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诗两首读后感700字 > 导航 >

诗两首读后感700字,2024诗两首读后感700字范文

诗两首读后感700字

篇一:儿童诗两首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其中《我想》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等,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小诗,提问: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觉得最美的愿望,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出最喜欢的画面。有的说“牵着万缕阳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春天的阳光是那样地柔和,那样地舒服,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与阳光共舞;有的说“长”看出春天万物生长,草木葱翠,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讲到蓝天是我的课堂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课堂上可能有些什么?学生联系,发挥想象,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他们说小鸟是我的同桌,白云是我课桌,太阳是我的老师……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主要方法,然后我让学生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感受意境,并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的?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当学完整首诗时,我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让有兴趣的同学也学着模仿《我想》的写法创作一首儿童诗。 儿童时代是人一生中最富有想象力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很好地乘着那想象的翅膀,给孩子展示自我的空间,去放飞他们的理想。 篇二:儿童诗两首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我想》和《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第一首充满了儿童神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想,具有非常浓郁的儿童诗特点。而第二首诗则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这课时,本课知识点为: 1 .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汲”,掌握词语“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想象,感受儿童丰富想象力,尝试着写写儿童诗。 诗的教学,特别是现代诗的教学,我觉得还是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以读引想,以读引说。由于这是儿童诗,和孩子们的生活很贴近,所以读后,让他们说时,个个都有话可说,连平时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坚坚也不停地举手发言,还勇敢地站起来示范朗读。看着他们高举的小手,联想平日有些课堂的沉闷,看来,问题还是出现在老师如何有效地引导这里。只 查看全文>>>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是啊,如果你读了许多书,之后会变得知识渊博、学富五车。走到哪里都不怕有任何的考试。而今天,我就学习了第22课古诗两首,可都是关于书的哦!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告诫自己儿子子聿的古诗。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写的是陆游与儿子子聿议论书上的东西。说的是古人做学问的时候,是全力以赴的。小时候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与心血,只有到老时才能有所成就。而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陆游给子聿说的理。陆游说书本上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想深入透彻地理解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时间才能得到真知。在这首古诗里,诗人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观书有感》也是南宋着名的诗人朱熹写的一首说理诗。是诗人在读书读累时看见那清澈见底的池塘所写下的一首骑士后人的诗。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写景的。衬托了方塘的静,顿时使方塘为之生色。而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作者谈体会。只有有源源不断地输入新的水,才能使池塘更加清澈。这首古诗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开阔心智,明晰事理;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

这两首古诗都让我受益终生,只有读书才能知识渊博。正如那一句俗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查看全文>>>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一中 谢千里 一、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21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读诗兴趣。 2、体会本诗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3、初步学会鉴赏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4、理解诗中表现的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及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3、 品味诗歌精炼传神的语言。 【德育目标】: 领会本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明确今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建设祖国。 二、教学方法 1、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课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cai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创设一个有歌有舞有诗有画,轻松活泼的学习诗歌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新大纲规定: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的运用能很好地增加容量,实现这个重要目标。 2、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了解学生实际朗读水平,有效地指导朗读,在停顿、轻重、节奏、情绪等的处理上着重指导强调。朗读可由教师表情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男女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本文为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三、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必须学

查看全文>>>
篇一:诗经两首 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遵循学习诗歌的要求,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诗经》这样的文字较为古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显得散乱问题分析 《蒹葭》代表了《诗经》的及高水平,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教师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学生的拘谨。 再教的设想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造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篇二: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词,多美的句……上完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了,琅琅书生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已经,但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明白了,还课堂于学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学生的潜质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篇三: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 查看全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4、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目标重、难点】 目标2、4 【知识链接】 1、解析题目: 《锦瑟》 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个字 《马嵬》 本诗以“马嵬”命题,重点写唐玄宗在马嵬驿被“六军”所逼,亲赐爱妃杨玉环死一事马嵬驿是一个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以西的地方诗人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都是讽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马嵬(wéi),地名,杨贵妃缢死的地方 2、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 3、探寻背景: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这首 查看全文>>>

这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

查看全文>>>

外国诗两首 从容说课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第7课时 教学过程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

查看全文>>>

这篇《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

查看全文>>>

叔本华曾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采花莫怕刺,这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是个很好的榜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如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被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香菱为了采花,在满是刺儿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读,于是向灯下一道一道的读,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中学生若能如此勤奋,即便是笨马,也有先飞的一天,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读诗便是例证,她读诗后对诗的感悟,宝玉也称赞,并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对于一个初学者,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也不能不让人赞叹。 香菱开始写诗人,可那玫瑰的芬芳还远躲着她,留给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气馁,因为她知道跌倒了,只有爬起来,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两首诗都通不过后,便继续努力:她便要思索起来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愁诗香菱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最终,她的诗博得了众人的好评,都争着要诗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却没有几条,更多的荆棘丛生,悬崖峭壁,如果因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人生的辉煌的点,但我仍然要说,只要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同样精彩,因为经历过了,你总会比别人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学的境界 愿菱荇花香飘满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奋进,最终到达那美丽的玫瑰园,尽意的采樵,记住:采花莫怕刺!

查看全文>>>

诗两首读后感7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诗两首读后感7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诗两首读后感700字、初中生诗两首读后感700字、高中生诗两首读后感7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