的话,我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我的童年趣事,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一想到它我就会为自己的愚蠢而大笑不已。现在分享给你们,你们也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呢?

写泥塑的作文 篇2

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想——作者是不是一个3岁小孩儿?仍是一个低能儿?为什么会用这种标题问题……甚至已经在冷笑我了。

仍是我来告诉你吧!我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奥特曼有多厉害、多勇猛,而是要想你倾诉一番有关我童年的回忆。

儿时的一天,不知从何时起,我熟悉了

查看全文>>>

指导思想:

阅“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为了能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力,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以泥塑教育为特色,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艺术——“泥塑”的热情,以点带动面,让学生玩泥,学捏泥塑的本领。在玩与学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情趣,发展学生的特长。

活动目的:

泥塑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艺术表达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很大帮助。泥塑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促进学生形成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方式,学生在玩泥过程中,边玩边掌握捏泥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创作艺术品,让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制作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通过班级、课余兴趣组的泥塑教学,学生掌握泥塑的各种方法。用捏、搓、揉、压、切等简易方法塑造各种艺术形象。让学生初步尝试玩泥、捏泥的乐趣。体验到创作泥塑作品的乐趣。

具体活动步骤:

1、确定泥塑兴趣组的成员名单,以班级为基地,挑选有泥塑特长的学生成立课余兴趣组。

2、教学时间:每周定时。一次。

(1):课余兴趣组: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

3、活动方式:

(1)以班级授课为主。(地点:教室)

(2)课后兴趣辅导为辅。(地点:泥塑工作室)

4、活动成效:以作品或照片呈现。

5、展览地点:泥塑工作室。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