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专德育述评范文 > 导航 >

中专德育述评范文

中专德育述评范文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形成了以胡果和萨维尼等为首的历史法学派(historische rechtsschule)。该学派诞生之初代表了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的重要法学流派之一,并统治欧洲法学界长达近一个世纪。在19世纪,历史法学派基本上代表了法学思想发展的主流。〔1〕 历史法学派的先驱者是霍伯特(hauboldt)和贝克曼(beckmann),而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则是胡果。胡果(gustav hugo,1764 ~1844)的主要著作是《作为实定法哲学的自然法》(1798)、《市民法教科书》(全7卷,1792~1802)、《查士丁尼罗马法教科书》(1832 )等。历史法学派的核心人物是胡果的学生、德国著名私法学家萨维尼(f.c.von savigny,1779~1861),主要作品有《占有权论》(1803)、《论立法及法学的现代使命》(1814)、《中世纪罗马法史》(1815~1831)和《现代罗马法的体系》(1840~1849)等。继胡果和萨维尼之后, 历史法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是萨维尼的学生普赫塔(georgfriedrich puchta,1798~1846),其主要著作有《习惯法》(全2 卷,1828~1837)、《潘德克顿教科书》(1838 )、 《教会法入门》(1840)和《法理学教程》(全2卷,1841~1847)等。除胡果、 萨维尼和普赫塔外,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还有艾希霍恩(k.f.eichhorn,1781~1854)、温德海得、耶林、格林、祁克等。 一

胡果最先将历史性的实用主义批判引入法学领域,他在对“历史性的”自然法理论表示赞同的同时,反对纯理论的自然法学和法典化了的自然法思想。他在《作为实定法哲学的自然法》中认为,由于法学家从事的是文科研究,并不进行任何实验,所以他们的一般性的思索对立法没有价值。他指出,一定民族的各种法规、法律,不会顾及一般性的自然法,如同医生在开处方时,总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会顾及医学的一般原则一样。因此,历史主义的个别化的观察方法与一般化的认识方法是对立的。

基于上述理由,胡果批判了启蒙主义立法者对法发展的僭越。他指出,“将自己的意见提供给统治者的法学家,一般而言,并不比同时代的其他人贤明多少。”〔2〕他们试图将法纳入各种法律之中的努力,完全是荒谬的,法的本质之源

查看全文>>>
/ 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形成了以胡果和萨维尼等为首的历史法学派(historische rechtsschule)。该学派诞生之初代表了德国封建贵族的利益,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的重要法学流派之一,并统治欧洲法学界长达近一个世纪。在19世纪,历史法学派基本上代表了法学思想发展的主流。〔1〕 历史法学派的先驱者是霍伯特(hauboldt)和贝克曼(beckmann),而历史法学派的创始人则是胡果。胡果(gustav hugo,1764 ~1844)的主要著作是《作为实定法哲学的自然法》(1798)、《市教科书》(全7卷,1792~1802)、《查士丁尼罗马法教科书》(1832 )等。历史法学派的核心人物是胡果的学生、德国著名私法学家萨维尼(f.c.von savigny,1779~1861),主要作品有《占有权论》(1803)、《论立法及法学的现代使命》(1814)、《中世纪罗马法史》(1815~1831)和《现代罗马法的体系》(1840~1849)等。继胡果和萨维尼之后, 历史法学派的另一位主要代表是萨维尼的学生普赫塔(georgfriedrich puchta,1798~1846),其主要著作有《习惯法》(全2 卷,1828~1837)、《潘德克顿教科书》(1838 )、 《教会法入门》(1840)和《教程》(全2卷,1841~1847)等。除胡果、 萨维尼和普赫塔外,历史法学派的代表还有艾希霍恩(k.f.eichhorn,1781~1854)、温德海得、耶林、格林、祁克等。 一 胡果最先将历史性的实用主义批判引入法学领域,他在对“历史性的”自然法理论表示赞同的同时,反对纯理论的自然法学和法典化了的自然法思想。他在《作为实定法哲学的自然法》中认为,由于法学家从事的是文科研究,并不进行任何实验,所以他们的一般性的思索对立法没有价值。他指出,一定民族的各种法规、法律,不会顾及一般性的自然法,如同医生在开处方时,总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会顾及医学的一般原则一样。因此,历史主义的个别化的观察方法与一般化的认识方法是对立的。 基于上述理由,胡果批判了启蒙主义立法者对法发展的僭越。他指出,“将自己的意见提供给统治者的法学家,一般而言,并不比同时代的其他人贤明多少。”〔2〕他们试图将法纳入各种法律之中的努力,完全是荒谬的, 查看全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法律文化也随之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变迁过程。这是一个多元法律文化不断冲突与整合,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从公法文化一枝独秀到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单一强化政策文化到不断强化法治文化,从热衷于法律的工具性特征到认同法律的价值性特征,以及内隐法律文化明显滞后于外显法律文化发展的过程。尽管如此,变迁后的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理性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大胆移植西方法律文化并加以本土化,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树立公民法律信仰。 关键词:法律文化,变迁,法治,现代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先后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等领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变革实践。法律文化也随之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体现和影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广度和深度。客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文化的变迁轨迹,评析法律文化的变迁特征,探寻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对中国法治建设工程乃至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的进一步深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体现这方面的价值功用。 法律文化是一个多义概念,一方面在于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问题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历史较为短暂。西方国家以美国法学家拉伦茨·弗里德曼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为标志,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而在中国,对法律文化这一概念引进、介绍并加以研究的,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另一方面,文化概念本身就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自然影响到它的子概念法律文化。综览众多研究法律文化的著作文章,对法律文化概念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但可以归纳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大类。本文认同中义法律文化观,即法律文化是指内隐在法律理论、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当中并通过这些法律现象表现出来的法律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它指导并制约着这些法律现象的变化和发展。法律文化从结构角度可以分为内隐法律文化和外显法律文化,内隐法律文化即法律意识,它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大层次;外显法律文化包括法律规范制度和法律组织机构设施两大体系。本文以此为前置条件和逻辑起点,并同时以主导法律文化为主线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文化的变迁述评。 一、法律文化的变迁轨迹 中国法律文化

查看全文>>>
/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法律文化也随之经历了较为明显的变迁过程。这是一个多元法律文化不断冲突与整合,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从公法文化一枝独秀到公法文化与私法文化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单一强化政策文化到不断强化法治文化,从热衷于法律的工具性特征到认同法律的价值性特征,以及内隐法律文化明显滞后于外显法律文化发展的过程。尽管如此,变迁后的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差距仍然很大,要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理性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大胆移植西方法律文化并加以本土化,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树立公律信仰。 关键词:法律文化,变迁,法治,现代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先后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法律等领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变革实践。法律文化也随之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体现和影响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度、广度和深度。客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文化的变迁轨迹,评析法律文化的变迁特征,探寻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实现途径,对中国法治建设工程乃至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诸多领域变革的进一步深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体现这方面的价值功用。 法律文化是一个多义概念,一方面在于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问题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历史较为短暂。西方国家以美国法学家拉伦茨·弗里德曼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为标志,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而在中国,对法律文化这一概念引进、介绍并加以研究的,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另一方面,文化概念本身就具有多义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自然影响到它的子概念法律文化。综览众多研究法律文化的著作文章,对法律文化概念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但可以归纳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大类。本文认同中义法律文化观,即法律文化是指内隐在法律理论、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当中并通过这些法律现象表现出来的法律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它指导并制约着这些法律现象的变化和发展。法律文化从结构角度可以分为内隐法律文化和外显法律文化,内隐法律文化即法律意识,它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大层次;外显法律文化包括法律规范制度和法律组织机构设施两大体系。本文以此为前置条件和逻辑起点,并同时以主导法律文化为主线展开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文化的变迁述评。 一、法律文化的变迁轨迹 查看全文>>>

三年的中专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我知道,这又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这除了有较强的适应力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中专三年的学习积累和技能的培养。

我自认为无愧于中专三年,刚入学时,我曾为身为中专生而懊丧过。但很快,我选择了坦然面对。因为我深信,是金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发光。所以我确信,中专生的前途也会有光明、辉煌的一天。

通过这三年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三年中的我,曾也悲伤过、失落过、苦恼过,这缘由于我的不足和缺陷。但我反省了,这只是上天给予的一种考验,是不能跌倒的。中专生的我们应该善用于扬长避短的方法来促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能力。

这三年的锻炼,给我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因此,面对过去,我无怨无悔,来到这里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面对现在,我努力拼搏;面对将来,我期待更多的挑战。战胜困难,抓住每一个机遇,相信自己一定会演绎出精彩的一幕。

查看全文>>>

我们都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纪,百年之后,我们又将同消失在这个世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专毕业感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专毕业感言(一)

小学时,对毕业没多大感想,只是想着要读初中了,显得十分的兴奋。到了初中,马马虎虎的读着书,因某些事出来后,不想去想它,也忘不了它,开始想办法努力地忘掉它,可就是…开始玩电脑,咦!!我发现玩开游戏不想那事了,开始成天去网吧上网玩游戏。不好迷上了它了,开始疯狂的耍,那时候也不期待好好学习了,只要游戏升级就好,也不渴望中专生活了。中学最后决定上了俩年,初三也没上,人生一大失败啊!最后决定去上中专了。对我来说可以是一种解脱,在这里生活了二年,对这里也有很多的感触和不舍,对即将分别的同学们感情都很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专。如今感觉时间飞快,转眼间,中专也将毕业了。已经毕业了快两年了,什么事都没做,一直在社会上混,不是瞎混。

在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和将要和同学们分别的那一刻,心里徒然生起一种不舍之感。不仅是不舍,还有留恋。跟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吵吵闹闹,争争休休,开开玩笑,一天了乐呵呵的。不觉得也不感到有什么,但等到真的要各奔东西了,心里又是一阵惆怅。

心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缘份呢?大家同在一个学校,同在一个教室,同听着一堂课,同做着一样的作业。大家都彼此的相识,彼此的了解。回忆起那点点滴滴,和同学们相处的日子,竟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值得回忆,值得珍惜。你是焦点时,同学们关注着你;别人是焦点时,你瞩目着他,为他加油,支持,鼓励。在学校你是有伴的,这不是说有这么多同学陪着你;而是有这么多认识你的人,知道你在干什么,无意中关注你,想到你,说到你。因为这里的生活都是熟人,而不像外面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一样,大家各自忙碌,各自奔波,就这样擦身而过。留给你的只不过是一个眼神,一个身影而已。在这里,且不说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你,帮助着你;就因为这些人都是陪你在人生跑道上与你结伴而行的人。

想想以前和同学们的不和睦,为了一点小事争吵,闹矛盾,甚至埋怨对方,讨厌对方。这些都又何必呢?这是一种怎样的难得呢?我们都应该珍惜这种缘份。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一生中认识了,如若不是认识对方,我们又何必去为一点琐事而生气,而去懊恼呢?我们都还那么孩子气吗?在踏出校园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这一切都是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忍让与宽容,何为校园,不就是让我们学到这一些吗?如何处事,如何做人。我们更不

查看全文>>>

关于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理论,古代学者和政治家有着不少的论述。综合这些论述,或许能更接近地勾勒出我国古代法的真实,辨析出我国法治早期时代的一些历史和特点。 一、法的产生—“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 先秦的学者认为,在国家和法律没有产生之前,远古的中国社会“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商秧说,“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百姓多了,不免产生奸邪,于是,作为度量奸邪、禁绝奸邪的法制得以产生。墨子分析说,天下之所以乱,其原因在于没有“政长”。于是选出天子,置立三公,划分“万国”,分立国君,置立政长。实际上是以地域划分国家,建立国家机构,实施国家统治。 满清入关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入关后,“人民既众,情伪多端。每遇奏谳,轻重出入,(世祖)颇烦拟议”。世祖福临命人制定了《大清律集解附例》。 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1、中国古代法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民众而奸邪生”、“人民既众,情伪多端”。正是治理天下混乱的需要促成了法律的产生;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的动力来自于统治者,并且是统治者(圣人)建立不世功勋,基本安定天下之后。这些圣人凭借自己极大的和功业,为了巩固和稳定统治,开始重视法制的作用,进而发政令、制法律,推行法制。 二、法的地位、作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 中国古代法律只是“主”、“上”统治天下、管理百姓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是用来管别人的,服务于君主统治,服从于君主意志的。在齐国变法的管仲说,“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法设之于官府,甚至不让百姓知道。郑国子产铸鼎公布法律,引起包括孔子在内的不少人的反对。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认识到,法有其缺点,不是万能的。司马迁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法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单单凭法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在秦嬴政之前,商鞅、吴起变法,一方面使国家强盛,另一方面自己落了个悲惨的下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的学说甚至还没有被秦嬴政实施,就被谗言害死)。秦嬴政采用韩非的法律思想治国,征服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因为过于依赖法制,苛刑峻法,很快就灭亡了。鉴于秦的教训,汉初用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以休养生息。自汉武帝之后,德主刑辅成为历代统

查看全文>>>

绝对君主集权的封建司法制度至有宋一代已臻于完备,然具讽刺意味的是,千年的封建帝国到这时已是积贫积弱,盛况难再。生于其时的包拯负命于纷乱危艰之世,在司法实践中哀矜庶戮之不辜,拯冤民于缧绁;愤诉恶贵之恣行,申中正于皇天,其迹昭然。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观包拯诸多奏议,我们深感包拯对传统的‘中正慎罚”观念的尊奉和发展,甚而可以说,对“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是包拯法律思想最显明的特征。以下就对此试加评述。

一 “中正慎罚”观念的提出始自作于西周穆王时期的《吕刑》。《吕刑》的制定者认为,判断刑罚的祥、虐,完全视其在司法实践中“中正”与否,“中正”则祥,偏颇则虐;“慎刑”、“慎罚”,刑当其罪、罚当其幸是“祥刑”的关键。“中正慎罚”观念的影响及于后来中华法系的形成,为儒家“为国以礼”的封建统治理论提供了历史依据。  通过科举踏入仕途的包拯久受儒家“礼治”思想的熏陶,深知“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请罢天下科率》) ①的道理。他从绝对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立场出发,企望通过对“中正慎罚”观念的高扬来调和并消弭统治者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以消除导致社会纷乱的不安定因素。为此,包拯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的需求,对传统的“中正慎罚”观念作了较多的阐发,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使这一理论得以丰富的发展。 慎行法令、法存划一的立法观,是包拯高扬“中正慎罚”观念的第一体现。 如众所知,中国封建司法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君权至上,君主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大权这种状况在绝对君主集权已发展到完备形态的宋代更是趋于极端,“敕律并行”乃至“以敕代律”的现象便是这时代的产儿。在立法上,宋初虽然因袭唐五代的律、令、格、式,却已开始以敕作为随时损益的手段。自宋太祖时窦仪等人编《建隆新编敕》与《宋刑统》并行天下,其后编敕不断增多,敕逐渐取得律的地位。编敕的盛行固然有助于强化君主集权,防止割据势力的复辟,但“口衔天定”、“言出法随”的主观随意使各级司法官吏援引不及,无所适从,使百姓不明法禁所在,动辄获罪。这种状况在仁宗时期已很严重,作为亲历司法实践的包拯目睹许多案件处置不当常常怀有深憾,痛心不已。他深知执法要合乎“中正”就必须首先从立法着手,只有颁布的法令合乎“中正”,顺乎情理,执法的“中正”才成为可能。为此,他屡次上书,祈请仁宗慎行法令,救补时弊。 首先,包拯认为法令是固国之本,颁行法律务必要慎重。庆历七

查看全文>>>

本文是由小编为您准备的中专物流实习报告,请大家参考! 中专物流实习报告

初步对社会进行认识,我进一步了解货代以及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贯穿起来,从社会实践中,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完全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做一名言出必行、知识与能力兼备、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合格学生。 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质,平时经常有机会为领导做文字处理的工作。大概是自己太自信自己的水平,在曾参加的电脑考试中,超乎常人的打字速度,让所有人侧目而视。但工作和考试毕竟是不同,考试的差错只是让我的分数中少一、两分而已,但实际工作中的差错却会带来可怕的后果。所以现在每份稿件,我都会仔细地检查几遍再交给领导。

在我平时的工作中,也会涉及到客户服务工作,在对报价和合同的制作过程中,使我了解了报价中各个项目的含义和合同中每个条款的意图。在帮助财务部及时收取应收帐款的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口才,同时也积累了一点和形形色色的人沟通的经验。在与客户的协调和沟通的工作中,不但使我对部门的业务有更深入地了解,也加强自己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忙碌而又干练的领导和同事们更是我学习的榜样。 经过实习之后,对物流管理上机模拟软件的学习,我了解到物流工作的复杂性,物流企业相关的运营操作程序,增强了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我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当然也为了让我对物流公司的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增强我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切身体会到工作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对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使我在实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为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与学习中我应该多学学以致用服务于社会。平常我在学习中更多的是学习和专业有关的理论知识,然而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特别的今年的金融危机在就业形式极具尖锐的时期,我不仅要学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更多的经验,不至于到以后才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回顾自己过去的一年,自己在工作上还有太多的不足之处,

查看全文>>>

谈起毕业,每个人心中不免有一丝感伤和不舍,但没关系,相聚终有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专毕业感言优秀范文,欢迎大家赏析。

中专毕业感言优秀范文:

小学时,对毕业没多大感想,只是想着要读初中了,显得十分的兴奋。到了初中,马马虎虎的读着书,因某些事出来后,不想去想它,也忘不了它,开始想办法努力地忘掉它,可就是开始玩电脑,咦!!我发现玩开游戏不想那事了,开始成天去网吧上网玩游戏。不好迷上了它了,开始疯狂的耍,那时候也不期待好好学习了,只要游戏升级就好,也不渴望中专生活了。中学最后决定上了俩年,初三也没上,人生一大失败啊!伤最后决定去上中专了。对我来说可以是一种解脱,在这里生活了二年,对这里也有很多的感触和不舍,对即将分别的同学们感情都很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专。如今感觉时间飞快,转眼间,中专也将毕业了。已经毕业了快两年了,什么事都没做,一直在社会上混,不是瞎混。

在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和将要和同学们分别的那一刻,心里徒然生起一种不舍之感。不仅是不舍,还有留恋。跟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吵吵闹闹,争争休休,开开玩笑,一天了乐呵呵的。不觉得也不感到有什么,但等到真的要各奔东西了,心里又是一阵惆怅。

心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缘份呢?大家同在一个学校,同在一个教室,同听着一堂课,同做着一样的作业。大家都彼此的相识,彼此的了解。回忆起那点点滴滴,和同学们相处的日子,竟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值得回忆,值得珍惜。你是焦点时,同学们关注着你;别人是焦点时,你瞩目着他,为他加油,支持,鼓励。在学校你是有伴的,这不是说有这么多同学陪着你;而是有这么多认识你的人,知道你在干什么,无意中关注你,想到你,说到你。因为这里的生活都是熟人,而不像外面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一样,大家各自忙碌,各自奔波,就这样擦身而过。留给你的只不过是一个眼神,一个身影而已。在这里,且不说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你,帮助着你;就因为这些人都是陪你在人生跑道上与你结伴而行的人。

想想以前和同学们的不和睦,为了一点小事争吵,闹矛盾,甚至埋怨对方,讨厌对方。这些都又何必呢?这是一种怎样的难得呢?我们都应该珍惜这种缘份。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一生中认识了,如若不是认识对方,我们又何必去为一点琐事而生气,而去懊恼呢?我们都还那么孩子气吗?在踏出校园的那一刻,我懂得了这一切都是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忍让与宽容,何为校园,不就是让我们学到这一些吗?如何处事,如何做人。我

查看全文>>>

中专德育述评范文

中专德育述评范文栏目为您带来中专德育述评范文格式、中专德育述评范文模板、2024中专德育述评范文等。希望能帮助到您,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