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 导航 >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范本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

查看全文>>>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维持好教学秩序。做一份好的教案也算是老师的专业技能。优秀的教案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事半功倍。教案中有哪些内容呢?经过范文资讯网精心整理,推出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小学平均数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2.师继续演示:如果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

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

师: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使他们变得一样高的呢?(拿开挡水板,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指名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给少的,使大家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有没有变?(指名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男女队投篮比赛中各自的平均数。

3.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投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

(1)。第一组和第二组操

查看全文>>>
篇一: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精选习题,注意设置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应该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篇二:平均分教学反思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 查看全文>>>

平均数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 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 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物体按下落方式进行记录。 3、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活动准备】 各种糖纸、羽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录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怎么样的?(幼儿自由讲述) 二、幼儿探索并讨论。 1、幼儿猜想并尝试:你桌上东西落下是怎么样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幼儿和同伴比较,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什么不一样? 3、幼儿交流: (1)你有什么发现吗?(幼儿自由交流) (2)为什么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所有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物体下落路线是不一样的。 三、幼儿分组探索,按照物体下落的路线进行归类记录。 1、请幼儿分组实验,观察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式,并商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现记录在纸上,你这些东西按照落下的路线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交流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己的记录方法。 你是怎么记录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小结:不同物体下落的路线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 )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来的情况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两张纸)幼儿猜想: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候不一样? 2、幼儿自己尝试,教师引导幼儿将纸折成不同的形状。 3、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观察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同。

查看全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教案推荐: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范例二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二)

“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物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他们的理解往往会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因此,在“加速度”的教学中,从“畅谈、类比、提升”的层次进行。

畅谈“速度达、速度变化大、速度变化快”,通过谈引发各个学簇的争辩,在争辩中会发现生活的日常理解与物理精确描述的差异,从而提炼精华,引出“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的概念。

类比“身高高、身高变化大、长得快”,加深“加速度的理解”。在类比中学生的例子会更精彩,使人有“意外收获”。

对于加速度,有的同学会望词生义,认为加速度就是增加速度,以为物体若有加速度,其速度一定增大。这种认识源于不理解加速度的真正含义。所以,提升2点:

提升1:加速度的“加”——“变”,即速度可增可减。关键是看“速度与加速度”的方向,两者同向加速运动,异向减速运动。

提升2:物体可以做加速度减小到加速运动和加速度增加的减速运动。通过例子和图像两种方法展示。

在整个展示

查看全文>>>

做英语阅读,就我自己的切身体会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阅读的速度越快,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脉络的能力就越强。以下我将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几点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多背单词。词汇量的大小是进行阅读的基石,很难想象没有词汇量如何能完成阅读任务,更不要谈速度了。如果我们积累了足够多的词汇量,看一篇文章的时候碰不到几个生词,可想而知,速度的提高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你在单位单词上停留的时间越少,对整个句子,乃至文段,就更能把握好。

2.注意力高度集中。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撇开其他的私心杂念,做到心无旁骛,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思想融入自己在看的文章之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一定要在平时自己做阅读练习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看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做到一口气看完,不要断断续续,更不要养成边看边默念的习惯。

3.用英语的方式思维。看英语文章的时候,有些同学要把看到的东西先暗暗转译成中文才能理解,这说明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没有产生质的飞跃。避免这种思维方式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和能力。

4.试着连句或是一目几行。看一篇文章的时候,注意不要逐字逐字地看,或是一句句的看,要把两个或三个句子连起来,一气呵成,把它们看完,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加宽自己阅读时的视幅,这个能力的形成要下很大的苦功,送大家一句话吧:勤与不畏难是关键。

5.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的阅读速度的提高在根本上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英语文章、书籍,使自己的阅读速度乃至阅读能力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可以说我的阅读速度的提高过程是不知不觉的。举个例子,我一度连续半年保持每天8-10篇英文散文或文论的阅读量,这样坚持下来,阅读的速度就上来了。

总之,提高阅读速度,没有捷径,要看大家的毅力有多强,勤奋度有多大。半年之内通过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可以使自己的阅读速度有个质的提高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飞快的阅读速度,会使自己在英语阅读时得到巨大的享受,希望大家也能达到这一步,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

查看全文>>>
篇一:加速度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篇二:加速度教学反思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本节课的重点是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难点是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加速度是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教材从加速度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变化率的概念,正确理解变化率的含义,对学习和正确理解其他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查看全文>>>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等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步骤具体设计安排的文书。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栏目给大家带来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范本等内容,供各位教师参考设计出合适的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