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用米量教学反思 > 导航 >

用米量教学反思

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做好充分的教案准备,能很大程度上实现教学目标。教案有利于教师接下来的讲课,范文资讯网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一篇与“二年级认识米和用米量的教学反思”相关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二年级认识米和用米量的教学反思 篇1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学生提问题.(如a: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b: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5) 师: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6)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7)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1)初步质疑.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

查看全文>>>
篇一:物质的量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很多学生初学时会将“物质的量”与“物质量”混为一谈,在教学中可以类比学生学过的一些物理量,如质量、时间、长度、温度、电流强度等,这样学生就可真正体会“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意义。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设计实验:如何用普通天平测量一粒大米的质量?也可以安排在课前完成。然后进一步假设,如果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粒的大米能满足全球 60 亿人吃多久?学生通过计算可以深刻体会到摩尔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 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我是按以下程序进行教学的: (1)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给出物质的量的符号 (2) 介绍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3) 介绍摩尔的基准,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4) 讨论使用摩尔的注意点 (5) 讨论出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式 (6) 例题分析 (7) 习题巩固 (8)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在进行摩尔质量的教学时,先回顾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知道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和一个碳原子质量比为 16:12 ,然后同时扩大 na 倍,比值还保持不变,而 1 摩尔碳原子质量为 12 克,所以 1 摩尔氧原子质量为 16 克,可以进行推广, 1 摩尔任何原子的质量当以克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这样摩尔质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在进行物质的量计算教学时,以两个关系式为抓手: n=n · na 在解题过程中强调带单位运算,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篇二:物质的量教学反思 摩尔虽然和千克、米一样也是一个单位,但学生却感到无法建立起它和“物质的量”的联系。有的学生反映物质的量不就是物质的质量或者数量吗?质量和数量不都 查看全文>>>
篇一:常见的量 围绕“我这样用教材”--七星区小学数学研读教材系列活动要求,我执教的是复习课《常见的量》。 常见的量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质量单位、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有关人民币的单位。知道这些量及其单位的实际意义,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是这部分内容的重要目标。教材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信息中有质量单位、时间单位,回顾这些单位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时间单位的概念。 复习课的核心是“整理与练习”,恰当地处理好整理与练习的关系,也是复习课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明白准备练习的设计目的要明确,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授课的“生长点”。本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系统整理计量单位及其进率。难点为单名数、复名数互化。 到六年级时,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那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构建量的计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不觉得复习课枯燥乏味呢?在上课时前,为避免复习的枯燥,我设计了符合本课的课前练习。我选用一篇源于生活而又“笑话百出”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开心一刻时,感受到学习量的计量的重要性,课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由改日记,从日记中找出常见的量,围绕本课的复习重点设计,唤起学生回忆,再现旧知,为本课系统复习常见的量及进率做好铺垫。所以在课中,学生能在整理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知识网络。 在整理归纳这个环节中,我以小组为单位,放手让学生用填写表格形式整理,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去感受常见的量及这些量的具体表象,在汇报交流结果时,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如:1千克大约有多重等。 由于复习课落脚点是查漏补缺,在练习的设计上,我采用了有坡度的习题。如单位换算这道题,有长度、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的互换,涵盖着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互化,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类比,然后再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 在上完本课后,我深深感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整理复习课,整理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们如果能体会到整理的价值和为什么要做整理,那今后在学习道路上他会自觉的主动的做类似这样的事,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整理是一个人把已学知识形成体系,综合概括能力的体现,学生今后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主动性才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对教材中所设计的习题挖掘还不够深。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

查看全文>>>
篇一:认识千米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篇二: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 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 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 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文章.出自.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查看全文>>>
篇一:千米的认识 我以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我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我让学生想象体育课上在操场上跑几圈是1千米。在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 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设计了一些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 篇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 查看全文>>>
一厘米(一)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疑问来自何处?从细微处来:“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写文章的要求,教学也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意”。从比较处来: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可比之处。只要有疑问的眼光,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矛盾处来: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或蕴涵深意,教学中不可放过。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质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求疑”思维。不可忽视学生细微的心理;无视学生质疑的需求;轻视学生稚拙的问题。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朱永新语)。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轻松的、顺利的进入这个系统的脉络,解读 查看全文>>>
《普罗米修斯》 作者/ 周志杰 今天,我在上了《普罗米修斯》这一课。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神。本文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不屈。回顾本节课,既有成功,又有不足。成功之处: 一、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重点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精神 如抓住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这句重点句,让学生品读“死死地锁”。师:死死地锁是什么意思?被死死地锁住了,他不能做哪些事?感悟“风吹雨淋”的痛苦。师: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风吹雨淋”的痛苦吗?冬天——,夏天——通过这些重点词语的品味,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严厉惩罚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有了深刻的体会。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教学“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时,引导学生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想象说话:自从有了火,人们还会有哪些幸福?最后再写话练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机智 我努力用自己的言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一起朗读。比如:“三万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在承受着这样的痛苦。同学们,让我们用朗读来体现他所承受的痛苦吧!”“痛苦是多么的漫长,痛苦是多么的残酷,但是咱们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一直坚守着那句诺言,读——”等等。 不足之处: 一、对于重点词句的体会,扶的较多,生怕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 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自己体会。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能力应该具备的,要相信学生。 二、重点部分,感受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体会他的勇敢、坚强和献身精神上得有点匆忙 特别是分析“狠心的宙斯又派来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这句话时,还没等学生说完,我自己把答案说了出来。不是学生主动说,而是老师牵着说,甚至有包办代替现象。 (作者 查看全文>>>
篇一:普罗米修斯 我在教学时巧妙地突破文本重点抓住文本留有空白的有用资源,充分利用主题学习网站,适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训练中加深学生的体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促进学生对普罗米修斯品质的进一步感悟。 一、抓住文本空白处,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像,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中的有几个小细节,在学生根据网站自学后,我就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大胆想像: 1,看到人们没有火的痛苦,同学们很痛苦,说明你们很有同情心,同样,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 2、从没有见过火的你,此时得到了火的用处,你最想干什么?看着人们艳如桃花的灿烂笑脸,看着人间富有生气的袅袅炊烟,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点什么呢? 3、普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他还会遭受什么痛苦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可他坚持着不屈服。你想对他说什么? 教学中这几处句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第一处,主要讲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同情,下决心要为人类盗取天火;第二处讲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为人类带来的福音,人类对普罗米修斯的感激之情;第三处讲面对普罗米修斯忍受折磨不屈服,表达对普罗米修斯的敬仰之情。学生通过这样说的训练,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深刻地反映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自主是学习内核,感悟是个性化阅读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文中普罗米修斯个性鲜明,主要是从他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优秀品质。 朗读指导中,我重点注意到这些句子:“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取火”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每学习一段文本,都让学生回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