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2024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范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

《逃避自由》这本书是费罗姆的著作之一,起初看书的名字的时候,我感到很疑惑,对自由的渴望想必是人人都有的,从古至今人们为争取自己自由的权力付出了诸多努力,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看了此书以后,我发现原来自由与孤独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些关联的。 书中有句话是这样的自由虽然给他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让他感到焦虑与无能无力,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难免会被束缚,因为我们需要一个规律来进行社会活动,但是当给予我们极度的自由的时候,人本身所具有的依赖感臣服感便会有所减弱,虽然独立是好的,但是难免会因为无法与社会相容而感到一种孤独与不安全感。所以,人所具有的依赖感是我们有时候逃避自由的原因,也许我们在认为自己没有自由的时候,加倍的渴望自由,但是书中则提出自由会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使人无法承受,因为人还有一种天生的臣服愿望。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子女对于父母要求的自由,正如书中也有提到胎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结与割裂。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独立的过程,在年幼时我们有父母的庇佑,那时候自由这个概念尚未在意识中出现,而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我们又不断的想要脱离开父母,想要过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而在完全脱离开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渴望他们的管束,希望听见他们的叮嘱,甚至希望他们对我们再次进行管教,因为我们心中对此有中天然的臣服与依赖。我们害怕自由以后的孤独感,所以不断的想要与周遭链接在一起,有时候自由与孤独原来是可以很贴近的。 个体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一方面为自我力量的增长,而它的另一方面则就是孤独日益加深,自我力量的增长就我的理解看来,是对自由的争取和渐变独立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日益加深则是不可避免的。人在宏观看来虽然与这个社会有所联结,但在微观看来,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自由与孤独也都需要自己去一尝,争取一种自己所谓的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在品尝一种孤独。 在未读此书前,从没有把自由与孤独做一个联系,甚至觉得自由是极度美好的,但是从此书中我看到,原来自由与孤独是贴近的,逃避自由的人实质上就是在逃避孤独,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都会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感和臣服感。

查看全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一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二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蒙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

查看全文>>>

《自由在高处》是我颇为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熊培云对之前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两本书其实都对自由一词有颇多笔墨,只是前者多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本书则是通过个体的角度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勿宁死,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还是颇为喜欢这句话的,不过作者却似乎更加乐观,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以及对个体力量的肯定,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这种感觉我在阅读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书封底的话我很喜欢,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透彻、激励人心。

透彻,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纵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观点不乏新锐、客观,理性全面的分析,让作者所讲的每个故事栩栩如生,读完之后便觉得豁然开朗,真有一点小小的兴奋。

其实,熊培云的文字还不止如此,无论是《重新发现社会》,还是现在这本《自由在高处》,探讨的都与严肃敏感的甚至有一点黑暗的政治问题有关,可是,他的文字却温暖又宽容,这无形中影响着我,虽然周遭的现状并不完美,但是却要乐观,不要总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动,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

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让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处,而是掌控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查看全文>>>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范文一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范文二

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易卜生

我们有太多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而不自知,可以不按时工作而不自责,行人的中国式过马路,可以在公共场所喷云吐雾,城市内各式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也常见于报端,变通、潜规则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

同时,我们也在太多的不自由,学习的不自由,小学生放弃了快乐的童年,被一个个补习课外班压得呼吸不得,就业来自由,采访不自由,言论不自由,住房不自由,看病不自由,好象就是受了委屈也不自由,还要开胸验肺

《自由在高处》从不同角度解雇分析了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怪象,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西文主流价值观念的差异,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活的价值及意义,国家与社会在

查看全文>>>

争取未得的自由是可贵的,盘活已有的自由同样可贵。说到底,仍是需要一个积极的态度。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文章中提到的一道题:101-102=1,只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且只能挪动一次使其等式成立。我当时真的是想了好长时间,但是在知道答案的那一刻才恍然大悟。我想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吧。其实我们都只是受限于定向思维,题干中提到的一个词:挪动,那么我们想到的都是左右挪动。如果我们摒弃掉这种定向思维,让每个数字分离开来,肚子的存在,在脑海中活动,那么答案其实是简单的。其实定向思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我们周围的社会,我们常常会陷于一种横向的,或是纵向的思维之中,而很难把自己抽离出来,之身于外的看待各种问题。

其实以我们现在的阅历和见识,都是有限的,但是其实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个比自不自由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其实有很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自由的重要,认为没有必要。他们以现在生活为傲,安于现状,总会为自己的任何处境找到合理的解释。也或许他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什么是自由或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他们感到不需要自由,甚至认为自由是个累赘,自己自愿的处于被奴役的状态,那么就不需要同他们讨论自由了。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因为一方面我们都清楚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价值观的权利,而另一方面又为此担忧,然而,凭借我的也许也是带有片面性的判断,我认为他们是需要自由的,因为自由的相反方向是无法预料的深渊。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人而言,现在更重要的是唤起他们因为没有自由而带来的痛感,让他们感到自己有需要自由的需要。如何获取自由的重要性次之。我想着就是自由的前修课程吧。

从前读过一篇文章,说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3米高。接下来,在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阻隔它们与1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1米的地方了。过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板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它永远就只能够跳1米了。

这叫做"习得性无助",其实就是跳蚤无法改变现实,于是就屈服于现实,这是一种无助感。以此反应我们自己是很恰当的了,我们在多次失败中学会了畏手畏脚,大胆的念头从此消失不见。这就是我们给自己上的枷锁。

《自由在高处》获评新浪"中国好书榜"10大好书奖。颁奖词是:"以社会热点新闻为圆心,以常识为半径,作者为这个不规则的社会,勾勒出一个个规则的圆圈。"其实一

查看全文>>>

篇一:《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最近读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读罢此书,深深感受到熊培云把写作当成了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并一点点地努力着。“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希冀让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更好的时代。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二:《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狗日的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狗日的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

查看全文>>>

看书名顾名si义,这是一本关于自由的探讨和思索的书。其实准确来说是一本有关人权的书。

这本书的信息量蛮大的。作者古今中外纵横捭阖,带给人思想上很大的冲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既有对国家、社会的重新思索,也有对作为个体的自我的重新认识,有很大的收获。

老实说这本说有点不太能招架的住,旁征博引的太多,作者知识太渊博,提到的有些人物、书、电影有些自己是完全不知道的。所以理解起来有些地方还是有些困难的,但总体还可以。不过有一点好处是可以按图索骥发掘一些宝藏。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就是要去读一些胡适的书。

言归正传回到本书。应该说作者还是挺大胆,挺敢写的。因为在书里我们能看到他对国家、社会很尖锐的批评、很强烈的不满。但是作者并没有就不满在发泄什么或煽动人们的情绪,而是很客观的面对这些问题。作者把个人放在国家、社会中来写,从中我们能看到个人在其中的渺小,却也窥见了个人在其中的伟大。单独的某些观点、话语脱离了特定的语境确实有些鸡汤,有些语句非要断章取义甚至也产生完全相反的意义解释,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提到的,有读者根据书中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断言作者是维护现有不合理秩序的帮凶。从整体上去把握去理解书中的语句,我们当能体会作者的睿智和慈悲。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分别是面包和玫瑰、自救与自由、历史与心灵、演讲与独白。

面包和玫瑰这一辑里,写在前面的三句引言是:你需寻得所爱(史蒂夫乔布斯);没有写出来,没有唱出来的口号不是共产主义万岁,而是生活万岁(米兰昆德拉);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我对这一辑的理解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不容侵犯,个人根据所爱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生活是值得热爱的,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固有千辛万苦依然引吭高歌。在这一部分里,比较喜欢的是《第六种自由》、《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这两篇文章。

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实在是无处不在的。手机、电视,各种有用没用的信息。走在大街上各种的广告,各种形形色色的宣传。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过度的信息的包围之中。就在这昨天我女儿跟我说:走路、看新闻就能赚钱。一个手机app的广告,被我不谙世事的女儿给吸收了,而这根本不是她需要的东西。而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信息呢?作者写到现实是,有用的信息在黑箱之中无路可寻,而无用的信息管道却像章鱼的爪子一样连接我们身体与生活的每一根神经。因此,《第

查看全文>>>

把一本叫《论自由》的小册子看完了,作者是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穆勒。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到一句《马哲》教科书中的话: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论自由是向真理接近的方法论。

人类对自身有多不满,就意味着人类所掌握的真理有多残缺。同时,人类没有出现比现实更糟糕的状况,意味着人类某种程度上走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或快或慢,有时甚至曲曲折折。

真理可能是碎片化存在,而人类则透过海量的探索,将这些碎片拼在一齐,并透过传播、共享。这就有了主流与边缘(异端)的分界,自由意味着让主流之外的边缘(异端)存在。这能够算作是一种宽容,但其实际上是对真理的维护。穆勒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

异端可能是一种谬误,可能是一种邪说,也可能是尚未被人们感知的真理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它要么刺激着现有的主流真理使其尽量不被教条化、概念化,它要么将在未来补充现有主流真理身上藏有的缺陷。

人类对自身的前途似乎有很多的话要说,但很多时候又似乎一无所知。如果70亿的人类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机器,真理就会收缩;如果这是70亿充满个性、首创精神的鲜活的人,真理才会扩张。人类才有可能迈向终极目的地,如果有的话。

思想上的自由,放到生活中,就是一种彰显个性的态度与行动,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它的原则是,如果不伤害到他人,能够为所欲为;如果伤害到了别人,就需要遭受处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那些看似囚禁人们自由的监狱,如果被正当使用,实际上也是维护自由的设施。

这就引出了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教育。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它的存在是为了统治官僚机制输送人才,它就是一种反自由的,其结果是,最聪明的人被聚集在一齐去控制其余人的自由。

比如科举制度,哪怕我承认它是一种公平的制度而且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但它的结果必然造成官僚体系之外的,其余国民在自由领域探索活动的萎缩,如此,这个国家不会再有个性,不会再有首创精神,真理因此教条化,社会停滞。如果没有英国的坚船利炮,这天的中国或许与过去两千年的中国没什么差别,当然好与不好,大家自己会有想法。

这本书写在一个半世纪之前的英国土地上,如今的中国人读起来,或有许多共鸣。听我乱说,不如自己去看,很短,才10万余字。

查看全文>>>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所著的《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该作品所论述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以及他们的权界关系。我国思想家严复把该书翻译书名为《群己权界论》。该书语句生涩很难读懂,我认真读了两遍,理出点头绪,理解感受如下:

密尔说:个人的行为只要仅涉及自身而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他就不必要向社会承担职责。其他人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认为有必要时,向他提出忠告、指教、劝说以致回避,这些是社会向他的行为正当的表示不喜欢或责难时所能采取的唯一举措。对于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则需要承担职责,并且在社会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身利益时,个人还应当承当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这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权线界限。

密尔首先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个人自由务必是出自本人本能的行动:包括一是意识的自由,良心的自由,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在科学、道德、神学和信仰方面,在发表和表达意见方面的自由。二是自由制定个人生活计划,自由按照所喜欢的去做,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三是个人之间联合的自由。

同时,他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人性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最了解自身需求和内心想要的,只有自己最了解最清楚。如果用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子和传统习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则使天下的人都变成相同的人或相似的人,个人没有了特点和棱角,丢失了独立思考的潜力,各种欲望和冲动也将失去,天才将被泯灭,社会日益同化,就会造就了碌碌无为的凡俗之辈,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会走向衰弱的命运。

相反,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个人自由的选取自己生活的方案,为了到达自己的目标,他就会使用自己的观察力去看,使用推论力和决定力去预测,使用活动力去搜集材料,使用思辨力去做决定,还要事前事后周密思考,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会想法设法加以克服,以激发个性的充分发展,施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和价值,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需要天才,因为天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来源。但是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才会发挥作用,并且天才本身就更具个性和特点。因此,社会在干涉个人自由时务必格外慎重,务必有严格的一个限度。因为那些决定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大家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是社会的好恶,或者社会中

查看全文>>>

我时时在想现实的最深处会是什么?

狭小的天空,虽说听过看见大自然心情就会舒畅之类的话,但是在城市里,残留的自然仅限于天空而已。就算仰望那种天空也只有狭小。被电线和大楼覆盖至尽,简直就像被蜘蛛网和监狱幽禁一样。是的我正是被生病这种可怕的东西囚禁在这里。救世主也好正义的伙伴也好,谁都不能把我救出去。

时间从泛陈的书籍中剥落,恍惚间,十七个春秋已悄然流逝。叛逆与张扬,思恋而忧伤的我们,存在总是被简化,情感总是被忽略。一只脚迫不及待地跨入青春的大门,另一支脚却还在眷恋童年。

习惯了一个人被丢在家,习惯了无边的静谧,也习惯了无尽的孤独。没有人声的聒噪,没有烦乱的心绪,宛若徒走在雪地上那种冰冷的感觉。我想,寂寞也是一种享受,回忆就是幸福的答案。

我也有过美丽的曾经,在那些万恶的暴风雨之前还无忧无虑畅笑的记忆。有时会羡慕那会儿的恣意欢乐,偶尔还可以借此自我安慰,而不至于在某些时候觉得自己拥有的美好全是泡沫。可惜那些微不足道的记忆在这无比真实的现实面前只能选择被湮没。

课堂上,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手中的笔自然地滑落桌底。眼里沁着辛酸的雾泪,可是,不能哭。我勒令自己要平静地看待分数,要笑着走过这些令我不知所措的错误。但是我却没有一次做到。厚重的课本,上面繁琐的笔记将我囚禁在狭窄的圈子里,没有出口。我不向上,是的,可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那些低头独自走在路上的人的笑容是那么无奈。我们应该单纯、快乐,不是么?可又有谁能笑得释怀。

那天,我去了书店。随手翻开了那本无谓太多期待的书。一瞬间,醒悟写满瞳仁。

那书的作者是位留学过巴黎的作家,他也曾为为什么要写作而迷茫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他笔下鲜活起来,他用美好的事实以及小人物内心最真切的心理诉说着希望的价值。无论是写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描述古往还是今来,他都能把内心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因为无力,所以执着,则冥冥中把他的答案表露无遗。

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人文社会学推倒重来。对于那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自己的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是在寥寥无几,而能够像他这样独道地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冰心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童真与自然,朱自清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真诚与优美,而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是无比的感动。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

查看全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初中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高中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