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 > 导航 >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教学目标:

1、科学情感目标:热爱大自然中的各种小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力。

3、科学知识目标: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

教学重点:

获取关于蚂蚁的各种知识,搜集资料和初步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具:《蚂蚁》课件

2.学具: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尤其是喜欢研究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小动物。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种小动物──蚂蚁,好不好?

别看这小小的蚂蚁,它们的生存历史竟然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漫长,而且它们的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就已经发现了15000多种。关于它们的秘密那就更多了。

二、生生互动,交流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一定对蚂蚁有了一些了解吧,愿意把你们了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同学们吗?这样吧,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向全班同学介绍好不好?(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师:哪些同学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给全班同学呢?(结合学生的汇报,穿插演示多媒体课件。)

生:我从《儿童知识宝典》这本书中了解到蚂蚁的家很大,而且分为很多小室。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段关于蚂蚁家的资料片,让我们一同去参观一下蚂蚁的家。(演示多媒体课件──蚁巢的片段)

师:通过参观蚂蚁的家,你们对蚂蚁的家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知道了蚂蚁的家建在树上、土中、石头下。

生:我知道了蚂蚁是集体生活的。

师:成千上万只蚂蚁组成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每只蚂蚁都有专门的任务,它们共同劳动来维系这个大家庭。

生:我观察过蚂蚁搬运食物,你们看蚂蚁就是这样搬运食物的。(学生在实物投影前展示自己的画)

师:在有些人看来,小小的蚂蚁是那么的不起眼,可这位同学却认真仔细地观察了它们,并把他观察到的现象画成画展示给大家,这一点很值得表扬。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观察过蚂蚁呢?你在观察蚂蚁时发现了那些有趣的现象?能说一说吗?

生:我在观察蚂蚁时,看到两只蚂蚁见面后相互碰一碰触角,好像在说老兄我发现食物了,快告诉其它伙伴我们一起去搬运。

师:小蚂蚁相互碰触角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传递信息的片段)

师:谁来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我看到过蚂蚁成群结队搬家的情景。

师:蚂蚁搬家要下雨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有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生:我看到过小蚂蚁打架。

师:小蚂蚁为什么会打架呢?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

生:我从《昆虫知识》这本书中知道了蚂蚁为什么会打架。

师:蚂蚁还会打架多有趣呀!让我们亲眼目睹一下这激烈的场面吧。(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打架的片段)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汇报给大家呢?

生:我从《动物世界》里知道了关于蚂蚁的趣闻。

生:我从《生物小百科》里知道了蚂蚁从出生到长大要经历四个阶段:卵、幼虫、茧和成年蚂蚁。

生:我从《十万个为什么》里知道了蚂蚁的力气很大,它能举起比自己身体重很多的东西。

师:别看这小小的蚂蚁,居然能举起比自身重52倍的东西,所以人们称它为举重冠军哎。

生:我从《蚂蚁》这本书里知道了蚂蚁都吃什么。

师:蚂蚁在自然界中能清除大量动、植物污物,在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伤害它们。

生:我知道蚂蚁这个大家庭里有:蚁后、公蚁、工蚁、兵蚁。

师:让我们一起到蚂蚁的家去认识一下它们的家庭成员好吗?(演示多媒体课件──蚂蚁的家庭成员片断)

生:我从互联网上学到了很多关于蚂蚁的歌谣,我愿意说给同学们听。(学生到讲台前边朗诵边表演)

师:还有谁能说说关于蚂蚁的歌谣呢?(其他同学也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歌谣)

师:这首歌谣真不错,能不能带我们全班同学说一遍呢?

生: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蚂蚁的故事。

师:小蚂蚁们在生死关头能团结一心,为了群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体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蚂蚁的故事呢?

生:讲述《蚂蚁与蝈蝈》的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哪些了解?

生:通过他讲的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蚂蚁冬天都是在巢穴里度过的。

师:当日气温降到七摄氏度以下时,小蚂蚁们就会钻到巢穴里不再出来,一直到来年春天。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能从书中、互联网上、电视中、甚至于父母那获取到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真是了不起。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对蚂蚁小蚂蚁是不是有了更多地了解?(学生自主发言)

师:你们还想对蚂蚁进行哪些了解?

生:我想知道蚂蚁是不是会游泳?

生:蚂蚁吃了腐烂的食物,为什么不会生病?

(学生纷纷质疑)

师:听了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可见你们的求知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很想对小蚂蚁进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十分有限的,这就需要同学们课下继续去观察、搜集更多的资料,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评析

在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穿插放映直观形象、生动新颖、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以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认知情景。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自主交流和倾听他人发言的机会,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培养了学生听、说、交往和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课上让学生自主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这样做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质量,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整堂课,学生在合作学习、平等交流,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不但获得新知,而且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

fwR816.CoM阅读延伸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的树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在这次以“校园的树木”为主题科学观察中,我采用了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三年级的学生初次接触科学课,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学习兴趣整体很高,学习很认真,但他们已普遍习惯于常规课堂的学习方式,因而缺乏灵活性,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差.再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学生所知的科学常识较少,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对科学课的基本技能以及记录与汇报也并不熟悉.这时,对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尤为重要,我非常重视. 因此,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课本上的记录范例并在本节课中安排了时间与环节教学让学生整理自己记录的资料,学生有正确的范例进行参考效果很理想。同时,还引导学生注重汇报、交流的总结,完善自己的记录.更惊喜的是,有些孩子不仅在记录中学习画简图,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记录中附上了合适的实物标本,他们的记录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探究的效果并不明显,探究是学习科学课的主要方式,在下一个观察“草”的活动中我将采用个人观察的形式,逐渐培养每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动物的共同特点》教学设计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动物的共同特点》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科学课的学习。在学习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知识的获取、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正逐渐的形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为解开未知的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经对四种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动物的相互比较中,知道了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再与植物进行比较,形成初步的生物的概念,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本单元所选择的四种小动物,代表着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下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形态各不相同,生活习性也各有不同,显示出每种小动物的独特个性,体现出动物界丰富多彩的一面,即动物的多样性。不管动物的个体有多么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征的生命体。

通过探寻动物的共同特点,探寻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周围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这是本单元的最终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得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有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这一个单元中我们大家交了几个动物朋友,大家还记得它们是谁吗?(动物的图片贴到黑板上)想不想知道它们现在在干什么呢?(出示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二、探究新知:

1.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1)小组讨论:四种动物有那些共同特点?

教师建议:小组探究合作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巡视并参与问题的讨论。

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问题时是否能团结合作的完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汇报

(3)出示视频

(4)引导学生从动物的这几个方面:运动、反应、食物、繁殖(板书)等方面总结四种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师板书并形成表格的形式:

蜗牛 蚯蚓 蚂蚁 金鱼

运动 用腹足爬行 身体伸缩爬行 用脚爬行 用鳍游泳

反应 缩进壳内 身体收缩 逃跑 逃跑

食物 菜叶等绿色植物 枯叶等 小虫,甜食等 小虫等

繁殖 产卵 产卵 产卵 产卵

2.总结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1)师:我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动物?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具有以上特点?

(2)学生回答

(3)师:世界上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动物,动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4)生回答

(5)教师小结:他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3.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比较 、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师:我们的动物朋友,我们的植物邻居他们是怎样在一起和谐相处的?关于他们你都发现了些什么?知道些什么?

(2)学生汇报并总结 (植物给动物提供食物,动物为植物生长提供肥料,动物为植物除害。他们生长在同一环境,都会生长发育……)

(3)用维恩图区别植物和动物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学生板演维恩图)

(4)介绍生物概念

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他们一样会生长发育,都是从小到大长成的,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衰老死亡,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4.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小结归纳:

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蚂蚁长有 条腿(足),全部长在 部;

2.蚯蚓一般生活在 、 的土壤中;

3.蜗牛的背上有一个 ,身体软软的,它用 呼吸;

4.蜗牛有 触角,蚂蚁有 触角。

二、判断题

( )1.观察小动物时,我们要爱护它们,不伤害它们;

( )2.在晴天中午的大树下我找到了很多蜗牛;

( )3.蜗牛的一对小眼睛长在它的一对触角上的;

( )4.蜗牛休眠了,我们可以使劲敲打它的外壳使它活动起来。

( )5.蚯蚓是用气孔呼吸的。

( )6.蚂蚁的胸部长有四对足。

作业安排:

1.课后将相应的科学活动手册填写完整;

2.假如我是一只小蚂蚁……(写一篇课后感言)。

自我问答

问:《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是教材动物单元的最后一章,也是对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本章的教学过程都采用哪些手段及组织形式?

答:在教学过程中,我否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四种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由小组进行讨论,再进行全班讨论,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观察总结能力,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 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 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 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 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 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 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 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 回教室汇报。

4、 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 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 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 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 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 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 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 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教学反思

考虑到让学生准备材料的危险性,在上本节课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捞了些水葫芦作为上课用的观察材料。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这些水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主要是学生自主观察,而且我要求他们在观察的同时作好观察记录(画出观察对象的外形)。

由于见得少,孩子们非常好奇,观察得也格外认真仔细。他们的观察顺序也不尽相同:有的小组从叶子开始,从上到下观察;有的从根开始从下往上观察。一边观察一边还不断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水葫芦会浮在水面上?水葫芦上鼓起来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用?这时候我就用美工刀帮助学生剖开水葫芦让他们看看里面的秘密。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这时候孩子们都显得很兴奋,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中有个学生更是形象地说他们观察到的切面像面包的切片,这个回答让我感到很惊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让人惊叹,让我这个成年人不得不喟叹自身想象力的贫瘠!看着他们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诉学生,学生一对比水葫芦的结构马上就明白了水葫芦浮起的原因。

我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抛砖引玉加联系实际的教学。在这一次观察活动中学生都很好的通过实物观察获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渐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长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看到的是什么?这是三年级的孩子真正意义的第一节科学课。我想处理好兴趣和习惯是我第一单元的常规工作重点。既要保护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要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所知道的植物,许多孩子曾养过一些植物,所以他们能具体说出植物的名称,但是对于植物的其它知识了解的很少。在看图中的大树时,孩子们关注大树的结构较少,能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了解树的结构,并试着去描述。

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大树时,孩子们显示出来的东西并没有我想象的多,结合ppT他们讲到了叶、树干、藤蔓、树的形状等信息,联想部分说到了鸟巢、树干上的动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说到低下的小草和周边的环境。

当老师说道想不想去校园看大树时,学生显的非常的兴奋。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讨论时,大部分孩子能说出自己想观察的是什么,怎么观察。但是实际观察时,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观察树上的小动物,很容易被树上的小动物吸引,而对于诸如树根、果实、花、叶片长度等相关特点关注明显不够。显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多数孩子能用放大镜去观察,他们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为对放大镜产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对真正观察的结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师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还要注意有效的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课还呈现的一个孩子的特点是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师和同伴的提醒下及时记录,但是记录的速度比较慢,以致影响了他们的观察,以后的课中教师指导和调整孩子们的记录,使观察更有效。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估算的意义,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2. 能力目标:经历估算的过程,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3. 情感目标: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估算方法,并学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教学难点:

了解估算的意义,感受学习估算的价值,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分类。(板书结果)

29 51 48 397 410 192
接近50的数是( )。

接近400的数是( )。

你还能举出接近60、200的数吗?

二、展开

1. 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带250元够吗?”

2. 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准确知道计算的结果吗?”

学生根据题意和“导入”部分的练习发现,只需要把“29”看成“30”进行乘法计算,既能使计算简便,又能解决问题。

3. 教师板书学生讨论结果: 29×8≈240 明确“≈”的用法。

 想: 30(把每人29元看每人30元。)

这种方法称为乘法的估算。

4.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1)乘法估算的方法:把两位数或三位数看成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计算。

(2)使用乘法估算的原则:既能使计算简捷,又能解决问题。

三、巩固

1. 估算。

304×4≈ 18×4≈

7×31≈ 898×9≈

2. 下列哪种情况使用估算更合适?

三年(1)班同学到公园春游。

A.当班长试图确认300元是否够买门票的时候;

B.当售票员告知班长应付多少钱时;

C.当售票员清点当天的收入时。

3. 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49×5=354 (2)2×98=200

(3)31×9=369 (4)23×4=72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一文,希望“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蚂蚁》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