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 > 导航 >

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2024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

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诚信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学习修鞋姑娘真诚、自信、善良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幻灯片,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质疑导入 1、出示课件第1自然段: 凛冽的寒风把繁华的大街吹得冷冷清清,而我却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2、全班齐读。 提问:读了这段话,有什么问题么? (1)“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2)修鞋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修鞋姑娘》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苦苦寻觅这位姑娘呢? 二、按要求初读课文(出示课件) 1、读课文,并说说: “我”为什么要找修鞋姑娘? (给修鞋姑娘送钱) 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品质(出示课件) 1、那么,“我”找的修鞋姑娘是什么样的?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2——7自然段。通过讨论,划出描写姑娘的句子,想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2、同学们浏览课文,讨论交流并汇报。 3、教师归纳: (1)她是一个自信的人。(从句子看出) (2)她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从句子看出) (3)她是一个工作技术娴熟的人。(从句子看出) 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老师也找了些句子,让我们再次读这些句子,感受姑娘的品质。 (1)学生读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2)作者从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刻画了这样一位修鞋姑娘。 四、深入课文,升华感情 面对这样一位技术娴熟、认真、踏实,对顾客关心负责的修鞋姑娘,“我”对她的态度是不是始终一致呢?找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1、学生讨论交流并概括出“我”态度变化的词句。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刚说的,老师可以用这些词概括出来。课件出示: 怀疑 不放心 决计 绝不还价 蒙上阴影 断定 窘极了 紧张 尴尬 想摆脱 期待 纳闷 惭愧 保证 4、不管我怎样想,到最后还是多虑了,我认为她会漫天要价,可她不但修好了我的鞋,还只要了我(六角钱),看来,她不是我想象的那种人。 5、就在我打算给她钱的时候,却发现全身只有三毛钱,真是尴尬啊

查看全文>>>

倒数的学习以及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的学习主要是为这一节的学习做准备,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找清单位“一”是很重要的内容,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上一次《倒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汲取各位老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这节课的设计及讲解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程中来,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因此,这一节课,我做出了如下的调整:

1、能让学生说的问题,就减少我说的机会,比如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一说自己在这道题中找到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在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自己找到的信息。这一环节,孩子们能在分析已知条件的基础上,将问题所求的内容也作为获取的信息,这个举动对我的鼓舞很大,也更有了放手让学生去做的信心。

2、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节课中,除了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外,还设计了两次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说的过程其实也是听的过程,孩子们互相讨论,互相说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发现自己的思路的优点以及自己思路的弊端,这样让学生们在交流中进步。这种方式也是在老教师的提醒下开始进行改变的,不仅对我是提升,对于学生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3、一题多解,启发孩子们不要思维定势。这个问题的解决中,我改变了以前一道题只讲一种思路的方式,而是在课堂说,让学生说自己的思路,从而将一题多解以及数形结合的思路渗透给学生。

4、课堂引入不再是直接以复习的方式,而是听取老教师意见,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穿插在其中,这样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随着小故事的引入而进入课堂。

5、放慢语速,让孩子们紧随我的思路。

6、板书适量,过多的文字并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反而会使得课程显得冗长而累赘。

在以上调整的基础上,本节课相对于上次课而言,有了更好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引入过于生硬,没有很好的完成故事以及课堂的衔接。 2、没有重点强调出单位“一”,对后面的课程讲解会有一定的影响。

3、放手不够,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己说的机会。 4、线段图应多讲解多运用,这样更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 以上便是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反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向各位教师学习,不断的反思自己,也希望在以后的道路上,自己不断的进步。

查看全文>>>

这篇《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画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感知汉字与拼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公鸡勤劳、不懒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勤劳的习惯  通过对本课生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拼音对我们识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听读识字。  2、利用生字,引导学生体会拼音与汉字的关系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下面老师像考考大家拼音学的怎么样,老师呀,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猜”。 (圆圆脸蛋梳小辫a 一根小棍l 一把椅子h 左上半圆q 右上半圆p 左下半圆d 右下半圆b) 同学们真棒!(出示字母卡片j)同学们认识这个拼音吗?(出示生字卡片鸡),认识这个字吗?今天,有一只大公鸡也走进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呢! 二、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新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只大公鸡图片,用逗趣的教学语言提问:(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2)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呢?(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大家说的真好,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想学就请大家把书翻到47页(这样导入新课,真实具体,形象直观。) 三、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1)听课文录音,把不认识的字圈下来  (2)指名学生读,学生齐读  (3)认识生字:画鸡雪生千门平户开  (汉字结构复杂,难学难记,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教师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 例如: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4、练习,填生字。 画鸡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感渲染,引导学生回味亲身经历的或者看到、听到的感动的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动情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动情点,通过细节书写“感动”,体验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板书:感动

2.播放视频《交易》

3. 在刚才的这段视频里,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二、互动交流,感受真情

1.回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想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准备与大家交流。

2.学生交流:请几位同学讲述自己的故事

点拨:根据学生发言,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3.引导评议:哪位同学讲述的事情打动你?为什么打动了你呢?

4.小结

(1)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令自己感动的,但为什么有的同学讲的就能更打动别人呢?

(2)在我们刚才的交流中,你认为哪位同学评议得,好在哪里?

三、从述到写,说写结合

1.揭示本次习作题目——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

2.从题目上看,我们的习作要以什么为重要的写作内容?

3.阅读范文

夜已经很深了,繁星洒满了天空,它们不停地对我眨着眼睛。我并没有睡觉,而是在床上眯着小眼,仔细地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只见妈妈悄无声息地走进来,用她那细腻而光滑的双手轻轻地把我的被子盖好,然后抚摸着我的脸蛋,那感觉好似一阵春风轻柔地抚过我的脸颊,顿时感觉心情无比舒畅。忽然一种想法油然而生:人世间的母爱竟是如此伟大,如此温暖!

深受感动的我思考着:天色已经这么晚了,妈妈并没有睡觉,为了让我睡得更加温暖,更加舒服,妈妈牺牲了她的睡觉时间,把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我这里。母爱竟是这样无私!

想到这儿,我再也忍不住“装睡”的感受了,从床上猛得站起来,妈妈带着一丝诧异看着我,我说:“妈妈,你为什么不睡觉,而来给我盖被呢?”“原来你没睡着呀,妈妈以为吵醒你了呢。你睡踏实了,妈妈才能睡踏实呀”。妈妈笑了,笑得格外灿烂,那笑容是多么慈祥啊!

4.交流写法

5.写一段令你感动的事的片段,围绕中心,说你想说的,不用写开头和结尾。

四、习作讲评与修改

1.请几位同学朗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说出自己写的最满意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2.对习作提出建议

文章是否令你感动,感动在哪?

板书设计:

感动

写法

抓住人物的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活动

叙事中抒情,写出真实情感

查看全文>>>

运动和力 一、填空: 1、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我们背书包,感到书包对肩部有向下的压力。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 2、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的球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我们从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处流……这些运动都是因为受到自身(重力)的作用。物体的重力是向下的。 3、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4、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被压短或拉长的弹簧;拉开的弓;捏扁的海绵等都会产生弹力。 6、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7、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橡皮筋的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8、弹簧受到的力越大,长度改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9、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0、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11、依靠反冲原理运动的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直升飞机、炮弹等。 12、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弹簧秤。 13、人们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则统一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14、在地上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地面发生摩擦。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7、当人们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增大它;当人们不需要摩擦力的时候,就想办法去减小它。 18、往自行车车轴处滴一些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人们在鞋底设计了各种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19、汽车运动时,轮胎要与地面发生摩擦,我们从汽车轮胎受到的磨损就可以知道。 20、赛车的设计: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

查看全文>>>

第一单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 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的意思,积累描写郁金香形状与颜色的好词佳句。

2、 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通过变换句式的练习,体会使用反问句可以使句子所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真挚。

3、 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从中感受荷兰人对土地的挚爱、对花的执着以及花在荷兰人生活的重要性。

4、 能仿照课文第3节或第4节的写法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教学重点:

继续学习通过提问来理解句意的方法,并运用方法理解——郁金香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位作家说的: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抓典型事物描写方法,并仿照课文介绍一种“中国的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老师

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炙热、秀姿天成、心驰神往等;

2、 查找资料,了解荷兰、郁金香等资料;

3、 收集“中国的花”相关资料,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八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荷兰具标志性代表图片——郁金香、风车、木屐等,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国家?通过课前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荷兰。

2、学习课文第一节,自由轻声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荷兰,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沿海边,有一望无际的洼地。海风轻鼓起波浪,海水就会漫过浅滩,把荷兰成片成片的洼地淹没。于是,荷兰人在大海边,筑起了一道宏伟的堤坝,像万里长城一样,把汹涌的海水挡在堤坝外,让泥土完完整整地显露出来。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交流并板书:沧海——桑田

就这样,荷兰人从海里掏出了千顷土地。

1顷=100亩,千顷=10万亩,荷兰人向大海要土地,可见

媒体出示:荷兰人对土地有种很深沉,很执著的感情。

3、交流补充关于荷兰的资料,荷兰人从大海里掏出了这千顷土地,因此对于这片土地有着一份深沉爱。在这片新垦的土地上,荷兰人中满了自己心爱的花儿,

补全课题:8、荷兰的花 齐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大胆说,认真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在课外阅读、收集、筛选信息的兴趣。然后选择与学生交流最相关的内容简单的学习,为重点段落的学习留足时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正因如此,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种满了鲜花,今

查看全文>>>

第二单元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读作:guǐ))。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

查看全文>>>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计划一: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 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 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同时,在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还将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一定时间间隔的长短,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时、分、秒等时间单位概念。

“生物与环境(二)”第三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嗡、勉”2个生字;积累“毫不厌倦、一本正经、专心致志”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喜爱音乐的故事,认识这个音乐天才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进一步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及《约翰 克利斯朵夫》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在世界文学上,有一位名叫罗曼·罗兰的法国作家,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精心构思、奋力写成了一部十卷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作品描写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坎坷的一生。今天,同学们要读的课文就节选自这部作品,讲述的是音乐家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一段生活。(板书:童年) 二、学习生字新词: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展示并交流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待会儿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3、学生浏览过课文后,师:我们在向大家介绍时要注意什么?(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4、交流:  5、小结:看来同学们不仅在预习时自学词句,还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积累,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积累,真会学习。 三、初读感知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课文写了克利斯朵夫童年的哪些事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故事的? 四、再读感悟 一边默读,一边勾划:六岁的克利斯朵夫的乐趣是什么?(板书:乐趣)2、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注意分别用不同符号勾划出刻画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有关语句来)。 五、朗读表达 分角色朗读描述祖父告诉克利斯朵夫那乐谱是他的“第一号作品”这部分内容的段落。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如下语句: ○老人喜气洋洋地把这份乐谱解释给他听:…… ○克利斯朵夫简直愣往了。……他只能结结巴巴地接着说…… ○老人把他拉到身边。克利斯朵夫扑在老人的膝上,把头钻在他怀里,快活得脸红了。  (注意带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六、交流感受  1、小克利斯朵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查看全文>>>

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

范文资讯网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2024五年下教科版语文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